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景阳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4 09:11:05

课文景阳冈教学设计

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等词的意思。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朗读训练。

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晌(sh3ng)午咆哮(xi4o)请勿自误(w))脊梁(li2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后下冈。

(3)根据段意,你能给每个小故事写出小标题吗?

①喝酒②上冈③*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b.谈虎。)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④讨论。这一段与*有什么关系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做铺垫。)

⑤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做了铺垫。)

6.布置作业。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3.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五)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

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

拓展阅读

1、小5年下《冬?童年?骆驼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基本读懂,感受童年的完美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难点:理解最后两段。

时间:两

师、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一案略

第二

一、回忆往事,走进童年

师:同们,小时侯你都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交流后,老师导入:是啊,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这节我们就继续随着林海音的记忆,走进她快乐的童年生活。齐读题。

二、回忆,感知童年

要求:快速浏览,回忆围绕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生边交流边板书:骆驼咀嚼、谈驼铃作用、想替骆驼剪毛、问骆驼队去处

三、直奔趣事,品悟童年

1、自: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请认真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用一二句话或一二个词写出自己的体会。

2、引导生交流: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勾画了一处,有的同勾画了多处,第一次画出来的地方肯定是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谁先来说一说?

3、生自由交流:(可打乱顺序交流)

(1)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貌,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之后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貌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a、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述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生甲:“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生乙:“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丙:“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b想一想,在什么状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谁来骆驼咀嚼的样貌?

c指名演示,问:看着同模仿的样貌,你想说什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d想象作者应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e童年真有意思,可我们的作者在写这篇章的时候已四十二岁了,已身居台湾了,她还会去吗?你从哪儿明白的?

f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底下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总结过渡:是的,看<**>来“呆”“傻”这样的事永远只能属于我们的童年了。你觉得还有哪些事个性有意思,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B、谈驼铃的作用

a指名分主角读,说说“我”认为驼铃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孩子眼里,那清脆的驼铃声就像是美妙的音响。你认为驼铃还有什么作用?

c在你们眼里,一切还是那么完美,那么充满情趣,但是作者在写本时已42岁了,比老师此刻还大2岁,那她还会去遐想驼铃的作用吗?读句子: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C想替骆驼剪毛

a自由默读,想想从“我”给骆驼剪毛这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b大家想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吗?再次齐读“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a分男生、女生读,想想林海音问妈妈什么问题?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b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请联系,说说她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问题?

c不仅仅关于骆驼的,我们都是孩子,请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想她可能还会问什么?

d过渡:这些问题你们问的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问的情。出示短,指名读。

“爸,什么叫做贼!”“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贼是什么样貌?”“人的样貌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样问起这个来了?”“随便问问!”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那里打岔。”我忍不住又问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去吧,我的傻丫头!”

e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f小结:人到中年了,远离故乡了,林海音女士还会问吗?再读“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四、读悟情,怀念童年

1、总结过渡:刚才我们一齐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完美,在童年里能够漫无边际的遐想,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人长大了,这些事不能再做了,如果你是林海音,此时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你从“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这段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请你用一二句话来赞美一下完美的童年。

3、升华情感:童年是完美的,快乐的,它五彩斑斓,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完美的回忆。同们,让我们珍惜时光,珍惜这天,让它也成为我们明天最好的记忆。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大家必须想回到童年,如果人生有第二个故乡,那必须也是我们的童年。下面让我们齐诵《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来抒发我们此刻的感受吧!

师生齐读:《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早已不知去向。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完美珍藏。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五、外拓展

们,不知不觉一堂就过去了。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十分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些好书。

想象驼铃用处(5—9)}怀念童年

想替骆驼剪毛(10)

追问骆驼去处(11—14)

2、小5年下《冬?童年?骆驼队》

1.习“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习。

②同兴趣的同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件出示:老师给我,要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3、小5年下《冬?童年?骆驼队》

1?自的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师:准备《城南旧事》的影像资料。

生:前搜集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有关资料。

一、歌曲激情,解释

1?上前先听支歌,会唱的跟着唱,注意歌词。(件播放歌曲:《童年》)这歌词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过的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同们闭眼感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冬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联系在一齐,充满诗情画意,令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这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齐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题。

3?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

二、初读,理清叙述顺序

1?借助中注音和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把读正确,读流利。

2?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第5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第7~11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第12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第13~16段〕。)

三、细读,感悟童真童趣

1?习“骆驼咀嚼”的片断。读第5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细细地品味,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从骆驼咀嚼的样貌中,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从作者骆驼咀嚼中,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2?习后三个片断。在后三个片断中,选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习。(同自愿结成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四、精读,感悟对童年的怀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引导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便重临我的心头”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说童年

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完美的。这正是要向我们诉说的。此时,你想起了自己哪些搞笑的经历呢?(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总结全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姿多彩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微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我们就应把握好完美时光,让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都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件出示书的封面)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很棒,大家能够找来看看。

板书:

看骆驼吃食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一去不还

4、小5年下《冬?童年?骆驼队》

1.引导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

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我们继续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们齐读题《冬·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师**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谈驼铃

(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们都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听一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

预想:第二处“更清脆”与第一处的“铛、铛、铛”比较;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由模糊到渐渐清晰,所以是“缓缓”的。

②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

问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一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悟情——留恋画面

过渡:刚才,同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预想: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引导习表达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语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1)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想: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童年留不住,一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2)朗读抒情

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一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一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引读)

唉!童年一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是故乡依旧在,那是一份绵长的思念啊!(引读)

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不是,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图片配音乐)

点评: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出示书图片)

3.品悟最后一段

(1)齐读——师范读

(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

预想:怀念、回味、感伤与幸福交织在一起

(3)齐读

总结: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们,了这篇,会有更多的同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一件自已童年里发生的事。

3.选读《城南旧事》中的故事。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景阳冈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4025.html

热门阅读

  1. 《小猴子下》教学反思范文
  2. 幼儿园工作计划精选
  3. 喜欢读书手抄报
  4. 优美的句子段落摘抄大全
  5. 如果不懂拒绝事情就会多到做不完美文
  6. 关于幼儿园万圣节祝福语
  7. 以春天为主题写一段小诗歌
  8. 2015年母亲节征文1000字
  9. 2016年冬至节给员工的祝福语
  10. 《郑成功》教案
  11. 花笑花雨散文
  12. 有哲理的说说
  13. 自夸打油诗四首
  14. 《面积和面积单位2》的教案
  15. 商产超市供货合同模板
  16. 流浪猫随笔
  17. 西瓜产销合同模板
  18.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19. 秋天的诗句精选
  20. 施工管理安全协议书
  21. 六年级期末数学复习计划
  22. 送给朋友生日的甜蜜祝福短信
  23. 餐饮组业务员年终总结范文
  24. 《有故事的成语》课程教学设计
  25. 关于春天的古诗图画
  26. 宋之问《送杜审言》全诗翻译及赏析
  27. 毕业生个人实习报告
  28. 成功最重要的成分美文
  29. 晚安的祝福语精选
  30. 厅办公室处长竞争上岗演讲稿范文
  31. 有关《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范文
  32. 大学生年度自我鉴定
  33. 最新的周末祝福客户短信
  34. 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生活随笔
  35. 《哪种材料硬》教学反思范文
  36. 2018春节对联书法
  37. 名人故事350字
  38. 侏罗纪穿越四年级作文
  3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儿童唐诗
  40. 用流利造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