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9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安定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崇敬

C.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D.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择

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闻求木之长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

B.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吾其还也

C. 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

D.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4分)

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分)

⑶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3分)

8. 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魏徵“十思”的主要内容。(4分)

参***:

5.(3分)B(景:大)

6. (3分)D(表转折。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项,代词;副词。C项,介词;连词。)

7.⑴(4分)(人君)处于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长久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美善。

评分建议:“将”、“无疆”、“休”、语意通顺各1分。

⑵(3分)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使船倾覆,应当(做事)十分谨慎。

评分建议:“覆”、“深慎”、语意通顺各1分。

⑶(3分)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且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或“加强自我修养”)。评分建议:“冲”、“自牧”、语意通顺各1分。

8.(4分)①戒奢节俭 ②谦冲自牧 ③勤政纳谏 ④赏罚有度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拓展阅读

1、古诗《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其独到之处。

本题主要考查鉴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着眼点在“情与景”的关系。这两句写景,刻画出秋叶飘零、清冷孤灯下一位风烛残年的白头老人形象,意境凄凉,不着一“悲”字,但悲情自现,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这两句借“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等意象,烘托凄凉氛围,寄寓了独居荒野,孤苦无依,穷困潦倒的悲凉情怀,实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句。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3)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4)“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没有谓语动词和形容词,采用了意象并置的技巧。请指出运用这种技巧的好处何在,并简其在本联中表达情意的'效果。(3分)

运用这种技巧的好处:增加了意象密度,使得诗句精练而意蕴丰满。

本联中表达情意的效果:上下两联的意象并置,构成相互映衬(衬托、烘托)的画面,显出悲凉落寞的氛围。

(5)本诗怎样运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本诗标题中的“喜”?试结合诗句简要分

诗歌前四句,描写静夜荒村,陋室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奔向诗题,写表弟来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悲中见喜。前四句的悲,反衬了后四句的喜。

二:

(1)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韦应物)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白居易)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请简要分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诗“优”在何处。(4分)

(2)简要分此诗表达出的作者感情。(4分)

参***:

(1)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但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使者感受更为真切。(4分,意对即可)

(2)前四句抒写了处境困顿、年岁已老、孤独落寞之悲(2分);后四句悲中带喜,“愧”字表现了悲凉的心情,最后一联写见到知心亲友的喜出望外。(2分)(4分,只出悲喜两种心情可得2分)

三:

1、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5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1分)“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表达了作者仕途坎坷、家境清寒、孤苦悲凉的愁情(2分); 标题和“愧君相见频”表达了在落魄失意时表弟卢纶来访的喜悦之情(2分)。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指出这两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请简要分。(6分)

:(1)、比兴(比喻)。(1分)用树枝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情。(2分)

(2)、寓情于景(借哀景写哀情,烘托等)。(1分)秋雨淅淅沥沥,树叶纷纷飘落,昏灯下白发苍苍,描绘了一幅凄凉落寞的雨中秋夜图,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2分)

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2、关于杜牧《初冬夜饮》

【**--诗歌】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

淮阳,指西汉汲黯切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做此诗时,被久放为黄州刺史。

欢:指代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

1.该诗结尾句表达诗人 的情感。(2分)

2.这首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5分)

参***

1.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2.①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②寓情于景(比喻),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凭栏而立,那阶下积雪就像堆簇着洁白梨花,茫茫夜雪加深了他的身世茫茫之感。③虚实结合,眼前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流露出流转不定的困苦、念故园的情、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出一点2分,2点4分,3点满分)

(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诗人被排挤,愁郁积。(2分)借酒浇愁,于雪夜地烛光下自斟自饮的场景。(2分)

(2)最后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或四处漂泊)的困苦。(2分)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

3.“客袖侵霜与烛盘”一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描绘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乡的诗人形象。

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想感情?

:流转无定的困苦之情、乡之情、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壮志难酬的隐痛之情。(意对即可)

(1)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前三句分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分)

(2)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想感情。(5分)

参***

(1)第一句“偶求欢”的“欢”指代酒;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一堆雪”写窗外飞雪,又点出了冬天的天气。(出一点得1分。)

(2)仕途失意的悲愤;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漂泊无依的愁苦;疾病缠身的痛苦;(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我客居在淮阳这个地方,愁积郁却无法排遣以至于常常生病,只能借酒浇愁,寻找短暂的欢乐。天寒岁暮,在灯下一个人自斟自饮,吊影自伤,更觉寂寞悲凉。放下酒杯走出去,凭栏而立,但见眼前脚下堆起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梨花一般,不仅想到明年此时(我)又将身在何处,又是谁将站在这里看这景色?

“淮阳多病偶求欢”,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数被外放。在出任东海守时,虽卧病不视事,而能大治。后又拜为淮阳守,他流着泪对汉武帝说:“臣尝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汲黯传》),要求留在京师,但遭拒绝。汲黯最后就死于淮阳。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颇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念故园的情、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发人深的。

3、晏殊《浣溪沙》

【**--试题】

《浣溪沙》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面是晏殊《浣溪沙》,欢迎参考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想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即可)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参***: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二: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3)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这两句好在哪里?

[]这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三:

(1)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考,做到了______________结合,浑然一体。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这两句好在哪里。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5)“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1)情景或景情

(2)(开放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一个角度比较深入准确的即得2分。)参***:示例一: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堪称佳对;示例二:景物描写典型,画面生动;示例三:蕴含着生活哲理,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示例四: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3)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

(4)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5)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重视识别和吸引人才,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都出他门下。卒谥元献。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工于造语,有《珠玉词》。集为《晏元献遗》。

【解题】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因为词是按曲。谱的形式要求填的字,曲谱是固定的音乐形式,同一个曲谱可以填不同题材的内容,因此一般不能从词牌看出词的内容。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长的称长调。《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一曲新歌一杯美酒勾起绪万千。去年今日还是这般天气这般亭台。夕阳匆匆落下了何时才重新回来春天要随落花去了真是毫无办法,好在燕子回来了回到熟悉的地方。似寻芳踪独自徘徊在小园花径上。

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应该说二者兼有。

“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描绘眼前环境:对酒,听歌。词人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仅这一句,者几乎无法猜出词人的心理活动。 “去年天气旧亭台。 ”

第二句还是对眼前环境的描绘,不过已由人事转向节气、场所。是饮酒听歌的人与事和同样的天气、亭台,触发了词人对“去年” 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台在一起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作者的眼前分明幻出去年唱者的动人,听者的动心和不能言传的动情场景。这眼中景、心中事无疑维系着那位意中人,尽管未着一个“人”字。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也是去年情事的再现。 “天 气”“亭台”“夕阳” 、 、,一切都与去年无殊。然而, “几时回”三字却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难以藏抑的怀人之情。作者即景兴感,由岁月流逝和与此相关的人事的变化,扩展到整个人生,有前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低回流连,怅惘和希望交织在一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 的感伤。 “花落去”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 “燕归来”是故地陈迹所引起的依稀之感。靓姿幽芳,飘逝无回,去者何其无情;残踪剩影,朦胧仿佛,遗存者又何其有情。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象的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封不动的重复,它只是‘ ‘似曾相识’ ’ 罢了。这两句对语工整,是晏殊的得意之句,也受到后人的推许。

“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落英缤纷的小园里,在去年携手同游过的小径上,词人孤身只影,踯躅徘徊,在寻觅旧踪,重温旧梦,也是在对所见、所忆、所感作深沉的反省与索。词人“独徘徊”的身影,既见其惜春怀人的绵邈深情,也把者带进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正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种含蓄的结尾,无疑更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点击查看更多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99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