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拓展阅读
1、题西林壁鉴赏及读后感
引导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两句诗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首诗既是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 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 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 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 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 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 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 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 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 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 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知识扩展】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就拿我们平时考试来说,做完考卷,检查一遍又一遍,错题一道也检查不出来,自己还以为全部会做,满以为能考个好成绩,交了考卷,到了老师手上却改出好几道错题,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时,下棋的人手里举着棋子不知道往哪里下合适,可是旁观者却一清二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旁观者稍一提示,下棋者就恍然大悟。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我们就当一个旁观者好了,我想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破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到当局者清。
2、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赏析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是一首咏怀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夏,时作者谪居黄州。词作中心内容在“转斜阳”三字。上片所写景物由“转斜阳”之过程中看出,结尾二句所发感慨,也是“转斜阳”之时的内心感受。词作将自然界的客观物景与自身的主观世界完全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对于社会人生的看法与态度。
“转斜阳”,指漫步在夕阳之下,即在黄昏时候外出散步。这是抒情主人公的全部行动。“村舍外,古城旁”,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范围。而“杖藜徐步”,即用以修饰“转”,谓其拄着拐杖,悠然自得地在夕阳下漫步。一个“徐”字,既写出了漫步的情态,也传达了漫步时的心态。而且,也正因为是徐徐而来。才能如此真切地体会大自然的一切以及社会人生的各种滋味。
上片的景物布置,由远处的山林,到近处的花竹粉墙以及眼下的小池塘,再由小池塘到空中的白鸟及水面红蕖,当然包括小池塘边上的乱蝉与衰草。这一切,排列匀称,组织严谨,这都是由一个“徐”字所摄取的镜头。这一切,在夕阳余晖下构成了一幅山村原野风景画。
下片说这幅风景画出现的原因,谓:这是由一场夜雨所冲刷出来的。这场夜雨,既使眼前出现了如此美好的画景,也使得这短暂的人生增添了一日凉爽的天气。“殷勤”、“又得”,颇带感情色彩。本来,在炎热的夏日,来一场夜雨,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诗人却把它看得很重要,以为这是天公所特赐,即以“殷勤”二字,表示对天公的赞叹,以“又得”二字,显示内心喜悦心情。诗人以为,这是一生当中所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因此,他才特地在雨晴之后,到村舍之外、古城之旁的原野上,迎着夕阳余晖漫步,以尽兴领略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
诗人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于大自然以及整个社会人生(“浮生”)的态度。所谓“浮生”,即:“其生若浮,其死若体。”(《庄子·刻意》)几经波折,诗人似乎已经渗透。因此,对于眼下受贬谪的遭遇,虽不免有点耿耿于怀,但也已经能够自我解脱,即:经此一场夜雨,又得到一日凉爽的好天气。词章体现了诗人净化了的精神世界。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称:“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愈觉清异,较‘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每谓坡公以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郑氏以为,苏词从陶诗中来,又与陶诗异趣,这是颇有见地的,但以为并非“以诗笔入词”,却未必切合实际。其实,在词中抒写人生感慨,所谓“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正是“以诗法入词”的体现;这是作者对于“代*立言”这一传统的词体的改造,只不过是作者未曾把词变成诗罢了。这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
3、《宋词·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这首诗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眷恋。从哲理的高度来怀旧,引伸出人生偶然和无常。诗中追忆了兄弟二人五年前由蜀入京应试,途经渑池投宿于老僧奉闲的古寺,曾在壁上题诗的往事。但是时过境迁,当时的老僧已死,当年的题诗也无踪迹。遂发出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慨。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②。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③。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④。
注释
①和:作诗术语,依照所和诗词的韵脚来作诗词,称之为“和”。和诗有的用原诗同一韵部的字;有的用原诗所用的字,但可前后自由;有的完全按原诗用韵的次序。 ②这两句比喻人生的无常。 ③老僧:指奉闲和尚。新塔:指佛塔。僧人死后,建塔埋藏火化后的骨灰。无由:无从。 ④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往岁,指嘉祐元年(1056)。蹇驴:指步履疲艰的驴子。蹇,跛足。
前半首诗径直发表感叹。苏辙原唱开头说“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轼即录“雪泥”引发,变实写为虚拟,创造出“雪泥鸿爪”这一著名成语。表现了诗人初入仕途的人生迷惘,体验到人生的偶然和无常,对前途命运的不可把握。显露出苏轼独特的人生思考,把人生看作悠悠长途,所经历的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铿锵的诗句,表明诗人的心情并没有沉没于感归伤离的凄婉之中,而是对鸿飞的一往无前、昂首奋进颇有向往之意。这四句诗形象生动,寄意深沉,具有哲理性。
后半首诗由感叹人生过渡到怀旧,落实到题目中去。追忆往年经行渑池的旧事。“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转入写实。反映渑池旧地的人过境迁,当年接待我们的奉闲和尚,如今已不在人世,他的骨灰早已安葬于新塔之下;昔日我们的题诗,也因墙壁损坏而无从寻觅。可见渑池今昔变化之大,尾联又想起他们经过东崤、西崤时,所乘之马死去,只得租赁蹇驴来到渑池。当时的艰辛的境况由此可见。这里提起往事看似怀旧,仔细看来其实不是怀旧,而是希望苏辙要珍惜现在,开拓将来。苏轼当年与弟弟长途跋涉,赴京应试,不但备受颠簸,而且前程未卜。如今他们都早已文场告捷,各有职位,行志济世,扬鞭驰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在诗的收尾处,特意强调昔日征程的崎岖艰辛,言外之意,正在于以昔比今,借以勉人和自勉。而这也真实地表现了苏轼初仕时期的思想感情。
苏轼这首诗,由议论人生到追怀旧事,然后转到自身,由虚入实。诗的虚处,却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即把日常生活经由艺术思维过滤,而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然后在这种关于人生的深邃哲思,借助引人入胜的形象来予以体现。因而显得超拔高妙而发人深省。从艺术技巧来说,前四句一气流转,顺势而下。三、四句依照律诗常规应作对仗,在意义上要求上下相对或相反,但苏轼诗却一意相承,语意连贯。清人纪昀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所谓“单行入律”,指上下句不构成意义上的对立,而是各具独立性,却语意连贯,造成奇逸畅达气势,显示出诗笔高妙,才情过人。
4、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词人旅行漂泊在外,于春光已晚之时的思乡怀亲之作。
上阕描写春光即逝:花褪残红,杏树枝头已结出小小的青杏;天气和暖,燕子已从遥远的南方归来,飞进去年巢居的人家;涓涓绿水,绕着人家缓缓流动,似有眷眷留恋之意;枝头的柳絮在风中越落越少,柳叶凝碧了;青青的、散发芳香的野草,绿满平野川原,举目萋萋,令人想起自己家乡的晚春景色。这些景物都是词人在异乡野外行旅之中所见,暗暗触动他心中的思乡之情。
下阕转入怀念居家妻儿的情境。他经过一个大户家,院墙高筑,墙外看不见墙那边的情景,但见墙里耸立的秋千架,有少女、少妇正在愉快地荡着秋千,欢笑之声传到墙外;行人侧耳谛听,他家也有这样的秋千场院吧,银铃般的笑声多么象自己妻女欢愉的笑声;他停步欲多听一听,可是墙里欢笑之人似乎不理解他的心情,丢下秋千渐渐地走远了,笑声渐渐地听不见了,墙里一片静悄悄。唉,我如此多情,她们全然不觉,真令人懊恼不已!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小小的情节,来反衬自己的思家心切,欲解烦恼反更烦恼,这是借景写情的极高明之笔。有人评曰:“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矣。”(《诗词语辞汇释》卷五)说得极是。
传说苏轼被谪调惠州时,未带家眷,仅有侍妾朝云随行,一日命朝云歌此词,朝云泪满衣襟。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春光日老,离家日远,青年女子唱之,伤怀离情,更难自制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