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散文集:《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2〕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3〕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ǒfiSándor(1823—49)〔4〕的“希望”之歌: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5〕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ǒ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了。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6〕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十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2〕作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见过二次**,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3〕杜鹃鸟名,亦名子规、杜宇,初夏时常昼夜啼叫。唐代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说:“杜鹃鸟,小似鹞,鸣呼不已,出血声始止。”
〔4〕Petǒfi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匈牙利诗人、**家。曾参加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间反抗奥地利的民族**战争,在作战中英勇牺牲。他的主要作品有《勇敢的约翰》、《民族之歌》等。这里引的《希望》一诗,作于一八四五年。
〔5〕可萨克通译哥萨克,原为突厥语,意思是“自由的人”或“勇敢的人”。他们原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农奴和城市贫民,十五世纪后半叶和十六世纪前半叶,因不堪*压迫,从俄国中部逃出,定居在俄国南部的库班河和顿河一带,自称为“哥萨克人”。他们善骑战,沙皇时代多入伍当兵。一八四九年沙皇俄国援助奥地利*派,入侵匈牙利镇压**,俄军中即有哥萨克部队。
〔6〕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出自裴多菲一八四七年七月十七日致友人凯雷尼·弗里杰什的信:“……这个月的十三号,我从拜雷格萨斯起程,乘着那样恶劣的驽马,那是我整个旅程中从未碰见过的。当我一看到那些倒霉的驽马,我吃惊得头发都竖了起来……我内心充满了绝望,坐上了大车,……但是,我的朋友,绝望是那样地骗人,正如同希望一样。这些瘦弱的马驹用这样快的速度带我飞驰到萨特马尔来,甚至连那些靠燕麦和干草饲养的贵族老爷派头的马也要为之赞赏。我对你们说过,不要只凭外表作判断,要是那样,你就不会获得真理。”(译自匈牙利文《裴多菲全集》)
整体鉴赏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惊异于青年之消沉”。通过自己内心深处深感寂寞而又努力打破寂寞,看到绝望而又坚决否定绝望,感到希望渺茫而又确信希望的存在的探索,鼓舞青年摆脱绝望消沉,奋起抗争,肉搏暗夜。这是一曲充满“希望”的希望之歌。
首先,作者先写自己内心寂寞和精神衰老及其原因。“我的心分外地寂寞”,“我大概老了”,“头发苍白,手颤抖着”,“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这是心灵寂寞与精神衰老的表征。其原因是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顾了许多年前自己为祖国复兴和民族解放的战斗经历:“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当这些都成“空虚”的泡影之后,他也未绝望,而是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以致“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尽管如此,他也不曾悲观、绝望,因为他坚信“身外的青春固在”。即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身上。虽然是那样悲凉飘缈,但“究竟是青春”,是同旧世界战斗的一种希望。可是,现在“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他怎能不感到“如此寂寞”与痛楚,说明他的“寂寞”和“衰老”不是主观战斗意志的衰退,而是客观的青年一代的“消沉”。
其次,写否定“自欺的希望”而肯定“真正的希望”。面对“寂寞”,作者只有自己“肉薄暗夜”。对于那些庸禄、无聊的青年,作者引用裴多菲的《希望》之歌,加以否定;又以裴多菲为爱国而战死的事例和他的另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说明在另一部分像裴多菲一样的青年身上,是存在着肉搏黑暗的“真正”的希望的。这里,分明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群体的清醒认识。
再次,写自己决心独自肉搏这空虚的暗夜。在否定绝望之后产生的微茫希望的鼓舞下,“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篇末再次咏叹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不仅是自励,也是激发消沉的青年,对于希望的不相信是毫无根据的,正如相信绝望是毫无根据一样。这样,作者在否定绝望之后,反衬出追求希望的信心和力量。
这是一篇诗意极浓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象征和暗寓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诗情浓郁的境界。作者鲁迅在战斗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又“惊异于青年的消沉”,于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身上。但他没有进行抽象的议论,而是用形象的、诗的语言来描绘这“身外的青春”。说他们是黑夜中闪亮的星星和月光,是寒冷中冻僵的蝴蝶,是暗夜中绽开的花朵,像猫头鹰呜叫和杜鹃啼血一样,敢于向黑暗发出反叛的吼声。这些诗性的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既含蓄深沉,又洋溢一种诗情美。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开发:全篇诗意葱郁。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希望与绝望起伏交错,造成文势的跌宕起伏。感情基调凝重、悲壮。语言凝炼、形象,诗味隽永。
著名学者汪晖:一旦“希望”本身的意义遭到怀疑,“绝望”也便随之消失,因为它也属于未来,属于“寻找”与其“结果”的背逆。由此,《野草》达到了其哲学的顶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以“虚妄”的真实性同时否定了“绝望”与“希望”,把生命的全部意义归结为人的现实抉择:“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从而构建了一套即便面对双重“绝望”和“虚无”也能据以生存和抗战的这些——“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拓展阅读
1、读《鲁迅散文集》有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2、读《鲁迅散文集》有感
屋里不时会发出一点动静,那是飞虫撞击窗户玻璃的声音。有时还有飞蛾扑向油灯惨烈身亡的声响。但更多的仍是安静。屋子里的人在写东西,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或许是他已经快完稿了吧。不经意,声响惊动到了他。他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对着青油灯,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烟,看着眼前这悲壮的一幕,陷入了深思。许久,皱一皱眉头,轻轻叹口气,缓缓的吐出烟雾。而后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发白的月亮,听夜游恶鸟的声音。
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鲁迅先生。
读鲁迅的书,必须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烟。鲁迅先生抽烟是为了提神,是为了保持大脑兴奋以更好的思考与写作。这样的例子中外并非少见,典型的还有美国的海明威。他为了写作是每天都要喝许多咖啡的。据说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咖啡慢性中毒。我说抽烟其实是为了说明读文章时必须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里面,必须身临其境,和文字里的灵魂和为一体,才能感受文章的妙处。而并非给大家找吸烟的理由。其实,我是对吸烟很反感的。况且,我也不必用吸烟这种方式来使大脑兴奋,因为我的大脑可以一直都很兴奋。特别是入夜。
鲁迅的书我还是读少了点。不过最近在看《鲁迅的散文.诗全集》。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这里就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大家一同探讨。不足之处还望指点。
读鲁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尝一种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点涩,有点苦。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子着实结得不易。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严寒酷暑,才得以艰辛的修成正果。可是这种苦涩味道并非让你尝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万还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尝。尝着尝着,你会发觉这非同一般的苦涩滋味似曾相识,但你又记不清是在哪里尝过。这里面的妙处只有用心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得出的。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苦涩味道里还渗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应该有许多这样子的。平易朴实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鲁迅先生心里的话。而话里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这个果子后,你会惊觉你的身心会舒适许多。这就好比一人在历经千辛万苦跑完马拉松后的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而你的自身,你的灵魂“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有人说《野草集》这本小本子是鲁迅先生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最高峰。本子里篇篇都是精华之作。我这般含英咀华,确实品了些好滋味出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3、读《鲁迅散文集》有感
我喜欢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徐志摩的诗情画意,喜欢莫泊桑的耐人寻味,喜欢巴金的自然真挚,最喜欢的是鲁迅的深沉冷峻。鲁迅先生的作品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名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尖锐有力,弃医从文的他用文字让在*制度下的中国人民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威武!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时期,用鲁迅的优秀作品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感受艺术的独特,培养优良的品质。
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八个字深深用包含着对那个时期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 。他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了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阿Q由于受到压迫而要求**,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死。这也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弊病,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的严峻国情,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后,《呐喊》却让我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鲁迅先生也陪我一起,搭上童年的时光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读着充满童趣的文字,享受着不时从文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卷。趁大人不注意,钻进百草园,他与昆虫作伴,又采摘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想起百草园的美女蛇,也会害怕的瑟瑟发抖;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热情,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看见先生对和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研读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触颇多。周作人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中外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可谓是历经坎坷。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就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英语成为必修课,圣诞节和情人节成为了青年男女的重要节日。在中外文化中吸取精华,才不会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中被淘汰!
是的,只要先生的书在,就一定有人读,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会绵延不断的传下去。我眼中的先生是在漫长的暗夜里的一位孤独而执着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独里产生了最伟大的思想。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是知识的宝库,是他,开阔了我的视野,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谓是受益匪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忘记,而是散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激励着我们直血现实,勇于反省自我,不断前行。
4、在春天播种希望散文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起点。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芸芸众生的新希望!在春天里寄存一枚希望的花种,芬芳现在与未来的时光。
----题记
(一)
春天来了,基于它有自然催生的功能,这个世界首先添加的就是象征生命的色彩。当你置身于大自然,亲密接触到渐欲抽新的绿芽,还有含苞待放的小花儿……欣赏这些崭新生命的自我律动时,内心也就越发能感受到春天的伟大。
尤其是过罢雨水,到了惊蛰,那些蛰伏了整个冬天的虫、鸟、兽,伴随觉醒的春雷来到人间。大地不知在何时,已经脱掉了那件黑白相间的棉袍,穿起令人耳目一新的翠色衣衫。就算你不曾留意,眼中俨然多了些许青*颜色。就算你不曾在意,耳朵里陡然听见一些唧唧喳喳的声音,你想捂都捂不住,它们几乎是同春天一起归来。
老话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从这刻起,阳光和软风争相陪伴,而生命的叶脉及色彩,将更加活跃、流畅。由于雨水、春雷的粉墨登场,休息了一个季节的农家人,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人们信心十足地开动机车,翻犁田地。选好肥料、种子,检查、**周遭环境及路况,修桥的修桥,铺路的铺路,为春耕做好万全的准备。
走进乡村,似乎忙碌的远不止是农耕的人,就连林中那些调皮的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一会儿在天空里展翅飞翔,一会儿又栖在枝头嬉戏欢歌,引逗得在田野里玩耍的小孩子,跟着鸟儿们一起欢呼雀跃着。
纵横交错的乡间陌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机车隆隆作响等等一系列的和谐景象,把原本比较安静的村落,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
春味渐浓的三月,天地同现一派繁忙……
(二)
春天来了,受益的当然是人与自然。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而易见春天拥有着超级活力,只需东风轻轻吹拂,雨水细细播洒,葱绿、繁茂,慢慢重生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芬芳、妩媚也从此伊始,这些给春天加分的动人美色,使得人们、困盹了一个季节的心情霎时变得豁然。
虽然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又或者象人们口中常说的“春脖子短”,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喜迎春天的美好心情。 既喜欢也乐见,即将浮出的、寄居在岁月里的,清秀、妖娆的丰盈色彩。
春天是令人着迷的,“他”像是有个变魔法的口袋,今儿一阵香风拂面,明日便有一番细雨连绵。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迎来一场春暖花开。一些喜欢采风的行者,说走就走的背包客,去南方拍摄一组绿水行舟,到北方画一画出岫青山。或者干脆让自己开心的笑脸,在阳光下与花儿们一同灿烂。
你说,在这行色匆匆的枯廋流年里,新生的风物谁会不喜欢?谁人不想及时欣赏这些撩人的画面?又有谁不爱恋这么优美迷人的春颜?
都说这世间就没有不衰的容颜,一个人的年龄定是只增不减。无论是外貌还是思维,都会随着环境和时间而做些改变。或许轮回的时光隧道里,不老的只有春颜,正是“她”这种积极、逢发向上的信念,才令人感觉负责新生的使命,是多么隆重与庄严。故我现在特想和春天一同,将自己沧桑、晦暗的容颜暗中偷换。更想把春天新发的秀色一并植入心园,让自己也能保存此生心里最年轻的一面……
(三)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起点。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芸芸众生的新希望!在春天里寄存一枚希望美好的花种,芬芳现在与未来的时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希望。就像农作物的种子,是农耕人渴望丰收的希望; 案台、车间的辛勤劳作,是工人加薪的希望; 守护、陪伴,是老人和孩子的最大希望; 成绩、学识、是检验学生未来、前途的希望;传播、 流传,是艺术家的创作希望; 平安、健康,是每个人的终生希望……而希望生活永远和谐美好,是我一直以来的希望。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新春的意象,在这句白描诗里得到体现。我不知道这个春季,在下一秒会给我带来多少意外的惊喜。但我知道,这是美的开始,这是生的希望!
虽说春天是短暂的,但它在我心中却是永恒的。
因此我遵循时节的规律,在心园里埋下一枚寄予诸多希望的花种,请时间为我作证,它不会惧畏浅春的乍暖还寒。尽管带着欢愉、带着诗意、带着浪漫、带着虔诚,让春阳朗照、让谷风薰蒸、让雨水润养,希望它永远绽放在每一季有我的春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