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2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及赏析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下面让我们鉴赏一下蒋捷的这首《一剪梅》。

宋代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翻译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诗词鉴赏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参***: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 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分)(答拟人、借景抒情等亦可酌情给分)

拓展阅读

1、女冠子翻译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蒋捷所创作的首词,描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原文: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女冠子·元夕字词解释:

1.女冠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词内容多咏女道士。今存词中,小令始于温庭筠,双调四十字,上阕平仄韵换协,下阕平韵。长调始于柳永,双调百十字,仄韵。

2.蕙:香草名。

3.雪晴:雪止天晴。

4.池馆:池苑馆舍。

5.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6.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7.琉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8.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9.元夜:元宵。

10.蛾儿:闹蛾儿,用彩纸成的饰物。

11.初更:旧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

12.灺(xiè): 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

13.钿车:用金宝嵌饰的车子。

14.罗帕: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

15.笺: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

16.银粉砑(yà):碾压上银粉的纸。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女冠子·元夕创作背景:

南宋亡国后, 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这首词作者通今昔元宵的对比和内心感情活动的抒发,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雪霁天晴,亭台楼阁之中池波荡漾,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尽是派迷人景象。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春风飞到,宝钗楼上,片笙箫,琉璃光射。”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又地方进贡之灯“或以五色琉璃而成”。那令人陶醉的音乐,那壮观的灯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般。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而今”二字是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蛾儿,即闹蛾儿,用纸成的玩具。写当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下阕“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城。下面数句直至词末,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致。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动,略微感到丝欣慰,故而以“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去不返了。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凝滞。但是在顿挫中显流动,于追琢中出自然。对去元夕的铺叙作者不惜篇幅,不惜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通梦境加以再现,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个人资料: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2、李清照诗词《清平乐》鉴

年年雪里,常插花醉。 挼尽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花。

[注]挼,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种手法来说明。(3分)

中年在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时伤心流泪以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这是首典型的词作,借不同时期的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点缀琼枝腻……

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枝手,却无好心情去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时的又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花醉”;即使是“挼尽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了。而且夜风霜,明朝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花”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不同情致:少年时醉酒、中年时对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3、凉州词王之涣含翻译

【**--试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②万仞: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种哀怨的曲调。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 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 这首诗如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练习

4、这首诗如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襟。(2分)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练习二: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项是(2分)D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9、对王之涣《凉州词》诗分不当的项是:(D)(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练习三:

(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 、 、 ;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

(2)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参***

(1)黄河 白云 孤城 万仞山 杨柳

(2)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说何须怨。

练习四: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句的观察顺序是 或 ;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4)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1)自下而上 由近远 上 反衬

(2)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襟。

(4)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般。次句 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4、《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自《 》 由南北朝时期南朝 组织批文人编写。(2分)

2.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2) 去后乃至( )

(3) 尊君在不(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

1、(2分)《世说新语》 刘义庆

2、(4分)(1)约定 (2)才 (3)通“否 ”,表否定 (4)离开

3、(2分)有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4、(2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1分)

4.通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5、《苏轼的孤独与美丽》精选语文理解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家的权力,而受到*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迫害。由于副相缺乏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状,经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这次沉重的*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样,他们不愿让*的*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个夏夜,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种幸运,使他经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代又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次又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位*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代又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小题1: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乌台诗”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小题3: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谈看法。(6分)

参***:

小题1:(4分)“孤独”指:在充满奴性的*上独自坚守自己的个性、真率性情和自然人格。“美丽”指:苏轼丰富了中国文坛,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代又代人传诵,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次又次随意地释放。(每点2分)

小题2:(4分)不矛盾。前者是针对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打击的太大而言的;后者是针对他经“乌台诗”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次人性的解脱而言的。

小题3:苏轼留下了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代又代人传诵;他确立了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久久地影响代又代文人。(每点2分)

小题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总结“孤独”和“美丽”的含义,这里能理解出“孤独”指在污浊的*上保持自我;“美丽”指苏轼在文学素养中的成就令人敬仰。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2:文本,能分别理解分“乌台诗”对苏轼造成的影响,从*生涯角度来讲是致命的;而对其解脱后的文学创作则是种别样的幸运,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3:能结合文章内容,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点击查看更多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0519.html

热门阅读

  1. 科技创新名言集锦
  2. 小熊忘忘的幼儿故事
  3. 2016年大寒节气祝福语集锦
  4. 我不会放弃你的相关说说
  5. 春节祝福语精选201
  6. 友情的温暖句子
  7. 大学生活委员的工作计划范文
  8. 2016送亲人的中秋祝福语大全
  9. 《实心球接力练习》教案设计
  10. 201年最新元旦快乐祝福语
  11. 微笑优美散文
  12. 描写春节的好句子
  13. 八一建军节激昂祝福语
  14. 在教师论坛上的发言稿范文
  15. 与你长相厮守此生不再离开静度光阴流年情感美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