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及赏析

1、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 背诵全词。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拓展阅读

1、八年级语文《记承天

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本贯彻了这一理念,注重让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习文言文能力。

材分

《记承天》是一篇以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生体验人生的好材。

情分

初二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生在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生比较活跃,我的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习策略。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能力。

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记,我的目标着眼于培养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情景的模式。选用问题策略、自主策略合作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手段进行。

七 课前准备

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磁带。

(一) 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习苏轼的《记承天》,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 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 念: 相与:

盖: 但: 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 读一读

1、师朗读。

2、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 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澈透明的池。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2、陆《书愤》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的文常识。

(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3、李煜《红日已高三丈透》翻译

·红日已高三丈透》作者为唐朝文家李煜。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前言】

·红日已高三丈透》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作品,词中主要描写宫中声色豪奢、风情旖旎的奢华的生活场景。白天里举行的一场宫廷舞会,细致地刻画宫廷舞台富丽堂皇的布置,生动地写舞女们轻盈灵动的舞步和妩媚婉转的姿态。表现词人的得意心情,而客观效果却赤裸裸地暴露了南唐小朝庭的*没落。

【注释】

红日:《诗话总龟》、《西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最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她们训练有素而又轻盈的莲步,是不会把那些铺在地上的红色锦缎弄皱的。

那是一位漂亮美丽的舞者,还在酣舞不止,脚步都有些不稳了,那发髻的金钗儿都倾斜着,还在来回摆动。怪不得她有点脚步不稳,一定昨夜喝了太多的酒,这会儿酒劲儿还没过呢。她时不时拈起花儿来嗅嗅,是为了想让花的香味使自己醒一下,她那卧鱼嗅花的身段,真美。跟贵妃娘娘醉酒时是一样的,你看,她还在静听其他宫殿里隐隐约约传来的箫鼓奏乐的声音。

此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江南盛时对其宫中歌舞升平景况的描写。反映了李煜早期的宫廷生活。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

起言红日已高,金炉添否,是歌舞时外部环境的描写。全然是一副官贵闲人的作派。陈善《扪虱新语》卷七:“帝王文章。自有一般富贵气象。”此不虚言。据史*载后主宫中非常官丽堂皇。如《五国故事》中说李煜:“尝于宫中以销金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瑇瑁而押之。又以绿钢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又以花间画小本亭子,才容二人。煜与爱姬周氏对酌于其中,如是数处。”又,宋·陶谷《异录》卷上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简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其宫中焚香之器名目繁多,奢华之极。但作者在此词只用此两句巧妙地描写作者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生活画面。“三丈透”言为时不早,其慵懒轻松的情态仿佛想见。“金炉”、“香兽”等已并非—般人家轻易置得。又何况是“次第添”。其中可料知歌舞进行已久,排场亦大。但主人对这些花销用度并不吝惜。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

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词人非常细心地捕捉到了歌舞场景中的两个细节“地衣皱”、“金钗溜”。随着飞速旋转的舞步红锦织成的地毯打起皱来,舞女的金钗从发髻滑落下来。“酒恶”一句,写作者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拈‘字、“嗅”宇写酒醉时的娇态。微醉的她时而拈花带笑,嗅花为解,意犹木尽。尤见其酣嘻情趣、楚楚可怜。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作者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的态度的,作者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作者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作者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此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近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此词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4、八年级语文《记承天

1.结合已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情分

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重点,可以让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过程内容

一、 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

二、 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 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 美文、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 的人,因为 (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奇绝冠平生”

六、 阅东坡,解气度。

七、 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点击查看更多《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6515.html

热门阅读

  1. 格林童话读书体会
  2. 201年鸡年祝福语
  3. 201年给学生的寒假问候语
  4. 父亲的箴言美文
  5.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小学生500字作文
  6. 成语故事《覆水难收》
  7. 关于梅花的古诗句合集
  8. 观书有感古诗
  9. 桥长中学环保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10. 关于春天的古诗和画的手抄报
  11. 《看电视》教学设计范文
  12. 关于汽车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13. 儿童三字经故事
  14. 这个五一我很充实作文
  15. 赵本山搞笑小品剧本:回家
  16. 回忆已流逝的个性签名50个
  17. 不可思议成语造句
  18.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出处
  19. 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20. 内心独白经典句子21句
  21. 三字经 小故事
  22.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450字
  23.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
  24. 中国寓言故事精选
  25. 2018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模板
  26. 有关秋的诗句
  27. 201元旦祝福语
  28. 关于社会热点调侃的签名
  29. 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
  30. 我心中的年味初二作文
  31. 信息技术工作计划
  32.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及翻译
  33. 《弟子规》观后感范文
  34. 什么事都靠自己的名言
  35. 歌颂雷锋的经典诗歌
  36. 夜自微凉梦自远扬随笔
  37. 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范文
  38. 吃年夜饭小学生作文
  39. 《忆白石老人》的读后感
  40. 高分作文四点实用重要经验的托福技巧心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