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读后感900字
花好几天的时间细细咀嚼这本不算厚的《大鱼》,体味一段父子关系。合上最后一页,只觉满心惆怅:得有多幸运,才拥有爱德华布龙这样一个写在传奇里的父亲;可是多遗憾,当最后的告别到来的时候,儿子才与父亲达成生命的和解,打开时间的锁,送他进入一扇来世之门。
坚毅、志向、个性、乐观、力量、智慧、想象力--这些也许是属于男人的最珍贵美德。弗瑞德出生之后,爱德华布龙深思熟虑,在纸袋背面写下这七个词语,他打算传给儿子的一切。
我们要在很久以后才懂得,爱往下一辈流动的同时,也是上一辈人梦想与青春逐渐消耗的过程。用以“填满”弗瑞德人生的七种美德,其实早已坚实地构筑爱德华布龙非凡的一生,只是弗瑞德从不知道,在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飞快成长的时候,在父亲为他输入这些生命养分的时候,它们同时也像被抽出太多的砖瓦,令父亲的人生大厦逐渐坍塌。
直到父亲终于告诉他想做个英雄,大池子里的大鱼,直到父亲询问他“关于生活我都教了你点儿什么”,他开始不由自主地讲述从父亲那里听来的笑话时,他终于读懂了父亲,一生自由不羁的父亲,一生举重若轻的父亲。
“没有巨人,没有窥视一切的玻璃眼珠,河里没有等待被营救的女孩,她也不会再回来报答救命之恩。他变成了简单的爱德华布龙:人。我出现在他生命的低谷。这不是他自己的错,只是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赖以生存的魔法。他的疾病是他去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的通行证。”
不知是《大鱼》赋予了爱德华布龙太多施展半生的魔法,还是当儿子终于读懂父亲之后,宁愿相信父亲所描绘的一切,也愿意以父亲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切,父亲最终变成了一尾大池子里自由自在的大鱼。
当现在的我们习惯了直来直往的爱的表达,却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当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失去了好奇心,不愿去相信生命的奇迹。我更愿意以为,这个交织着爱与奇迹的故事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虽然细密耐心地织出一张网,并不能就此网住父亲这条大鱼。
童话世界里,父亲变成大鱼,永不会消失;现实生活里,任何一种失去都冰冷彻骨。请记住父亲的故事吧,你也许不会成为另一个传奇,但最终一定会成为另一个他。
拓展阅读
1、《高大的身影》读后感作文900字
读完这本薄薄的书,陶行知的光辉形象又一次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回顾这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历史,陶行知先生的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多少次的感动,多少次的坚强,多少次的汗水,都融入了苦难的岁月。陶行知,一个高大的身影,一位伟大的人们教育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书写了新的一页。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非常关心学生。一次,陶行知的学生胡同炳患上了脊骨炎,家里为了看病,想尽了一切办法努力筹钱。看病的钱还远远不够。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远在国外的陶行知立即化名“何日平”给在病床上的胡同炳写信慰问。还寄来了一些钱,捎来了几副药。陶先生用这一封封越过大洋的.信传递着一份份不了的情。最后,胡同炳康复了,这难道不是爱的力量吗?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还记得去年大地震时一位伟大的老师吗?当时全班正在上课,14时28分,无情的大地震咆哮着席卷了整个汶川时,那位老师冷静地组织学生逃离教室,一个出去了,两个出去了,三个四个……同学们拼命冲出了教室,可老师却依然在后面寻找掉队的孩子,“快!快”老师焦急地喊道,可是还有几个因害怕不敢走动的孩子,在课桌下躲着。墙壁摇摇欲坠,老师情急之下把那几名孩子塞到讲台下。当山崩地裂之时老师用自已血肉之躯挡住碎石砖瓦,用鲜血和生命为孩子们撑起屏障,当救援人员搬开沉重的岩石,老师的双手还紧紧抱着孩子们不愿松开……老师走了,孩子们活下来了。当我在电视上看到这催人泪下的一幕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没错,那个老师就是谭千秋。他平凡而又伟大,他用生命的爱滋润着棵棵幼苗,这就是行知精神,也就是这种行知精神感动和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人。
生活中,也何尝不是这样。当我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时,老师会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教导我;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小挫折时,父母会一次次深情的鼓励我。晚上,妈妈会上来帮我轻轻的盖上被子。冬天,奶奶会给我冲上一个温情的暖水袋。就在这爱的教育下,我们才能如此健康,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照片上的陶行知,方方的脸,戴着眼镜,深邃的目光中透着点点爱的痕迹。陶行知,用爱的语言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生灵,用爱的力量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就如他墓碑前的四个大字———爱满天下。
2、《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700字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伊朗作者胡桑・莫拉迪・凯尔马尼写的书《老师,水缸破了》,他是讲的沙漠地区一个小山村小学唯一的一个“饮水机”―水缸破裂的故事。
伊朗沙漠地区特别贫穷,有一个小学只有四间教室,一间是校长萨马迪先生的住处,一间是储藏室,用来堆放杂物。只有另外两间才是学生的教室。萨马迪是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而且一到五年级都是他教,天啊,简直不可思议啊。有一天早晨,学校水缸裂开了一条缝,水缸渗出的水汇成了一条小道,流进了花园。之后便是村民一起出谋划策修水缸的故事。想想我们,那有用水缸喝水的?一个也没有。我最喜欢校长了,他为了能让学生能有水喝,到处想办法借可以装水的容器,可他的办法也不合适,但他一直在努力。他还被村民家长误解,但并不灰心。像他这样既为学生生活着想还要教书的,默默忍受痛苦的老师真是难得啊。卡瓦是书中热心帮助大家的好心人,她想用大家捐的钱来买一个水缸,她号召大家捐款并让他的儿子去买水缸,他的儿子阿巴斯买回来了却意外的破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个学校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一件事如果有差错,就要一直去帮它。你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好的回报。再想想我做的每件事,有时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却,而且还会埋怨自己,真心需要向萨马迪先生学习啊,书中阿巴斯去城里买水缸,好多人都说他xx妈的钱区买*看电影,结果传到了孩子们的耳朵里,他们竟然也背后说他不好,校长教育他们的话,使我深受启发,他说:“即使别人做错了事情,你们也没有群里在背后议论别人,不能因为别人做的不对,自己就有理由犯错。”以前我也有这样的小习惯,这真是要改掉的问题啊。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不放弃。我要改正自己的缺点,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千万别让心里的信念清泉枯竭啊!
3、《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700字
说到“山村教师”,你会想到哪些场景?
田间老农的一口烟,池塘边的鸟叫虫鸣?孩子们光着的脚丫,充满好奇的大眼睛?还是破旧的校舍,慢节奏的生活……如果只是这样,咱们城里人多少都会有些向往。
那换个角度来想呢,一个城里的年轻人做一名山村教师将面临什么挑战?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一路为校长报不平,忍不住替萨马迪抱怨“这都是什么人哪”。但当合上书回想之时,才发现每一个角色的反应极其合理,比如不愿修水缸的甘巴里的爸爸。当人们在疲于生计之时,更多想的是自己如何能填饱自己的肚子,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借用书中卡尔・拉希姆的话说“他们都不是坏人。”本书作者胡桑・莫拉迪・凯尔马尼用简朴的语言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纯粹。
纵观整本书,为什么水缸会成为萨马迪的最大挑战,是因为贫穷?是因为人性复杂?还是*的反应弧太长?我试着从萨马迪的视角去看,我所体会到的是家校关系建立的种种困难,初来乍到的萨马迪是怎么做的呢?我感触最深的是“真诚的关爱”。
水缸破了的当天,萨马迪得知学生甘巴里的爸爸可以修水缸,于是晚上他就去到甘巴里家里请求其父帮忙学校修补水缸;
为了修补水缸,让学生们跟家里商量着带鸡蛋到学校,谁知有传言说校长会把蛋黄留着自己吃,他的做法是把蛋黄炒好分给学生,连同自己母亲寄来的哈尔瓦也一并分给了学生;
因后悔自己惩罚学生过重,萨马迪带着一袋米到学生家里去探望,学生家长为表达感谢校长一定要送一袋核桃给萨马迪;
一点一滴的小事儿,汇集在学生和家长们的心间,虽然传言不断,但真诚的关爱会流动,这也是为什么在萨马迪想要离开之时,学生和家长们才会纷纷挽留的主要原因吧。
这本书在萨马迪跟自己的妈妈讲述着水缸故事的地方结束,水缸风波是萨马迪曾经面临的难题,或许在给妈妈讲的时候内心已云淡风清。
写到这里,想到中国偏远山区的山村学校,中国山村的留守儿童更多,家校沟通的难度想必更大,不知山村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真实处境到底是怎样的呢?
希望山村教师能看到这本书,希望支援边远贫困地区的老师们能看到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老师们从城里坐车翻过大山的时候,也翻过心中的山。
希望,难题总会过去。
可能你会回想起电影《美丽的大脚》 里袁泉饰演的志愿者。嗯,那得花不少时间去适应艰辛的生活环境了。
好的。如果这个城里的年轻人所在的山村学校,一到五年级只有他一个老师呢?
那么,除了适应艰辛的生活环境,身上还得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
这似乎就是我们想到的一名山村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