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2 13:32:17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

一、破布制糖

在一百多年前,便有人做过破布制糖的实验:把破布放进浓度为70%左右的硫酸中,加热一段时间,破布便不见了,被分解成糖——葡萄糖。破布怎么会变成糖呢?

原来,破布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当纤维素受到酸类的作用时,那巨大的分子会发生分裂,形成较小的分子,并且与水相结合,变成糖——葡萄糖。在化学上,这叫作纤维素的“水解反应”。纤维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不同的是,只是分子中的三种化学元素的比例不一样罢了。

破布既然能制糖,那么,破布的兄弟们——含有纤维素的木屑、稻草、麦秆及许多农副产品,当然也能制糖。利用纤维素水解制葡萄糖,如今已成了一项庞大的工业——“水解工业”。

现在,人们在水解工厂里,先把一些含有纤维素的农副产品晒干、切碎,然后放进耐酸搪瓷缸中,再加入硫酸(一般浓度为62%以上,若用盐酸的话,浓度为39~41%),不断进行搅拌、加热。经过4~5小时,加水稀释,加入石灰乳中和、过滤,这时的滤液虽是澄清的,但含有杂质,常是棕褐色的。工人们往滤液中加入脱色剂活性炭,滤液一下子便变成无色的了。接着,把滤液加热熬浓,冷却,便析出雪白的晶体——葡萄糖。

据统计,1吨干木屑,可以制成650千克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药剂,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二、纸——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

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纸。纸有各种用途,但主要用于写字、绘画、包装和印刷等。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与纸息息相关。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阅读、携带均不方便。据说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丝帛的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用得起。东汉的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于公元105年奏报朝廷。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经过淘洗、泡沤、舂碎、蒸煮等工序,就可直接加工成纸。纸的质量和产量都高了,使用普遍起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更可贵的是,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现代用木浆造纸,正是受到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成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纸开始大量生产,为以后书籍的印刷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6世纪时,就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之后又经阿拉伯地区传到包括西欧在内的其他各国,为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造纸的原料是植物纤维,像芦苇、稻草、麦秸、蔗渣等。为了把植物纤维制成纸浆,可以用机械法(磨碎)或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又分为亚硫酸盐法、硫酸盐法、烧碱法等,使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溶解除去而得到化学纸浆。制成纸浆后,再经过漂白、打浆、抄纸(铺成薄层)、烘干而成纸。

造纸需大量的树木,树木砍伐过量,要破坏生态环境。据报载,“美国木材40%最终成了纸产品,从卫生纸、纸盒到信笺和礼品包装等。光是报纸和杂志每年就耗掉2.5亿棵以上的树木”。为了减少用木材造纸,美国现在用苎麻(一种生长迅速的植物)、玉米皮、甜菜废弃物和禾秆等混在一起造纸。今后,树木不再是造纸的唯一原料了。

我国纸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造纸厂上万家。造纸用的植物原料仅约40%用于造出纸浆纸,其余约60%作为废液排入江河,严重污染水体,极大地破坏了饮水资源,并且严重影响造纸工业的发展。造纸黑液的排放是造成我国河流严重污染的一大公害。可喜的是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经过八年艰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草浆造纸黑液污染治理问题,造纸污染问题的解决大有希望。

三、人为何不能靠吃草生活?

1.草和粮食成分不同: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前者为β-葡萄糖,后者为α-葡萄糖,二者在结构上虽然差别甚微,只是第一个碳原子上的羟基排列不同,但性质和功能截然不同。

2.人的消化液中所含的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人体能吸收的葡萄糖,却不能使纤维素水解。

3.牛羊的消化系统里寄生了某些微生物,可以分泌使纤维素水解的酶,这种酶可使纤维素迅速水解成葡萄糖。

4.目前正研究从木霉*中提取纤维素酶,以将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这样就可将纤维素制成饲料和食品。

5.农业和林业的下脚料中木质纤维素甚多,它们包含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木质素不能被生物催化降解,而且还干扰纤维素的发酵,因此解决木质素的广泛利用问题,将有助于纤维素的转化研究。

●综合能力训练题

1.在一定条件下,纤维素跟浓HNO3和浓H2SO4的混合酸反应而生成硝酸纤维,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A.硝化 B.磺化 C.酯化 D.氧化

2.蔗糖3.42 g与淀粉3.24 g混合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 g葡萄糖和n g果糖,则m∶n为

A.1∶3 B.1∶5 C.5∶1 D.3∶1

3.某种白色粉末状物质A,难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形成糊状物,滴入碘液即呈蓝色,在一定条件下与水作用生成B。经测定已知B分子中氢、氧原子之比为2∶1,碳原子比氢原子数少10个,B的化学式量为342,B能溶于水并发生银镜反应。B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C,C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判断A、B、C各是什么物质?

答案:A.淀粉 B.麦芽糖 C.葡萄糖

4.用淀粉为原料制取酒精,若有1 kg 含40%淀粉的植物果实,经过反应制得227 g 80%的酒精。淀粉的转化率为________。

解析:设转化的淀粉质量为x

(C6H10O5)n ~ nC6H12O6 ~ 2nC2H5OH

162n 2n×46

x 227 g×80%

x=320 g

转化率= ×100%=80%。

拓展阅读

1、语文《囚绿记》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生开放性的思能力。

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

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二﹑阅读课文

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

1、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师点拨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重视指导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韵味。

四、扩展延伸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包含的现实意义。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师点拨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2、语文《囚绿记》

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好处。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好处,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齐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文章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xùn)揠苗助长(y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样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找出文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尽量使用文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绿影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绿色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绿囚珍重祝福

念绿绿友怀念

2、找出文直接描述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比较,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社。1935年任上海文生活出版社修改,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文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齐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资料。这一段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那里发生变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国人。)

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没有)

请看这“绿”和“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国人。)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完美祝愿。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必须要占有,真爱就应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就应尊重生命。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期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任选一部分,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贴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情绪。

能体现绿的象征好处。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附板书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3、语文《囚绿记》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习“绿”所象征的贵品质。

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鉴赏能力。

方法:

对话、探究

课时:

一课时

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习问题:文题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

四个同分段朗读课文,师引导,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

(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

(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

(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力。

4、生赏析句子,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生讨论,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生找出文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

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坚持抗日文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狱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师引导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师引导,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习“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生举例,分析、感受。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的__(景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4、语文《囚绿记》

习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

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

课前准备:

1、生认真预习课文。

2、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时数: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要求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明确,形成板书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这些诗句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第四块:拓展“那抹绿”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块:抒写“那抹绿”

请同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点击查看更多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598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