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08:21

李商隐《夜雨寄北》翻译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①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②,

却话③巴山夜雨时。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注释】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拓展阅读

1、

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来书信,询问归期。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这篇 _由unjs.com成辑整理,望大家喜欢。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时。

作品注释: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

共剪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却话:重头谈起。

作品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我痛苦的情思。

这是一首抒情。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大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迷茫,大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作者简介:

,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杜”,与贺、白合称“三”。有《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以上这篇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您的好友。更多唐诗,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2、子歌·人生愁恨何能免煜的诗原文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一般。

注释

歌:此词调又名《菩萨蛮》、《花问意》、《梅花句》、《晚云烘日》等。此词于《尊前集》、《词综》等本中均作《子》,无“歌”字。

何能:怎能。何:什么时候。免:免去,免除,消除。

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独我:只有我。何限:即无限。

重归:《南唐书·后主书》注中作“初归”。全句意思是说,梦中又回到了故国。

觉来:醒来。觉: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态。

谁与:同谁。

长记:永远牢记。秋晴:晴朗的秋天。这里指过去秋游欢l青的景象。望:远望,眺望。

还如:仍然好像。还:仍然。

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

起首二句由悲叹、感慨而入,用直白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无限愁恨。“人生”句是一种感叹,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概括,既是说自己,也是说众生,其“愁恨”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愁”是自哀,也是自怜,是自己囚居生活的无奈心情:“恨”是自伤,也是自悔,是自己亡国之后的无限追悔。也正因有如此“愁恨”,作者才“销魂独我情何限”,而句中“独我”语气透切,词意更进,表现了作者深切体会的一种特殊的悲哀和绝望。正如俞陛云《南唐二主词集述评》中所云:“起句用笔,明知难免而自我销魂,愈觉埋愁之无地。”第三句“故国梦重归”是把前两句关于愁恨的感慨进一步的具体化和个人化。煜作为亡国之君,自然对自己的'故国有不可割舍的情感,所以定会朝思想。可是事非昨日,人非当年,过去的欢乐和荣华只能在梦中重现,而这种重现带给作者却只能是悲愁无限、哀情不已,所以一觉醒来,感慨万千、双泪难禁。“觉来双泪垂”不仅是故国重游的愁思万端,而且还有现实情境的孤苦无奈,其中今昔对比,抚今追昔,反差巨大,情绪也更复杂。

词的下片续写作者往日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

“高楼谁与上”是无人与上,也是高楼无人之意,进一步点明作者的困苦环境和孤独心情。所谓登高望远,作者是借登高以远眺故国、追忆故乡。故国不可见,即便可见也已不是当年之国,故乡不可回,此恨此情只能用回忆来托。所以作者的一句“长记秋晴望”,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鸣。现实中的无奈总让人有一种空虚无着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总给人一种不堪回首的刺激,作者才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感慨。在现实中,“往事”真的“成空”。但这种现实却是作者最不愿看到的,他希望这现实同样是一场梦。“如一梦”不是作者的清醒,而是作者的迷惘,这种迷惘中有太多的无奈,以此作结,突显全词的意境。

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挚真。全词八句,句句如白话入诗,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挚切。全词有感慨,有追忆,有无奈,有悲苦,这一切因其情真意深而感人不浅,同时也因其自然流露而愈显其曲致婉转。

3、弥逊《春日即事》的阅读答案及

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除职位。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即事,眼前的事情与情景。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宿鸟,黄昏时归巢的鸟。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

【参***】

(1)作者由丝丝小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创作背景

弥逊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曾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除职位。这首诗通过自己门可罗雀的冷落景象,托对世态冷暖、人心不古的感叹,应当作在免职以后。

《春日即事》是宋代诗人弥逊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以及风摧残而落花狼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全诗语言新奇,比喻生动,有较强的艺术*力。

点击查看更多李商隐《夜雨寄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848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