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桃花源记》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楚;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想象丰富,用语朴素、简炼、生动。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世界。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拓展阅读
1、《桃子手记》读后感100字
《桃子手记》是一本由[日] 樱桃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套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桃子(也就是小丸子本人)可谓装傻充愣十级选手了,小丸子所有的蠢不过是诚实而已,不过是卖个萌博你一笑。她活得太明白了,偶尔露出一丝真面目,可以看到她生命态度里的那种化繁为简、单刀直入的洗练。说来说去,快乐才是唯一刚需,能将目光焦点放在这一点上从不犹疑,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天才了。大智若愚啊小丸子!学习了!
●看封面就很期待
●装帧真的可爱樱桃子也是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人,竟然已经不在了呢
●文字清爽而又质朴,字里行间隐藏着小小的幽默与淡淡的忧愁,躺在沙发上一口气看完5本,毫不费力,微微地让人心里有些暖意,却因为季节的缘故,带了一些春日轻愁。 因为真的很喜欢这套书,所以准备抽两位小伙伴,各送一套,规则很简单,只需转发本条广播+留言为什么喜欢樱桃小丸子。截止日期4月16日。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樱桃小丸子》中的人生哲学#
●回家的路上看特别好。樱桃小丸子的故事背后居然是这样真实的人生,原来漫画中的爷爷在现实中并不慈祥,是个坏爷爷,但具体怎么不好樱桃子并没有着力笔墨,单看姐姐在爷爷去世时忍不住发出蟑螂般的笑声就可略知一二了。
●意外坦率的桃子啊,对于生活的观察可谓有趣又不留情面呢。爱憎分明的可爱模样,不刻意对发生过的过往做美化,经常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查了下,居然是金牛座,有些意外呢。期待其他几本作品。
●她比动画里还要可爱
●很期待快点可以看到
●翻开读的那一刻就觉得,这就是小丸子啊!整套读下来给人一种面对面聊天的感觉。整体来说,是一本没什么营养但是又让人读的停不下来的随笔,可以近距离了解樱桃子的故事。我以后可能系列二可以试着读一读,但是不是最近。
小时侯那些哀伤的时候与原因,大概在如今已经尽数遗忘。我在岁数还小时,独自在深夜的奶奶家,破旧昏*房间,四周堆满了奶奶不愿丢弃的事物,我百无聊赖得摁着摇控,老式的灰色荧屏中各种无趣的电视节目在眼里闪过,从头到尾,从尾到头。
不容易有部动画,于是就开始看了。故事大概讲述小丸子与家里闹了矛盾,一个人离家出走的故事,她煞有介事带足所需的物品,乘着公交离开熟悉的世界,在终点处她遇到一位好心的爷爷,还有他帅气可爱的孙子,小丸子在那天的夕阳下仿佛身处梦中,眼中见到一切漫长温暖的如一生般。
故事的最后,爷爷的另一个孙子回来了,没想到却是小丸子同学中极其平庸的一个,在尴尬的招呼中,短暂的离家也结束了。
在那时可能是我第一次发觉,我们是如此渺小,关于一生中幸福的也好伤感的也罢,其实都无关紧要。
能给小孩带来并非父母责打或吃不到糖的伤感的樱桃子女士,真的很了不起,而她也在前几年无声息的去了,活着的人却依旧活着。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莫名的喜欢,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没有看过《樱桃小丸子》系列,只是在b站看到几位up推这本书,就下单了,陆陆续续的看了好久才看完,不是内容上有多难看,而是这种小散文适合慢悠悠的看,不过选择在今天这样的晴朗的冬天的周末看完这套书的最后一本,更是因为今年马上就结束了,蓝色的那套准备留到下学期开学了在看了。忽然有点对下学期也有了些期待呢。
另外我不知道看这套书的顺序,我只是拿到哪本就看的哪本。
看到樱桃子在生孩子的时候顺便把阑尾拿掉了这段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真的应该早点看到,说不定我就不会单独去做个阑尾炎的手术了,会等到生娃娃的时候。
看到樱桃子说她最不喜欢的感觉就是拉肚子的时候,我真的是有强烈的共鸣。我最讨厌的也是拉肚子了,那种感觉真是忍无可忍,可是樱桃子每次都是把对自己不好的体验转换一下思想变成好的感受,也许这就是她成功的原因吧,因为她对在体验这个世界的好与不好,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我需要的就是学习她这点啊。
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都想,应该找个时间看看动画片呀。
《桃子手记》读后感(三):世间可爱的人又少了一个
樱桃子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存在啊。
因为想要健康,就去实实在在地尝试喝尿,并且还慎重地推荐给大家。
用茶叶治好了脚气,也认真地介绍给大家。
尝试*痔疮的方法也细致地记录。
因为做了手术禁食,想要吃东西而不能吃,于是认真地委屈认真地哭。
拥有着真实又可爱的情绪和诚恳的心。
这是樱桃小丸子本人啊。
可是啊,这么可爱的樱桃子,已经去世了。
活着的时候也离婚了,又再婚。
一个可爱的人怎么会走到离婚那一步呢?正在婚姻当中面临越来越多迷思和不惑的我,每每想到这一点都会很难过。
一个可爱的人,不是更应该被理解,被珍惜的吗?怎么会离婚?
幸好又碰到了一个,樱桃子又结婚了。
可是,才58岁就离世了。
这世间,这么可爱的人儿啊,能畅所欲言真实表达自己,又能用画笔画出一个更加可爱的小丸子的人,又少了一个。
特别惋惜,竟因此而感觉悲伤不能自已。
为樱桃子,也为自己这有限却痛苦重重,无法那么可爱的人生啊。
文、面白
《桃子手记》的作者樱桃子,在这个夏末离开了我们。得知她逝世的讯息时,我正在和编辑校对译稿。尽管几位译者已经快马加鞭,仍然未能赶在桃子生前让这套书在大陆付梓。敲下“译后记”三个字时,我的心中满是遗憾。
樱桃子是漫画及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的原作者,那个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的小丸子,是整整几代人的童年伴侣。许多人看过她的漫画,看过动画片,而现在,通过这套书,相信读者们会了解到樱桃子更为深刻的一面。
不过,你未必想象得到,《桃子日记》中记录的皆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琐事,估计你会边读边想:“天呐,原来桃子的生活也这么普通啊。”她用轻快的笔触,赋予了花草鸣虫和世间风物以活泼的存在感。在翻译时,我常想,某种程度上,桃子的随笔表现了对“大而全”式叙事的无声反抗。什么样的事情值得被书写?只有里程碑、大人物和关键时刻吗?在整部《桃子手记》中,一件这样“*正确”的事情也没有。琐碎小事或许无甚意义,但若置于漫长的时间维度中,那些平凡日月的经历足以被称之为冒险。通过这种形式,作者对普通人的努力赋予了极大的肯定。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常开玩笑说,《樱桃小丸子》教会了大家好多做人的道理,不过,读她的随笔时,“小丸子的人生金句”更像闲暇午后的茶点,零碎时光的陪伴,或者黯淡时刻的一丝趣味,不刻意,也不煽情。
电影《天气预报员》中有句台词:成年人的生活中没有容易二字。即便是设计出了天性乐观的“小丸子”,桃子在写作中也没有借创作回避现实。相反,人之困惑和无力,在她笔下有许多自然流露。
她写自己不省心的家人,毫不掩盖原生家庭的缺点;写幼时对日本社会贫富差距的认知、追逐漫画梦想时的忐忑与挫败;也不会站在高处俯瞰人生,只在喜怒哀乐中驻足、穿行、观察。生活毕竟比动画片难多了,比起“修饰”,她更钟爱“记录”本身——对生活,她有一种柔性的理解。
因此,考虑到原著非常口语化,翻译时,我们未将文字进行太多“文学化”的处理,而是保持了同样的文风;对于某些“碎碎念”的部分,也依然按照原文风格译出;同时,对涉及中日文化习俗的相异之处,也尽可能做了注释,希望读者能通过侧面的信息,了解到一部分小丸子当年的时代符号。
感谢这套书的*程卓,本书的引进和翻译过程可谓一波三折,面对困难时,她直面现实又不失天真的热忱,一直鼓舞着参与这件事的所有同仁。桃子日记得以在大陆顺利出版,她*是最好的“引路人”。
于寻常细节中识别妙趣,在世间万象中体悟悲欢。谢谢樱桃子老师通过文字告诉我们,让自己强大的能量,其实就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桃子手记》读后感(五):疫情期自我治愈指南
疫情期间,公司让我们在家办公,但又和防贼一般,让多做事、多思考却不愿意给我们计入工时。
走马上任的新领导年前被奖励了一辆奥迪,配北京指标,整个人有一股兴兴头头的劲儿,老板说一他立马说好。
不管是大年初二、周末还是深夜,不分时间发微信过来找,弄得人即使睡午觉心都是尖的。
本来这些都够烦的了,老公的入职被拖到了3月中旬,两个月都没有收入,可眼看着又要交房租。
可是你看啊,在这场看综艺都没耐心的时艰里,琐事一件堆着一件,把心绪都填满了嗔痴,
但读《桃子手记》依然让人觉得放松而治愈,有黄昏时候晚风送凉的静谧,烟火人间整个都扑面而来。
这套书是《樱桃小丸子》的作者樱桃子的回忆随笔集,已经出版了两套一共十册(我早早地囤齐了,现在想来有一种富户般的满足)。
我刚刚读完的这本《桃子罐头》是整个系列的第一本,从青少年讲到结婚,写的都是我们可能都经历过但往往会忽略的指甲盖点大的事。
但樱桃子不仅能写,而且能写出趣味与风味,我读的时候就会噗嗤一声笑出来,甚至没心没肺地哈哈哈哈大笑。太愉悦了。
有时候是因为觉得漫画家的视角果真别致,文字里都是画面感。
她骂八卦记者写的报道都是屁:真希望这些人能用管子把**连到鼻孔上,感受一下自己放出来的臭屁。
在东京独居的时候看到露阴癖:当我看到他捧着那似乎很重的东西摇来摇去,觉得真像一个很大的红薯!
但是和好朋友们说的时候人家都不信,樱桃子说:早知道是这样,我还不如请暴露狂喝杯茶,顺便帮他做个拓本。
有时候是因为文字里浮现出的樱桃子的形象实在是稚拙可爱,
是那种你想拉过她来看一看这小脑瓜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天马行空。
说到当白领的那几个月,因为当时已经开始兼职画漫画,夜里赶工白天瞌睡,
一不小心倒在了键盘上导致电脑花屏,更严重的一坏坏一排,同事们的电脑也罢工了,
樱桃子站在那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嗯这些电脑之间感情还是蛮好的。
在东京独居的时候,妈妈担心樱桃子的安全,就把阿宏的短裤寄来,让桃子伪装成家里有男人的样子。
于是她发愁:想想自己不得不长期忍受阿宏的**,但关键时刻又得靠它守护的画面,我不由得感慨,自己的生命真是轻如鸿毛。
每次看到这样又细极了又碎唧唧的念头,都会带着黑人问号脸在书旁愣上两秒。
随即又觉得,能这么想真是有意思呢。
是和身边有趣有梗的人相处,或者你偶尔看到了普通人有趣一面的那种想捏一把脸说一句「可爱」的有意思。
在看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之前,我只觉得:能回忆起这些小事,能描摹当时的情状,能传达个中滋味,能抚平读者心潮,都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最后一章是樱桃子对这些小故事的简单总结与评述,
脚气*泡澡*品情书都能说出写作的条理,
锤炼文章里没写的沉淀在轻飘飘日常往事下的道理。
让人突然明白,啊,原来她不是随便写写,原来是这么思考的呀,原来生活的滋味这么绵密悠长呀!
于是,一本小书让人喜悦,更有了让人喜悦的质量。
以及:书的装帧我很喜欢,每行下面有淡蓝色的线,像在作文簿上写下的日记周记。
看到喜欢的句子,我随手画波浪线,好像在批改文章。
2、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读后感精选
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 发现自己重复遇到一个问题,如何有效 阅读?一本好书带给我的触动和影响在当下是很强烈的,然而 一段时间之后,具体的实例和引申出的想法开始模糊,最后只剩下影影幢幢的一个概念。我尝试做过摘录,但 收效甚微,有时脱离书的情境再来看原文,我甚至发现 自己无法 理解摘抄的文字了,这也让我很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能在重复 记忆与 遗忘中艰难勾勒整片森林。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我需要的是容纳自己思考过程和总结的读书笔记,而不仅仅是摘抄。这是高桥政史第二本有关方格笔记本用法的工具书,这本书作为进阶图解,更为 提纲挈领地向我们介绍了高效笔记的使用方法,方格易于制作表格,书写起来也显得整洁有序,A4大小的笔记本则更适合思考的延展。书写时,使用笔的颜色不超过三种,在笔记本上方留有标题区域,既是作为提示自己的重点,也可以提出问题,更具导向性,剩下的空间则分为三个部分,事实、解释、行动,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点 一目了然。进阶版较之第一本来说,文字内容更 简明扼要,增加了许多活用实例,对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上手的读者更有借鉴作用。
对我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教会我换一种角度思考,在落笔之前先思考记笔记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从目的反推方法能避免盲目无序的内容堆积,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我们才会去做舍弃与筛选,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有框架才能准确行动。方格笔记本培养的是我们的 逻辑思维与决策 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做出取舍,并抓住重点,少即是多。这其实是身处信息时代中的必要能力,拖延、效率 低下归根结底在于没做好取舍。
为什么我的读书笔记做得不 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摘抄还只仅仅在积累知识的原始层面上,没有进一步的反刍。现在来反思我做读书笔记的目的是要通过它迅速 回忆起书中的主要 观点,并便于联系其他相关知识点。以此为框架,同样可以运用黄金三分法,在标题区域写下自己认为这本书能为我解决的问题,这样剩下的三个部分其实就转变为问题的论证过程,左边写下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中间则为展开部分和思考过程,右边为论证结果,并留有空白处,用来与其他书的观点做比较参考。
刚开始做三分法笔记的时候一定会觉得非常不 习惯,但这是重建并框架思维逻辑的好方法,如同刚运动的时候无法正确运用肌肉一样, 持之以恒,一定会练出思维的马甲线! 笔记是我们 人生中十分常见的一样事物,或者说行为。几乎是从上小学开始, 老师就会不停在课堂上强调做笔记,要做笔记;高中阶段学霸们的笔记往往都是同学争相借阅的抢手货;工作的时候,领导要是在讲话的时候看见你没有拿着笔和本,那脸色一定不会太好看。
民间有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强调笔记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记录要点查漏补缺。人人都知道笔记重要,然细想过来,从小学到工作,还真没有任何系统的教人如何记笔记的培训和课程。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横线笔记本,把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知识一股脑的写在里面,得意于一支又一支空掉的笔芯,陶醉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中,仿佛那大段大段的文字记在本子上就真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电脑成为日常用品,更是加速了我们的无纸化进程,以至于不少人都深陷于提笔忘字的 尴尬,更不要说纸质笔记本的使用了。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进阶图解》是一本教人做笔记的书,同时也是一本教人整理术的书,整理文字、整理条理、整理思维、乃至整理工作与 人生。在看《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进阶图解》前我家看过蓝色那本《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两者主题内容相似,但又各有长短,差异主要在于讲述方格笔记本使用方法的方式上。比起蓝色那本,这一本进阶图解里面的案例、图表大大增多,新添许多插图,16开本,纸质的 改变和色块的增加都让这本书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在吸引读者注意力方面比蓝色那本 更胜一筹。
因为对手账的好奇,我开始留意方格笔记本,发现方格也有不少种类型,这些类型在高桥政史的这本教人记笔记的书里被归纳总结起来,个人 感觉细分的太过于精细了,那么多的版本,归根结底只要 拥有一本标准的方格笔记本,完全可以自己随心造,方格本被大力推崇的原因也在于此。有了众多辅助线的帮助,使用者可以 轻松的画出自己想要的条条框框,做属于自己的版式。
高桥政史特别强调做笔记的几点,一是留白,留白能够凸显笔记内容,清晰美观;二是内容轻重有别,他所强调的标题栏加另外三版,目的就在于把内容精炼再精炼后分门别类,才能在使用的时候一目了然快速勾起记忆;三是符号的应用,箭头、方框、重点线、颜色(不超过三种)等都是为了把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关系表达清楚,有助记录使用笔记时思维的连贯。还有很多其它的细节,可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学习到。蓝色封皮的《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不如这一本直观,但是胜在内容更多,传授的技巧更丰富。看完进阶图解,大致了解方格笔记本的正确方法后再去看,会有更多的收获。
方格笔记本真的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把 生活和工作从一团乱麻中解救出来,但这并不是笔记本的神奇功效,归根究底是思维的功劳。我们跟着《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进阶图解》要学的——笔记本使用技巧只是皮毛,梳理、精炼、归纳、总结、标记、转化的思维才是精髓。
文|团团花哚 2016.07.06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读后感(三):没有买的必要,可直接百度“黄金三分法”“空雨伞”
这本书的有效内容实在有限,有标题*之嫌,其实用什么笔记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不会记笔记。书里描述了几种常见的错误记笔记方法,你可以自我检测看看。如果你本身对自己的笔记很 自信,也可以百度看看这本书详细介绍的集中笔记法,看看自己会不会?
比如:空雨伞,麦肯锡,黄金三分法等,如果完全不了解可以百度看看。在多种笔记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并一以贯之用下去,肯定是有助于思维锻炼的。
书里有一个问题你可以回答一下:什么样的笔记才是好的笔记?
答案:好的笔记是可以帮助我们重现 曾经场景内容的笔记。
(同理,你听了课之后的 思路也会记录在黄金三分法的另外格子里,也重现了当时的思维过程。)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总结,如果你对以上内容有兴趣,也可以买来看看作者的详细解说。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读后感(四):彩页多图多颜色使得注意力不集中
这本进阶图解大概用了半小时看完了,因为跟蓝色的那本相比,这本进阶就是将蓝本中反复阐述的内容转换为了图表,并且**了很多实用的例子。我个人 更喜欢看文字一些,因为可以在脑子里想出一些不被条框限制的东西,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所以这个彩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理解力。两本书内容大致相同,进阶增加了像英语学习笔记、待办清单、行动记录笔记(这些是我觉得很有用的)等24个笔记实例,分分钟用起来的节奏。还对笔记本进行了比上本书略详细的介绍。
最终版的脑图。点击这里 从上学到现在用过的本子 不计其数。小学时的学习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可能是接触的第一个本子吧。后来四线格 摇身一变,就是后来的英语本。 随之而来的还有数学本、作文本。坦率的说作者笔下的方格笔记本是一种自己至今从来没有用过的笔记本。
在 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慢慢的习惯了用本子记录事情,也习惯了各种念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样,慢慢的习惯了的还有各种说教,“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正因为慢慢的习惯了,却从来没有意识的将二者结合起来,没有感到本子可以利于效率的提高。也可能是没有人讲过的缘故吧。所以当看到高桥的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 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子,平常百姓家必备,但也同样出入的了王谢之家。这么一个寻常的物件在作者高桥政史笔下展现出神奇。本书的名字叫做《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不知道是否可以从他的笔下学会怎样区分聪明与否。
正如常说的那样,“必先利其器”。应用到本子上面的时候就是笔记本是否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挥。在作者高桥的观念中,笔记本有两种:一种是“使头脑变聪明的笔记本”,一种是“阻碍能力发挥的笔记本”。这样的观点因为日常最为熟悉,却因之忽视。作者通过一番的说明 推荐了方格笔记本,理由就是前面所说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
在讲解本子版式的这一部分,作者同样指出了一个常见的但是却被人们忽视的观点。人们习惯于横向获取知识,但是用的本子却是纵向的。这种使用方式并不有利于效率的提升。其实仔细的回想一下,我们在日常使用草稿纸的时候大部分人其实是横着书写的,因为横向有利于效率。此外,作者也用各种方式说明了A4笔记本的好处。在阅读的同时,不经意之间会自我意识到,原来自己在过去使用本子的过程之中会有那样的一个误区,而你会信服原来横向的A4的方格笔记本确实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使自己变成一个聪明人。
如果 单纯的认为作者是在为了讲方格笔记本而讲解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显然作者也没有沉溺于工具论的窠臼。由术而道,才是作者的本意。本子再好终究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方法百虑却只为一个目的。无论是康奈尔笔记法也好,其他的笔记方法也罢,笔记的目的在于能否将知识重现。
其实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思维方式,比如作者在书中所讲麦肯锡咨询顾问所采用的“空雨伞”的思维方式、波士顿咨询公司所用的思维方式等,(虽然这本书它只是薄薄的一本册子)。就像一堆数字不经过整理 永远成为不了数据一样,知识也是如此,不整理永远都是一些 杂乱无章。要想拨开迷雾见真章,那就得整理,就需要“断舍离”。一个“断舍离”的过程就是一个筛选芜杂, 去伪存真,理出重点,提炼自己观点的过程。
总体而言,本书的讲述非常实用。行文的风格恰如一位学长、或者一位东大录取生在讲述他的笔记之道。沿着他的足迹你也会做出一份很 漂亮的笔记,收获满满的知识,长不少的姿势。本书所赠的方格笔记本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大可以利用所赠在一旁临摹,将书中所述化为己用。
如今,处处都在倡导无纸化办公,似乎纸质的笔记属于过去父辈的那个年代,很多人甚至很久都没有动过笔了。纸质的笔记本正在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像印象笔记、Fifty three、onenote这些数位笔记的出品商,他们都在向传统回归,推出相应的手写app(或者模块)。
载体 有所不同,但知识不会有所差异。在知识管理的理念 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云笔记的app百团大战的时候,高桥政史的这本《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进阶图解》仍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新意。 ——读《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之后最深的感触
方格笔记本初印象
第一次见到方格笔记本,记得是跟业务单位的一个同事见面讨论事情的时候,他捧着本A4纸张的笔记本,里面每页都是画满小格子的纸张,我看到好奇,还问了一句:“你的笔记本很特别啊”,他笑笑没有多说,只是说了句,“以前一位老师送的”。我很疑惑,这样的笔记本怎么写呢?难道要写进这么小的格子里面?我的字方且要占三四格, 更何况一个大 男人,不知道要占用几格了?看来我不适合这种笔记本。 正确使用笔记本
----《聪明的人都在使用方格笔记本》读后感
大概从上小学起,笔记本就一直伴随我们成长,但是有人教我们说话,有人教我们学习知识,却从未有人教给我们如何使用笔记本,又如何正确使用笔记本。
首先请思考,笔记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最直观的 意义大概就是为了避免忘记而记笔记;另外,笔记本记录的内容和 思想还可以帮助你重现所学、所 经历的知识和成长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聪明的人都在使用方格笔记本》正是讲述了如何通过正确使用笔记本,从而改变工作方法。
第一步,学会“空•雨•伞”三步分法使用笔记本。所谓的“空•雨•伞”就是指“现在的状态”、“可能发生的状况”、“对此要采取的行动”。
第二步,在“事实”一栏中搭建思路框架。框架也等于整理思路的书架,具体操作应该是将”事实”一栏分割成多个框,将你所了解的事实、知识、信息、思想等有序的整理进不同的框架,将脑海中混乱的思绪整齐的罗列在你们框架笔记本中,基于事实去思考问题。
第三步,学会舍弃信息。当你完成第二步后,所有的思路、想法已经完全搭入进你的框架中,这时就需要从所有的信息中看透事物和工作的本质,筛选出最重要的数据、想法及信息,学会辨识“重要”问题。将你对事情的理解、想法记入“解释”栏,摒弃无用的信息和想法。通过这样不断锻炼“舍弃力”,有意识的按照“重点型”记录笔记,不断加强思考,将你的笔记本从“记录型”变为“重点型”。
第四步,最终的出口为行动。“空•雨•伞”想要表达的就是“出门要带伞”,之前的各种思考就是为了采取最佳行动方式而进行的。我们工作的笔记本最终也是要落实在“我要如何去行动”上。将第三步整理出来的想法和对事实的理解,转化为去实施这项工作的最好方法,这才是最终结果。而因为前期已经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对信息的舍弃,当准备着手行动时,一切都显得很清晰明了。
通过以上四步,在记录信息的同时不断的筛选;学会对事物本身进行思考;将千头万绪的工作清楚的梳理清晰;将重要事务的合理安排,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回顾你一年的工作时,笔记本还能成为你最好的凭据。
《聪明的人都在使用方格笔记本》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使用笔记本,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一种工作方法。在这样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回顾,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改变,从笔记本开始吧!(小彭)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读后感(八):工具及方法优化的意义在于辅助思维方式的优化
为何要做笔记?无非两方面:一为记录,二为助人理清思路。其实前者与后者也有一定关联,因为一个清晰的框架,是记忆最好的辅助手段。很多人弄不清楚做笔记的根本原因,所以很多人即使上了那么多年学做了那么多年的工作,写下的千百张密密麻麻的纸张都是废纸罢了。这些不同人的废纸笔记有很多共同点:乱、杂、满。写得让人完全没意愿再去读,因为再重读根本就没法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个清晰的框架可以让人准确地抓取重点,直击要害,这是近期一些做笔记的教学书很火爆的原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日常用品,用好了,便是秘技。
本书推荐了方格笔记本,从版面上看,方格本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很方便地顶格对齐,写出间距相等的字行,5mm*5mm大小的格子也便于画图。而推荐这种类型的笔记本,精髓在于它可以很好地去实现“三分法”这种做笔记的方法。不管是很火的东大笔记法、麦肯锡笔记法还是康奈尔笔记法,它们都倾向于把版面分成三份。书中把它总结为“事实-解释-行动”,代表着第一部分为照实纪录;第二部分为基于事实延伸出来的思考;第三部分则为经过思考对事实的总结或对此事实所需要进行的行动。它的具体实现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来改变。例如,在学生的学习笔记里,重点是记录知识,则第一部分事实则为老师上课的板书,第二部分解释则为老师的解释或自己的思考,第三部分则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总结;而在工作笔记里,更多的需求是提出方案,则三分法的第二部分则重在对事实本质的思考,文中推荐了五步追溯法,也就是问自己五个为什么,来找到事情最根本的原因,进而可以在第三部分中针对要害提出关键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一个醒目的标题和标题下方的三句总结,是日后翻阅笔记时,快速抓取信息,重溯知识的好办法。
一些里面推荐的小技巧也值得参考:在记笔记的时候不要抄,而是把内容放在脑子里一秒以后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横着使用笔记本,可以让人更快地接受信息;使用大于A4的笔记本更便于思考;使用较少颜色的笔能使版面简洁减少不必要的信息量。书中给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小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习惯和需求来选择性尝试一下,一些小细节的改变,总是有很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书附送了一个方格笔记本,打算用于接下来的日语学习当中,随学随用,才是这类实用技巧类书籍的正确使用方式。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读后感(九):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笔记却没有效果?
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笔记却没有效果?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直到看了《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搞笑工作、学习的思维整理术》之后,才明白原来是自己根本不会做笔记。工作以后,一直沿用着学生时代抄写老师笔记的方法,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的记录在笔记本中,只是一味地输入,却不知道需要输出。一本没有“思考”的笔记本就如一潭死水,找不到河流,永远保持原状。1.选择怎么样的笔记本?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笔记本,这几年更是流行效率本。个人觉得,每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笔记本,如果要查看自己的行程,可以选用B5之类的较小的、便捷式的笔记本,如果要记读书笔记的,可以选用A4甚至更大开本的笔记本。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拘于一本笔记本。
2.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方格笔记本?
麦肯锡咨询工资、波士顿咨询公司等等成功人士都会选择使用方格笔记本,一是看起来工整,二是便于使用表格、图画,三是加强精华提炼。因为方格笔记本自带横线、竖线,以此为“底线”,很容易划出图、表、画,使用范围和空间很大,而且一目了然,无论是做工作项目,还是读书笔记,都能帮助我们截取精华,加强记忆,勤于思考。
3.如何使用方格笔记本做笔记?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搞笑工作、学习的思维整理术》一书中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使用方格笔记本做笔记的方法。总体来说,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需要进行“框架思考”。其实,做笔记就跟整理屋子一样,首先需要确定框架,这里放什么内容,那里放什么内容,然后把需要归纳的东西填充进去,最后审视全局,看看是否能发现新的问题。
精英们比较爱用“黄金三分法”,简单来讲,三分法=主题+内容+思考。针对某个主题,记录别人的想法,再写出自己的想法,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笔记。在使用方格笔记本的时候,可以直接将三大区域划分开来,再进行笔记。
4.如何书写出优秀的笔记?
唯独一个字:“勤”。据说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需要用三年的 时间,每天写10页笔记,一年就是写了3000多页,3年写10000多页。大量的书写,大量的舍弃,反复提炼,反复琢磨,一开始可能练习写很多页,才真正能写好一页笔记,而不断地练习,将自己的大脑变得善于思考,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笔记模式,练就一次就能过的优秀笔记。
个人微信号
3、名著《昆虫记》的读后感500字
一部充满真诚而有趣的昆虫小说,从法布尔的笔下我认识了许多昆虫。其中让我觉得最生动的两篇文章是《矿蜂》、《西西斯》,深刻而有趣。
矿蜂是一种细长形的蜂。它们的身材有大有小,大的比黄蜂还大,小的比苍蝇还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身体的下端有一根刺,遇到敌人的侵入可以保护自己。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叫矿蜂?因为它们每年四月就开始给自己挖隧道,就像矿工开矿道一样。它们的小巢修建的光滑、精致。它们的周围埋伏着许多凶恶的敌人――蚊子。蚊子趁矿蜂外出后,在它们的洞里选一处地方做为自己的巢,然后把卵产在那里,而它早已做好一切计划,准备逃跑了。几个星期后,蚊子的幼虫出生了,它们把矿蜂辛辛苦苦储藏起来准备给自己孩子吃的花粉吃光了。矿蜂的幼虫因为没有东西吃渐渐饿*。凶恶的蚊子幼虫又把尸体一口一口吃下去。可怜的矿蜂因为粗心失去了孩子!
西西斯是一位好爸爸。他会找一个适当的地点作为洞穴,让宝宝们能自己轻易找到吃的,并且能茁壮成长。他将食物做成一个标准的圆球,这样就能保障子女食物的满足。晚上妈妈在洞里照顾孩子们,爸爸则在外边守卫着。第二天早上,爸爸妈妈才会离开洞穴一起走出去找食物。
矿蜂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马虎,要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西西斯爸爸那浓浓的父爱是不是很让人感动?法布尔的这部著作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4、荷花淀优秀读后感范文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荷花淀"诗体小说"的诗意:荷花淀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荷花淀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荷花淀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5、《同桌冤家之走过花儿街》初中读后感
我在无意中选到了这本书,它不像《西游记》那么著名,它是伍美珍姐姐写的一本全国减压读本。它的主人公是:两对同桌,四个冤家:阿呆,兔子,惜城,咪咪。虽然惜城与阿呆是好朋友,但是惜城还是一直要欺负阿呆,几乎每次都是咪咪出手相救。于是,故事在他们四个人中发生了。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惜城一直都会笑阿呆很胖。其实胖还是有胖的福气的呀,而阿呆却永远不会生气,反而会开朗的“向前走”,其实在茫茫人海中能成为同桌,也是需要有缘分的呀。并且阿呆和惜城也是好朋友啊,惜城就更不应该取笑阿呆了,反而还应该安慰一下阿呆。或许他们的开玩笑也是为了增进友谊的方式吧。不过让我在阿呆的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而不像我们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遇到困难就只会哀愁叹气,而阿呆却会笑着去面对着一切,我想,憨厚的阿呆都可以很乐观,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呢?让我们也每天去笑着面对一切吧!
这使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个朋友,我也会经常的给她取绰号,拿她来开玩笑,现在想起来,心里真是感到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情,真想跟她说一声:对不起,毕竟是好朋友嘛。其实我们不应该去嘲笑别人,因为我们在嘲笑别人的同时,不仅伤害了我们的好朋友,而且还伤害了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我想,惜城也会像我一样有深深的愧疚感吧,其实现在说对不起也不晚,只是怕你自己不说,当我们说完这三个字时,两个人的脸上都会洋溢出绽放的笑容,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暖洋洋的。
在茫茫人海中,能成为同桌也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同学,珍惜朋友,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