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盖房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冻*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从丞相开始挨个儿大骂了一通。
百官战战兢兢地听着,其实,有些*想禀告的但不敢。怎么禀报?说万岁啊,突降大雪冻*许多乞丐。别忘了朱元璋就当过乞丐的,依朱元璋那多疑刻薄的脾气,搞不好就要被杀头,所以这次百官不约而同:装不知道骂死不吭声。
朱元璋骂够了,脸色这才缓和了些,说:“朕自登基的那天起,就发下过誓言,天下百姓皆朕骨肉。却没想到一场大雪就平白冻死这么多人。来人,传朕旨意:选一空地为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
皇帝在盛怒下降旨,哪个敢拖延。从工部尚书到应天府尹,忙得恨不得劈成两人用。也就半年多点儿时间,房子盖好了,总共有二百六十套。朱元璋亲率百官前来参观,非常满意。下旨重奖工部尚书等人。跟着就昭告那些在应天府无家可归的人,都来这里居住,一分房租不收,能干活的国家负责安排活儿干,虽管饭但没有工资。老弱病残的国家养活起来。
顿时,应天府的老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颂扬朱元璋的仁德,百官也跟着喊“千古第一仁君”。一片颂扬中,唯有刘伯温不言不语。
这天,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先把朱元璋捧了一通后,跟着话锋一转,说道:“万岁仁德,古今第一。只是有句话臣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有话就直说,不必拐弯抹角。说吧,是不是想劝朕,仁德不宜滥用?不然恐怕以后会难以治理啊?”
刘伯温说:“正是。老子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今我大明初建不久,根基尚浅,国库空虚,正应无为而治,与民休养。此仁德事,不可多为。”
朱元璋听完,嘿嘿一阵冷笑,说:“果然高论。无为而治,说得好。现在朕就告诉你,朕要做有为君主,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而我大明*,也需有为奋进,想做无*?在朕这里是行不通的。”说到这儿,哼了一声,又道,“你退下吧,不必再说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这天早朝上,朱元璋突然又下建房令,让刘伯温亲赴华亭县,为那里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刘伯温只得接旨。
也就仅仅过了四个多月,刘伯温修建完房屋后,回到应天府。哪料当晚,就被朱元璋叫到了御书房内,朱元璋问道:“刘爱卿此去华亭县,那里民生如何?”
刘伯温摇头说道:“华亭民生艰辛,多有贩儿卖女,乃至饿死者,臣痛心不已。”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那你还坚持无为而治吗?”
刘伯温偷看了眼朱元璋,低声说:“是!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者不要乱发号令,让百姓自己想办法自己养命。虽看似残忍,其实是最大的仁慈。”
“一派胡言!”朱元璋气得差点没给刘伯温一个嘴巴,“百姓都已卖儿卖女了,你却还要不作为。”
“万岁!”刘伯温也有点急了,“臣是说该救济的必须要救济,但不能事事都要由官府*。仁德不可滥施,不然必会国虚民懒。到那时一旦有变,国将不国。”
朱元璋怒不可遏,咆哮起来:“仁德惠民,严苛责官。你跟朕多年,没想到朕为百姓盖房屋,你却认为是朕在滥施仁政!”
刘伯温一愣,有点儿异样地看了眼朱元璋,莫名地一股寒意涌上心头——万岁这是话里有话,莫非……
朱元璋停止了咆哮,喘了半天气才说道:“好了,你退下吧,明日正式复命时还是少说话为好。”
就这样,转过天的早朝上,刘伯温向朱元璋复命,果真是简单扼要。朱元璋听完,下旨重赏刘伯温和华亭县令。赏赐完毕后,朱元璋扫视着百官说:“朕年少时,孤苦无依,深知百姓生活艰难。如今虽当上了皇帝,但年少时的情景却常入梦中。”说到这儿,突然声调提高了许多,“传旨下去,我大明各地各县,都要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造房屋,让他们有栖身之所。”跟着一指工部尚书和刘伯温说,“此事由你俩全权负责。”
就这样,一场大规模建房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了。可还没俩月,各地消息就纷至沓来。工部尚书和刘伯温顿时就咧了嘴。行动起来的还真不多,不是“我们府条件不符合”,就是“俺们县有困难,没法解决”,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俩字——没钱!
工部尚书和刘伯温慌忙向朱元璋禀告。朱元璋说:“依爱卿的意思,该如何解决呢?”
工部尚书小心翼翼地说:“依臣愚见,这无非是各地*的借口,令其自行解决便可。”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爱卿在应天府建造房屋时,可曾遇到这情况?”
工部尚书突然一哆嗦,说:“应天府建造房屋时,款项皆由应天府尹负责,臣不太清楚。”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既然如此,不如爱卿好好想想,看看能否想得起来。”说到这儿,看着刘伯温说:“刘爱卿可有什么办法?说来无妨。”
刘伯温把头一低,突然撩衣服跪倒在地说:“臣罪该万死。华亭县民生艰难,官库空虚,没办法建造房屋,臣便自作主张,虚报说已盖完房屋,其实根本就没盖。”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说:“所以你回来后,才给朕说什么无为而治,仁政不可滥施。”
刘伯温点了点头,说:“是,不入民间不知百姓苦,臣不想再扰民、害民。故欺君罔上,臣死罪!”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这些事朕早已知道了。而且你和华亭县令,还把朕的赏银都分给了华亭县的百姓,你们既然心有百姓,朕就不责罚你们了。”说完,朱元璋转向了工部尚书,问,“你想起来了吗,还要想多久啊?”
如今的工部尚书,已吓得浑身颤抖,面如白纸,扑通也跪下了,号哭道:“臣死罪,臣死罪!”
朱元璋脸色铁青地喝道:“你和应天府尹,借为百姓建房之名贪赃枉法,*,以为朕不知道是吗?如今撞了南墙才知是死罪。好,朕成全你们,来人!将工部尚书、应天府尹俩人打入死牢,待秋后问斩。”
第二天,早朝上朱元璋下旨停止“盖房运动”,令刘伯温代替自己**全国。倘若发现有借盖房之名*、扰民的*,一律拿下。
最后,朱元璋声色俱厉地喝道:“朕最忧者,就是怕我大明百姓,无衣、无食、无住所,尔等既然当上我大明的*,就应替朕分忧,不可成为贪官。如若不然,朕宁肯背负暴君骂名,也定要尔等性命,杀尽天下贪官!”
就这样,本是一场“盖房运动”,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整饬吏治、打击*的长期*。但不论怎样,逼着*为穷苦百姓盖房子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有朱元璋这一位。
拓展阅读
1、42岁的邓肯42岁的他终于实现了状元梦励志故事
张謇是清末状元,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出身寒门,饱受欺凌的父母为了让他尽早摆脱贫穷的窘境,幼年时就让他拜颇有名望的宋普斋为师。
天资不是很好的张謇,学习也不是很用功。第一次参加州试后,一向严厉的宋普斋非常气愤,就把他叫到面前:“你可知道这次考试成绩如何?今后又有什么打算?”张謇知道自己考得很糟,低垂着头,大气不敢出,静候老师责罚。
过了好一会儿,宋老师疾言厉色道:“要想做个人上人,只有付出超出常人千倍万倍的努力和汗水。你要时刻铭记,如果有1000个考生,人家只录取999个,你就要把自己当成唯一落榜的那个。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张謇听了老师的一番教诲,悔恨交加。家门口,张謇遇到满脸疲惫的母亲吃力地背着捆柴回来,小山一样的柴把母亲的背压得很低。阳光下,母亲干枯而零乱的头发像下了层霜。张謇不由潸然泪下,心锥轧般地疼痛。
回到家里,张謇立马取来笔墨纸砚,奋笔疾书,写下了“九百九十九”五个大字,悬挂在房间最醒目的地方,他要时时警示自己,改变危机,唯有勤奋。从此,张謇像变了个人似的,头悬梁锥刺股,通宵达旦勤奋苦读。
几十年如一日,张謇凭着惊人的毅力勤奋孕育着梦想的种子,坎坎坷坷饱经磨难。27年后,42岁的他终于实现了状元梦。
2、天游峰上面的房子的传说民间故事
当年朱熹在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讲学、著书立说。一天夜里在天游峰下的小亭子里面一人对月饮酒。出现一个妙龄女子。于是对饮相伴。日久天长,两人过起了恩爱生活。其实丽娘是狐狸修炼千年才得以化身的。只是她怕失去朱熹,一直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世。后来有一对乌龟精,嫉妒丽娘的法力。于是就乘丽娘外出时候,跟朱熹说,你妻子是狐狸精,不相信的话,你晚上看她的鼻子。会有意外收获的。 朱熹虽然不愿意相信,但心里记下了。 夜里假寐,后来看见丽娘的的鼻前挂着一双晶莹剔透的玉箸。
朱熹失声大叫。丽娘从梦中惊醒,玉箸掉在地上,化为粉末。 丽娘掩面痛哭。说这是她千年修行的魂魄所在。如今没有了。 不得不离开。
在外看热闹的老乌龟夫妇窃笑,朱熹闻声而至,急忙若慌而逃。朱熹愤然拿起桌上的毛笔,点过去。 于是就有了在九曲溪(门票)九曲溪门票'>门票)畔的“上下水龟”。丽娘跑了。朱熹非常后悔,在后面一直追着。 可是已经无法挽回了。 在那座小庙里面, 看见丽娘安详的躺在百花丛中。再也不会回来了。
3、天游峰上面的房子的传说民间故事
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唐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书,该书《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此外,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节日风俗祝神庙会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游春扑蝶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撰有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 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种花挑菜这一天,各地还有栽花种树的习俗,有点今天植树节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荠菜正是鲜嫩的时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晒种祈丰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制作花糕唐代的节日文化与饮食文化都十分发达。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宫廷坊上一时分外流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