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
刘禹锡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
有着“诗豪”之称的刘禹锡诗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诗文俱佳,是唐代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是以清隽明朗、简洁自然为基本风格,在流派众多的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虽然时代的**在刘禹锡的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他的诗中,中唐时期盛行的道教及其思想烙印却仍不能被完全掩盖。
一、刘禹锡诗中丰富多样的道教意象
*与文学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都需要丰富奇谲的意象。道教思想对刘禹锡的影响之一,正表现在道教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提供丰富意象。
在刘禹锡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是昆虫鸟兽,这些意象的出现往往与刘禹锡乐观昂扬斗志的精神的自述分不_。刘禹锡使用的不少鸟兽形象都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如在《飞鸢操》中,刘禹锡写道:“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诗中,刘禹锡一连使用了 “ 青鸟”、“仙禽”两个鸟类意象与鸢形成对比,赞美青鸟和仙鹤的高贵。这两种品行高洁的鸟类意象都与道教相关,青鸟是道教神话中女仙的首领西*所住玉山上的神鸟,是道教传说中西*的使者,而“仙禽”,即是仙化的白鹤,在道教中是仙人的坐骑,是长寿和灵性的象征,也成为了道教仙学的“图腾”。在刘禹锡的诗歌中,运用了鹤的意象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鹤叹二首并引》:“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秋词二首》:“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
刘禹锡还将道教场所、道教人物等具有浓烈道教意味的特定意象广泛用于诗歌创作,扩大了诗歌艺术发生的时空边界与人物设定。在《秋萤引》、《武陵书怀五十韵》等诗中出现了承露台、昆仑山、玉坛、玄都观等道教色彩浓厚的场所意象。以道士入诗的诗作有《伤桃源薛道士》、《闻道士弹思归引》等,刘禹锡在叙述道士生活或回忆与道士交往的过程中抒发对其生活的向往与自己的志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禹锡的涉及道人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了女性形象。例如,《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中 “读得玄女符,生当事边时”中的“玄女”被道教奉为“女仙”,地位颇高,《巫山神女庙》中写道:“何事*九天上,人间来就楚庄王。”在讥讽楚庄王的同时,侧面反映出刘禹锡对道教神女的崇敬。
道教为刘禹锡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意象与养料,道教意象在刘禹锡的诗歌里与其情致合而为一,极大地丰富了其诗歌的想象特性,迸发出妙不可言的灵感。
二、刘禹锡诗中齐同万物的道教意境
意象和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密不可分的,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刘禹锡诗歌中的意象受到了道教文化较深的影响,显然,在刘禹锡诗歌的意境层面,也有着中唐道教文化的影子。
在《鹤叹二首并引<其一>》中,诗人在友人客行一年后的春天,再次在友人家中看见被友人留在故居的一双鹤,鹤含情脉脉地看着诗人,想言却又不能言,诗人因以有感,作此二首诗来咏鹤。鹤寂寞无主,而邻居处夜吹笙歌。结尾处没有只言本宅的寂寞,反说邻居处热闹,便使意外之意渗于诗外。“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一句将诗人眼前之境与远方友人之境融为一体,鹤与诗人主体也合为一体,物我同一,不知寂寞的、思念友人的是鹤还是作者自己。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物我同一、无限空旷的意境,鹤、诗人、读者三者在其中合而为一,时空的界线在这里也已经*破,旧时今日、此处远方也已贯通成一个无限扩大的大意境。这种虚实相生、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对道教文化中的齐物论的继承与具象化。
三、刘禹锡诗中旷达乐观的道教志趣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为时所弃,空怀凌云壮志,道教思想则使其善于在逆境中排解忧郁,不同于多数仕途坎坷的诗人一般消极抑郁度日,而是保持着他独有的旷达乐观,笑对坎坷与人生,从刘禹锡身上,散发出来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志趣。
道家式的人生总是着意于心灵的自由选择,这种不与人争的处世态度实则为对人生与世界的普泛同情与悲悯的外化,由此而生的是一种笑对人生的处事态度。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咏老赠梦得》的诗,与白居易的诗相比,刘禹锡的诗既符合老年人的正常心态,又有一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人生情趣。诗结尾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历来为人称道,何焯评论说“四语中极起伏之势。结句既不衰,文章必传无疑”。个中缘由是因为刘禹锡在垂垂老矣之际在这两句诗里依旧灌注了昂扬、旷达乐观的人生志趣,而不显衰颓无力,这是道教思想带给刘禹锡诗歌的精神志趣的营养,也是对其人生志趣的一种升华凝结。
刘禹锡的诗歌,无论从意象、意境又或者其中的志趣而言,都深深地受到道教自然观、哲学观以及人生观的影响。
拓展阅读
1、刘长卿的送别古诗词《送灵澈上人》阅读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赏析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佛教禅悟诗词佛教禅悟
1、【生活禅语】真诚的微笑与祝福,是安定人心的大力量。
2、【经典禅语悟道】 朋友注定是要分开的,因爱情,因工作,因你必须要承担的人生责任,“朋友一生一起走”,说的是时间,而不是空f.。使相隔天涯海角,也仿佛就在身边即使没有鸿雁来往,也割不断内心的牵挂。友,是不需要提醒,永远默默关注着对方。
3、布施的真意是远离贪欲,而非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持戒的真意是表里如一,而非仅仅行为端正而已。忍辱的真意是包容仇人,而非麻木造作的忍耐。精进的真意是法喜充满,而非执着于努力修持。禅定的真意是保持觉醒,而非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智慧的真意是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4、【心灵禅语】 对于人的幸福和安乐来说,物质条件固然不可少,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心的充实和愉悦。人活得有信念、有品位,即使没有富贵权势,也会有幸福的人生。
5、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无字法门经》
6、【佛心禅语】 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海涛法师
7、【佛心禅语】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春来草自青。”——《云门文偃禅师》
8、无法可取,无法可着。《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9、享福往往折福,辛苦每每积福。折福则福消,积福福不尽。
10、【佛心禅语】 问:“如何是佛?”师云:“洞庭无盖。”——《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11、【李嘉诚办公室里的三幅字】清朝儒将左宗棠: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宋朝禅宗无门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自己写的: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12、发心容易,恒心难持;光说不练,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唯有学佛如初,始能证悟成佛。
13、【天天禅语】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失败,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与自察,反而对他人投入了丰富的鉴别与想象。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糊里糊涂;对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一清二楚。其实我们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使我们进步与成功。
14、佛陀的真理,点燃着人们内心的智慧明灯,照亮了无明的轮回。
15、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杂阿含经》卷二,第36经佛言
16、【天天禅语】将心照顾好,社会祥与;把心安住好,人间有福。
17、若能看透人生“无我”、只有“大我”,就会将“小我”的生命与时间多付出,奉献给“大地”众生。
18、因为有嗔,不知世法自然的奥妙,对人对事,难免强求责备,怨天尤人,到头来难免心尘四起、烦恼丛生。
19、做人要放下身段、缩小自己,如微尘无处不在,发挥纳米般的良能。
20、夫妻感情不睦,整天吵闹、互不体谅,是男女情爱的
3、佛教禅悟诗词佛教禅悟
1、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赶早集,黎明动身,一路磕磕绊绊。寂静的乡道上,父亲因为跳着沉重担子,我则为赶上父亲的脚步,两人都有点气喘吁吁。我一遍遍地问:天什么时候才亮呀,父亲一遍遍地答:一直朝前走,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父亲的这句话至今一直是我人生路上的明灯。
2、【天天禅语】生命犹如一株花,我们时刻精心地对它照料:翻土、施肥、浇水、阳光、给氧。无论怎样,最终它仍然将会鲜花调落,茎叶干枯。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身体衰老、精神糊涂,最终面临死亡、离开人世。谁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大关,也改变不了无常的事实。
3、蹄窝容易被水灌满,小库容易被财物装满,小块田园容易播种,学识浅薄的人容易自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4、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则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要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中长无明草。
5、单单愚痴只是可怜,并不可怕。愚痴加骄慢,则不仅可怜,更为可怕,而且是双倍的可怜,双倍的可怕。
6、【佛心禅语】 因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觉觉他。
7、开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大家能够聚在一起,见到老朋友,结交新朋友。
8、【天天禅语】做环保,除了净山、净海、净大地之外,也要净心田。
9、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10、以无持戒性,知于持戒法。如是知戒相,终不毁于戒。《诸法无行经》卷下
11、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以天善法华世间故。《心地观经》卷一,报恩品
12、【佛心禅语】 谈论事情的道理容易,但是做成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
13、感恩,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对待。
14、【佛心禅语】 真衲僧,自己一段大事。诸兄弟且作幺生得平平稳稳去?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宏智禅师广录》
15、所以,有修养的人就能做到“在职尽责”,不计较时间,尽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做好本分的事。
16、【佛心禅语】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17、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有了它,你会平和面对动荡不安,积极应付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18、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19、【天天禅语】对己知足,对人无争,人与人之间以善善念、善行互动,自然平安自在。
20、一位企业家说,他挣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但并不快乐,快乐的是让这笔钱这辈子花光,而且要花得有意义,于是,他踏上慈善之路,踏上快乐的征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