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9-13 12:19:56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鉴赏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拓展阅读

1、之涣的个简介及

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玄宗天宝元年卒官舍。

之涣是盛时期著名的边塞,曾与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尤为大气磅礴,韵调优美,皆可列入盛代表作中。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是代的游览胜地。

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让读者从山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襟抱负。由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中,没有拘泥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迅捷地抓住山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为之则更难。之涣的《登鹳雀楼》一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之涣生活在盛时代,国力强盛、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胸间、指挥重峦叠嶂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还兼有哲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膜拜,而似的哲则善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感奋与追求。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作。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豪迈奔放的歌声,将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展现在我们面前。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江南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联想到历史和未来,使体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真实的感受。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眼前所见到的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流,云,使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主要意象之一,属“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维《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两句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事的深沉感慨。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 与“思长”偕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别曲。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踏上漫漫的征途。如今,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话》卷二说:“此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万里也”。可见的本意并不在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繁华**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而不顾。

这首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短短的四句中,引遐想,耐寻味,全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2、维《和贾舍早朝大明宫之作》译文及最新

维这首为贾至《早朝大明宫》而写的和作,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一开头,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古代宫中,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百官,称为“鸡”。“晓筹”即更筹,是夜间计时的竹签。这里以“鸡“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宫殿”即题中的大明宫,代亦称蓬莱宫,因宫后蓬莱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鼎盛的气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给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仙掌”是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衮龙”亦称“龙衮”,是皇帝的龙袍。“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以帝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贾至时任中书舍,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归结到中书舍的职责。维的和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这里即代指贾至。不言而言“佩声”,“佩声”中藏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音癸签》说:“盛不和韵”,此可窥一斑。

3、维《木兰柴》 原文 翻译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是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写辋川的一个风景点木兰柴。将木兰柴前秋日黄昏的景致与内心的惆怅迷惘融为一体,色彩浓重,感情深沉。

第一句“秋山敛余照”,以传神之笔,简练地勾画出秋色浓重、夕阳西照的山林景色。一个“敛”字,巧妙地点出山林暮色特有的凝重和寂静。“秋山”敞开广阔厚实*脯,把落日的余晖紧紧拥抱在自己怀中。耀眼的晚霞掩不住绿的浓烈,山林是那样深沉,那样持重,它默默地等待着,静静地迎候归来的落日。第二句,由远而近,将一群前后追逐的鸟雀引入画面。一个“逐”字,鸟儿上下翻飞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派欢快嬉闹的场景,打破了无声的沉寂,给山林来一片生机。

飞逐而来的是一群归巢的鸟雀,它那分欣喜,那分满足,给带来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滋味。他由鸟及,想起自己隐居山中,终不得志,不禁心生惆怅,感慨万分。啊! 眼前这秋山,不也是落日最后的归宿吗! 注目凝视,他发现,满山翠色忽而清晰忽而模糊。啊,原来不知不觉间,夜雾已经降临。最后一句“夕岚无处所”,是全传神炼意之笔。薄雾冉冉升起,缠绕着黄昏的山林,飘忽不定。的目光追随着夕岚,内心诉说着难言的愁绪:晚晴、秋景虽然美不可言,可这只是一片稍纵即逝的绚丽。落日的余晖扑进了深山的怀抱,鸟雀追逐着奔向各自恬美的巢穴,可哪里是我的归宿呢?难道,只能永远象这夕岚一样,四处飘荡?

这首色彩感强,富变化,明与暗、动与静的转变中,蕴涵着深沉的思绪。全句句写景,却又无不流露着内心的激荡,使体味到一种情思邈远的意境,收到了“寓情景而情愈深”的艺术效果。

4、李忱《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原文 翻译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联句,起汉武帝时与群臣在柏梁台上联韵,后衍为一种的形式。即两或多共作一,相联成篇。《文心雕龙·明》:“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稍不经意,会流为文字游戏。

这首咏瀑布绝句,是庐山僧侣香严闲禅师与宜宗李忱合作完成的。全虽出之手,却前后连贯,浑然天成,完成了对瀑布意象的描摹及其性格的拟化塑造。

禅师咏前两句,着眼瀑布历尽艰险的来源和高大雄奇的形象。深山幽谷中的无数涓涓细流,激石注嗣, 不辞辛劳, 流经千岩万壑,终汇成汹涌的波涛,来到悬崖前,飞流直下,蔚为雄奇壮观的瀑布。们惊讶、赞叹这突如其来的银河泼泻,殊不知唯有远眺,才能发现它的高远,出云烟缭绕的峰顶,凝聚着千山万壑的雨露精英。

宣宗续后两句,致力瀑布任重道远的流向和倒海翻江*怀。飞瀑倾泻,兔走鹰落,珠崩崖裂,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它跌落到崖前,摔成万块碎片,随即聚拢汇集,又变成万千溪涧,在岩壑中奔腾冲激。尽管受到重重阻挠,然而它决不满足小小溪涧的暂时欢乐。它心向大海,终究要冲破阻碍,开辟前程,到大海*去掀起万顷波涛。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咏瀑布之作,通过对瀑布形象的拟化刻划,可以使产生诸如“有志者事竟成”、“宝剑锋自磨砺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等联想。这众多的意蕴对一般咏物已属不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作者还巧妙地利用句,借以表达各自不同的心境和寓意。禅师咏的两句,既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的艰难,也有“有眼不识泰山”的歉意和激流勇进的鼓励。宣宗咏的两句,既有不甘落寞、愿有作为的情怀,更有百川归海,大展宏图的自信。

点击查看更多《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3018.html

热门阅读

  1. 加油站销售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2. 关于联通公司个人工作总结的范文
  3. 席慕容优美句子欣赏
  4. 小班半天生活领导活动计划
  5. 《一厘米》读后感
  6. 国庆节游玩三年级国庆节作文
  7. 购销合同格式模版
  8. 榜样就在你我身边演讲稿
  9. 有关春天的句子
  10. 描写黄昏晚霞的句子
  11. 2016年光棍节短信祝福语大全
  12. 《做一个钟摆》教学设计范文
  13. 四年级作文童话故事
  14. 诗词曲五首
  15. 主管会计竞职演讲稿范文
  16. 关于睡莲的句子
  17.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佳句
  18. 爱情温暖的浪漫句子
  19.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财会教学的有效实施论文
  20. 2015年圣诞节英语祝福句子
  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22. 春节喜庆手抄报素材
  23. 贴对联的讲究
  24. 用祖宗来造句
  25. 2018正能量的语录精选
  26. 科学教学计划怎么写
  27. 马说课文教案设计
  28. 一年级语文试卷评讲课反思范文
  29. 有关元旦快乐祝福语
  30. 诗词古诗古文诗词楹联黑板报
  31. 《在昌平的孤独》海子诗歌赏析
  32. 小学五年级感恩父母的爱作文400
  33. 金秋十月抒情散文
  34. 房屋抵押还款协议范文
  35. 有关赞美老师的优美句子6句
  36. 《花的勇气》公开课教案
  37. 公司送员工的中秋节短信祝福语
  38. 描写女人气质的诗句精选
  39. 名著好句子的摘抄
  40. 达尔文的故事阅读答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