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哪朝的作品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汉族民间歌谣。《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1、简介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诠释
《诗大序》最早*解释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以风来比喻王者教化——唐代孔颖达从其说。
宋代,郑樵的《六经奥论》始从音乐上来解释风:“风土之音曰风。”
宋代朱熹也有类似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近代从郑朱之说,认为“风”即“土风”,即不同地区地方音乐。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人民痛苦的呼号。《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陈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淫*,《相鼠》则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3、分布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目录: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西区--《秦风》、《豳风》
北区--《魏风》、《唐风》
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
东区--《齐风》
拓展阅读
1、《国风召南采蘩》诗经译文及注释鉴赏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1、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2、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3、事:此指祭祀。
4、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5、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6、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尚书·尧典》:“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7、夙:早。公:公庙。
8、祁(qí)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9、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
此诗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很多说法。《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把这首诗定为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更为合理。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如此看来,以《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认其为“家人”赞美夫人之作,亦属穿凿。穿行于诗中的,其实是夙夜劳瘁的女宫人而已:短促的同答,透露着她们为贵族祭祀采蘩的苦辛;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她们“夙夜在公”的悲凉。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降福”贵族而设,卑贱的下人除了付出劳辛,没有幸福可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为*王公贵族服劳役的山歌,是奴仆们在服劳役休息时闲唱的。山歌中第一、二段是互相问答,问答内容为采蘩的地点和目的。第三段则是奴仆们不满的牢**怨言,因为王公贵族的祭祀,连小小的僮仆也要服劳役,更不要说是成年男女了。歌中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无奈,在最后一句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夙夜在公侯家,昼夜服役,连想回家的话都不敢说,表现出*王公贵族的残酷。为*王公贵族服劳役,这本是召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但是,在以往的服劳役中,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劳累,所以这次的服劳役便以山歌的形式留传下来了。
此诗为三章叠咏,而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末章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人物之仪态神情可现。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现代学者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2、描绘祖国风光的十三句经典优美句子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3、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4、清早,我走在林荫小道上,新鲜的空气令我心旷神怡。穿过长满小刺的杂草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广阔的果园。一个个红通通的苹果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压弯了枝头。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像一盏盏小灯笼一样,挂在树梢。一把把稻子像一个个奥运火炬。风一吹,稻穗左右摇摆,掀起金黄色的“波浪”。
5、泰山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被誉为中国的“国山”。
6、泰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恰如一个巨人,矗立在万山之中,正深情地俯视着大地。
7、泰山,不仅是历代帝王所奉为的“神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8、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0、黄山原称“黟山”,因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升仙。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六日改现名,这一天还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 黄山以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这里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
11、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12、黄河为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长5500公里,居世 界第五、亚洲第二(仅次于长江);平均流量1775立方米/秒(世界大河中属非常小的流量规模);流域面积逾75万平方公里。
13、长江最为奇秀壮观,最为摄人心魂的风景,当属渝鄂交界处的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数亿年的天地造化,成就了这独步天下的自然山水画廊。
3、士会是哪个国家的人?为什么他要逃到秦国去?中国历史故事
士会是晋国人,属于春秋时代。在士会的一生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他同时受到了秦、晋两国掌权者的重视。本是晋国人,出身晋国显赫贵族的士会为何会到了秦国去,而且还是逃到秦国去的呢?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了几千的士兵护送公子重耳回了晋国,晋怀公被晋国臣民赶下了台,重耳则在众人的拥护下当上了国君。士会比较看好新上位的晋文公,在他手下安心做事。士会的才能很高,很快就成为了晋军中的主要的将领,战功也越来越多。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早逝,留下了遗诏,立太子夷皋为晋国国君。赵衰之子赵盾已经是晋国的执政大夫,手中拥有巨大的权力,在晋襄公面前答应得好好的,晋襄公一死,赵盾就反悔了。
赵盾这一转变令人措手不及,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赵盾认为,当初晋文公去世了,晋襄公继位,那个时候晋国面临着十分恶劣的形势。可是晋国还是挺了过来,而且还打败了要和晋国争霸的秦国。现在赵盾觉得形势又和从前有惊人的相似,他认为比之从前都还要更加严峻。秦国、楚国以及其他诸侯国都虎视眈眈的盯着晋国,从前晋国能够从险境中走出来,是靠着他们的国君的强大和魄力,是国君指挥统一得当,所以才保住了晋国。现在晋襄公*,我们却要拥立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为君,其他国家难道不会趁此机会来攻打晋国吗?要是他们攻来了,我们该如何是好?为了晋国的将来,为了保住先辈们的功业,还是要找一位年长的有德行的人来做国君才是长久之计,才能固国安邦呐!赵盾心中合适的人选是晋襄公的哥哥,即在秦国为质的公子雍。他觉得公子雍在秦国待的这些年,秦伯对他都很和善,要是立了公子雍,秦国和晋国的关系也能得到缓和。若是秦国都不针对晋国了,其他国家哪里还敢来晋国面前嚣张呢?
赵盾的政敌狐射姑也难得的说了一句:“我也不同意立年幼的新君。”接着狐射姑又说到:“可是我认为应该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乐。秦国和晋国素来积怨很深,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求秦国放走我们的质子呢?晋文公的孩子挺多的,我看陈国为质的公子乐就挺好的。”赵盾说:“陈国是小国家,离晋国又很遥远,就算我们立了公子乐为君,陈国又能帮助我们什么呢?当大国要攻打晋国的时候,他陈国能帮得上什么忙?陈国敢不敢帮忙?陈国能不能帮忙呢?”见狐射姑接不上话,赵盾接着说:“立公子雍为君就不同了,晋国得到了一个又强又近的盟友,两国多年的僵持的关系也可以缓和,这对晋国多好啊!”
大臣们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立公子雍为君。赵盾放下心来,派了先氏的先蔑和士氏的士会到秦国出使,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
荀林父看出了这次出使必定不会有好结果,自己国家就有国君,怎么可能到国外去求一位国君回来呢?他也劝说国先蔑,但是先蔑没有听从。赵盾能够派先蔑和士会两个人去秦国,只能说明这两个人最让他放心,深得他的信任。可是,先蔑和士会这边没出什么问题,赵盾自己倒是出了问题。
太子夷皋的母亲穆赢在朝堂上指责赵盾,先君之命赵盾也敢违背,本国有君却到国外去求。一条条罪状被穆赢罗列出来,赵盾也感到汗颜,只好妥协,立了夷皋为君。同时,赵盾知道公子雍不能再回晋国了,就派了军队去拦截先蔑、士会的队伍,劝公子雍回秦国去,继续做他的质子。先蔑、士会的军队和晋军打了起来,混战中公子雍被箭矢射中,当场身亡。先蔑、士会害怕回到晋国获罪,便双双到了秦国避祸。
4、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加上秋天又被罢官遂作《水龙吟》
【内容】: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鉴赏】: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虞美人》)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难道是作者的本意吗?不,这是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5、史上最荒唐的王朝是哪个?为什么满朝文武皆为太监?中国历史故事
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先后出现了数十个**,其中最为荒唐也最为奇葩的当属南汉。
之所以将南汉评为最奇葩最荒唐,实在不是冤枉它,在南汉《十国春秋》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
刘龑原名刘岩,又名刘陟,他是南汉的开国皇帝,史称南汉高祖。
放眼整个古代,也只有南汉有这样的规定,怪不得《南汉宫词》写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这条奇怪的朝廷诏令一宣布,震惊了南汉统治下的两广地区的学子们,从那以后,科举场上的怪事层出不穷,学子们不再疯狂的追求功名,而是像躲避瘟疫一样的躲避科举。
这样一来,朝廷好多年都招不到出色的人才,于是官府只得派出衙役,挨家挨户的抓文人,押着他们去参加科举。
清代文学评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惟南汉状元不可作。”
这样看来,南汉状元的确不可做,做了状元就成了太监,谁愿意啊?
为什么刘龑要定一个这么奇怪的规矩呢?这其中还另有一番曲折呢!
南汉的统治时间加起来一共只有54年,经历了4个皇帝,作为南汉的开国皇帝,刘龑还是很厉害的。
相传,刘龑有着一副和刘备极为相似的特殊身材,他们都是“垂手过膝”。
刘龑自幼聪慧,擅长骑射,有勇有谋。唐朝末年,刘龑的父亲刘谦担任封州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
刘谦死后,刘龑的哥哥刘隐继承父职,扩张势力,统一了岭南,被后梁封为南海王。
刘隐死后,刘龑袭封南海王,并凭借父兄留下的基业,自称为帝,建立了南汉。
刘龑在位时,重用文人,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10余人*。
而在《十国春秋》中所记载的状元只有梁嵩、简文会两个人,也没有他们受过宫刑的记载。
所以,刘龑极有可能不是定这个规矩的人,他的孙子刘鋹才是。
《十国春秋·后主本纪》中记载到:“帝性愚,以群臣自有家室,顾子孙不能尽忠,惟宦者亲近可任,至群臣欲进用者俱自阉,然后用。”
刘鋹在位时期,南汉被称作太监王朝,因为满朝文武皆受宫刑为太监。刘鋹有一套奇葩理论,他认为群臣都有自己的家庭,在他们为朝廷效力时会为了顾及他们的子孙而不尽全力,不够忠心,只有受了宫刑的宦官才可信任。
于是,为了得到皇帝的重用,不少人争相受共享,宦官竟高达二万人之多。
对此,《陈延寿传》中记录的更加详细:“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入,亦有自宫以求用者,亦有免死而宫者。”
看来,南汉真的有做状元必先受宫刑的规定,只不过不是开国皇帝刘龑定的,而是亡国后主刘鋹所倡导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