故都的秋课文精选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9-09 10:09:22

故都的秋课文精选教案

教学目的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理解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

3、理解掌握对比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一)、揣摩题旨

点拨:从语法上分析,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描写的地点是北京,即暗示了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阅读解释①和自读提示)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展示幻灯)

说明:这篇抒情散文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通过对故都之秋的着意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图示显示了总起、分写、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反映了本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特色。

(四)、分析本文集中写景的段落(3-11段)

1、(磁带录音诵读)大家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并解决两个问题:

(1)、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

(2)、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2、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这在自渎提示第三段前半部分也有点到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FONT>以情驭景?/FONT>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3、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暗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4、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5、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6、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7、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8、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拓展阅读

1、荷叶母亲优秀

一、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在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尤其是关键词)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母爱。

2、初步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诗中浓浓的母女之情,并联系生活实际,体味自己的母亲给予的平凡又伟大的母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

难点: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三、学设计依据及方法

1、本是一曲母爱的颂歌,语言清丽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是训练学生美读的蓝本,因此学以读为基础,让学生在美读中品味、美读中感悟、美读中迁移。

2、本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主题明朗,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表面,如何让学生真正深刻感受?这是平时学类似诗的一个“瓶颈。”因此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键词句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

四、学过程:

(一)导读,激*感:

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位母亲保护孩子的事。

(二)听读,感知画面:

1、闭眼倾听的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思考交流: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通过什么写母爱?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用荷叶比母亲,用红莲比自己,表现母亲像荷叶护莲般呵护我,赞颂母爱。

(三)美读,品味探究

1、在雨中赏莲的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速读,找出中相应词句: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深深的受了感动。

①追问:为何烦闷?为何仍不适意?→品读第4-5节。

抓住描写白莲、红莲的关键词加以体会:

白莲:散飘、只留、几根—→一夜风雨,残败不堪

红边:还是、却,菡萏、开满→雨夜盛开,亭亭玉立

一红一白,一安一谢,形成对比

为白莲的生命凋零而烦闷

为红莲的命运担忧而仍是不适意

读白莲的语句,低沉压抑,满怀感伤。

读红莲的语句,稍稍上扬,惊喜中又含淡淡的忧愁。

②追问:这里写白莲,写雨点加大,红莲*得左右奇支斜有何作用?为下写荷叶护莲作铺垫。

③追问:荷叶怎样护莲?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荷叶?(找到中词语)品读第6节,抓住下列关键词句加以体会。

勇敢→正、覆盖(正面);雨势并不减弱,红莲却不摇动了(侧面)。

慈怜→慢慢、倾侧。

小结:同学们,赏荷至此,作者的心情怎样变化了?为何这样变化?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的受了感受。

因为荷叶的爱,因为荷叶的勇敢慈怜,因为荷叶的自我牺牲神……

2、当作者深深感动之后,她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品读第9节,感悟主题。

①追问:为何说“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二者分别有何相似?(从中找到依据)。

母亲:对屋里母亲唤着——唤→呵护有加、母爱至深,如荷叶

我:我连忙跑过去——连忙→弱小无助、渴望母爱,如红莲。

②追问:再读体会,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理解词语:

心中的雨点→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

荫蔽→ 母亲的呵护、关爱、扶持等

理解句意:(学生畅所欲言)

(四)拓展,体会写法:

1、出示冰心另两首小诗:

①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

②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追问:这两首小诗同一样,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和你前面所写的短信一样吗?

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以物喻人,托物寄情。

(五)体验,感受母爱:

1、回顾生活,寻找记忆,说说生活中那些温馨的小事,感受点点滴滴平凡又伟大的母爱。

2、模仿,借助具体形象,写几句话,唱响母爱的颂歌。

(六)作业设计:

1、把堂上所写内容补充整理成一篇短或诗歌,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2、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表达对母爱的回报。

3、外熟读《繁星春水》中有关母爱的诗歌。

(七)板书设计

红莲——我

以物喻人

托物寄情

2、荷叶母亲优秀

材分析:

《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的生字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章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关键语句多角度感悟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

(2)整体感知,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言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章有自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学过程:

一、放磁带《烛光里的妈妈》激情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学史上,母爱是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来自母亲——高尔基

……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师:请同学们打开本,先来了解作者

二、阅读,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初步了解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再读(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生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

四、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写作特色,激*感体验

生2:红莲是子女的形象。

生3:风雨是生活中的困难。

师: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学生试写,老师指导)

生1:母亲的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生2: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生3: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生4: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

五、拓展延伸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思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你是那春光吗?

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六、作业:

1完成练习研讨与练习一、二;

2、在名著导读《繁星》、《春水》择一首诗进行赏析。

《荷叶母亲》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集《寄小读者》等。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她一步入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事背景

三、理解词义

慈怜:慈爱怜惜。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烦闷:(心情)不畅快。

荫蔽:遮蔽。

四、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描绘雨中荷叶保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五、问题解疑

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去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以花喻人作铺垫。

2、红莲是本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三步分析法作答。“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

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荷叶的爱恋,对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

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莲花的叶子。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化底蕴。

以前,我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时,我决心把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质之美,探究诗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读……总之要多读。在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程下的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学观念,使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3、荷叶母亲优秀

一、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验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学过程

(一)导入新----走进母爱: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导入。

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作为现代学家的冰心老奶奶又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章《荷叶母亲》。

(引入作者简介)

(二)初步阅读-----感受母爱

1、自由阅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要读的通顺流畅,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章内容。 用“本写了_______(事件),抒发______”的句式表达。

(2)中写了荷叶、红莲、母亲,重点是在写什么呢?(母亲)

(3)中的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

2、指导朗读,把握情感

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你从诗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

形式:师泛读一部分,请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感情、声音、停顿、语速,重音)

(阅读她的章,一股暖暖的爱总会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舒缓温馨)

(三)品读赏析-----感悟母爱

1、配乐听读,感知细节

(1)你能找出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怎样理解这句话?“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找出本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集体诵读,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风雨中几看红莲, 红莲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四看红莲。(找出关键语句读出并填表)

(2)指出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爱

(1)在读中积累,展示动人画面,阅读冰心另一首母爱诗。

(2)在读中迁移,感恩母爱:献给母亲的一句话:仿写最后一段。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平凡而又神圣,普通而又伟大 ,让我们祝福天下母亲一生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4、荷叶母亲优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学时间:

学步骤:

一、导入新

1、多媒体出示一组荷叶、荷花的图片。

2、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3、板书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冰心(1900~1999),现代散家、小说家、诗人、儿童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超人》《寄小读者》等。

四、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

1、读准字音。

并蒂 姊妹 菡萏 徘徊 敧斜 荫蔽

2、解释词语。

菡萏 欹斜 荫蔽 慈怜 并蒂莲

五、听读感知。(配乐朗读)

出示听读要求:

1、这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指名回答,多媒体出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最后一自然段。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学生齐读。

六、研读感悟。(合作探究)

1、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红莲的?分别描写怎样的红莲?

指名回答。

(师板书:初雨红莲、雨中红莲、叶下红莲)

2、请找出中描写红莲时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交流。

(师板书:烦闷、不适意、不宁、散尽、感动)

3、师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中的有关语句。(重点研讨:不宁、散尽)

①作者的心情为什么烦闷?为什么不适意?

②作者心情不宁的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不宁的心情为什么会散尽?

④当作者看到叶下红莲在雨中再也不摇动时,又有什么感受?

⑤多媒体再次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讨论交流:

A.“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B.你是怎么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

C.作者借荷叶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⑥师小结后,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4、研读第三自然段。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并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七、堂总结。

是一篇以花喻人,托荷赞母的散。通过写大雨中荷叶遮盖荷花,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以抒发对母亲和母爱的赞美之情。(板书:母爱)

同学们,其实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点滴的小事里,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这伟大的母爱吧!(多媒体出示一组赞美母亲的图片。)

八、拓展延伸。

1、学生欣赏图片并谈感受。

2、小结:这节我们随作者一起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伟大的母爱。母爱是温暖的,母爱是无私的,最后,让我们来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多媒体出示: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生齐读。

九、布置作业。

1、这首散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3、背诵全

5、荷叶母亲优秀

学目标:

1、整体感知

3、用比喻 的修辞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赞美之情;

4、感受伟大的母爱。

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组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优美诗。在这组中,作者以其慧眼发现自然之美,以其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赞美自然之美。在他们的笔下,(件出示){我们看到了春的慈爱、温暖、明净、祥和;看到了济南冬天的慈爱、温暖、明净、祥和;看到了夏的紧张、热烈;还看到了天的农家小院、满载而归的小渔船、丰收的欢畅。}是呀,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只要我们也能像那些作家一们用心去感受、体 悟大自然的生命与灵性,我们会发现它还带给人一份亲切、澄澈、单纯、深邃;给予我们人生思考与启示。比如:(件出示){当你看到滴水穿石,你会想到 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当你看到大地能承载万物,你会想到 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当你看到 ;你会想到 。}

2、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幅自然之景(多媒体展示)荷叶图

问:看到此图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说)你们知道著名爱心作家冰心先生看到此景联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不知道,如果知道,加以表 扬并就让该生说说对冰心的相关知识:哦,你说对了,那老师猜想你也一定对冰心奶奶有了解了。能说说吗)

3、 师生交流了解作家冰心(问:关于冰心你有了解吗?)

件出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 很长时间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很多,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是很美的,但被外国人占领了,“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歌颂自然、歌 颂母爱,歌 颂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冰心的这种致纯致美的爱更加发扬光大,让它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二、 初读读通读流利 整体感知

3、指一名同学读,其他认真听,听后评价读得怎样?你们觉得该以一种怎样的语调来朗读这篇诗情画意的散诗呢?

4、范读,学生思考:(件出示)

1、荷叶何以让作者联想到母亲?这种写法叫什么?

(荷叶保护红莲)(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找出关句子

句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情感:赞颂母亲、歌咏母爱

三、 品读 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导语:冰心奶奶是只看到荷叶就想起母亲的吗?请同学们再细读,走近本,走进作者。思考:(件出示)

1、品析第一次

作者是什么样的情形下看到红莲的?(指名读句)体味“繁杂、烦闷”也不知是心烦感觉到天很讨厌呢还是真的连天公也不作美,乌云密布,阴沉沉的,闹人心烦,令作者如此郁闷。但也并不是真的天意要弄人呀!你看,昨天还是菡萏的红莲,今晨却已开满了呢!大自然是那么地善解人意,通晓人情哪!此乃真是物着人情呀。作者看到这些情景心情有些好转吗?在这里, 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心底的 一声呼唤请听:

请顿时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2、品析第二次看莲(小组读句)

重点体味“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作者想 下阶去吗?想下去干什么呢?作者无法可想,她又无法想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像意境,明白作者有心相帮助,却没办法可想,由 此更不敢去想红莲的不幸遭遇、悲凉结局)想到这些人生的坎坎坷坷、风风雨,我们似乎又听到了作者心底的一种声音,请听: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而莲呢?你能这首诗中加一句进去吗?是呀,莲此时此刻肯定也正有这样的心愿呢,荷叶妈妈又怎能听不到呢?请看:(让学生们齐读写作者第三次看莲的句子)

3、品析第三次看莲:面对人生的风雨,母亲是什么样的?而那些所谓的暴风雨在母亲的这把大伞下又能怎样呢?作者被什么感动了?

四、 小结

同学们,《荷叶 母亲》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温馨感人 ,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 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母亲就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伞下,一切暴风雨是脆弱的水珠。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 的“荷叶”。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 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点击查看更多故都的秋课文精选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2532.html

热门阅读

  1. 欢喜闹元宵的小学作文
  2. 著名的哲理语录有哪些
  3. 水龙吟古诗翻译赏
  4. 《全唐诗》
  5. 祝福语大全
  6. 把梦想交给神的故事
  7. 小年创意祝福语
  8. 职工无故旷工的检讨书范文
  9. 坐飞机小学日记
  10. 关于伤感的个性签名句子
  11. 新婚贺词大全
  12. 雨记·心绪的随笔
  13. 小升初自荐书精选范文
  14. 2016网络情人节表白短信祝福语
  15. 我把它放在回忆里1500字作文
  16. 关于给朋友的国庆节祝福短信
  17.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18. 励志小故事《张良拜师》
  19. 小学生关于回望2016展望201作文
  20. 2016早安心语最新句子
  21. 《珍珠鸟》第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22. 电梯安装安全协议书
  23. 入职的自我介绍
  24. 201年经典的高考祝福语
  25. 2019七言春节对联带横批
  26. 励志名言句子大学坚持
  27. 初二家长会教师发言稿
  28. 高中励志诗歌
  29. 外贸业务个人简历
  30. 201年新年祝福语大全简短
  31. 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
  32. 2016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33. 白露的祝福语
  34. 六年级语文《布衣元帅》教学设计
  35. 《古朗月行》精品教学设计
  36. 描写竹笋的诗词
  37. 快快跑教学设计
  38. 201年励志的高考祝福语
  39. 关于爱国教育的诗歌
  40. 周一祝福语精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