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7 09:27:36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您继续访问(www.llysc.cn)。

【原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注释】

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7勉励:激励。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拓展阅读

1、范成大《春日田园绝》与原文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为了求得最起码的温饱,勤劳而多能的农家不仅锲而不舍地向土中觅食,而且千方百计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副业与林业生产。时至春日,农家所经营的竹园与桃园里的果实已将成熟。于是,一个深令农家感到棘手的问题便摆在了他们的面前,那便是怎样才能使这些果实不致受到外力的损害与侵扰。本篇便围绕这一问题来铺展笔墨。

句暗示农家经营竹园、桃园之不易:累月辛苦培植,耗去无数心血,好不容易才结出果实累累;但掐指一算,自身所获却仅能“偿劳”而已。这是否意味着农家经营不善、种植乏术?否也!那么,其因何在?其因盖在苛酷的赋税将掠夺去农家收获的大半。“种园得果仅偿劳”,在这貌似平静的叙述中,实则包蕴着农家深长的叹惋!

所获既微,假如再意外受损,那真要得不偿失了。因此,当务之急是遏制具有破坏作用的外来因素的非正常介入。这就逼出次句:“不奈儿童鸟雀搔”,“不奈”,即经受不起。“搔”,在这里可引申为“损害”的意思(参见贾谊《新书·退让》及刘向《新书·事》中有关楚人“搔瓜”的记载)。在农家的料想中,有可能前来损害果实的,除了无知的鸟雀之外,便是顽皮的儿童。将“儿童”置于“鸟雀”之前,说在农家看来,尚不知珍惜父辈的劳动果实的儿童为“害”尤烈,因为好动的天性往往驱遣他们随意去践踏竹园里的竹笋,而贪嘴的本能又常常促使他们觑空去偷食桃园里的樱桃,所以,他们比鸟雀更令农家防不胜防。“不奈”云云,将农家的烦恼之情和担忧之状披露无遗。

那么,如何防患于未然?久经生活磨炼的农家自有严密的措施:“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樊”,指樊篱。如果说在“笋径”四周遍插棘针,作为樊篱,主要是为阻遏儿童入内作践的话,那么,用鱼网将樱桃树团团罩住,则兼有防范鸟雀和儿童的意义。用心如此良苦,用工又如此精细,实在是因为非如此,便连仅能“偿劳”的收获也难以确保,所谓不得不然也。农家谋生的艰难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而纡曲的表现。

2、王士禛《瓜洲渡江与原文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顺治七年(1660)农历一月,人同友人游江苏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与瓜洲等名胜,赋。《瓜洲渡江》即写于此时。

第一写于瓜洲渡江时回忆昨日在北固楼隔江遥望瓜洲所见之景。

前半即点出:“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京江”,长江入镇江界名扬子江,亦名京江,因镇江名京口得名。北固楼又名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登楼可望江景,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曾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瓜洲”,一名“瓜州”,镇名,在今扬州邗江县南之长江北岸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当运河之口,乃江中泥沙淤积而成,状如“瓜”字,故名。有渡口以通镇江,名瓜洲渡。当人登上北固楼头之时,由于时代已发生变化,此时社会趋于安定,民族矛盾业已缓和,所以没有抒发类似辛弃疾当年那“千兴亡多少事”(《南乡子》)式的怀忧今之情,而只是登楼远望隔江的瓜洲景色,那里是人即将渡江游访之地,故先睹为快。在风日中,长江烟波微茫,人看到的只是:“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这两句对仗颇工,色彩鲜。前句是瓜洲上的景物,后句是京江上之景象。远处瓜洲上的绿树一层层,像青色的荠菜一样细小而繁密;江面上的轻帆一叶叶,像白鸥一样渺小而轻捷。“青荠”、“白鸥”采用的是借喻修辞格。前一句系以唐人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化出;后句则从杜甫《秋兴》“锦缆牙樯起白鸥”化出;但杜“白鸥”系实指,此句则为喻体,是王士禛的创新之处。这两句由于以小喻大,故又显示出登楼远望所见江天的空阔之感,又表现出人此时冲淡的情怀。

王士禛论之风格特别推崇司空图《品》中“冲淡”一体,又认为以“清远为尚”,“总其妙在神韵”(《池北偶谈》引证孔文后语),因此其作大多“以冲和淡远为主”(翁方纲《七言三昧举隅》)。这七绝的风格就属于冲和淡远,与孟浩然风相近。正是在这种冲淡清远的风格中让人品味到其之“神韵”。

3、龚自珍《己亥与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是中国代与近代过渡时期的大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歌创作也和一般人不同,看上去既是抒情,又是议论;既是,又是文,往往融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艺术形式为一体,而尤以七言绝句为突出。这里的“己亥”,指的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道光九年(1839)。上面这《己亥》,是他那年途经江苏镇江,遇到赛神会,因道士请求而写的一篇“青词”。它的大意是说:中国要出现生气腾腾的局面,必须依靠天神驾驭的巨大风雷,因为目前大地上这样一种万马齐暗、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终究是极其可悲的;我奉劝天神玉皇重新抖擞精神,振作起来,希望他通过风雷给人世间降落一批各种各样的人才,以打破眼下这种可悲的死寂局面,开创一个生气腾腾的新局面。

由于是人应道士之请而做的“青词”,所以它在写法上,用“风雷”、“天公”来照应原注所说的“赛玉皇及风神、雷神”。《己亥》各都没有具体的题目,而原注在某种程度上即起着题目的作用。因此,歌这样写,形式上分切题。也正是这个道理,歌采用“祷祠”者的口吻,向“天公”申诉意见,提出劝告。

但是,龚自珍和其他“以万数”的众多“祷祠”者不同,他向“天公”祈祷的并不是风调雨顺,生儿育女,而是呼唤“风雷”,普“降人材”。不言而喻,在龚自珍这里,“天公”即清朝最高统治者皇帝,“风雷”则象征巨大的*变革,“降人材”也就是提拔人才之意。就艺术形式来讲,歌表面指谓天上,实际落实人间,言暗喻,双线合一,充满着寓言的色彩。从思想内容来说,则是因时施教,借题发挥,从而提出了*的主张。当然,龚自珍的*思想也是不无局限的,它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挽救*社会的灭亡,其实质是一种不触动*制度根本的改良。不过尽管如此,他毕竟看到了社会的*,提出了革新的口号,预示了“风雷”的到来,因而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见,这既是一篇形式上的“青词”,也是一篇*性的“宣言”。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思想;既是议论的笔调,又带抒情的韵致,典型地体现了龚自珍歌的创作特色。

点击查看更多《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0523.html

热门阅读

  1. 发改委做好项目推进年服务工作措施的计划
  2. 三字经的读后感200
  3. 201清明节幽默祝福语精选
  4. 七夕爱情说说
  5. 2015端午节短信祝福语
  6. 最新520情人节贺卡祝福语
  7.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征文2000字
  8. 鲁迅先生与电影的故事
  9. 读书社团的活动总结
  10. 专项资金检查的自查报告范文
  11. 面试用英语自我介绍
  12. 2016年学习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
  13. 幼儿园大班毕业优秀诗歌朗诵稿
  14. 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
  15. 月生日经典祝福短信大全
  16. 关于5月国旗下演讲稿范文
  17. 元旦的祝福句子
  18. 感人的结婚纪念日祝福语大全
  19. 关于春天来了的古诗
  20.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诗句集锦
  21. 办公室主任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22. 2016年猴年年会祝福语
  23. 古人描写落日的诗句
  24. 小学三年级送你一支五彩笔征文
  25. 家具定作合同格式
  26. 201年2情人节简短祝福语大全
  27. 2016团队户外素质拓展心得体会
  28. 我在春节学礼仪作文500字
  29. 关于雨的古诗句
  30. 寓言故事《老虎打猎》
  31.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范文
  32. 造价专业毕业生自荐书范文
  33. 我最难忘的端午节作文
  34. 2015关于敬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35. 关于春节的五字对联
  36. 形容同学离别的诗句
  37. 幼儿园变色龙的教案
  38. 教师的五重境界之我的造师计划范文
  39. 为什么不能拥有爱情也拥有友情心情随笔
  40. 《百泉村》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