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ang eng ing ong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认识9个生字,正确朗读短文,儿歌。
4、体会学好拼音的作用,激发借助拼音识字学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的重点。ang、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部分声母,韵母卡片,生字卡片,图片及相关的课件。
四、教学时间:2-3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认读音节ying,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正确读出本课所学音节的四声。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一课咱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开火车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ün。
3、指名说说前鼻韵母的发音要领。
二、学习新课
1、看图认识事物,进行说话练习。
出示四幅图,问:谁能说出图上的内容?(如:这是一只老山羊;我家有一盏漂亮的台灯;老鹰站在树上;那是一只座钟)
2、相机出示音节yáng、dēng、yīng、zhōng,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要借助这些图和音节来学习四个新的韵母。
a.读准ang的音。
①师指着图1读“羊”。(音稍微拖长,多读几遍,让学生们细听,并注意看老师的口型变化)指名说说“羊”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羊”是由声母y和韵母ang拼出来的)
②出示ang,告诉学生把“羊”的韵母áng读的平声就是ang的读音。 ③将ang和an的读音比较,告诉学生ang叫后鼻韵母,是由一个鼻尾音ng组成的。
教师师范,知道发好鼻尾音ng。
④知道发准ang的音。告诉学生ang的发音方法。
⑤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b.教学ang的四声:出示āng、áng、ǎng、àng 学生自由练读,随即抽读。 c.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步骤。
4、四人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学习eng。教师**,相机指导。 a.读准eng 的音。
①探究“台灯”的“灯”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
②发现eng与“灯”的韵母发音的联系。
③联系eng的发音。(先发e的音,紧接着发ng的音。)
b.学习eng的四声。
c.四人小组反馈合作学习的情况。
a.读准ing和ong的音。
①看图读准鹰(yīng)和钟(zhōng)。提问:鹰(yīng)和钟(zhōng)的韵母是谁?
②根据后鼻韵母发音的方法,猜猜ing 和ong各自先发哪个字母的音。 ③练习发音。出示后鼻韵母ing、ong告诉学生猜得很对,它俩就是我们要学的另外两个后鼻韵母。学生自己练习发音,同桌相互练习。
④检查自练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⑤小组赛ing、ong 的四声。
6、巩固练习。
谈话:我们认识了4个后鼻韵母,现在来做两个游戏吧!
①做“送信”游戏:请一名学生将四张后鼻韵母卡片分给四个同学,再请这四个同学上台来带读。(配读儿歌: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来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表扬信。)
②听音组合:将单韵母a、e、o、i、u、ǖ和尾音ng发给学生,师发音,生做组合游戏。
7、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①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īng。问:谁会读这个音节?告诉学生这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他跟后鼻韵母ing的读音一样。
②学生组词,学习ying的四声。如:yīng(英雄,老鹰),yíng(欢迎、萤火虫)、yǐng(电影、影子)、yìng(软硬、答应)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后鼻韵母ang、eng、ing、ong。
2、指导书写ying及四声,注意写紧凑,注意调号的位置。
第二课时
1、学习生母与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
2、学会儿歌《彩虹》。
3、识记生字“两天桥”
拓展阅读
1、《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人物故事,讲述了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地向牧童学习。一个小牧童,面对地位尊贵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纷纷赞叹的人群中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是何等的率真勇敢!不盲从,实事求是,而身为著名画家的戴嵩,面对小牧童指出的错误不是大发雷霆,而是虚心接受,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向牧童连连拱手道谢,此虚心之美德同样令人感动,牧童和画家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学这课时由于生字多,课文长,应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文中生字很多,也较难认记,一定要调动学生乐于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们在语言环境中认记。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老师是新的,老师对于学生是陌生的,课前打招呼要亲切,能快速拉近学生距离,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也相对要细致些,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上要多做预设,随机应变。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抹、挤、拱、批、商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著名”。
4、用“一……,就……”说话。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抹、挤、拱、批、商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多媒体课件,《斗牛图》。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2、欣赏古代名家动物画作,引出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强调“牛字旁”,理解“画家”和“牧童”的身份。
4、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出示读文要求。
2、识记生字。
出示“购、驱”,找共同点(结构一样,形声字),组词。
出示“和蔼”:谁对你说话和蔼?你来和蔼地说一句话?成语:和蔼可亲。
“惭愧”:什么时候会觉得惭愧?配上动作表情。造句。
出示“翘”:会意字——羽毛高高的向上(出示鸟尾巴上的羽毛上翘图)。
出示“戴”、“带”区分。
出示“涂抹 批改 拱手”,做动作理解,引出“提手旁”。
三、写字,生字回文
1、过渡:我们知道提手旁的字表示手的动作,接下来我们学写一个提手旁的字“抹”,观察结构、大小,强调“提手旁”和“末”。
2、一个带一串:自己观察并书写“挤、拱、批”。
3、出示“商”,对比学过的“摘”,观察结构、大小,指导书写,组词。
4、我们动手写完,再来练练嗓子。生字回文,齐读全文。
5、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出提示,同桌合作填空。
四、指导学习1-4自然段
1、过渡:孩子们,请读读第一自然段,找找戴嵩的著名有什么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去掉“一、就”,对比读,哪种说法好,读中感受“一……,就……”,看来“一……就……”的本领可真大。你们能用“一……,就……”说句话吗?
3、出示“看画的人……大价钱*。”,前半句换种说法,句子练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导语: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他沉思片刻,要画一幅《斗牛图》,他是怎么画的呢?
5、出示一幅画,让学生指出“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指导朗读。
6、展示画,戴嵩画好了,喜欢吗?想不想到近处来看看?大家都欣赏他的《斗牛图》,很快就引来了许多人,(图放中间,大家聚拢看同一处)这就是围观。
7、想不想夸夸这幅画?角色扮演(买菜商贩、饭店老板、路人),体会“纷纷”,出示商人的话,指导朗读,配动作“绝妙之作”。出示教师先生的话,指导朗读,突出“神笔”。
8、只出示两句赞扬的话,角色扮演,同桌练读,点生读,师生配合读。
9、总结:看来我们都很喜欢著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名家的画我们每个人都赞不绝口,却有位牧童站出来说了“挑刺儿”,戴嵩因此修改了他的画,想知道后来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设计
1、认读二类字,每个生字多组几个词语。
2、《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
2、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感知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一)感受戴嵩的“著名”
1、(出示句子: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著名”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它换一个词?
2、从哪里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3、师生交流。
第一处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
(1)比较句子,体会“一……就……”的妙处,并练习说话。
(2)抓住“一……就……”“没有不”“争着”这些词,指导学生读出戴嵩的画画得好,从而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第二处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1)结合图画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2)体会戴嵩的画画得又快又好,指导朗读。从而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第三处句子: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1)这两句话中有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你发现了吗?
(2)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商人和教书先生夸奖戴嵩的句子,进而理解“纷纷夸赞”的意思。
(3)更进一步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4、小结,齐读三处句子。
(二)体会戴嵩和牧童的品质
1、正在大家纷纷夸赞时,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出示句子:画错啦,画错啦!)指导朗读。
2、这时围观的人会怎么想?
3、小牧童到底说戴嵩的画什么地方画错了?请孩子们默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4.用自己话说一说小牧童说戴嵩画错的理由。
5、戴嵩的态度和大家一样吗?他是怎么做的?
6、抓住“和蔼”“惭愧”“连连拱手”这些词语体会戴嵩的虚心请教,并指导朗读。(相机板书:虚心请教)再次感受戴嵩的“著名”不仅因为画画得好,更因为他虚心请教的品质。
7、小牧童又留给你什么印象呢?(相机板书:敢提意见)
三、质疑探究。
关于戴嵩的《斗牛图》是不是真的像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现在又有人提出来不同的意见,下课后让我们继续去了解。
虚心请教
敢提意见
3、《变废为宝》教学设计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用废旧物品来制作玩具或用具。
2、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一种变废为宝的方法,体验变废为宝的快乐。
3、通过谈话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到废旧材料是可以再利用的,我们在平时可以有意识的收集一些废旧材料。
二、活动准备
废弃塑料酸奶喝若干、各种彩色纸、图案纸、浆糊、剪刀、篮子、示范作品
活动过程
1、出示变废为宝的图片,让幼儿欣赏,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变废为宝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这些都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呢?他们漂亮吗?你们想做吗?
2、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废旧材料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要注意有意识的进行收集。
提问:我们平时应该怎样收集这些废旧的材料?哪些废旧材料可以收集?哪些废旧材料不能收集?
3、说说你想怎样变废为宝。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说出自己的想法。
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废旧物品?它们能制作成什么东西?
教师总结: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们能做成飞机、轮船、汽车、火箭、坦克、企鹅、高楼、大桥等。
出示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让幼儿欣赏,了解废旧物品的多种用途,并启发幼儿由单一向多面发散思维。
4、教师小结:小朋友,这些娃娃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废旧材料做成的,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一件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用处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搜集一些废旧材料,准备二次利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废物变宝。
5、利用幼儿收集的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件喜欢的玩具或用具。
你们喜欢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吗?(喜欢)
那现在老师示范一遍这个小娃娃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睁大眼睛,注意看哦!
教师示范粘贴娃娃,并讲解
6、教师发材料请幼儿操作,并说明操作时候的注意事项
7、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对孩子的创新设计加以肯定和鼓励。
8、对幼儿制作的作品进行讲评。在制作活动中自然结束。
三、延伸活动:
1、继续制作没有完成的作品。
2、利用幼儿完成的作品布置展览。
今天,我们小朋友用没用的纸盒、瓶子做了好玩的游戏和玩具,以后我们要记住,不要随便把吃剰下的纸盒、瓶子扔掉,我们把它们洗干净,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让它变变变,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幼儿拿着做好的玩具,去做小小宣传员,请其他班的小朋友参观欣赏。
本次活动收集、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些未加工的废旧物品,在孩子游戏的情境中,让孩子充分想象、创造,给他们自由表现的空间机会,既能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养成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了解到废物不废,一双勤劳的小手也可以变废为宝,为自己的创造感到骄傲。 《变废为宝》这一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通过不同的废旧物品,启发幼儿想象、组合、尝试、体验创新设计的乐趣。 在变废为宝活动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基本方法:游戏、欣赏、实践。如何在孩子中进行绿色教育,变废为宝是一个教育抓手,怎样使我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尽可能减少,变成有用的东西,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