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平安扣》阅读答案
女友送我一只翡翠平安扣,红丝绳系着。它碧绿地沉重地附在我*口,澄清中透出云雾状的“棉”,水色迷蒙。扣的正心有一个完整的孔,仿佛一支竹箫横断。清冽的空气在扣中穿行,染出一缕青黛。
我问友人:它是真的翡翠吗?友人说:只是经过化学处理的石头而已。
我把平安扣摘下来说:“既然是假的,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我看这平安扣,倒是很像一枚铜钱的。”
朋友抚摸着平安扣说:“它和铜钱实在是大不相同。铜钱外圆内方,上书‘XX通宝’的字样,内芯尖锐刻板,实在锱铢必较之相。平安扣不着一字,外圈是圆的,象征着辽阔天地混沌无限。内圈也是圆的,祈愿着我们内心的平宁安远。在它微小的空间里,蕴涵了整个壮丽的大自然。它昭示当你的心与天地一致时,便有了伟大的包容和协调,锁定了你的平安。”
我叹了口气说:“讲得虽好,但世事维艰,我们脆弱的心,在历经沧桑之后,怎样才能清风朗月圆润如初?”
友人陪着我叹气说:“是啊!没人能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晴天,没人能预知草莽中潜藏毒蛇猛兽,没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没人能掐算出何时将至大限……从这个意义上讲,纵用尽天下翡翠,打凿出如泰山那般大的一枚巨型平安扣,悬挂在星辰间,也是没有丝毫用处的。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内心却可以调适。任你弱水三千,我自谈笑风生,谁又能奈何我们呢?你我也许不知道,命运将在哪一个急转弯处踉跄跌倒,但我们确知,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强韧地准备着爬起……”
我把石头雕成的平安扣重又挂在颈上。友人说:“送你的翡翠是假,平安的祝福是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平安扣啊!”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平安扣”的作用。(3分)
2、文中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3、仔细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4分)
(1)“任你弱水三千,我自谈笑风生,谁又能奈何我们呢?”一句中,加点词“奈何”该如何理解?
(2)“送你的翡翠是假,平安的祝福是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平安扣啊!”此句反映出友人怎样的心理?
4、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1、(1)作全文的线索(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以小见大,阐发对人生的深刻见解。
2、内容上:介绍了“我”对假翡翠平安扣的看法。结构上:承上启下。
3、(1)“奈何”用于反问句中,表示没有办法。表达了无论命运如何,都要笑对坎坷。
(2)平安扣不能保佑我们,真正能保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内心强大,顽强坚韧才能战胜挫折。
4、作者由一件精美的平安扣谈起,指出平安扣重要的不是外在,而是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寄托。真正能保佑平安,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是自己。因为外界虽不能把握,内心却可以调适。作者立意深远,从一件常见的小物件入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拓展阅读
1、“中秋节”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短文,完成16—18题。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6.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17.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18.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参***:
16.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17.不是。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圆,不能说最圆。
18.B
2、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600字
毕淑敏以她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边,给我们讲述一个神秘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我们找到心灵的出口。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母亲为我们整理房间时,打扫卫生时,我们心中只记得母亲的唠叨埋怨,却忽略了她心中,对我们的在乎。
我们也可以学着像她一样,以一个医生的角度、一个母亲的角度、甚至一个路人的角度,去体会,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
3、《元好问·颍亭留别》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同李冶仁卿、张肃子敬、王元亮子正,分韵得画字。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元好问在正大元年(1224)五月应词科合格,权国史院编修,时年三十五岁。次年夏辞官归登封。这首五古即是写于正大二年在颍亭与友人作别之时。颍亭在河南登封,地当颍水上游。登封是元氏流寓河南时的第二故乡,前后共住九年,他曾长期在这一带盘桓漫游。诗中小序所提到的三人都是来为元氏送行的友人。李冶字仁卿,真定(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人,金正大末登进士第,曾为元好问文集作序。张肃字子敬,曾任提刑之职。王元亮字子正,后改名粹,平州(治所在今河北卢龙)人。临别之际诗人与友人分韵赋诗,遂有此作。
首二句交代行前依依惜别的情景。“故人”犹言老友,“分携”即分手。临别在即,老友留恋不舍,他们来到了颍水之滨,诗人停下了将要归去的车驾,与友人互道珍重。
接下去诗人却并未循此而抒发依恋惜别之情,却是宕开笔墨,展现出寥廓旷远的山川景物。“乾坤”与“万景”对举,境界殊为阔大;“展”字与“借”字下得巧妙。“展”用如使动词,“清眺”指人的视野。高天远地一下子令人眼界大为开阔,眼前展现出无限清景。“借”乃“假借”之意,即对人宽容或友好,诗人在此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富有生命与灵性,那天地万象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意,纷纷呈现出自己的千姿百态。接写北风雪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太素”乃是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即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班固《白虎通·天地》云:“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秉”即操持、掌握。“元化”谓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这里是说物质的元素主宰着大自然的演化,秋去冬来,风霜雨雪,莫不如此。放眼眺望,连绵的群山嵯峨高峻,压根儿就翻不过去似的。“了”作为副词,作“根本”、“完全”讲,多用于否定句式中,用以加强否定语气;“陵跨”即跨越。此处下一“了”字,将高山巨嶂那种突兀峥嵘的气势表现得极为充分。“九山”指的是辕、颍谷、告成、少室、大箕、大陉、大熊、大茂、具茨九座山岭。“九山”二句写山势,“寒波”二句则写水态。此处的水当指颍水。诗人在此有意渲染水上景色的闲静悠远,以与上面山势之震慑人心的气势形成对比,收到对比映衬的艺术效果。为了突出这种悠静的格调,诗人特为选用了曼声长语的叠词,以造成一种悠远不尽之致。值得一提的是“淡淡”一词,它用色彩的效果来写微波涟漪的动荡不定,更能传其轻盈渺远之神,较之用表现动态的词语来形容更具神韵。潘岳的《金谷集作诗》就有句云:“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又“白鸟”是指那种白色的鸥鹭之类的鸟,诗人们喜欢写其意态悠闲,如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浴凫飞鹭晚悠悠。”元氏的这一联诗不施藻绘,纯用白描,用素朴的语言、谐婉的音节、工整的对偶写出了一种淡雅的意境,传达了一种悠然远韵,不仅流利可诵,而且令人神往,难怪受人激赏而被目为全诗之警策。不仅如此,它还妙在写出了诗人与大自然晤对时无意间触目兴怀,会心感悟的那种意态心境,王国维称此联为“无我之境”,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将元氏此联诗标为“无我之境”的代表之一,评价是很高的。所谓“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主体在较平静的心境中以直觉去观照外物,达到与客体的交融无间,因而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时主体因客体的触发而怦然心动,悠然会心,因而周振甫称“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诗词例话》)。那么诗人在此究竟触动了什么感情呢?这就是诗的最后一部分所要传达的。
如果说人在“无我之境”中暂时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心理平衡,那么一旦平衡消失,则心底的波澜又会涌动翻卷。诗人面对此景不禁道出了“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的感慨。至此诗人点明了这段写景的用意,他是用大自然的终古如斯与生生不息来反衬自身的躁急心态。读书仕进本是*知识分子执着的人生目标,而元氏此次*一年即辞职离京,想来定有未惬心意的遭遇;强敌压境,国势日蹙的时世也使他无心*,故而匆匆怀归。自我与客体的两相对照,隐然流露出自愧不如之意,故而下面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在俗世尘土中汲汲奔走,孜孜以求所谓“功名”,不仅辜负了饮酒赋诗,而且徒足令人悲叹。“壶觞”一句之解颇费斟酌,但结合诗人同时期的作品来看,毋宁作如是解,即此句为“负壶觞吟啸”之倒文。元氏对陶渊明十分景慕,亦嗜饮酒,且模拟陶诗作有《饮酒》(与本诗同年所作),诗云:“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可见他之嗜酒乃是对现实失望之后的逃遁之举;而要奔走尘世就难做醉乡中人了。如此,则返观前面的写景,不难发现其赋而兼比的象征意义,实际上正是诗人向往的一种人格的、精神的境界。如果说峥嵘的山势表现了诗人对一种崇高人格的追求的话,那么悠闲的水、鸟则象征着冲淡闲远的襟抱气度。大自然是永恒的,像屹立的巍巍群山;它又是永远在运动的,就像流水和飞鸟。借用哲学的语言,它就是“自在之物”;它的生息变化,都是“自化”(庄子语),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而牵于物欲的人就难免自叹勿如而心向往之了。诗的最后写他回望送别的友人,但见平林漠漠,溟濛一片,淡远如画。这里与其说是写惜别留恋,还不如说表现了消解离情、冥合物我的一种精神境界,一切的伤离恨别都消融于这淡远的景物之中,实际上就是对前面的“无我之境”的一种回归。
分析至此,我们确实可以看出,这真是一首与众不同的留别诗。它没有将笔墨用在写离情别绪上,恰恰相反,它表现的是对这种情绪的超脱。通过大段的写景它显示出一种人生的解悟,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这首诗,特别是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深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又回到抒发感慨,最后复归为“无我之境”的超然,跌宕有致,而“怀归”二句实乃点题之笔,不可放过。作为五古,这首诗也体现出元氏的诗风。翁方纲《石洲诗话》称:“遗山以五言为雅正,盖其体气较放翁淳静。然其郁勃之气,终不可掩。”吟咏此诗,颇觉其古茂浑雅,有魏晋气度,尤近陶诗。全诗流贯着的那股冲淡闲远,渊然渟蓄的气度,真有陶诗之神,难怪王国维要将它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举。但此诗又非陶诗翻版,正如翁氏所言,“淳静”之外尚具“郁勃之气”,我们从那寥廓莽苍、雄峻博大的天地山川中不正可感受到这种元气磅礴吗?这和北方的地理人文、元氏的资质秉性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州万古英雄气”(《论诗绝句》)陶冶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