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9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原文翻译及赏析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愈。其古诗全文如下: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前言】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此诗是韩愈和张署遭贬后遇赦同赴江陵途中所作,诗中表现了作者遇赦北移的心情,抒发了劫后余生的感慨。诗人用清湘泛舟之乐来排解往日的忧伤,用友情的温暖来慰藉眼前的苦闷。全诗用语奇崛,笔力遒劲。

【注释】

⑴湘:湘水,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东北流经湖南入洞庭湖。湘中:指湖南郴州。张十一功曹:指张署,河间人,是韩愈的好友。十一:是兄弟间的排行。功曹:是州府功曹参军的省称,掌管*考核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诸事宜。

⑵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汉书·邓通传》:“盗出徼外铸钱。”颜师古注曰:“徼,犹塞也。东北谓之塞,西南谓之徼。”

⑶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⑷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当时以岭南为蛮荒之地。

⑸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拓展阅读

1、《明史·列传第七》的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珊幼嗜学,天顺末,与刘大夏同举进士。久之,擢御史,督南畿学政。成化四年迁陕西副使,仍督学政。正身率教,士皆爱慕之。以王恕荐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蜀盗王刚流劫竹山、平利。珊合川、陕兵,檄副使朱汉等讨擒其魁,余皆以胁从论,全活甚众。入历刑部左、右侍郎。晋府宁化王钟鈉淫、虐不孝,勘不得实,遣珊勘之,遂夺爵禁锢。进南京刑部尚书。久之,召为左都御史。

七年,考察京官,珊廉介不苟合。给事吴蕣、王盖自疑见黜,连疏诋吏部尚书马升,并言珊纵妻子纳贿。珊等乞罢,帝慰留之。御史冯允等言:升、珊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乃下蕣、盖诏狱,命升、珊即举察事。珊言: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帝命上两人事迹,皆黜之。已,刘健等因召对,力言盖罪轻,宜调用。帝方用升、珊,卒不纳。

帝晚年召对大臣,珊与大夏造膝宴见尤数。日,与大夏侍坐。帝曰:时当述职,诸大臣皆杜门。如二卿者,虽日见客何害。袖出白金赉之,曰:少佐而廉。且属勿廷谢,曰:恐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数求退,辄优诏勉留,遣医赐食,慰谕有加。珊感激泣下,私语大夏曰:珊老病子幼,恐旦先朝露,公同年好友,何惜言乎?大夏曰:唯唯。后大夏燕对毕,帝问珊病状,言珊实病,乞悯怜听其归。帝曰: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大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疾作,遂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注】①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珊廉介不苟合 苟合:附和迎合

B.不可因浮词废计典浮词:无根据之言

C.两人逆计当黜 逆计:*计划

D.慰谕有加 慰谕:好话劝慰

5.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B.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C.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D.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戴珊重视教育,受人爱戴。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先是兼管南畿学政,任陕西副使时、仍旧监管学政。提倡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因此深得当地读书人的爱戴。

B.戴珊仁慈宽厚,工作得力。他平定了王刚的盗乱,除首领外,参与民众只以协从来论处;宁化王淫、乱暴虐,他人都不能查明实情,戴珊审查后,宁化王被绳之以法。

C.戴珊*廉洁,秉公处事。他负责考察京官工作时,清廉耿介,丝毫不迎合权贵;吴蕣、王盖诬陷他纵容妻子儿女收*赂,他就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

D.戴珊深受宠信,知恩图报。皇帝常召他到内廷谈心,有次还给他白金,让他帮助清廉的人;他告病还乡,皇帝就遣医赐食,加以挽留,他自己不好意思再辞职。

7.把画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5分)

(2)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5分)

参***

4.(3分)C(逆计:预测、预计。)

5.(3分)A

6.(3分)D(“给他白金,让他帮助清廉的人”错,应为“补偿下他们的清廉”。)

7.(1)(5分)如果我们回避不把他们降职,就辜负了皇帝对我们的重用,而使弄虚作假的人得志。(“苟”“负”“诈谖”各1分,句意2分。)

(2)(5分)皇帝去世后,戴珊因为新君刚即位不忍心说离去,勉强支撑病体处理事务。(“既”“嗣位”“视事”各1分,句意2分。)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戴珊从小就喜欢学习,天顺末年,与刘大夏同考了进士。过了很久,被提升为御史大夫,监管南畿学政。成化四年任陕西副使,仍旧监管学政。戴珊端正自身实行教化,当地士子都爱戴敬慕他。戴珊因王恕的推荐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安抚治理郧阳。四川盗贼王刚在竹山、平利代流窜打劫。戴珊会合四川、陕西的军队,传令副使朱汉等人讨伐擒获他们的首领,其余的都以被胁迫随从来论处,因此被保全性命的人很多。入京后,戴珊历任刑部左、右侍郎。晋府宁化王朱钟鈵淫、乱暴虐,且为人不孝,朝廷多次派人审查都没有查到实情,派遣戴珊去审查此案,最终查清,于是剥夺了宁化王的爵位,并囚禁了他。戴珊因此被升任为南京刑部尚书。过了很久,又被召回京城做了左都御史。

弘治七年,考察京官,戴珊清廉耿介,不迎合权贵。给事吴蕣、王盖疑心自己会被降职,连名上疏皇帝诋毁吏部尚书马升,并且诬陷戴珊纵容妻子儿女收*赂。戴珊等人乞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皇帝安慰留任他们。御史冯允等人上奏说:“马升、戴珊向以高洁的品德闻名,不可因些无根据之言而荒废朝廷考核*的大计之典。”于是皇帝下达诏书把吴蕣、王盖囚禁狱,命令马升、戴珊立即进行考察之事。戴珊等人上奏说:“他们两人预计自己会被降职贬官,所以先弹劾我们。现在把他们降职,他们定说我们心怀私念。如果我们回避不把他们降职,就辜负了皇帝对我们的重用,而使弄虚作假的人得志。”皇帝就命令调查并呈上他们两人的所作所为,然后把他们都免了职。不久,刘健等人趁着皇帝召见,极力诉说王盖罪行较轻,应该调任其他职务。皇帝正在重用马升、戴珊,最终也没有采纳刘健他们的建议。

孝宗皇帝晚年常召见大臣与他们交谈,戴珊与刘大夏在内廷被召见,与皇帝促膝谈心的次数尤其多。天,戴珊与刘大夏在皇帝身旁陪侍。皇帝说:“眼下正值外任*进京向朝廷陈述职守的时候,朝诸大臣都闭门谢客。像你们二位,即使每天都见客又有什么危害呢?”说着从袖拿出白金赐给他们,说:“稍微地补偿下你们的清廉。”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在朝堂上谢恩,说:“那样恐怕会被他人嫉妒。”后来,戴珊以年老多病多次要求隐退,皇帝总是下达诏书褒奖并挽留他,派太医为他治病,赐给他丰厚的食物,抚慰晓谕有加。戴珊感激得落泪,私下告诉刘大夏说:“我年老多病,孩子尚幼,恐怕不久的天就会提前死去,你是我的同年好友,为什么要吝惜句话,不替我在皇上面前说说呢?”刘大夏说:“好吧。”后来刘大夏侍宴完毕,皇帝问起戴珊病情,刘大夏就如实陈说戴珊的病情,乞求皇帝怜悯他,准许他告老还乡。皇帝说:“是戴珊嘱咐你这样说的吗?主人执意挽留客人,客人往往就会勉强留下来。戴珊难道就不能为我留下来吗?况且我把天下事都托付给你们了,我们就如同家人父子样。现在天下尚未显出太平迹象,怎么能忍心说告老还乡呢!”刘大夏出来后把这些告诉了戴珊,戴珊哭着说:“我死也会在官任上的。”孝宗皇帝去世以后,戴珊因为新君刚即位不忍心提出离职,勉强支撑病体处理事务。后来疾病发作,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简。

2、夫爝火在缥烟之指所能息也

夫爝火①在缥烟之也,指所能息也;塘漏若鼷穴,璞之所能塞也。至火之燔孟诸而炎云台,水决九江而渐荆州,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诸御鞅复于简公曰:“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人。”简公不听。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而弑简公于朝。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两人构怨,廷杀宰予,简公遇杀。两家斗鸡,郈公作难,鲁昭公出走。祸生而不早灭,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故蠹蝝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人皆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晋公子重耳过君欲见其骿胁③ 使之袒而捕鱼。厘负羁止之曰:“公子非常也,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无礼,必为国忧。”君弗听。重耳反国,起师而伐,遂灭之。身*手,社稷为墟,祸生于袒而捕鱼。听厘负羁之言,则无亡患矣。

患祸之所由来者,万端无方。是故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 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啮,圣人见之密,故万物莫能伤也。太宰子朱侍饭于令尹子国,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明日,子朱辞官而归。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辞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明年,伏郎尹而笞之三百。夫仕者先避之,见终始微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有删节)

[注]①爝火:小的火焰。②金距:金属尖爪。③骿胁:肋骨并成片。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所浼者多矣浼:沾染,污染

B.蚊虻走牛羊走:使……奔跑

C.人皆务于救患之备务:致力,努力

D.圣人见之密 密:秘密,机密

9、D(密:精到,细致)

1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燕虽小国而后亡

B、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因人之力而蔽之

C、若火之得燥未有封侯之

D、则无亡患矣则请立太子为王

10、 (D项“则”都是连词“就” ,A项“虽”,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即使”/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B项“因”,连词“于是,就” / 介词“凭借”,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11.下列各组句子,能分别体现“不知敬小”和“知使患无生”的组是

A.①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人②君欲见其骿胁使之袒而捕鱼

B.①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而弑简公于朝 ②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C.①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 ②子朱辞官而归

D.①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②伏郎尹而笞之三百

11、C(A全不能,B①不能,D②不能)

12.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小的怨恨或错误就如刚燃起的火焰和池塘堤坝上的小漏洞,如果不加以重视时处理,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灾祸。简公之死就证明了这点。

B.在季氏与郈氏两家的争斗事件的处理,鲁昭公偏听偏信,不听子家驹之言,最终引发民怨而亡国。场小小的斗鸡使他失去了个国家。

C.厘负羁识时知人,预见到了重耳的将来并指出了君行为的不当,可谓有先见之明,但君还是意孤行,最终落了个身死国灭的*。

D.子朱之所以能够认清令尹子国的真实面目,远离欺凌,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从细节预知祸患的存在并预先采取了相应措施。

12、B(“最终引发民怨而亡国”不合意)

13.(10分)

(1)把阅读材料加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其大也,至于亡社稷。(3分)

①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等到祸事闹大以后,竟会导致国家灭亡。(“故”1分,“”1分,语意通顺1分,)

②公子非常也,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无礼,必为国忧。(3分)

②公子不是般的人,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才。如果今天对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后患。(“非常”1分,“遇”1分,句式1分)

(2)用分隔号“/”给阅读材料加波浪线的句断句,只限5处。(4分)

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

(2) 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错处扣1分)

那小火把在刚刚点燃时的缥惚火星,只须用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坝的漏洞只有像老鼠洞那么大时,只须块土块就可堵塞。但等到火势烧孟诸泽、蔓延的范围有云梦泽那么大片,洪水从九江决口、泛滥淹没整个荆州,那时即使调动全国所有军队也都无法扑灭堵塞。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样。诸御鞅向齐简公报告:“陈成常和宰予,他们两人互相憎恨,积怨很深,我怕他们两人会作乱而殃国家。君王你不如除掉他们其个。”简公不听。没过多久,陈成常果然在庭院里杀死宰予,并在朝廷上杀死齐简公。这就是不懂得谨慎处理小事而造成的祸害。

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也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攻击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的时间已很长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定会危国家利益。”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仲孙氏和叔孙氏起商量:“如果无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郈昭公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等到祸事闹大以后,竟会导致国家灭亡。

陈成常和宰予结下怨仇,造成宰予被杀于朝廷,齐简公也为此遭了殃。季氏和郈氏斗鸡,引起郈昭伯发难,鲁昭公出逃。祸患的苗子不时扑灭,就会像火碰上干燥物、水遇上低湿处样,蔓延扩散开来,以至不可收拾。蛀虫咬啮,会裂损毁坏房梁柱子;蚊虫牛虻的叮咬,会引起牛羊痛得乱蹦乱跑。所有这些都是说的这种道理。

人都竭力做到对祸患的防备和阻止,但却没有人懂得怎样使祸患从根本上不发生。晋公子重耳流亡途经过国,国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骈生肋骨,就有意让重耳裸露着上身下河去捉鱼。这时釐负羁劝说道:“公子不是般的人,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才。如果今天对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后患。”国君不听劝告。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取得了君位,果然对国发起了攻击,还灭亡了国。国君也身死于他人之手,国变为片虚墟,而这灾祸正是由让重耳袒露骈生肋骨下水捉鱼引起。当初如果听了釐负羁的劝告,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灾祸发生。现在是不致力于使祸患不发生,而是等到祸患发生了再去挽救,这样你再有圣明的智慧,也是无计可施的。

祸患的由来,遍四面八方,防不胜防。所以圣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简出来避免些不必要的麻烦事,以免取辱,静心安适以等待时机。而小人不知道祸福产生的由来,常常是轻举妄动自投罗网,有时尽管千方百计加以防范,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大墙的倒塌往往起因于条小小的裂缝;剑的折断常常是因为它本身已有缺损处了。所以圣人能早预见预防祸患的由来,这样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楚国的太宰子朱侍候令尹子国用餐,令尹子国尝了口羹汤后感到汤太烫,就拿杯子里的汤水往子朱浇去。第二天,太宰子朱便辞去了太宰的职务,回家去了。他的仆人就问:“楚国太宰的职务不易谋得,你为何辞官离去?”子朱解释说:“令尹子国的行为轻浮,傲慢无礼,他要想侮辱人是非常容易的。”第二年,子国果然找岔制服了郎尹,还打了郎尹三百大板。所以说,明察事理的人总是预先避免着,并善于从事情的细微不好的苗子预料到事物发展的结果。

3、高《聊斋于成龙》

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注】①按:**,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试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适: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谕:

2.给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项是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

4.请各用两个词语,概括人物的主要特点。

(1)盗贼:

【参***】

1.(1)恰好(2)告知

2.c

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

(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蜚声朝野。

丞于成龙**到高邮。恰好有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简评】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如清代学家蒲松龄在《聊斋》的《于丞》,就叙述了有关他的两个故事,本试题节选了其个故事,表现于成龙机智果断、破案如神的特点。他的刑法思想在清朝代很有影响。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绩,于成龙又深为湖广巡抚朝珍器重,再次被举“卓异”。

4、《木兰诗》

《木兰诗》是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二转,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织布机声声接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样快。北方的寒风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记木兰最高等,得到的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木兰诗》是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的战争氛围。其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道道关口,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年征战,历经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劳之大,天子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力。

5、王之涣古诗《凉州词》

这首诗是诗人王之涣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景象,是那么的荒凉。表达诗人阔达的情怀。

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般。次句 “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言:“此诗言恩泽不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点击查看更多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26515.html

热门阅读

  1. 毕业生个人实习报告
  2. 成功最重要的成分美文
  3. 晚安的祝福语精选
  4. 有关《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范文
  5. 最新的周末祝福客户短信
  6. 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生活随笔
  7. 课文《最佳路径》教案
  8. 走进了七彩蝶园小学日记
  9. 多人转发的祝福经典春节短信
  10. 情侣失恋的个性签名
  11.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范文
  12. 百分率数学教学设计
  13.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励志美文
  14. 消防心得体会作文
  15. 《弟子规》经典读后感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