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写好钢笔字。处理好笔画繁简相差较大的字在一起时的位置和大小。
2、学写毛笔字。
写好钢笔字。处理好笔画繁简相差较大的字在一起时的位置和大小。
学写毛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在大海中永生》。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那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撒大海、爱戴”等词的间架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身字旁、舟字旁)和例字(射、船)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身字旁、舟字旁”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讲解“射、船”的写法,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拓展阅读
1、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期中期末测试题教学设计划
特别说明:
- 1 -
2
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1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但仍有个别同学学习习惯比较差,需要老师在新的学期里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小数除法,对称轴和平移,倍数和因数,多边形的面积,分数的意义,组合图形的面积和可能性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数学好玩”2个专题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中的分数和分数加减法、图形的面积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学好分数,倍数与因数的学习内容也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将稍难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部分穿插在分数部分学习,相对于过去教材做出了很大的突破。
二、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3
1、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的概念;掌握2,3,5的倍数、质数与合数的特征;会找倍数与因数;能分辨质数与合数,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2、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以及简单的组合图形分析和面积计算。
3、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4、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发现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5、认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可能性的知识。
三、本学期的教学奋斗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使学生都能掌握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正确计算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够正确地度量和画图,;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答问题。使学生
4
的分析、概括、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合作获取知识的本领有较大的提高。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课时安排:
5
2、八年级生物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
名师整理 优秀资源
开阳县第五中学 蒲 毅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空中飞行的动物》 生物 一课时(45分钟)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的内容。前两节分别介绍了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因年级 八年级(1-2)班 教 材 分 析 此本节是前面内容的自然延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及其适应性。本课时主要通过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概括出鸟适于飞行的主要特征。在此课时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认识昆虫的特征就更为方便了,某些教学环节方面为下一课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有关鸟类行为的录像资料,引发学生确立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 学 目 标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观察与探究,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鸟的资料”的阅读和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和具有善于搜集和积累课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飞行的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教师准备: 活家鸽两只。 课 前 准 备 (2)鸟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等内容的录像、文字资料。 (3)鸟类的长骨、胸骨。 学生准备: 观察、调查本地常见的鸟类,收集有关鸟类适于飞行的资料;一张硬纸。 名师整理 优秀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以鸟类飞翔的诗句引入课堂,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说出其他有关鸟类飞翔的诗词。 2、播放一段有关鸟类飞行的录像。在播放前提出几个问题引导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学生观察: a、你从中看到了哪些鸟? b、它们 活动区域在哪儿? c、为什么鸟类会有如此大的活动范围?这些鸟是怎样飞行的。 要求学生: 带着问题边观看边思考,看完录像后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生活环境中熟悉的鸟 观察并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点 利用资料 探究鸟适 于飞行的 内部结构 1、引导学生从家鸽的身体形状和四肢的变异上去观察。 学生细致观察家鸽,明确家鸽在外形上具有的三个适于飞行的特点:体形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全身被覆羽毛 2、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和生活经验及物理知识相联系。 学生讨论说出这样的外部形态有什么样的好处,也就是它的作用。 3、指导学生利用纸飞机验证鸟类的体形有利于飞行。 先将纸片平扔出去;再将纸折成飞机扔出,比较两种情况下纸飞出去的距离长短,从而明白鸟类的这种体形有利于减少空气阻力 课前教师收集鸟类肌肉、骨骼、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各种资料、图片,分类整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分发不同的资料,教师巡回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融入到学生中去。 1、学生再利用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别从骨骼、肌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五个方面来探讨 2、学生先根据资料提出不同的意见,小组内讨论、交名师整理 优秀资源
流 3、各组选出一名同学,说出本组的探究结果,当然其他同学也可进行补充。 课堂回顾 综合阐述 设置练习 实践启发 教 学 反 思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阐述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对学生的要求: 1、全面阐述一下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2、观看鸟类适于飞行的录像 1、让学生根据仿生学知识来说一说飞机的设计原理。 2让学生根据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做一个飞机模型。
3、基于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 要】基于生物学核心概念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为例,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基于探究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核心概念。
【关键词】核心概念;推理探究;中心法则
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并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知识。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其中教学具体事实应该作为铺垫来帮助学生发展深层理解;教学重心应该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以便传递和评价更深层的理解力;学习重心也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为例,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设计并开展以探究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⒈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要落实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一主题下的“明确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向”“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
4、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教学设计图文
太白县太白中学 徐平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分子与细胞(必修 1)》。
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究、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ATP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ATP具有与ADP相互转化的特性,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在生物细胞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中,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 细胞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ATP。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与本节有关的表述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要求把握ATP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与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建立联系,根据实验、事实解释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推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1、ATP的化学组成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阐明ATP与 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ATP 中的能量获得机制及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生物和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糖类、 脂肪等能源物质和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基本知识,能识别腺嘌呤、核糖、磷酸等物质分子,能理解关于能源物质的几种提法,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动手构建ATP分子结构简图,表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化学表达式。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四、【教学目标】
1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阐明 ATP与 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4)举例说明细胞中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ATP提供能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动画、实验现象、实物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导入新课。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开展动手建模、绘图活动,组织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享信息能力以及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实验现象、阅读课文内容、开展活动、组织交流、讨论,通过对实验现象、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学生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认同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体会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命是平等的。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人生理念。
六、【技术媒体和实验器材】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数据、实验设计及课题研究的指导材料,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结果。
2
问题 教师活动/媒体 学生活动 体会唐代诗人杜牧这情景交融的诗句,感受大自然的一、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 PPT:萤火虫利用ATP发光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板书课题。 1、ATP的全称是什么?2、ATP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活动一:阅读课文88页第二段及旁栏中的相关信息。阅读提示。自学教材,初步了解ATP的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结论:(略) 3、这些化学小分子是如何连接构成ATP?活动二:合作试拼ATP分子结构模型,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分组建模:以四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4、该化合物为什么叫ATP?5、ATP三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各是什么?活动三:写出ATP分子的化学简式,说明各符号的含义,总结ATP分子的结构特点。结论 活动四:依据资料、教材思考探究,分组讨论、交流。 二、ATP和ADP可以相PPT:分思考探结论:细胞中的ATP含量少,转化快。 结论:(略) 1、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用示意图表达出来 2、ATP和ADP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吗? 三、ATP形成和水解中能量的来源和利用怎样? 三、ATP的形成和利用 PPT:植物、动物细胞中ATP的形成和利用 “我是ATP分子”接龙。知识、方法小结 1、知识准确?2、表达流畅?3、学习方法? 通过自主完成梯度题目,检测本节目标达成情况 3
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感受生命,时间 播放唐诗《秋夕》。 神奇,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萤火虫体内什么物质会发光? 2min 观察、思考、质疑、分析、合作交流形成结论。 结论: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认同ATP真实存在。阐明课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视图、析图能力; 4min 问题引导分步一、ATP分子中二、ATP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可以承担这一功能? 引导讨论交流 具有高能磷酸键 解决 组织建模、展示PPT:矫4min 动手、合作交流能力;体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6min 正、延展 完成ATP模型的构建。相互评价并修正模型。结论 5min 4min 析资料,活动五:绘出示意图并板书展示。 5min 观察、视图、迁移能力 1、ATP形成和水解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活动六:讨论、形成共识。 结论:(略) 5min 互转化 究。 教学 反馈
学到了什么? 梳理知识 领悟方法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5min 形成性测试。 5min 八、【形成性评价练习】 【小试牛刀】
1、ATP的结构式可以简写为( )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2、一分子ADP中含有的腺苷、磷酸基团和高能磷酸键数目依次是( )。 A、1,2,2 B、1,2,1 c、1,3,2 D、2,3,1
3、生物体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和最终能源依次是 ( )
A、太阳能 糖类 ATP B、ATP 糖类 脂肪 c、ATP 脂肪 太阳能 D、ATP 葡萄糖 太阳能 4、如果一个ATP脱去两个磷酸,该物质就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称为( ) A、腺嘌呤核苷酸 B、鸟嘌呤核苷酸 c、胞嘧啶核苷酸 D、鸟嘧啶核苷酸 5、在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 A.肌糖原 B.葡萄糖 c.ATP D、脂肪 【再上台阶】
1、下列过程中ADP含量增加的是( )
A、甘油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B、K+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氧气进入组织细胞 D、苯进入生物细胞 2、绿色植物细胞中,能生成ATP的细胞器有( )
A、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线粒体和核糖体 c、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D、叶绿体和线粒体 3、ADP转化为ATP的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不可能来自( )
A、光合作用 B、生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蒸腾作用 D、硝化细*的化能合成作用 4. 关于植物细胞内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它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B、细胞内有大量的ATP,以供生命活动需要。 c、ATP转变为ADP的反应是可逆的。 D、ATP主要是线粒体、叶绿体中生成。 【大显身手】(依据时间调整)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内ATP的含量时得到如下图的实验结果。
请问:(1)此图说明了什么? (2)ATP数量的相对稳定有何意义?
(3)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如肌肉细胞中的ATP仅能维持2秒钟左右,那么,肌肉细胞是如何使细胞内的A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呢?
九、【作业】 P90: 1、2、3 十、【课后反思】 (略) 十一、板书设计:
ATP—细胞的能量 “通货” 一、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三、 ATP的形成和利用 植物: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A-P~P~P 形成 动物:细胞呼吸 二、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酶 利用: ATP ADP+Pi+能量
4
5、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上交用
海伦市丰山乡中学 姜广民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案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教案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二、教案活动: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
师:上堂课我们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生: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又由 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五个部分构成。 师: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各有些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
鼻:鼻毛、黏膜——温暖、湿润、清洁空气; 咽:气体的通道;
呼吸道 喉:气体的通道、发声器官——声带 位于喉部; 气管:纤毛、腺细胞——湿润、清洁空气;
支气管:气体的通道; (二)、导入新课
师:外界空气会由呼吸道会进入到肺部,再会经由肺部进入到人体的组织细胞。但是,为什么外界的气体会进入到肺部呢?外界气体进入肺部后,又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1 / 5
【学习目标】
1、通过测定差,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肺与与外界、血液的气体交换。
师:人体是如何将气体吸入的?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
师:事实上,在我们呼吸的过程中,胸廓的容积是有规律地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否与何种原因迫使外界气体进入有关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书P47实验:测量胸围差。通过测量胸围差,我们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胸廓的容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知预习】
阅读P47-51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内,左右各一个,左肺两叶,右肺三叶。 2、当你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运动,
胸廓缩小。
3、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胸腔的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气压缩小,外界空气肺。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胸腔的容积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的气体被排出。
(二)、肺泡与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肺泡是构成肺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都很薄,各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肺泡的这些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3、肺泡与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时,肺泡中的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外的组织细胞里;血液中的进入肺泡。
师:人在呼吸的过程中,胸廓的容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吸气时,胸廓的容积变大;呼气时,胸廓的容积变小。使得胸廓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只要有两个:
一, 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使得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变小和变大(肋间外肌收
缩,肋骨和胸骨向上提升,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延长,肋间外肌收缩越强,肋骨的提升将越高,胸廓的前后距离越加大;肋间内肌的肌纤维斜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当其收缩时,是肋骨更向下斜,使胸廓前后、左右径均缩小)。
二, 膈的收缩和舒张使得胸廓的上下径扩大和缩小。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
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吸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
2 / 5
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膈[也叫横膈],介于胸、腹腔之间,是最重要的呼吸肌,呈穹窿状,两侧凸面向上,周围部为肌质,*为腱膜[中心腱]。当膈肌收缩时,中心腱移动不大,而两侧穹窿突起则向周围降落。膈肌收缩越强,横膈位置越低,中心腱也明显下降。膈肌舒张时,腹壁收敛迫使腹腔内脏回复原状,膈肌穹窿顶重向上,使胸腔上下径缩小)。
师:胸廓的变化和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师胸廓扩大?
师:同学们可以看看书P49的演示实验,想一想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代表上台做这个实验,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在把橡皮膜向上顶时,气球回缩;挪开手橡皮膜向下缩时,气球胀大。
师:再想一想,游过泳的同学一般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刚下水的时候,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觉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为什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综合这几个例子,你能否得出胸廓扩张与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
生: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师:为什么胸廓扩大会导致吸气呢?
师: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会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会被压出。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的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廓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师:这也就是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会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师: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师:请同学们看书P50资料分析。 学生讨论。
附:资料分析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2.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通常地说,实验组减去对照组的变化数量,可以得到实验组产生的变化数量。但是,这一实验只是定性观察,因此,只能起到对比的作用。
3.人体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少;而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较多。再加上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中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师:可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师:肺泡的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的肺泡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吸的过程排出体外。
3 / 5
师: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想想看,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 生:线粒体。
师:氧气由外界进入,最终被人体的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1,吸气,含氧气较多的空气进入肺;
2,由于气体扩散原理,氧气由肺泡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3,氧气随血液流经全身;
4,由于气体扩散原理,氧气由血液进入到组织细胞中,最终为细胞利用。
师:请一位同学参照以上四点,说出二氧化碳最开始由组织细胞产生,到最终排出体外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生:1,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合成二氧化碳;
2,由于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进入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3,二氧化碳随血液流到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4,由于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最后由于呼气,被排出体外。 师:气体由肺泡到达血液中,要穿透几层膜?由组织细胞中到达血液,要穿透几层膜? 生:分别是3和4层。 师:做课后练习。 附:练习答案:
1.(1)在相同的时间内,坐、散步和睡眠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少。游泳、慢跑、踢足球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多。依据是教科书中第51页的表格。(考虑到还有无氧呼吸供能,因此,特别是较激烈的运动,不能单以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来确定耗能多少。这不能要求学生回答清楚。)(2)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是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本题较深,意在启发学生查找资料)。
2.(1)左图同右图相比,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比较缓和。(2)左图可能反映睡眠或散步,右图可能反映剧烈的运动。
胸廓舒张(膈肌收缩,肋间外肌收缩),吸入气体 胸廓收缩(膈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呼出气体 二 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比较
吸入气体: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少; 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高,氧气含量少; 三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氧气穿透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最终进入全身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穿透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中,最终排出体外; 四 气体扩散原理
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五 氧气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所需经历的四个阶段 1,吸气,含氧气较多的空气进入肺;
2,由于气体扩散原理,氧气由肺泡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4 / 5
3,氧气随血液流经全身;
4,由于气体扩散原理,氧气由血液进入到组织细胞中,最终为细胞利用。
教案后记:
六、教案评价与反思 (一)教案评价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本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在亲历获取信息、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案反思
在本课教案中较好的达到:
1、因学生知识容量限制,在设计教案案是增加“气体流动的原因、胸廓结构、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铺路搭桥等。
2、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难度大,我预设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列举孙悟空进入体胸腔帮助人增大胸腔体积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案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在编写教案案时,问题预设不精细,学生在设施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时,存在较大困难,在今后教案中应多从学情入手,在印教案案前,应按教案案设计进行课前模拟授课,找出问题,及时调整。
2、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生物学科采取课上预习、讨论、展示。但因本课教案内容多,学生若在课堂中完成预习、讨论,则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很有限,有很多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案内容多的课,应将教案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时间就比较充分。
3、因教案时间限制,本课教案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案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5 / 5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