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生活随笔

发布时间: 2025-07-13 10:08:40

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生活随笔

到纽约,我在格林尼治很想找到一个名叫“问号瓦”的酒吧。这是一个古怪的店名。可惜,由于人生地不熟,时间又匆忙,我没有找到。

鲍勃·迪伦曾经住在这间酒吧的地下室里。

像许多不安分的年轻人一样,鲍勃·迪伦离开家乡北明尼苏达的梅萨比矿山,来到纽约,住在这儿的一间肮脏而潮湿的屋子里。那是他20岁的寒冷的冬天。在楼上的酒吧里,他用口琴为人家伴奏谋生,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就像现在那些居住在我们北京郊区农民房子里或蜷缩在城里楼房地下室的“北漂族”一样,让心中音乐的理想之花开放在一片近乎无望的阴暗潮湿和寒冷之中。

有一天,鲍勃·迪伦看见“煤气灯”酒吧的著名歌手范·容克,披着一身雪花突然走进来了。当时,鲍勃·迪伦默默无名,范·容克已经是大腕了。他极其崇拜范·容克,在来纽约之前,他就听过范·容克的唱片,而且像现在我们很多“模仿秀”歌手一样,对着唱片一小节一小节地模仿过他的演唱。鲍勃·迪伦曾经这样形容范·容克:“他时而咆哮,时而低吟,把布鲁斯变成民谣,又把民谣变成布鲁斯。我喜欢他的风格,他就是这个城市的体现。在格林尼治村,范·容克是马路之王,是这里的最高统治者。”

人高马大的范·容克意外而突然地出现在“问号瓦”酒吧,让鲍勃·迪伦异常地惊异和激动,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只是远远地站在一边看着范·容克。他看见范·容克抖落身上的雪花,摘下手套,指着挂在墙上的一把吉布森吉他要看。酒吧里的人立刻把吉他取下来给他看,就在他看完并拨弄了几下琴弦之后、显得不大满意转身要走的时候,鲍勃·迪伦鼓足了勇气,一步走上前,“把手按在吉他上,同时问他如果要去‘煤气灯’工作,该找谁……范·容克好奇地看着我,傲慢、没好气地问我做不做门房。我告诉他,不,我不做,而且他可以*这条心,但我可以为他演奏点什么”。

这一段,是功成名就之后鲍勃·迪伦在自传里写的话。足见那时他的自信,而非事后的修饰或改写。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他的自信,让范·容克留了下来,听听这个愣头青要弹些什么。那天,鲍勃·迪伦为范·容克演奏了一曲《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没人认识你》。这曲子选得非常有意思,颇具象征意味。它既像一种自嘲,也像一种暗示,甚至是挑战,充满了弦外之音。不知是他有意的选取,还是无意中的巧合,随意中抛出的一枝邀宠的橄榄枝,或是心存挑战的带刺的玫瑰。鲍勃·迪伦在自传里,没有写。

范·容克听完这支曲子之后,面无表情,没有说什么。但是,从范·容克的眼神里,鲍勃·迪伦已经听见范·容克在对他说,小伙子,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不是没人认识你!

鲍勃·迪伦便从“问号瓦”走到了“煤气灯”,开始了和范·容克一起演唱的生涯。他可以有60美元的周薪,这是他来纽约之后第一次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这个坐落在麦克道格街上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首屈一指的酒吧,将带着他改变命运。

当鲍勃·迪伦第一天晚上去那里演唱,在走向“煤气灯”的半路上,他在布鲁克街一个叫米尔斯的酒馆前停了下来,走进去先喝了点儿酒,镇定一下自己的情绪。他有些激动,对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折,激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想一想,这样的命运转折,仅仅是范·容克给予他的吗?如果命运中没有范·容克出现呢?或者根本就没有范·容克这个人呢?又会怎样?换句话说,如果仅仅有范·容克这么一个大腕,而没有年轻时才会有的勇气、自信和漂泊闯荡,他还是蜗居在家乡北明尼苏达的梅萨比矿山里,能够有这样的命运转折吗?如果没有在底层的学习磨练,包括对着范·容克唱片一小节一小节地仔细而刻苦的模仿,能够有这样的命运转折吗?如果说勇气和自信是一只翅膀,刻苦的学习磨练和长时间的坚持积累,是另一只翅膀,才可以让命运如鸟而并非如蚊蝇一样盲目地飞撞,才可以让你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在不期之遇中得以振翅飞翔,曾经付出的一切痛苦和磨难,才会将丛生的荆棘编织成美丽的花环。

“出了米尔斯酒馆,外面的温度大概是零下十度。我呼出的气都要在空气中冻住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冷。我向那迷人的灯光走去……我走了很长的路到这里,从最底层的地方开始。但现在是命运显现出来的时候了。我觉得它正看着我,而不是别人。”鲍勃·迪伦在自传中这样说。这里说的“走了很长的路”和“从最底层的地方开始”,我以为就是命运这只大鸟能够最终飞翔的一对翅膀。

在纽约,在格林尼治,我没有找到“问号瓦”的酒吧。但我找到了鲍勃·迪伦——年轻时候的鲍勃·迪伦,还有年轻时候的我自己.

拓展阅读

1、不是他们的错

啊……,一位提着装满塑料瓶子袋子的大婶,吸引里我的注意力。原来是这位大婶走路,楼上的居民往下面丢垃圾,庆幸的是垃圾带掉落在离大婶跟前只有半米远的地方。从她的面目表情来看,她是又惊恐,又愤怒。大声的对着这栋高大30多层的居民楼喊骂,过了许久任没有一个人回答她。大婶很气愤,但又很无奈的提着袋子离开了。而我走近一看的',我为这位大婶感到万幸,一个大号垃圾袋里面装着好几个酱油瓶和啤酒瓶,万一砸到了人,后果不堪设想。回到家后,我反复回想今天的事,要是那位大婶是这位房主的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还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已拣垃圾为的老汉,在骑三轮车过马路,不小心把一位小姐的裤子划破了,老汉连声道歉,问小姐受伤没,这位小姐很愤怒,说:“怎么骑车的,这裤子刚买的,跟我赔”,老汉把身上所剩不多的50来块赔给了这位小姐,但她还是不甘心,还要老汉赔100,小姐的母亲也在场,她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发出狠话,“不赔就把的车拿去卖了”老汉被逼无奈,连续下跪4次向这对母女求情。过路的行人都停下脚步劝说这对母女,但这对母女的态度依然很坚决,还发出狠话“今天没有100块休想走人”。有些过路的行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帮这位老汉筹足了100块递给这对母子。这小姐并没有接这100块钱,而是上前打了老汉2巴掌,然后扬长而去。老汉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收拾好自己的车子离开事发地,好心的行人,把那100块钱送给老汉,但老汉拒绝了,没有说任何话的离开了。

以上两事是我亲眼所见,现在到处都在宣传提高人民素质,搞好农村*,认真切实*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的国民政策,虽然我现在的很富裕,看到的是高楼大厦,人车繁忙,和绿化街道,但是们看到过年收入不过2000快的家庭吗?见过一个馒头吃两餐的吗?我想大部分人只听说过,没见过。但我见过,在乡下读书的,我见过一个星期只花13快钱的学,我见过一个喝水喝出胃病来的学。这是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就因为他们

就因为那位大婶,所以她就没有过分的去追究。

就因为那位老汉,所以他没有任何怨言的离开。

就因为那些农民,所以不能让自己的儿女上完学。

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在了这样一个苦人民的家庭里。

2、小做过的傻事人

9岁的女儿在屋里摆弄茶具,我在厨房里做饭,突然啪的一声,传来器皿碎裂的声音。

我想着女儿肯定会向我“汇报”把杯子或什么东西摔坏了,便没吱声。可等了半天,她也没过来。我有些诧异。

中午吃饭,女儿把左手放在桌子底下,似乎在躲避什么。想起刚才听到的响声,我拉过她的手,看到了半寸长的口子,虽然用纸包着,但仍往外流血。我心一痛,连忙带她去医院。真没想到,女儿把东西摔坏了,怕我责怪她,竟作出如此傻事。

看着女儿羞赧的脸,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小做过的傻事。

30年前的农村还很贫,村子里经常有要饭的。那民风纯朴,要饭的到了谁家门口,如果那家人不拿出点东西施舍,就会被左邻右舍嘲笑。

那天,家里人都下地干了,母亲让我在家看门。

他们刚走,就来了一个要饭的,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

我迅速思索着,给他什么好呢?家里的馍已吃完,若给别的东西,又怕母亲回来怪我。见小红慌忙跑回家关上大门,我也飞快地跑回家关上门,把门栓插上。

不一会儿,要饭的就来到了我家门前。听到他说话,我吓坏了,大气都不敢出。等了一会儿,见他还不肯走,我只好壮着胆子在院子里大声喊:“上别家去吧!我家没有人!”

话音刚落,就听到一阵哄笑声,有人高声笑问:“不是个人吗?”那一刻,我恨自己太傻,不打自招,竟把自己给忘了。

这事成了街坊邻居的谈资。

又一天,村里又来了一个要饭的妇女。邻居大伯逗我说:“可不能再回家关门了,这可是亲妈!家里的妈光亲弟弟,不亲,因为不是她亲的!”

我看了看那个要饭的妇女,慈眉善目的,正用亲切的眼神看着我。想起平日里因为没有照顾好弟弟,经常受到母亲责骂,我就信以为真。等这个要饭的妇女要走,我就跟在她身后,她走,结果引来村里人阵阵哄笑,邻居大伯笑得直不起腰来,泪花子都流出来了。

还有一天,刚割罢麦子,我挎着篮子在地里拾麦穗,碰到对门大婶,她一个劲地夸我能干,埋怨自家孩子光知道玩儿,不像我,大热的天还跑到地里拾麦穗。

小孩子都爱虚荣,听到这样的夸奖,我有些飘飘然。为了得到更多的夸奖,我就把拾到的麦穗全进了她的篮子里。

母亲知道后,叹气说:“哪有像这样傻的孩子!”

看着手指受伤的女儿,想想自己小做的傻事,我不由得笑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过来的,谁没做过几件傻事呢?

3、老了爱还未老

我们哼唱曾风靡一的歌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一起慢慢变老”我们聆听根据爱尔兰诗人叶芝献给女友的诗翻唱的《老了》,“老”对很多人而言只是一个带着诗意的概念,一份遥远的畅想。我们对真正的衰老知之甚少,对与之相伴的恐惧讳莫如深。

曾经看过真正直面衰老的文艺作品,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熊从山那边来》;比如布克奖得主约翰·贝利的《贝利遇到艾丽斯》,都是讲述妻子患上老年痴呆症,逐渐丧失记忆,步入黑暗的孤独旅程,或荒诞不经,或痛彻心扉。菲茨杰拉德在《本杰明的奇幻旅程》中,妙书写了返老还童的逆行人,种种感受却并不是那么美好。

个体命的衰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间流逝,逐渐带走我们的容颜,黑发,视力,听觉,力气,精神,甚至带走最刻骨的记忆,直到肉体死亡,这是怎样一个令人惊心的过程,我们又如何真正理解并参透其中复杂隐曲的心境?

直到读到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才发现,他把肉体衰老的过程写得如此详尽,他把老年人面对的种种尴尬和难言之隐写得如此动,他把个体精神的孤独与顽强抗争写得如此深入,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养老、就医、再婚等写得如此全面。而以“天黑得很慢”来形容命的老去,又是如此恰切。

其实,众声喧哗中,他的声音一直低沉,缓慢,绵长,他的讲述于朴素、痛楚中带着暖意和旷达。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恍然间会觉得,他不是在写小说,他是在写自己,写命。

年轻遭遇人第一个境的,他在长达10年的种种烦乱扰中坚持完成了最厚重的代表作《第二十幕》,以史诗般的触写下对家乡南阳的回忆和总结;中年面对丧子之痛,他以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力量,书写《安魂》一书,完成死的终极对话和追问。而如今,66岁的他感知衰老的日渐降临,写下《天黑得很慢》,宽慰天下老人也宽慰自己——老了,爱还未老。

那一天,是2018年7月14日,盛夏节,天黑得很慢。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老师归来。灼热的阳光下,我们陪他去看省会郑州藏在老街巷里的新颜,一座老旧废弃的工厂经过巧手改造,变为极具尚感的创意基地。身材高大挺拔的他,迈着大步,脸上带着一贯平和、亲切的笑容,对目之所及都感兴趣,不停地问询,赞叹。

的他分明是好奇的孩童,是对家乡怀着深厚感情的赤子,是饱经沧桑后依然豁达开朗的写作者。谁会认为他已经进入老境了呢?

那天午后,在郑州大摩纸的代书店,面对从全省各地赶来参加中原风读书会的读者,他娓娓道来写作《天黑得很慢》一书的缘起。他曾看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因为担心两个洋葱头太重,提不到楼上而忧心忡忡;他曾听说一位作家朋友晚上睡觉还一切正常,天亮他妻子起床后却发现,丈夫因为心梗走了;他自己的老母亲90岁患病卧床,直至92岁去世期间,完全失忆,连儿子是谁都不知道;还有作家张爱玲前显赫的名声与她去世的凄凉之鲜明对比,等等,这一切让他对衰老产了恐惧。

出了描绘人最后一段路途风景的心。这的风景大抵不过如此:陪伴在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小;大小疾病险情不断;准备躺到床上接受别人的照料;要应对各种以延寿、治病为名的骗子,骗局。

这一切风景,书中主人公萧成杉都一一目睹,自73岁到86岁,他对衰老的抗争、无奈、妥协以致失败、投降的姿态,都通过护工钟笑漾的讲述,如画卷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命之光越来越暗淡,爱的光芒却越来越耀眼。

这种爱,源自他人,包括老人的亲人,包括身边有爱心的人;源自社会,包括*和慈善组织;源自老人自己,内心深处对爱的记忆,对爱的向往等。所有的爱意交汇,为人最后一段路铺上温暖的底色。书中就写出了这样一段年轻护工和老人之间的温暖感情,一种深情的陪伴,一份高贵的大爱。

那天,他谈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写作历程,每一部作品对他而言都是艰难的,只有在完成的一刹那心中会出喜悦,但很快又开始构思下一部作品。之所以一直在写,是因为可以借此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慢慢接近人的真谛,并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暖意。

他谈到读书,说因为觉得自己的间有限,所以越来越挑剔,那些翻了几页还没有共鸣的书就会立刻放下。

那天的读书会上,朗诵家于同云先读着书中开篇“周一黄昏·陪护机器人薇薇小姐推介会”的内容,现场读者一下子被这新鲜的叙述方式吸引。

青年话剧演员张澎朗诵起书中最后一部分“周日黄昏·陪护老人经验谈”中老人的记忆被唤醒的部分,现场读者又被其中的真情深深打动。

特邀嘉宾、“70后”评论家张延文和“80后”评论家魏华莹,都有太多感触,他们评说《天黑得很慢》直面热点现实问题,塑造全新的老人形象,叩问老者的精神世界,极具新意,以情动人;称赞作家周大新写作40余年,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并不断创新叙事方式,是带着先锋性的现实主义作家。

现场读者大都或青春正好,或年富力强,但一谈到自己的父母亲,就似乎有说不尽的话题。书中的各种情节也在现场读者的家庭中上演。

作为背景的读书会海报上,浅橙和粉色交织的底纹,散发着温暖的光泽,映衬着风儿和风花粉的脸庞,每个人的神情都显得那么明媚。

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我们不息,只因爱温柔有力。

点击查看更多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生活随笔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048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