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精神
白居易闲适诗蕴含着哪些思想精神呢?读了白居易的诗歌是否可以详细了解到?
白居易曾将自己所作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其中,他把以“又或公退独守,或疑病闲居”为背景创作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一百首者”称之为“闲适诗”。《白居易集》中标明“闲适诗”的诗歌共有四卷,216首;除去白居易自己定义的216首闲适诗之外,其所有具有闲适情调的诗歌,也被认为是闲适诗,共占据白居易诗歌的70%左右。这些闲适诗中,白居易经常提及“委顺”一词。例如:“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归田三首》其三)“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松斋自题》“冥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达理二首》其一)
“委顺”一词,本来出自《庄子知北游》的“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委顺’的‘顺’,就是‘造物者’所主宰的自然趋势;‘委’就是尽量顺从这个趋势。”“委顺”精神作为其处世哲学,是“他迂回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典型地显示出唐代文化思潮中‘三教合一’的倾向。”同时,也是他顺应中唐的时代风气,融合自身性情气质气质与生命体验而产生的关注人生,处理现实矛盾的依据。
一、儒家思想
白居易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22),即天宝大混乱后二十年,其祖父与父亲都是明经科出身,从小的耳濡目染,白居易自然而然选择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与他的祖、父辈不同,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进士科,并开始研习儒家经典,以至于“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因此白居易的精神世界里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儒家理念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基本原则。
他的闲适诗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写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始终之则为诗。
这段话中的“兼济”“独善”,出自于《孟子尽心上》,体现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他认为在仕途中,抓住机遇,就要“陈力以出”,努力作出一番成就;失去“时”,便该“奉身而退”,“独善其身”。这便促成白居易的“委顺”精神,遵循人生发展的规律。“独善”是在白居易面对被贬或者其他挫折时所奉行的人生准则,从容面对*中的“退”,尽量顺从这个趋势。面临人生挫折时,他不是自怨自艾,悲愤难鸣,而是坦然接受,寻求内心的闲适与安定,使“进”“退”的人生得到平衡。
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经常可以见到白居易因“委顺”而解脱烦恼,得到内在心情的协调。如《达理二首》其一:“我无奈何命,委顺以待终”;《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我自得此心,于兹十年矣”。白居易知晓自己无力对抗命运,便抱着委任顺之的生活态度,任时运、任荣辱,泰然处之,使精神意识与社会环境契合圆融,以求得身心俱适、逍遥自得的精神境界。⑥儒家经典对白居易“委顺”的人生观具有导向作用,白居易《永崇里观居》:“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而《周易系辞上》的 “乐天知命故不忧”,正是贯穿了白居易一生的处世哲学。正如他在《病中诗十五首》中说:“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他对“*君主翻云覆雨的驭臣之术”⑦以及朝廷当中政*之争的利害关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因而他承认命定,安分守己,不与命运作无谓的抗争,而是顺从命运的安排,以委顺乐天的心态,排遣他仕途受挫后的烦闷,寻求更符合他心灵上舒适自得的处世之道。
二、佛教思想
白居易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与佛教僧侣往来极为密切。早年,白居易对佛教抱着批判的态度,认为佛教造成社会弊端,指责佛教不事农桑。但在元和六年,白居易为母亲服丧,接着心爱的女儿金銮子得病夭折。白居易是至情至性之人,骨肉亲情生死离别,难以自抑,因此在“生”“死”的问题上,他便开始以佛教思想来克服心里的苦恼。如: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冬夜》)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至十五年才被召回京城,此间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受到如此打击,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苦闷绝望的心情无法平抑。因此白居易学习禅机,主要是想以佛法来调适自己身处逆境时心中无法排遣的痛苦,读经坐禅,静养身心。他所处时代,正是禅宗中马祖道一派的“洪州禅”兴盛时期。洪宗奉行“平常心是道”,宣扬随缘任运,顺其自然。白居易在修行禅道的过程中,对贫穷、体病、悲伤、痛苦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他遵循“委顺”精神,委任顺化,遂性自然,化解现实的忧患,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体会安逸闲适、充满诗意的人生。如:
肺病不饮酒,眼昏不读书;端然无所作,身意闲有余。鸡栖篱落晚,雪映林木疏。幽独已云极,何必山中居?(《闲居》)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余。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食后》)
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谁知利名尽,无复长安心。(《食饱》)
这些诗歌描写的都是白居易日常的衣食住行,他却在这些细碎琐事中升华出闲适自得之心,在自己的心中构建出一个悠然自得的隐逸胜地,诗意地栖息在“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的理想境界。
三、道教思想
唐玄宗开始,大力推崇道家学说,把老子、庄子的著作分别命名为《道德经》和《南华经》。最高统治者推行及下,道教成为唐代的时代风尚,并逐渐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哲学是一种自然哲学,在世界观上,它主张崇尚自然,脱离社会,反对蔑视和人为。它又是一种困境哲学,它的主要理论导向是引导身处危世和险境的人,如何免害全身;是教导身处困境和逆境中的人,如何能解脱出来,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拥有一份安宁恬静的心理,以至逍遥自在的精神状态。无疑这对于深感环境险恶,亦曾深糟迫害的诗人来说,是最易接受的。”在此时代风气下,白居易思想自然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他自己也说“不开老庄卷,欲与何人言”。如: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即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隐几》)
这首诗取自《庄子齐物论》中的“隐几而坐”,全篇贯穿了《庄子》的思想,不执著于世俗的生死祸福,对冷暖孤独不动于心,“坐忘”一切。
道教思想是一种自然哲学,教人顺应自然,委顺任化,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白居易在面对生死、祸福荣辱时,以“乐天知命”、“知足保和”、随缘任运作为处世哲学,对自我进行调适,忘却现实的痛苦,使心境闲适。
“知足”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抱有知足之心的人,才会认为生活美好,满足快乐。白居易的一生,不管仕途通达还是被贬穷困,都能保持“知足保和”之心,少私寡欲。故而他始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使仕途失意,也能知足常乐。如:
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秋景下西墙,凉风入东屋。有琴慵不弄,有书闲不读。尽日方寸中,淡然无所欲。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况无治道术,坐受官家禄。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秋居书怀》)
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故虽穷退日,而无戚戚颜。(《咏怀》)
“知足”的观念,根植于白居易的心中,成为为其“委顺”精神形成的基础。在“穷”“通”之时,都能让其保持清醒的认识,平和的心态,不以外物为羁绊,获得心灵上的自适自足。
《庄子》中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白居易的“委顺”精神正是以此为依据,顺应自然造化,遵循自然发展趋势。他委运顺命,忘怀祸福宠辱,随缘自适,善于化解身心内外的矛盾,超脱于复杂现实,超越个体生命的得失。故而在在*风云变幻之际,牛李*争鱼死网破之时,白居易能做到置身事外并且不受牵连,乐天知命,无往而不适。
四、结语
唐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三家思想鼎足而立,深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与创作。白居易身处唐代,深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融合三教的思想,积极调适自己内心世界,做到知足保和、委运顺命,达到进退有据、出入自如的人生境界。同时其乐天安命的旷达性格,也让他始终追求闲适、享乐人生。
拓展阅读
1、《琵琶行·并序》诗歌评析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 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注解】: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韵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 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 送客到湓浦口, 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 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 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 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 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 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 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 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 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 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 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 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 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 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 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 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 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 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 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 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 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 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 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 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 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 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 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 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 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 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 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 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 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 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 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 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 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评析】: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被侮 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 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 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 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 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 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 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2010年精神文明建设暨宣传思想工作总结1
2010年,在*、县*的正确领导和相关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按照县文明委文明创建工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紧紧围绕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树立旅*业文明形象,维护游客切身利益”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山水倾城休闲宁陕的旅游品牌,努力提高***的服务意识,强化队伍作风建设,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深入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作风不断转变,行业管理水平持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行业文明素质全面提升。为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改善下步工作,现将今年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室践行“*”重要思想,实现“立*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思想,以“创一流服务环境”为目标,努力提高景区品位,增加服务功能,提供优质服务。制定了实际有效地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文明创建责任目标,纳入年终全局考核内容,确保了全年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职工素质
1、认真抓好*组中心组为龙头的理论学习。局*组中心坚持了每月一次理论学习制度,及时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通过组织学习*的十七届四*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使局*组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思想作风更加过硬。
2、狠抓广大*员和**职工理论学习。*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在旅游系统人员中开展围绕提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为旅游发展服务等专题教育活动,使全系统人员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切实转变**职工的执政理论和工作作风。
三、强化*作风建设,不断改进*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行风的好坏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我局强化内部管理,一是扎实开展“汲取教训转变作风重塑形象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四统一”、“两严格”、“一不准”的学习制度,即统一学习目标、统一学习场所、统一辅导授课、统一考试;严格学习纪律、严格学习标准;不准请假逃学。在学习中,结合*员**工作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自我剖析,认真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二是整顿*作风。为了打造文明*,我们建立健全了局*挂牌上岗制度、学习制度、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首问责任制等多项工作制度,坚持每周一工作汇报学习和周五上午*大扫除制度,局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了以制度强管理,以制度促服务,以制度求规范,以规范树形象,以形象带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积极性,精神状态、工作环境、工作效能都有明显改善。三是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成立了领导机构,统一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制定了活动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极大地调动**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工作做的更完善,将文明创建工作继续推向深入,为旅游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白居易写的诗有哪些白居易写的诗有哪些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4、<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行东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6、<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叹此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7、<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8、<八骏图>
穆王八骏天马驹,后人爱之写为图
背如龙兮颈如象,骨竦筋高脂肉壮
9、<八月三日夜作>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
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
10、<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是何处?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扩展阅读:白居易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小学生古诗: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训练阅读】
(1)“不解”一词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2)首句中的.两个“小”字起什么作用?
(3)诗中的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写出了“小娃”的天真、淘气?
(4)“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与前两句有着怎样的联系?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参***】
(1)不知道
(2)为读者提供了可以想象的形象,也紧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到哪里去呢?
(3)偷、藏
(4)后两句是前两句的结果,前两句时候两句的铺垫。这样的描写,充满着无穷的趣味。“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了小娃的天真和淘气。
[赏析]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该作品文字洗炼,内容通俗淡雅,是经典佳作之一。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