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亚丽一直在路上的名人故事
如果我问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奥运冠军是谁,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许海峰这个名字,但是这不是标准的答案,在许海峰登上冠军领奖台之前,就有另外一位中国的运动员获得了1984年洛杉矶残奥会的冠军,并且第一次让五星红旗升起在奥运赛场上,她的名字叫做平亚丽,那一年她21岁。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残奥“一姐”平亚丽一直在路上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赛场不是生活,一枚奥运金牌并不能够保证人从此走上坦途,而生活就像是赛场,竞赛总是那么真实,有时甚至有点残酷,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生活里,平亚丽都认识到唯有自强不息,才是生存之道。这一次虽然没有了升国旗、奏国歌、带金牌的仪式,但是生活还是以她自己的方式,给予了平亚丽一份奖励。
灯下八四年,二十一岁的平亚丽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位残奥冠军,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奥运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的人。作为一名奥运冠军,而且是颇具代表性的“NO.1”,平亚丽可以说是一步就达到了荣誉的顶峰。但是在生活中,受到的挫折却此起彼伏的折磨着她。最为困苦的时候,这个冠军的头衔带来的也只是每场15块钱的报告费。作为一名盲人,在下岗后毫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要抚养同样是盲人的儿子,面对这些常人都可能无法承担的重担,她依然挺过来了,并通过竞争赢得200万的基金投资。从领取救济金到找到自己的“鱼竿”,再相比较艾冬梅与邹春兰,这是平亚丽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她不平凡的所在。赛场上的冠军,如今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她在1984年残奥会上为中国实现了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她就是中国残奥会“一姐”平亚丽。
与丽姐聊天中,我问起她的导盲犬LUCK。她说:“我50多,它10岁了,都到了‘退休’年龄。但是,我们还在坚持。全北京导盲犬就十来个,现在太多的盲人想申请导盲犬。LUCK跟了我这么多年,它是有功之臣,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它带我跑接力,它的表现太好,我们共同完成了任务,它已经很老,体力也不太好,仍那么忠心耿耿地帮助我,我真不敢想象离开它,我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丽姐还好吗?她一声叹息:“这些年,好累好辛苦,感觉我一直在路上跑就没有停下来过。”她说,或许是参加过残奥会头上有光环,对生活她真不敢怠慢。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平亚丽滔滔不绝:“当年,残奥会结束,人出名了,却没有工作,特别是对一个盲人来讲这生活更困难,我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学*,我的特点就是能吃苦,勤学苦练,练个体育力量也够。客人来了,我在吃饭也会放下碗去工作。我现在有三家*院,我的*师傅全都是盲人,帮助视障者义不容辞,她们来店前生活太困难,大冬天的一双拖鞋一双空手就出来了,我家的被子不知买了多少送了多少。盲人走入社会去工作,遇到的困难太多,他们没有睡觉的概念,大半夜里也给你打电话,搞得我很恼火,我不去帮他们,又谁去呢?现在盲人*与健全人竞争好难,经营很困难。放大假没客人只好关门,我的盲人师傅又去哪呢?我真怕他们外出遇到安全的麻烦,我有操不完的心。”
1984年,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残奥会,平亚丽获B2级别的跳远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如今的平亚丽很自豪地说:“我生性活泼好动,爱说爱笑,残联推荐我去参加项目训练,说还有生活补贴,当然我愿意去了。”
聊起当年的训练,她感慨地说,那个训练才叫苦,坐在天坛体育场外,等别人训练结束去吃饭,他们就顶着太阳进场子,吃馒头喝白开水,每天坚持训练。
中国残奥会“一姐”里约残奥会有什么话想说?
丽姐感慨地对新华社记者说:“当年我二十几岁参加比赛,一晃残奥会举行了七届,我已成老太太了;当年我们第一次参加比赛中国队仅得两枚金牌,现在已经累计达到三百多块金牌;当年残疾人没有轮椅车,我们是拉着、牵着、扶着上场比赛,现在听说顺义有一个很大的训练基地,训练条件很好。我希望后生们努力去拼,丽姐期待你们从里约传来好消息。”
曾经的那些年
1961年,平亚丽出生在北京,不久后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平亚丽8岁的时候,母亲患癌症去世。
1973年,平亚丽进入盲校, 盲校的老师让平亚丽练习了短跑,于是平亚丽走上了残疾人体育的道路。
18岁盲校毕业后,平亚丽被安置在北京市一家国营福利企业工作。 于是,平亚丽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训练”的业余运动员生活。
1982年,平亚丽入选国家残疾人运动队,在远南运动会中,获得三枚金牌,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
1984年6月,23岁的平亚丽在美国纽约参加了第七届残奥会,在跳远项目上以4.28米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夺得了历史上第一枚残奥会金牌。
从1982年到1988年,平亚丽先后参加了两届中国残运会和两届远南运动会,并多次夺得短跑、跳远和400米冠军。
1988年,平亚丽为了照顾年幼的儿子,结束了运动生涯。
1999年,平亚丽靠着亲朋好友的东拼西凑,利用在盲校里学过的中医*技能,在家里办起了盲人*所。
2001年,平亚丽创办了平亚丽盲人**服务部。
2008年8月6日,平亚丽担任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08年9月6日,平亚丽作为火炬手在导盲犬Lucky的引领下,点燃了主火炬手侯斌的火炬。
拓展阅读
1、彦一的故事:腿长在上面的人外国名人
清早,彦一挑了一担青菜到镇上去卖。当他正在村道上走着时,忽然前面传夹了喊叫声:“唉呀,牛挣脱了缰绳,大家快跑,别让惊牛撞倒了。”
彦一朝前面一看,果然有一头凶猛的牛哞哞地发出可怕的叫声,卷起灰尘飞奔而来。看来这头牛是受惊发狂了,只要见到人就会一下子扑过去的。说时迟,那时快,那惊牛已突然地出现在彦一的面前,村道很窄,旁边是深沟,眼看彦一无处可逃,一场灾祸即将发生。
彦一急中生智,快速地把菜担放在一旁,自己则两手撑地,来了个倒立动作。说也奇怪,彦一的这一招还真灵验,那牛竟然停止了脚步,惊恐地开始倒退。
那紧追在后的牛主,一把拉过缀绳,那牛又恢复了平时驯服的样子。牛主说:“孩子,好危险啊!你怎么不怕牛把你撞死?”
彦一说:“我无法可逃,逃得再快,也会被牛追上的。我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一切动物,包括牛在内,看到怪异的东西都会感到吃惊和害怕,所以我就来个倒立,牛从没见过两条腿长在上面的人,所以它害怕了,后退了,现在证明老人们说的诸是有道理的。”
“真是个又机灵又勇敢的孩子。”牛主赞扬着牵着牛回家去了。彦一挑着菜上镇去卖。由于在路上耽搁了一段时间,买菜的人很少,眼看彦一要挑着菜担徒劳往返了。
正在这时,镇上面粉铺的老板唤住了他:“彦一,你的菜我全买下了。”
“好啊!我可以便宜些买给你。”彦一高兴地说。
“不必便宜,不过,我不给你现钱,将用店里的面粉向你掉换青菜。”
“那就更好了,我家中正需要面粉呢。”彦一说,“不知怎么个换法?”“调换的方法我可以优惠,一担青菜换一担面粉。不过必须用你装青菜的篮子来装面粉。而且不许在篮底垫上纸张、树叶之类的东西。”
这明显是个难题,尽管彦一的篮子编扎得很密,装稻谷之类,或许不会漏掉,但装上面粉,走这么远的路,到家就非全漏光不可。原来,那个面粉老板已经听说彦一在略上倒立退惊牛的事,所以想出个难题来考考他。
然而,彦一答应了老板的条件。他将青菜倒了出来,把两只空篮在河里洗了一下,指着湿漉漉的篮子说:“给我装面粉吧!”
店主说,“彦一,你为什么要洗篮子呀?”
彦一笑笑说:“篮子不干净,装面粉就没法吃了,所以要洗一洗。”
其实,彦一洗篮子另有妙用。当面粉倒入篮子后,面粉受了潮,立即结成了饼,堵塞了篮子的眼,面粉再也不会漏掉了。
店主只好哑巴吃黄莲,眼睁睁看着彦一挑着满满的两篮面粉扬长而去。
2、一休的故事:巧辩店老板外国名人
街上有个杂货店老板,经常到安国寺来和长老下棋,往往要下到深更半夜。一休等一帮小和尚就要在旁边送水沏茶,不断侍候。那杂货店老板身披兽皮,并不觉寒冷,可是一休那帮孩子一个个都冻得籁簌发抖。为此他们恨透了这个老板。一休就在寺庙门口写了一张告示:“穿兽皮者不得入内。”
杂货店老板披着兽皮又来下棋,他看见了这个告示,并不以为然,仍旧大模大洋走进寺去。一休领着一帮小和尚正在大殿上等候,见了老板便责问:“你看见寺外的告示了吗?”
“看见了!”
“既然看见告示,为何还要明知故犯?”
杂货店老板指了指大殿旁侧的大鼓说:“它也是蒙着兽皮的,既有先例,它可以进入大殿,我当然也可以披兽皮入内。”
当杂货店老板洋洋得意之时,一休拿起大鼓旁边的棒槌,说道,“这大鼓披兽皮犯禁入内,所以我们每天要用棒槌敲它,你也身披兽皮,也应挨槌打。”说着举起棒槌没头没脑地向杂货店老板打去??第二天,长老和一休接到请帖,应邀去杂货店作客。来到店外的一座小桥,见上面贴了一张告示:“不行过桥,请长老和一休来寒舍。”
长老见了告示举步欲止,一筹莫展。一休明知是杂货店老板施行报复,他对长老说:“咱们走过去吧!”
杂货店老板己在店内恭候,他问一休:“你看到桥头的告示了吗?”
“看到了。”
“既然看到了,为何明知故犯?”
一休回答道:“我理解这个告示有两种意思:不行过桥,既是不能过桥,又是不行走而过桥,这两种意思加在一起,便是不能不行过桥,所以我和长老遵照尊意,步行过桥了。”
杂货店老板被一休的诡辩搞得糊涂了,喃喃地说:“怎么能这样解释呢?”
一休接着说:“不这么理解该怎么样理解呢?不然的话,请你过桥试试。”
杂货店老板一时语塞,只好赔上了饭食,招待长老和一休。
从此以后,杂货店仓板再也不到寺庙来下棋了,一休和一帮小和尚也就免除了寒冬熬夜之苦。
3、彦一的故事:智挑蒙眼赛选手外国名人
每逢春节,彦一的村上和邻近的村子都要进行相扑和大力比赛。相扑是日本的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类似各国流行的摔跤比赛。大力比赛,则是比力气,类似各国流行的举重比赛。前两年相扑是彦一的村子占优,而大力比赛则是邻村夺冠。两年来,两个村子打了个平手,以至于无法颁奖。
今年的比赛又要开始了,按两个村里的实力预测,还是可能平分秋色,各有一项获胜,这该如何来分胜负呢?
在节日的欢庆活动开始前,彦一提出了一个主张:“今年我们应该增添一项比赛的内容,以一决胜负。”
大家问道:“增加一个什么样的比赛项目呢?”
彦一胸有成竹地说:“来一个蒙眼比赛,即各村出一名选手,用黑布把眼睛蒙起来,就在神社前从台上走下来,围着旗杆转三圈,然后再走上台阶。
谁先到达,谁就是胜者。”
“好,这个办法新鲜,既好玩,又好看。”两个村的村民都赞成这项比比赛开始,果然不出所料,彦一的村子相扑占了上风,邻村在“大力比赛”上领先,又打了个平手,现在就要以新增加的“蒙眼比赛”进行决赛了。
邻村选派出来的选手是个手脚麻利的精干小伙子。他把眼睛蒙上后显出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态,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而彦一村上选派出来的选手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干巴老头。他哆哆嗦嗦,手脚不便,神态麻木,不免相形见拙。没有比赛,高低已分。
一声令下,蒙眼比赛开始了,邻村的小伙子“咚咚咚”地大步流星跨下了台阶,由于走得匆忙,在阶下摔了一个跟斗,但他矫捷无比,勇不可挡,摔得快起得也快,围着旗杆转开了圈子,第一圈还好,第二圈撞了一下,第三圈时偏离了方向,再向台阶跑去时,却越走越远了。
同时出发的彦一村里的干巴老头,行动蹒跚,一步一停,但从不碰到什么东西,也不摔跤,更不搞错方向,虽慢但走得正,结果还是他先跑上台阶。
彦一的村子获胜了,得到了三年竞赛的奖品。但是不少人还是有疑问:彦一挑选这个干巴老头怎么能保证获胜呢?
事后,彦一告诉大家,这个老头原来就是个盲人。盲人的感觉比常人灵敏得多,对他而言,蒙不蒙眼是一样的。邻村的选手,尽管精干、麻利,但一旦蒙上眼睛就会变得十分不习惯,所以彦一有必胜的把握。
4、彦一的故事:愚弄棉花商外国名人
彦一所在的镇上,有一个贪得无厌的棉花商。他出售棉花的价格非常高,村里很多人吃过他的亏。冬天到了,彦一和母亲叫他去镇上买棉花,彦一想趁机教训一下这个奸商。
棉花商见有了生意,便笑脸相迎:“要买棉花吗?”
“不,我要买棉花籽。”
买棉花籽?商人觉得很奇怪,他是从农家把带籽的原棉成捆地收进来,然后叫手下的工人打去了棉花籽,再将棉花高价卖给那些不种棉花的农民,以牟取暴利,打下的棉花籽对他而言,只是种废物罢了。现在见有人要来买“废物”,他当然分外高兴,这岂不是获利的好机会?所以他殷勤地招呼道:“棉花籽有的是,你要多少斤?”
“我买5升,但不要以前积存的棉花籽,要现打的棉花籽。”
“可以。”棉花商从成堆的棉花里抽出了一捆,吩咐工人立即打籽,不多不少,正好5升。
“要多少钱?”彦一问道。
这个商人真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把“废物”的价格抬得很高,要120文。
彦一犹豫了一下,问:“这棉花籽的价格怎么这样贵?”
棉花商马上编好了一套谎言:“这个你就不知道了,是这么一回事,最近的棉花籽有了一种新的用途,向我订购者络绎不断,简直使我供不应求,再高的价格也有人要,价钱比棉花还要贵,你嫌贵,我还嫌便宜哩!”
彦一随着棉花商的话头,进一步说:“是的,棉花籽确实有着某种妙用,否则我还不来买呢!”
棉花商并不认识彦一,见他是诚心要买棉花籽的,所以更加强调说:“要买趁早,迟了恐怕就没有了。”
彦一边摸着口袋,装着掏钱的样子,边漫不经心地问:“这一捆棉花总共要多少钱?”
棉花商老谋深算,因为他刚才讲过棉花籽比棉花还要贵,他不能说漏了,于是,他就计算了一下,说出了一个数字:“200文一捆。”
这时彦一掏出了钱,数了一数,惋惜地说:“没想到棉花籽这么贵,我带的钱不够。”他还没等棉花商回味过来,又接着说:“麻烦你半天,很不好意思,所以我一定要作成你一笔生意。我带的钱虽然买棉花籽不够,买棉花却足够了,这捆棉花共200文,扣掉了棉花籽的120文,还需要80文。”
说罢扔下80文钱,掮走了那捆打去了籽的棉花。
那个棉花商眼睁睁地看着彦一便宜地买走了那捆棉花。
5、彦一的故事:夺刀外国名人
日本古代有一种所谓德政的法律,就是官府不定期地发“德政布告”。
这个布告一出,人们借贷关系就宣告废除。这种法律的出发点是帮助穷人,但实施起来却漏洞百出,甚至闹出许多笑话来。后来这种法律就自行终止了。
彦一生活的年代,这种“德政布告”还在实施期间。尽管人们已不按照布告的规定那么认真执行了。
正是”德政布告”张贴的那一天,一个外地的和尚游历到镇上,借住在一家旅馆里,他在山路上奔波了一天,并不知道“德政布告”公布之事,他随着老板走进一间舒适的客房,收拾了一下行囊,准备用过晚饭后早些休息。
和尚的行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宝刀,造型美观,刃口锋利。店主是个喜欢武术的人,不免觊觎这把宝刀,他向和尚借这把宝刀用一下,和尚当然不便推辞。
店主借了宝刀就来到店外的空地上练武,向过往人等炫耀自己的本事。
围观者很多,人们纷纷赞扬,也有人惋惜地说:“宝刀虽好,但可惜是别人的。”
店主听了大喝一声:“谁说这把刀不是我的?”
正在房内准备休息的和尚,见外面人声喧哗,不免探出头来张望,正好听到店主的话。他眼看宝刀要易主了,连忙走下楼来向店主索还宝刀。
“这把刀是我向你借的是不假,但现在借了东西,就成了我的东西了。”
他说着指指路边树上刚张贴出的“德政布告”。
虽然当时人们已并不严格执行“德政布告”,但毕竟是现行法律,店主不肯归还,和尚也奈何不得他。围观者虽觉得店主无赖,但也无话可说。
机灵的孩子彦一也在围观的人群之中,他喜欢抱不平,就站出来,对店主说:“执行德政布告是应该的,这把刀不用还给和尚了。”
店主听了大喜,和尚听了则大为沮丧。
彦一话头一转对和尚说:“你也不必难过,你现在不是借住了旅馆的一间客房吗?‘德政布告,公布了,你也不必将客房归还给店主,一把刀换一间房子也不算吃亏。”
和尚听了转忧为喜,而店主却转喜为忧,他想:一间房子的价值比一把刀贵得多了,况且,一幢房屋中有一间房子归属他人所有,该有多么不方便啊!所以他连忙告饶道:“我情愿归还宝刀。”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彦一的名声又增大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