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出塞 古诗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2

王之涣出塞 古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简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和凉州词相近的诗是《塞下曲》

拓展阅读

1、抒发爱国情的词范文

41.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4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昌龄《

4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4.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45.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4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wwW..Com

47.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京怀

48.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4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50.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51.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5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53.黄叶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54.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55.边头多杀伤,士卒难全形。

56.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其二百二十》

5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9.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60.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2、使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了汉,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上:奉命使边。这是一首五言律,选自《全唐》(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维以*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维路过居延。然而维此次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朝“边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不散”。二云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平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候骑萧关,追兵赴马邑”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山名,即今蒙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即记述这次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于纪事写景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使边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感。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中的“”恰与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人这次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有关。一向器重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人,是正比,而“归雁”喻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人的精神为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了边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笔。《坤雅》:“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入于长河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后所看到的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国维称为“千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两个字来。”这就是“的好处,有口里说不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了这两句高超的艺术境界。

3、简同年刁时中俊卿并序赏析迈的

读君“老农”,一读三太息。

君方未第时,忧民真恳恻;直笔诛县官,言言虹贯日。

县官怒其讪,移文加诮斥;君笑答书,抗词如矢直。

旁观争吐舌,此士勇无匹。

今君已得官,一饭必念国。

民为国本根,岂不思培植?其如边事殷,赋役烦且亟。

虎营间二千,鸠工日数百。

硬土烧炽窑,高岗舆巨石。

山骨惨无青,犊皮腥带赤。

羸者赪其肩,饥者菜其色。

憔悴动天愁,搬移惊地脉。

吏饕鹰隼如,攫拿何顾惜。

交炭不论斤,每十必加一;量竹不计围,每丈每赢尺。

军则新有营,谁念民无室?吏则日饱鲜,谁悯民艰食?州家费不赀,帑藏空储积。

间有小人儒,旁献生财策;大帅今龚、黄,岂愿闻此画?夏潦苦不多,秋旱势如炙。

愿君在莒心,端不渝畴昔;蔡人即吾人,一视孰肥瘠?筑事宜少宽,纾徐俟农隙;至如浮屠宫,底用吾儒力?彼役犹有名,何名尸此役?君言虽怂惥,帅意竟缩瑟。

同年义弟兄,事同休戚;相辨色如争,相与情似昵。

余言似太戆,有君前日癖;责人斯无难,亦合受人责。

我既规君过,君盍砭我失,面谀皆相倾,俗子吾所疾。

【注释】:原序:

时中吾诤友也。未第时作“老农行”以讽其长官,言词甚苫。今为绥宁簿,被邹帅檄,来董虎营二千间

役;诸邑疲於应命,民间悴於科募。一日禀帅,又欲任浮屠宫宇责,帅以小缓谢。余退而作,即以

所讽令者讽

点击查看更多王之涣出塞 古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0524.html

热门阅读

  1. 课文《最佳路径》教案
  2. 走进了七彩蝶园小学日记
  3. 拼音ang eng ing ong的教学设计
  4. 多人转发的祝福经典春节短信
  5. 情侣失恋的个性签名
  6.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范文
  7. 勿忘国耻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
  8. 百分率数学教学设计
  9. 赏析苏轼《题西林壁》
  10. 关于青城山的诗句
  11. 2016年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
  12. 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13.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励志美文
  14. 小学六年级回望2016展望201作文
  15. 消防心得体会作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