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名人故事
接过男旦衣钵
上海思南路的梅宅,洋房梧桐依旧却不见故人踪影,但能够与梅兰芳大师比邻却成了周边新近开发的花园洋房的卖点。80年前,梅大师的幼子梅葆玖就出生在这里,入读教会学校,习洋文、学旧礼,10岁那年被认为最像父亲,一出《三娘教子》注定了他一生痴缠梅派。
1934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兰芳与福芝芳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
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孩子,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开蒙老师是王幼卿,又从陶玉芝、朱传茗、朱琴心等前辈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18岁,梅葆玖和父亲同台演出,至今还记得父亲在艺术上的谆谆教诲。那是在3月20日的一次京昆剧目的活动中,父亲跟他说,“要学好了昆曲,京剧才能演得有味儿。”梅葆玖说“大家都管昆曲叫‘困曲’,我虽然学习时也犯困,可是有父亲在一旁监督着,那是一点儿都不敢偷懒。”
虽然10岁开始正式学戏,但同戏班的孩子不同的是,梅兰芳要求梅葆玖白天学习、晚上回家学戏。“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时期,父亲每日在家里作画、不演出,我从1944年开始学戏时,父亲就为我请了王幼卿等很多基本功老师。我当时很天真,一门心思就想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父亲的代表剧目,可是他却让我学一些最基础的老戏,而且要求我必须按老师教的唱,理由是先把基本功打好再学梅派戏,就会按规范进步。”于是,梅葆玖的小学和中学都在上海震旦学校完成,那时的“震旦”是英法双语教学,不过到今天,梅葆玖谦逊地自称,“英语能对付,法语全忘光了。”父亲的话至今他仍然记得,“戏要学,但与社会接触的基本知识也得有。富连成这样的老科班就是吃了这个亏,能出好角儿,但文化上薄弱。”
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颇有乃父风范父。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常演剧目有京剧《贵妃醉酒》《苏三起解》《玉堂春》《二进宫》《木兰从军》《天女散花》《彩楼配》《武家坡》《三娘教子》,以及昆曲《断桥》《游园惊梦》《思凡》等梅派京昆剧目。
乾旦坤生、天各一边——舞台前后的阴阳颠倒曾是梨园一景,如今男旦式微却难掩曾经辉煌。2014年适逢父亲梅兰芳双甲诞辰,梅葆玖从去年最炎热的夏季于祖籍泰州启程,携弟子及北京京剧院辗转香港、台湾、纽约、华盛顿、莫斯科、圣彼得堡、东京以及津沪等国内京剧重镇,重走梅大师当年足迹。虽然戏称众多兄弟姐妹中只剩他一人“唱独角戏”了,但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对父辈以及梅派的致敬与承袭,梅葆玖说,“虽然如今我的44个弟子中胡文阁是硕果仅存的男旦,但这是时代使然,我并不怨天尤人,我培养了40多个弟子,父亲的艺术没有断层,将来上天跟我们老头儿我也好交代了,我敢说对得起父亲。”
所谓梅派
梅葆玖本身是以维护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恰如梅葆玖自己当年担当起梅剧团时所说的那样,“父亲在台上是怎样的,我一定还是要维持他这样子去演,一点都不敢乱动。”可同时梅葆玖又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艺术家,例如梅葆玖前两年录制出版的交响乐伴奏版《贵妃醉酒》,还有将梅葆玖父亲的《太真外传》改编成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也包括梅葆玖顶着各方压力,全力支持陈凯歌拍电影《梅兰芳》等等。可见梅葆玖也是并不反对创新的。那么梅葆玖觉得继承传统和*发展的关系是不是就像梅兰芳先生所说的那样——“移步不换形”?
父亲梅兰芳是一个喜欢*、创新的艺术家。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味儿要是那个老味,韵还是那老韵……那个时候跟现在,观众欣赏的眼光变了,不能说老先生不好,但是跟着时代的变化,也一定得跟着时代走。梅兰芳身上的很多戏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所以即使他改了之后,也还都是有根有源的。梅葆玖也是这样的想法,《大唐贵妃》这戏,原来《太真外传》里的主腔主调都没有动!包括《贵妃醉酒》,一个谱位都没动,加上交响乐为的是丰富一些,在戏剧气氛上增加一点韵味。但是,不能说加上以后这就不是京剧了,因为还得靠胡琴、二胡、鼓这几大件。那个指挥,也是听胡琴,他看那弓一下去的时候,才开始指挥,而非胡琴、二胡听指挥的。包括梅葆玖录的那张爱乐乐团伴奏的CD,好多人都说爱听。当初在找梅葆玖录的时候,梅葆玖就要求别离开梅派的韵味。如果是梅派加disco,那就麻烦了!一定要还是原汁原味的,但是可以比原来更丰富一些,加上和弦、配器,使得声腔更优美,更有气氛。
梅葆玖的父亲有很多表演是吸收了昆曲、话剧的成分。可现在的京剧似乎在唱功方面特别强调而忽略了表演,忽略了戏曲艺术整体性的美。梅葆玖觉得做演员来说,如何把戏唱好,把人物演好,实际上还是属于一个文化问题。因为梅葆玖父亲虽然小时候是在科班里学习,但是他大了以后跟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湖帆等等,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写字、画画、诗词歌赋等等,他都进修。所以他演出来的很多题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有记载的,或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传奇等等,无论是他的昆曲还是京剧,他都能从文学角度出发,在舞台上再把它升华提高。应该说梅葆玖父亲的戏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
另外,梅兰芳到世界各地走访,与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有所接触,眼光的广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京剧必须有一个大文化的包含,这样演出人物来就有血有肉了。梅葆玖常常对学生说这个道理,让他们对此都要有清楚的认知。成功不成功,就看观众来不来看你的戏,这是最标准的。
20世纪初,京剧是男旦的天下,也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男旦,把京剧发扬光大,发展得红红火火。那时人们看待男人演女人,大概不会觉得太特别吧?因为当初四大名旦在舞台上展现女人的千姿百态,台下却都是飒爽潇洒的男人,似乎没有人质问过他们是否有性格倒错的问题。而今的时代,女人上台演戏不再受限制,男旦也就越来越稀罕,见得少,难免有人产生出某种好奇的窥视心理。
梅葆玖对此倒是不以为意,他说,男旦比起女旦,其实在体力、嗓子和演技上更有优势,因为不是女人,所以更加比女人用心揣摩,下的功夫更多。说起当初为什么学起唱戏,他说没什么特别的,大概就是从小在父亲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看他在扮相和嗓子上有条件,便请人给他教戏,培养他做了传人。
生活中的梅葆玖真有股子说不出的爽快麻利劲儿,说起自己在舞台和生活中给人的强烈反差,他讲起一件趣事。他说因为自己从小喜欢汽车,但父母一直不让他考车本,怕他出事,待到父母都离世了,没人管了,他就在上世纪80年代去考车本。考的是卡车本子,练车是在大兴郊区,因为天气很热,他就光着膀子练车。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是梅葆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了?”他回答:“啊,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梅葆玖是汽车、音响以及和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他自己打趣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什么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只是没去参加比赛。生活很充实,不是除了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据说传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梅葆玖就自己鼓捣出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的前卫。而看梅葆玖那一双大手,不唱戏,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梅葆玖说,从小,父亲就注意让他们好好受教育,这样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做别的。加上父亲本身是个开明而兼容并蓄、爱好相当广泛又相当聪明的人,使得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兴趣也相当广泛,所以才有今天的“不务正业”。说不完的梅府传奇父亲,也是梅葆玖谈不完的话题。有那样一位出色、开明又可亲的父亲,有谁能不骄傲呢?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价值几十个亿的收藏和家产,他的藏品中很多是无价之宝。梅葆玖说,母亲很聪明,把这些全部献给国家了。把这些东西留给子女,时间长了难免散失,不如给国家,还能*地保存起来。梅葆玖说,那些东西若是给子女,是不得了的财富,但难保他们不会成为“画贩子”,今天这个人找,就东卖一幅,明天那个人找又西卖一幅,然后换宝马,换别墅,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他们都理解妈妈的决定,没有争议。他说,除了父亲戏曲方面的一些东西,有一顶父亲在美国得到的博士帽也留给了他,那是他*的纪念,但是终有一天他也会交给国家,他开着玩笑说:“绝不能让人说梅葆玖把他爸爸的帽子给卖了!”
梅派的衣钵在梅葆玖他们的下一代没有传人,他说:“‘文革’耽误了一代人,我们的子女应该学戏的年代正赶上八个样板戏,那时男旦靠边站,老戏不让唱。”本来他哥哥梅绍武的儿子很有条件,但是那个年代不让学,最终他选择出国了。但让梅葆玖感到欣慰的是,大哥的孙子梅玮能唱上几段,梅玮正上着北大中文系,业余跟着梅葆玖学学戏。梅葆玖说:“这也算梅家隔代的传承吧。”
拓展阅读
1、名人故事:庄子和庄子自由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2、名人励志故事:马云的三次高考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
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
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
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关于科比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今天,在和朋友、同事、亲戚聊起科比时,你或许会极力辩称自己见证了科比的第一场比赛,第一场胜利,并在对方投来质疑的目光时面红耳赤。
没错,你错过的不是科比,不是伟大,不是历史。你错过的只是时间,是青春,是你自己。
假如时光倒转,或许你会在考砸了之后提着耳朵怒骂失魂落魄的自己;或许会在雨夜给被爱情抛弃的自己披上雨衣;或许会亲切地注视着因努力而可爱的自己;或许会轻轻告诉对未来恐惧不已的自己“你会好好的”;或许你会拉上自己看一场科比的比赛,然后披上湖人球衣去挥汗如雨……当然,你或许什么也不会做,只是呆在*开的时光之门外,看着那时的科比,那时的自己嚎啕不已。
当然,你也会讨厌科比,讨厌他在每一个凌晨4点的洛杉矶醒来,烛照出你贪恋被窝的渺小;讨厌他在那几年赶场般**西装换上戎装仍威力不减,烛照出你每一个借口的苍白;讨厌他顶着万千质疑成就非凡自己,烛照出你一次次的缴械投降。
科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可以改变一切,质疑者从来缺乏恒心。而意志力、激情和勤奋,再加那么一点点偏执,则是成功的必需。
他曾背负上赶走奥尼尔和禅师的骂名,但后来他迎回了禅师,也赢回了沙克;他曾犯过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但如今再有人提及已是大煞风景;他曾因逼宫高层被质疑,曾被评为“NBA球员最不想与其合作的球星”,还曾因一句“我教你夺冠”吓跑了魔兽。但如今,人们再提起他,跃然于脑海的是81分,是连续得分40+如探囊取物,是毁掉无数膝盖的绝杀,是5座冠军,是湖人队史得分王和总得分超越乔丹,是让诸多年轻球迷避免“因错过太阳而再错过月亮”的非凡生涯。
4、业余时间成就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名人故事
2017年1月份刚过了自己112岁生日的周有光离开了我们。周老一生的经历也可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
112岁的高龄意味着他比别人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成为“汉语拼音之父”。
01、那天温柔的防浪石堤
说起周有光不得不先介绍一下他的妻子。苏州有位富商、除了家有万顷良田,热衷于结交像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还因家中有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人尽皆知。
叶圣陶曾说过,张家的4个才女,谁娶到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便是周有光的妻子,三女儿张兆和就是那个生活在美丽湘西的沈从文的妻子。不由的想起沈从文那句很经典的情话,“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而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爱情同样很浪漫。有天两人到江边散步,周有光拿出一本小书,张允和看了一眼,心想:这人真坏啊,拿了一本莎士比亚的书,英文本的,怕我不懂英文啊。书上面写了一句话: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清洗我的罪恶。这是莎士比亚的名句,是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
虽然允和没有让周有光达到在一吻中消除“我的罪恶”,但是也给她留下了好的印象。周有光在情书中曾担忧,自己很穷,怕给不了对方想要的幸福。而张允和回了一封十张纸的信,表示幸福是自己创造的。
二人风风雨雨近70年,到老了感情依然浓厚。张允和常说,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79岁的她提笔写了《温柔的防浪石堤》一文,回忆二人定情的全过程。“不管人生道路是崎岖的还是平坦的,他和她总是在一起,就是人不在一起,心也是在一起。她的一生的命运,紧紧的握在他的手里。”这样的爱情着实让人羡慕。
02、与爱因斯坦的一席谈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的银行业要恢复,经济学家出身的周有光被派到美国纽约工作。周有光在农本局的领导何廉到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
有天,何廉对他说:"爱因斯坦最近比较空闲,想找人聊天,你愿意去吗?"周有光很高兴地回答:"当然愿意。爱因斯坦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也算是何廉的同事。就这样,周有光做了全世界"最聪明大脑"的陪聊,一共去了两次。
爱因斯的相对论,周有光不懂。周有光的经济金融,也不是爱因斯坦的兴趣点。两人主要是聊一些报纸上的问题。在周有光眼里,爱因斯坦为人很随和完全没有架子,连穿衣也很随便,甚至没有自己穿衣讲究,两人聊得很开心。
爱因斯坦对他说、:“人的差别在业余,一个人到60岁,除去吃饭睡觉工作,还有很多业余的时间,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即业余也可以成就专业。这一番话让周有光获益匪浅,他想到自己业余时间喜欢研究语言学。此后,他更是下定决心不让自己虚度每一天。
03、半路出家与汉语拼音结缘
周有光曾自嘲:“我对语言学和文字学都是外行,参加文字*工作也是偶然。我的孙女有一次对我说:“爷爷,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文改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加起来就是零啊”,我觉的这就是我的真实写照。
这自然是周有光的自谦。周有光虽然在国内求学和在国外留学都是经济专业,但青年时代的他便对罗马字运动,拉丁文字运动感兴趣。他经常去拜访创立《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赵元任,两人常对语言字母交换意见。
闲来无事时,他用一种速记符号,来记录几种不同的中国主要方言。 有次罗常培和老舍来周有光家里,无意间看到书桌上有一叠手稿,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一些符号。原来这是周有光为了方便教外国朋友学中文而编的《中文十讲》,用英文来解释中文。那时中文没有拼音规则,周有光就有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中文的学习方法。罗常培是中国现代汉语言学的开拓者之一,见周有光的讲义还挺有意思,便拿去阅读并做了详细的修改。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56个民族数十种方言,急需文字语言这方面的人才,统一文字语言,适应现代化需要。
49岁的周有光奉调到北京中国文字*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他提出了口语化、音素话、拉丁化的基本原则,提议使用使用拉丁字母,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周有光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我们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自1958年2月开始进入大陆每一所小学的课堂,都开始了汉语拼音的教学。
周有光成功从经济学转行语言文字学,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对语言文字学研究的积累,从业余走向专业,成为我国“汉语拼音之父”。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