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材料硬》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是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不好上,2.3.4.5课的教材安排都出现了课题包含不了所有教学内容的情况。比如说,我今天上的《哪种材料硬》中,第一个部分是在讲这个问题,但是第二个部分是认识金属和金属的特性,这个就和题目没有关系了。而且,在教师用书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里根本就没有提出关于认识金属和金属特性的目标。
所以,这节课,我在解读教材后,我们就做了这样的一些处理。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加上了要学生了解金属有延展性、导电、传热、光泽度和硬度较大的特性。然后在刚刚开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说了一段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各种材料,这些材料都有一定的特性。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材料的特性。接下来的几课,我们都将先学习材料的某一种特性,然后再来认识一类材料。”这样就把教材明确的分为了2个部分,希望通过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课的结构。而且我再第一部分结束时,也做了一个小结,栓了一个疙瘩。虽然这句话在今天的课堂上可能学生听不懂,但是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我们都会说到,等这个单元结束后,学生也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原来,我在上完这课以后,学生就总会产生一个误区,以为说铁钉是世界上最硬的材料。但是我认为在这样处理以后,孩子们应该就会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材料,有的比铁钉还要硬,有的比卡纸还要软。
今天选择这节课来上,就是因为它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在教室上实验课,以前的两个单元《植物》、《动物》学生都没有正式的在实验室完成过实验。而这节课学生能不能把握好,可能会影响他们四、五、六年级的科学学习。那么我们在材料的选择上也选择了学生常见的、熟悉的、典型的4中材料。从这一课起,通过一系列的课让他们对金属、塑料、木头和纸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建立起材料的概念。
本课上完后发现有以下不足:
1、本节课没有上完,主要原因是在前面讲解实验要求的时候耗时太久,其实可以用行动演示要求,比文字要好很多,而且能节约很多时间。
2、在课堂上,对“听学生”还做的而不够好。比如我在提出问题:我们做这个实验就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事情了吗?有一个孩子就说,我们要注意比较划痕。但是我当时没有听懂学生想表达的意思,也就没有进一步追问,比较什么划痕?其实,追问这个问题后,会发现,这个学生其实说的已经是在实验完成后,我们对不同的划痕进行比较。他已经在说实验完成后的事情了,而不是在回答我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3、对表格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虽然今天在讲解表格上我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上,还是表现出对表格理解的不够。比如说表格应该是横向完成,但是有2个组的而学生确实竖向完成的。
4、在学生对一个问题有补充的时候,没有给与学生机会。当时就是想着时间耽搁太久了,所以忽略了这点,其实这也许是一堂课的亮点。让学生自己来一步一步的完善实验的要求,比老师直接讲要求要好的多。
拓展阅读
1、微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微笑》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西班牙民歌。整篇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抓住了一个简单的表情——微笑,向人们介绍了微笑富有最生动的*力。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了课前、课后参与的优势。对于“微笑”,虽然很平常,但很多孩子理解得很浅显,并不一定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笑的魅力随处可见。在课前,我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微笑带给他们的魅力。课上,我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的发现。学生从课文的描述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微笑的魅力。那么,能不能让学生从被动的感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创造者呢?于是,我请学生融入自己的感受,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方法,把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写。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忙开了。在发挥全班同学的智慧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小小赛诗会”的展示活动,学生参与率高。
学生们倍感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的魅力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正是丰富多彩的课后参与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潜力不断地得到激发,从而真正地会学语文、活学语文、乐学语文。
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发展水平,想让孩子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看图讲述。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还没真正的去观察和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水平是有差距的,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幼儿的能力。
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多数还是比较传统的,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阅读“的分量与”表演“的分量没有什么轻重,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后教师在安排幼儿的绘画活动时。绘画形式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有笑脸,即:可以通过的调整来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画出笑脸。让先画出微笑的幼儿自己讲讲微笑的快乐,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了。并重点放在直到幼儿的绘画出快乐的笑脸顺序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幼儿的水平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语言中,我会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的。
“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微笑》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西班牙民歌。在整篇诗的内容上浅显易懂,抓住了一个简单的表情DD微笑。却向人们介绍了微笑最生动的*力。
有效的课前、课后参与,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开阔空间,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更接近,令其鲜活、充满吸引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爱学语文。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便充分发挥了课前、课后参与的优势。对于“微笑”,虽然很平常,但很多孩子理解的很浅显并不一定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笑的魅力随处可见。因此,在课前,我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微笑带给你的魅力。上课了,我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发现。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小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有的说早上看到同学一个微笑让我感觉到心里很温暖;有的说当我成了好成绩时,老师对我的一个微笑会让自己信心倍增;有的还说微笑的威力可真大,当我和同学有了矛盾时微笑还可以使我们重归于好……“微笑”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包容着孩子的情感的具象的事物。课文的朗读很自然的融入了孩子的真情实感,我想这就是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所在吧!孩子们正在用他们的眼睛发现微笑的魅力,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微笑的魅力,用实际行动表达微笑的魅力。在这个基础上,我很容易便由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提高情感的升华!
课文学完,我并没有急于收兵。有句话说的好:“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描述中深切的感受到了微笑的魅力。那么,能不能让学生从被动的感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创造者呢?于是,请学生融入自己的感受,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方法,把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写!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忙开了。在全班同学的智慧下我们集体完成了一首小诗“
微笑是世界上一朵永远不会凋谢的花,
它,不分四季,
不分南北,越是高洁的心灵,
微笑就越美丽。
跌倒时,它给人阳光般的帮助;
迷失时,它给人波涛般的勇气;
失落时,它给人清风般的慰籍;
冲动时,它给人天空般*襟……
让所有人都跟你一样,
微笑这走过一生,
你会发现,微笑是如此美丽
同学倍感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的魅力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正是丰富多彩的课后参与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潜力不断的得到激发,从而真正的会学语文、活学语文、乐学语文。
2、教学反思怎么写 范文是什么
对体育活动“吹泡泡”的反思因为场地的原因,户外活动最难控制。在准备体育活动“吹泡泡”时,我仔细思考了一番。但我还是没有想到户外活动时会那么乱,一会儿是孩子们的手松开了,一会儿是孩子们兴奋地跪倒在地上,我一遍遍地指导他们拉好手,听指令,但最后还是没有能达到教学目的。我想是我提的要求不太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必须先“拉好手”才可以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是一位新教师的教学反思,虽然在活动前她做了很多准备,但活动效果却不是她原本所想的。她在活动中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不过她在失败中,反思总结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是进行活动的前提,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二、原因分析
写真与伪新教师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景时容易产生焦虑,在分析原因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谈不上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调整。一些教师在描述现象时容易陶醉于自我表现,出现问题时就归结为教材太难、幼儿的常规太差、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还有一些教师虽能发现一些因果关系,但并不能进一步揭示本质的联系。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去伪存真,真正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寻找解决策略。
以上就是给大家介绍的教学反思怎么写,范文是什么?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对于老师来说,写了教学反思,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在下次讲课的时候改正。
3、角色游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今天,快餐店区域活动时,我以顾客的身份来到快餐店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选择食物。这时,快餐店的“售货员”非常热情,为我介绍她们这里的“食物”:有汉堡包、各种饮料、冰淇淋、三明治等等好吃的东西。几个“顾客”都你选这个我选那个,弄得售货员不知道先听谁的好。
当我问到有没有“点餐单”时,售货员们回答我:“没有”。孩子们问我:“什么是点餐单?”我还没说话,一位小朋友说:“就是饭馆点菜的那个。我和爷爷奶奶去饭馆吃饭就有那个东西!”我说:“对呀!就像一本小书一样的东西。上面有很多好吃的东西。”“没有。没有!”售货员说。“那我们怎么点呢?”一位“售货员”对我们说:“你们看着这里。”边说边指指架子上的东西:“想要哪个就指指呗!”
由于没有“点餐单”,我们只好看着想要的东西来点一点。很是不方便。
分析:
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大家的操作活动都有些模式化了。游戏的内容、材料在段时间内很少有变化的。纲要和指南中都提到:教师要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引导孩子们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尽管有兴趣,但是也是没有什么创新。通过这次以角色的身份深入到孩子中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发现问题,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需求,思考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 价值。在与孩子们共同动手创设游戏环境、准备材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等积极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孩子的兴趣、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游戏才有活力,才能促进幼儿 发展。
指导与调整: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非常的丰富,想法也跟着开阔起来了,也很有创意。当老师提到“食谱”时,幼儿就会联想到饭店里的“点菜谱”。虽然当时没有现成的东西,幼儿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好问题——看着食物来点一点。尽管这个解决方式很简单,但也说明幼儿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但是通过实际活动来看,幼儿看着东西来点餐,的确有些不符合实际生活。于是我们调整了材料的投放,增加了点东西的“菜单”,这样既拓展了游戏的内容,又方便了幼儿对材料的整理。让活动更有秩序的开展下去。
娃娃家是学前幼儿最喜欢并善于模仿学习的角色游戏 。2-3岁的孩子 在游戏的表征水平大都是停留在摆弄玩具 上,进入小班后,为了丰富游戏的清景,我们增加了角色的扮演(如:爸爸、妈 妈、姐姐、宝宝 等),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
区域活动 开始了,瑞瑞和小李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我赶紧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瑞瑞哭了,我问:“瑞瑞你怎么了?”瑞瑞:“他抢我的煤气灶。”小李大声说:“我没有煤气灶怎么烧菜呀!”说着也快要哭出来了。我赶紧让他们放下手中的煤气灶,问:“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 ”“我当爸爸,我当妈 妈”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那你们的爸爸妈 妈在家里是不是也像你们现在一样抢东西呀?”他们俩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 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 妈,所以也要相亲相爱,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个听后使劲的点了点头。然后小李把煤气灶递给了瑞瑞,说:“家里妈 妈做的饭最好吃,你今天当妈 妈,你来做饭吧。”
反思:我班幼儿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月,大多数初次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当爸爸妈 妈。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的时候有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 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指导策略:在游戏中,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幼儿,生活中的爸爸和妈 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宝宝可不可以碰煤气灶?爸爸和妈 妈能不能抢东西?相信多一些这样的引导孩子间的争抢行为会慢慢减少。
开学了,我们班的孩子们都成了中班的“哥哥”和“姐姐”,这个称号使得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件事情,孩子们都想去尝试着做,积极地参与,甚至还模仿大人般照顾同伴。
有一天,角色游戏正在进行中,一群小小班的孩子散步走进了我们的活动室。只见有几个哭鼻子的幼儿专注地看“司机”为“顾客”解难,而忘记了哭泣。我想:我班的孩子既然渴望模仿大人,而小小班的孩子又被我们的游戏吸引,我何不鼓励班上的“哥哥姐姐”去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游戏呢?
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班的孩子特别投入,而且,也很有“大人”的感觉,有的教弟弟妹妹怎样做病人;有的带弟弟妹妹到娃娃家做客;有的手牵着手从这个游戏角玩到那个游戏角。而弟弟妹妹呢,他们虽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居然不哭也不闹,跟随在哥哥姐姐的身边。
活动结束的时候,我班的孩子还有礼貌地向弟弟妹妹说“再见”,并且主动地送他们回到老师的身边。当我和班上的孩子交流活动经验的时候,他们都兴高采烈地谈起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弟弟本来不愿意和我玩,后来我说了‘请’字,他就愿意玩了。”有的说:“我牵了两个妹妹去看病。”还有的说:“那个弟弟害怕打针,于是我叫医生轻轻打,不能用力。”我听了笑着问:“你们喜欢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游戏吗?”孩子们一起高兴地说:“喜欢,很喜欢!”话语问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
一次无意的混龄游戏,使我感受到了班上的孩子确实在长大,确实懂事了很多,而且,一幅幅其乐融融的游戏场景让我看到:当孩子们拥有了一个比原来更 为丰富的游 戏场所时,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课文教学教学反思范文
从本质上看,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言语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复述正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应受到教师的冷落。现就复述课文的教学,谈一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复述课文可以分为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现就这三种复述做一些介绍。
(一)、详细复述
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基本忠实于原文风貌,用接近原文的语言,按照原文的顺序,详细、清楚、连贯地讲述出文章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对所复述的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熟悉一般的句子结构。
详细复述的方法是:
(1)阅读原文抓思路。阅读时,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写下来的,重点情节是什么,以此来理解原文的内容**序,明确原文的重点,做好详细复述的准备。
(2)关键情节要记清。为了更好地进行详细复述,把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既清楚又连贯地表达出来,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3)按课文表达要正确。详细复述不同于背书,它需要用自己的话是近似原文的叙述要体现复述线索于原文思路一致,复述中摘引的词句与原文重要的、关键性的词句一致。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嫦娥奔月》等一类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且情节曲折的故事性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将故事按以上方法进行详细复述。为节约时间,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可只让一两人示范讲,其余学生课后互相练习或回家后讲给别人听即可。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老师也可抽查几人。
(二)、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又叫概括性复述。简要复述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讲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课文的顺序,把课文的中的重要词句组织起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删去次要的、解释性、描述性部分。这种复述虽然不强调引用原文,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应当加以运用,还要防止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三言两语和敷衍塞责。简要复述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简要复述的方法是:
(1)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2)分清主次,把握要点。分清主次的标准是看课文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应多做练习,多抽查几人,尽量照顾全面,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原文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的流利性。
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是: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着可以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白点,可以抓住这些点做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进行扩展复述。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就有几处课文补白点,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扩展复述:补白1:通过老狐狸的努力,锁住小狐狸的木桩被啃得很细了。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营救小狐狸的?补白2:正太郎掉下悬崖,老狐狸救醒了他。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救助正太郎的?补白3:狐狸一家告别正太郎,跑向树林深处。复述补白:憧憬狐狸一家未来美好的生活。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加上了这些内容,无疑复述更生动丰富了。
(2)改变结构,变叙复述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采用的是倒叙写法,复述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顺序的复述;又如《科里亚的木匣》一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复述科里亚费尽心思找到木匣,然后再复述科里亚埋木匣的起因和经过。
(3)变化体裁,创造复述
通常常见的体裁改变有:诗歌体可改为记叙体,说明体可改为童话体等。这种改变文体的复述最适合古诗教学。如《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描摹。复述时,我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着眼于雨的样子、大地的变化以及喜悦的心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性的复述。又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复述课文《地球的自述》。
(4)课本演绎,表演复述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故事性强的课文,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小舞台上常常有大发挥。如《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生动,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每组三个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要求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像,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劲头很高。
总之,复述训练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要重视,加强训练,不能让复述远离课堂。
5、夏夜多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这篇课文我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集中识字,学写两个生字,第三课时分角色朗读,学写4个生字,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上这课时之前,我想自己要试着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美好的故事,能引领孩子沉浸于充满趣味和美好的童话世界中。
1、重视朗读,大胆想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夏夜多美》这样一篇对话丰富、轻快活泼的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本。同时也体现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比如由个人读到集体读,再到师生共同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比如通过同伴的掌声、大拇指、微笑等措施,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感情朗读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感悟,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2、灵动而开放的课堂,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情绪。
我在教学中寓教于情,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课堂与生活溶于一体。熔提问、启发、引导、点拨于一炉,把读书、感悟、思维、表达各方面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用充分的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适应了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堂上通过同伴的掌声、大拇指、微笑等措施,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同时,在备课中我参与制作课件,借鉴音体美各科教学方法,学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构建灵动而有效的课堂而努力。
3、角色表演,感悟夏夜之美。
这个故事语言浅显,本节课我采用的是一种新颖的学习形式“导演和演员”。首先,我以“谁想表演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一个好演员要注意“动作、语气、表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以“演好先要读好课文”导入1――7自然段的学习。然后,以1――3自然段为切入点,师生共同参与表演。我读叙述的话,两位小演员分别扮演睡莲、小蚂蚁,由导演的评价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夏夜的美。而后对两位小演员的演技进行诚恳的指导。如体会小蚂蚁“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了!”这一危险处境时,我先示范读,又分别请几个学生向我进行挑战,他们那稚嫩的声音把全班学生带入了故事情境,大家都在为小蚂蚁捏着一把汗。4――7自然段的设计则是由扶到放,因为有了前三自然段的学习铺垫,我只是进行适时点拔,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睡莲的爱心及蚂蚁的懂事。如对睡莲“快上来吧!”这句话的理解,由导演评读,老师点拔:睡莲真关心小蚂蚁呀!我也想来读,谁来试试?使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大家一起来!”将睡莲救小蚂蚁的着急心情读出来了!随后的合作表演,学生读得很投入,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自导自演带来的成功乐趣。
4、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在谈到“蚂蚁、蜻蜓、萤火虫、星星会说些什么?”时,孩子们交流得真切、充分,理解到不仅夏夜的景美,生活在夏夜的相互帮助的小动物们更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树立小伙伴之间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集体意识。
我的这节课也有很多缺憾、有待完善。首先《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是一篇以情感人、以趣动人、以美诱人的童话。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入请入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童话中一员,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但语文课程还具有工具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这一点落实不到位。教学时应该进行适当的语文知识渗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课文第13自然段: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飞机”是真的吗?在课文中指的是谁?作者把小蜻蜒比喻真的飞机,所以加上号。“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也是打比方。是把萤火虫当作人来写。这些语文知识,引号的作用、语文中的修辞方法,在教学中都应该渗透进去。(2)在最后一个写话的环节,学生句子写得非常好,但我没有进行及时的现场示范批改,特别是标点符号。我想这儿,如果我能示范批改一下,对学生今后的写话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很大的帮助。
2、其次,整节课我是尽可能用美的语言描述、衔接,创设了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这样一篇对话丰富的,人物极具个性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我自己还不够放开,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如果老师自己先表演起来,学生肯定更放得开,会完全进入到角色当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比如,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可以设计精美的头饰,老师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边读边表演,给更多的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体验那种积极的情感,都真正地走进童话故事里去。
上午的第二节课,我讲了15课《夏夜多美》这篇课文。《夏夜多美》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上课伊始我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就在这美丽的夏夜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愿意不愿意听?好!齐读课题15《夏夜多美》夏夜到底美在哪儿?会有多么美丽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荷塘,去感受一下美丽的夏夜吧!(出示课件播放动画)
接着我又充分利用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开火车读生字的环节让学生巩固了的字词,利用动画的设置,教师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了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课件制作上对生字的认识,我用了不同的颜色让学生说出本课生字的间架结构,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记忆。
我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让学生去找找你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睡莲姑姑和小蚂蚁来深入分析蚂蚁和睡莲的对话朗读。蚂蚁、睡莲、蜻蜓、萤火虫的贴画加上生动的动画再现,形象的语言渲染,多种方法读文等形式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去感悟夏夜美丽的景色,去体会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课堂上“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夏夜的美景。
上完课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出太多:
一、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贫乏单一
在学生交流课文对话,谈自己的感受时我经常在重复学生的回答,而没有及时对学生说的话进行适当的评价,错过了许多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如一学生在读睡莲姑姑的话“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啊!”我就没有即使对该生进行激励评价,只是对他说“读的不错,谁还想读?”这些单一的,贫乏的语言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要使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生动有趣,这得需要长时间的锻炼积累,特别是注意平时每一节普通的语文课上教师语言的锻炼,尽量避免重复学生的话,不说废话套话。
二、 在学习完课文中的重点对话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要求是:“蜻蜓、萤火虫和睡莲一样关心小蚂蚁,它们三个都帮助了小蚂蚁,画出他们的对话。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们喜欢谁就把它的话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话来读一读,但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课件没有打开我就让小组合作,小组乱做一团,当我发现了问题拍手再读课件上要求时,由于学生太兴奋根本不好控制。在**中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组长分工上出现了分歧,浪费了很多时间,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合作学习。这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完全没有发挥出他的实效,只是走了一个过场,对实际的教学没有任何帮助。原因是老师对教案不熟,教学环节没有记牢,小组合作目的不明确造成的。
总之在上在讲完课后,我发现不足之处还太多太多。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取长补短,这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才会有进步。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夏夜多美》这样一篇对话丰富、轻快活泼的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本,同时也体现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比如由个人读到集体读,再到师生共同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在感情朗读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感悟,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在朗读“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时,有的学生评价说应该要读出给人想哭的感觉,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让那个学生给大家示范了一次。尤其是在精读睡莲、蜻蜓、萤火虫和小蚂蚁他们之间的对话时,我采用了自由读、模仿读、分角色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感悟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他们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了语言的美,感悟到夏夜的美。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我也注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读得好、喜欢的内容进行练读。再读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同学听。这些自主性的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想读书、读好书的欲望。
在学习13、14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课堂上可以学到知识,而且生活是个更大的课堂。
当然,我在这节课里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的个性话评价语言不够到位,也不够丰富;老师的范读略微缺乏童趣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做得更好一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