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全诗及韵译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2:54

《感遇·其一》全诗及韵译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拓展阅读

1、《东西文化哲学》的读后

《东西文化哲学》是本由梁漱溟著作,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些读者的读后,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这本书反而比成书较晚的《中国文化要义》有更明确的思路和寻求问题答案的更清晰步骤,也有个中心的解释,即西、中、印意欲的方向不同造成了文化路径的不同。我读书喜欢看到作者的心路和性情,梁漱溟可能给人无聊的印象,书中的他却大有性情,比如这本书中他就多次以胡适为靶子,说胡先生不懂臆说,还揶揄胡适哲学史的后半部写不出来,于玄奥哲学概念中读到此处甚是轻松,不禁莞尔。

●梁簌铭建立自己中国哲学家的地位就应该是这本书了, 中西印的哲学的比较真的是让人难忘,而写作手法和写作逻辑值得我们学习之

●新儒学开山之作。

●速读,抄到手软,不过的确引发某些思考

●对中、西、印文化区别的总体讲述,用的是耐读的白话,联系自己日常生活觉得挺有道理的。

●总觉得跨文化比较很怪异也没什么意义

●老点了再看遍吧

●再温习遍梁爷早年的东西

●For Chinese diaspora, cultural confidence is not just a career, but a sense of nostalgia.

●只读了第五章。讲习班

昨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开始读,晚上继续读,读得头痛,读了半.

中西文化的融合,人云亦云.

表面的,制度的,思想的(哲学,*).

中国文化,知足的.

作者写这本书时尚不满三十岁。然而见识和思力是惊人的。略过枝节,直抵文化和人生的本源问题。新儒学开山之作。梁头个扯起大旗,重倡主儒家。梁再强调自己不是做学问,因有所关切和思考,思虑所至才有所著作,然而句句无比真诚,句句闪耀真学问,真思考。相比现在所谓学者句句说话漂亮,唯独缺真扣问真学问。不过学术真的是聪明有天分的人才能干得来的事。

这本书说是新儒家的开山之作,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的确是有新说法,新见解;说不对,是因为梁先生当时的确儒学功夫不怎么深(把孟子、朱子的话当成孔子的话可为旁证),能有新说法,新见解也是因为用了佛学的方法。

这本书里西学的方面,以科学为要。印度佛学的内容因为是梁先生的主攻,总结得最圆满。我的着眼点在梁先生说孔学上,梁先生说佛学与孔学为截然相反的方向,曰无生,曰生。但因为梁先生实在只有佛学的工具,也只能拿这工具来说孔学。佛学虽然说至要为无生,但要认识到无生,先要意识到相续的阿赖耶识。旦意识到阿赖耶识,方才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但孔学的生生也是不息,唯不息,才能无须臾违仁。再寻根本,佛家是因为直觉到无常,才转向佛学。而孔学则是直觉到伦常,才转向孔学。说到底,梁先生虽然指出孔学为调和,佛学为向后奋斗,但所用的工具无非相续的直觉而已。

用相续的直觉来解释孔学的确是个新说法。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悌,伦常皆是真诚的直觉。对于父母兄弟,要亲于邻里乡*,“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疏远近同样是自然的直觉。那在梁先生看来所谓仁即是直觉。这么番解释似乎没什么问题,梁先生却在后面加了半页的修订,认为在直觉这来上面,再添上省思这返。这返就是调和,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说法,可以得到论语的印证:“再,斯可矣。”发乎情,节乎礼文。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礼是从何而来的?礼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从周”的。推而演之,礼是上古圣人自己的行为流传下来的影子。圣人不能省思行为合不合礼度,他自己就是礼度,也就是他的直觉就是礼度。那么这时候,这个直觉如何定义?为什么我们的直觉要用礼文来检查,而圣人的直觉就是礼度?只能有两种解释,种更有*的神圣意味,圣人就是精心拣选的为天地立心的天才,他的直觉就是对的,他的行为就是礼度,就是后人的标准;另种要朴实些,礼节就是人们日常行为逐渐地择善,慢慢地打磨出整套行为的标准。四书里口吻更像是前者,实说儒家是*不尽是虚妄,不光从这点上看。而我们现在能接受的应该是后者。那么修订下梁先生关于仁,儒家最重要的观念,的看法——就是行为依据理智省查后的直觉。得到的这个观念是比较奇特的,理智省查后的直觉毕竟是理智计算的结果,那它还是不是直觉呢?是。它的的确确是,而且首先是直觉。理智为它定定的质量或者取消它,不是否定它的正确性,而是为了维护更重要的价值或者使它获得更合宜的形式,比如舍身成仁,彼时定有求生的愿望,也有成仁的愿望,终做出这选择就是经过“权”,经过理智计较,成仁压过了求生。这里的理智并非没有个前提,它的前提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的区分。如此,我们才能最好地完成我们的直觉托付我们的任务。而且,我们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变化,礼节必然要进行修改,君子疾固,古未必是今未必非,唯的标准就是礼节要合乎我们的道德直觉以价值排序,先验的人兽区分不能取消。

“不息的理智省查后的直觉”这个仁的定义可以说是比较圆满了,但在现代儒学本体论的讨论中,这样的个命题怕是很难找到个位置。

近期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这本《东西文化哲学》,深受启发与打动。本书成于近100年前的1922年,正值百姓生活颠沛动荡,国家缺乏前景共识,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梁公与当时他知识分子样,面对千年未有的文明冲突,穷生为人生和国家命运求索,思考那个时代所召唤的最紧迫的问题。但将与当时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做对比时发现,他并不因国势的危急而走向激进的思想。他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对东西文化这样的个大论题抽丝剥茧,步步为营。

然而这样种理性并不是种怠慢。与当时的激进思潮相比,作者的态度看似缺乏救亡图存的激情,似乎是在冷眼看时局,但救世之心是极热忱的。在本书开篇,作者批评了那些认为该问题并非紧迫的观点。正是出于对西方文化入侵的警惕和担忧,他认定厘清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个急迫的问题。更深层,作者明确指出西洋这些东西并非凭空而来,却有它们的来源,“它们的来源,就是西方的根本文化”。因此,面对文明冲突这样的大议题,把握西方文化的根本,才能洞察到东方文化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而不可简单认为二者可以调和。

在梁公的知识框架内,近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代表了面对人生问题时的三种人生路向。他通过细致严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模型。梁公不失时宜地指出生活的本质在于“奋斗”,是“现在的我对于此前的我的奋斗”,“奋斗”过程中到的3种障碍解决方式,构成了人们“生活哲学”的三种倾向,进而产生“文化”的三种样态。所以,在此方法论基础上,梁公将西方文化特有的科学与德谟克拉西精神总结为“意欲(will)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而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由于梁公深受佛家文化影响,因此当他将之进步上升到哲学层面,借用了佛教的“现量”“比量”“非量”的术语,来总括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要义所在。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当作者用直觉(非量)比拟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时,孔儒文化思想的些新价值被挖掘出来。例如,孔子之“不认定”的态度,即不明确界定善恶的*标准与客观定理,而是强调人们秉持内心的本真直觉,本着人人皆有的善端去判断行事。如此,便将儒家所讲实现“仁”的基本要求纳入人们的直觉指引中,而不明确界定“仁”在某种具体条件下的标准定理是什么。同时,通过以“直觉释儒家”的方法,这本书也为我纠正了对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固有偏见。在孔儒论域中,所谓“天理”并非个认定的客观道理,如臣当忠、子当孝等,而是宇宙生命的自然变化行流之势;而所要灭的“人欲”也并非对源于生活的声色名利的欲望,而是人们的计量打算的心思,因为这会湮灭作为本真知觉与性情的“仁”。因此,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如果在儒家学说中成立,当为教导人们顺乎自然,调和折中之理。所以,孔儒的性善论、仁论、天理人欲论在“直觉”基上是统的。我想,也正因此,孔子才能做到既能“随心所欲”,又能“不逾矩”。阅读至此,联想到100年前正是新文化运动激进地反对切儒家传统文化道德的时期,梁公能如此在个更宏大的文明比较框架中去认真考察孔儒文化,是非常难得的。

更难得的在后面。梁公目睹国运颓靡,但并未走向盘西化论的陷阱。而是在最后章探讨世界未来文化走向时,大胆论证了儒家文化必然复兴的前景。藉由当时西方批判思想,梁公指出资本主义对人之本性的压抑、理性主义对人类灵性的扭曲、机械神话对人之本真的泯灭,并在论述儒家文化生发于人之直觉性情的基础上,指出,近代西方文化的第路向终将结束,“中国态度终将代西方态度而兴”。因为只有儒家文化圆满了生活、恰好了生活,而余任何家都不免或多或少窒碍、斫戕、颓败、搅乱了生活。在这里,梁公用孔儒思想对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评,与同在当时盛行的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工业资本主义对人性带来的异化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非常有趣的。

最后,梁公写就此书时方29岁。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整本书对东西文化的理解确实足够深刻,已经颇具大师风范。

2、《跟熊逸起读唐》读后1000字

《跟熊逸起读唐》是本由熊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些读者的读后,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5。熊逸老师总能带来新的理解和视角

●读完新,语文课上学的古至今才搞懂。

●熊师以现代实用的角度出发,以场景划分唐来讲解,但可能自己太笨,看完并不觉得实用。也可能因为自己文学素养太低,觉得书中的用典讲解和语码分析倒是大收获。

●相当不错,代人读代人的唐。 熊

●以主题的方式分类,具有唐新用的现实意义。众多典故和语码的分析,为现代人读唐提供了很多小窍门。

●跟随熊逸老师,读懂意,把唐真正用起来。

想放弃但又有些犹豫,原因有三,

是豆瓣打这么高的分,总在纠结到底是我的欣赏和理解水平低还是这本书确实不过尔尔。

二是这本书还是有些可取之处,比如分类,为我们平日的使用还是提供了方便,比如某些章节还是有涨知识的获得,如与古人共享美关键要共同get到当时流行的“梗”,还有些。比如流水般是时间的意象化等,只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还是太少了。

三是熊逸的名声被得道吹得那么大,他在讲座里也确实讲的不错,总担心放弃了会错过500万。

但是,这本书确实确实般般。

首先是没有把故事讲好。每首好的背后般都有个好故事,对比《桃李春风杯酒:唐朝人的快意人生》,确实差的比较远。怎么说呢?故事讲得很平淡,人的这个故事配不上熊老师分析的那么深刻。有点热脸贴冷**的觉。

次是没有把讲好。准确的说,没有把精彩的讲述的精彩,特别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熊老师满腔热情的番讲解后,结果有那种“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觉。

总之,熊老师想的是不错的,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有趣的解读唐的书,本深刻的解读唐的书,本可以告诉你在不同场合如何运用唐的书,这也是熊逸目前为止,读起来最轻松的书。作者从登高、怀古、壮心、羁旅、田园、聚散、思慕、时、忧愤、隐逸十个方面去解读唐,告诉你在什么场合应该用什么唐。作者总能从简单中读出深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时不我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的怀才不。能从对比中读出思考,如“独美众所嫉,终弃出寒垣”是红颜薄命的昭君;“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豪杰之昭君;“自矜妖艳色,不顾丹青人”又是自负的昭君。能从老问题中读出新意境,如针对项羽该不该渡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熊逸说,谁的人品更差,底线更差,谁的赢面就更大,于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纵向江东收烬去,应无子弟到中原”,熊逸说当代精英变成了精致的**者,高贵的死亡不但得不到呼应,甚至得不到同情。能从不同的角度赋予意象不同的质,如竹笛,“谁家玉笛暗飞声”玉笛的描写更雅致、富贵;“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描写边塞的苍凉;“短蓑吹铁笛”铁笛则描写游子的沧桑。能给我们解决唐中的疑惑,比如“中间小谢又清发”,中间原来是然后的意思;“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过乃“到”的意思,表示路过的话,般用“经”……

熊逸的书贯有趣有料,旁征博引、深刻纵横。深则深矣,然般人却读不进去,如《春秋大义》、《隐公元年》等。然而这本书却通俗易懂(不是应该用苏樱这个笔名嘛),无丝毫尖刻之相,适合于地铁、车站、排队、床头等各个场景。喜好歌的人可以读读。

之前读过些熊逸的书,在得到上订阅过「熊逸书院」专栏,也很喜欢熊逸的「王阳明:切心法」这本书。所以抱着比较高的期待来读的这本书,速读完后发现比较失望,下面简单讲下理由:

市面上介绍唐宋词的书很大部分都写成了「俗书」,我对这类俗书的大致界定如下:书中选几个主题(比如思乡、爱情、仕途、旅行等等)来介绍,在每个主题下选几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为每首下阅读理解,介绍下写作背景、思想情中提到的关键意象,再结合现代都市生活,灌输些心灵鸡汤,让读者读后觉受到了“启发”... 不是说这样写不好,而是公式化、或者说是套路太强了,让我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惊喜与期待。

熊逸写的这本书,我明显地觉到他在尽量地避免这样的套路化、公式化,方面作者在选材时尽量追求陌生化,有相当部分歌都没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另方面,作者在介绍每首时也尽量了发挥了自己知识广度的优势,来扩充解读的角度,增加解读的深度。比如开篇介绍「登高」这类时,作者阐述了些美学相关的理论,“距离产生美”,“实用性越强、美学体验就越弱”等,对旅行和登高的美进行了比较贴合的阐述。在介绍田园时,作者也旁引了些佛教的思想,我读过「熊逸书院」专栏,所以知道作者的佛学功底也是可以的。但是,最大的遗憾就是,类似这样的发散、联想在文中可以称得上是「昙花下」,大部分解读都不免落入了俗套,而且还存在前后内容重复的嫌疑,比如「流水作为时间流逝的意向」这个概念,在前后文中重复介绍了好几次。

我觉得熊逸可以写的更好的,可以发挥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唐进行更新颖、深刻的解读,但这本书,似乎是直接把作者的得到app专栏上的大部分内容直接搬到了书上,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内容的解读上也落入了俗套,让我有种在做高考语文歌鉴赏题的错觉。推荐下叶嘉莹先生讲的宋词,虽然宋词和唐有所区别,但在艺术分析的手法上还是有诸多相似的。

《跟熊逸起读唐》读后(四):看完这本书,你就能把唐用起来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受:

面对离别时,有人只能说“多保重”,有人却会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漂泊在外时,有人只能说“真想家”,有人却会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时光飞逝时,有人只能说“时间太快了”,有人却会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如果你想让自己在不同的人生场景中,都有妥帖的表达,显出意和高级,那最好的工具,就是唐

今天就为你推荐本重磅新书——《跟熊逸起读唐》,教你真正把唐用起来。

3、《跟熊逸起读唐》读后1000字

所谓高级,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总会站在实用性的反面。所以不难预见,当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就像万维钢老师说过的样,名包和名表的光环褪色之后,我们正在进入个谈资比奢侈品更贵的时代。

据说《经济学人》杂志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新装备,但在中国还是有点不接地气,唐这种看上去没用的东西,也许会成为新的奢侈品。

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无声地告诉别人,我还有点闲情逸致。读点别人不那么熟悉的唐,对于你来说,完可以成为种接受度更广也更高级的 “炫耀性消费”。

说完了上面三条实际的理由,还有条很重要的理由——唐可以平衡你的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是高度同步的,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说话,就会用怎样的语言思考。唐运用的古汉语,在我心目中是世界最好的歌语言。它在日常沟通、哲学思辨和严谨定义上的种种缺陷,旦放到歌的世界里,通通变成了不可替代的优点。

越是常用的、古老的汉字,意义越是含混多变,可以说古汉语是门相当不精确的语言,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使它可以传达丰富的言外之意。

它不会精准地指向个点,而是会框出个范围。点的意义非此即彼,范围的意义却可以或此或彼。前者是算法的语言,泾渭分明、秩序井然;后者是意会的语言,大音希声、心有灵犀,常人往往顾此失彼。

作为现代人来学习唐,你可以仔细去发现“平衡”当中的妙趣。如果你还学习过我的佛学课,不妨把这门唐课当成个相辅相成的思维平衡解决方案:前者是言传的极致,锻炼思辨力;后者是意会的极致,锻炼受力。

4、《跟熊逸起读唐》读后1000字

1.“思想隐士”熊逸出品

熊逸老师,是「得到」用户的老熟人了,他已经在「得到」开设了5门课程,25万人跟随他学习。这本书就脱胎于课程《熊逸·唐50讲》。

他被誉为“当代重要的思想隐士”,学贯中西,知识图谱跨度极大,从儒家、道家、佛学,到西方哲学、文学、歌,样样精通。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高产的作家,已经出版了10余部著作,每部作品都精彩绝伦。

2. 帮你把唐按场景归类

市面上大多数的唐类书籍,通常有两种分类方式:按初唐、中唐、晚唐的时间段划分;或依据边塞、田园、闺怨等类型划分。但熊逸的这本书,按照生活场景,把唐分成10个主题,比如登高、羁旅、聚散、思慕等等,并从中选出最合适的佳作。无论是什么场景,总有首唐能代你发声。

3. 打破你对唐的固有印象

上学时,你肯定已经对著名的人和篇目有过了解,但熊逸会让你明白,有些印象并不够准确。

比如,你印象中的田园人,是不是既轻松又文艺?但熊逸告诉你,田园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比如陶渊明只靠自己个人,辛辛苦苦种田结果“草盛豆苗稀”,日子窘迫得常要靠别人接济度日。而看上去尽享美景和禅意的王维,则是把粗活让下人打理,自己脱离了劳作之苦,才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美的田园。这类独特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4. 把你熟悉的名作读出新意

熊逸的厉害之处,就是能从我们熟悉的句中,看到新意。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仅在说山河的豪迈,也在表达人面对时间流逝,涌现的紧迫

再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似是在批评歌女不知羞耻,但在当时社会,很少用士大夫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歌女。所以,它实际是在讽刺亡国之际还只顾与歌女玩乐的权贵。

5. 用唐帮你更好地工作学习

除了文字优美,唐更可贵的是意境高远。唐就像是个庞大的美学素材库,如果你能把中凝练、简约的意境融会贯通,运用在生活工作中,很轻松就能凸显高级

比如,你要设计个越野车的广告,你不用直接去展示车的性能数据、技术指标,而是可以拍车在旷野、*里飞驰,体现壮美,唤起观众的征服欲。更多烘托意境的方法,你都可以去书中寻找。

6. 「得到」独家定制版,精美轻便

这次的「得到」独家定制版,采用了更轻便、易携带的软精装方式。你可以在机场、高铁上随手翻阅,打发无聊时光。

如果你家里正好有中学生,不妨把这本书送给他,相信在熊逸独特思考和见解的指引下,孩子定能对唐有更深刻的理解。

跟随熊逸老师,读懂意,把唐真正用起来!

5、《跟熊逸起读唐》读后1000字

人总有那么些时刻——

你站在城市最高的楼顶,望着底下的万家灯火心绪起伏;

你出差在外午夜梦回,时恍惚自己身在何处;

你工作勤奋豪情满怀,却总觉得无法施展;

你站在立交桥上看着车来车往,想起家乡清澈的小溪和后山的竹子;

你为个人辗转反侧,不知道如何表白,说出来又怕尴尬;

你送别好友远行,饭局上觥筹交错,人散后长街孤影;

你看到春去秋来,镜子里的自己又添了些白发……

总会有些这样的时刻,你百交集,心里万马奔腾,话在嘴边却只能发出最简单、直白甚至粗糙的几个叹词。

幸好,科技进步很快,但人性进化很慢。你经历的登高、羁旅、欢聚、别离,你体验过的欣喜、惶恐、悲伤、豪迈,唐人也有。不样的是,他们还有

如果亲近唐,你就有了这样表达的可能——

登高望远,你可以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思念远处的亲人,你可以说“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事业暂时处于低潮,想换工作,你可以用“宁为百夫长,胜作书生”激励自己;

厌倦红尘,你能想起“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来安慰自己;

告别时刻,你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朋友有依依不舍,也有拳拳祝福;

心有所属,暧昧不明,你隔空发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懂的人自然就懂了……

唐人的句,可以浇你胸中的块垒;自己说不出来的,让它替你说。

点击查看更多《感遇·其一》全诗及韵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8533.html

热门阅读

  1. 作文写童话故事350
  2. 银球飞舞爱情诗歌
  3. 左边是理性右边是感性读后感范文
  4. 医学应届大学生工作自荐书范文
  5. 关于励志的名言警句
  6. 三年级日记100字
  7. 关于国庆节祝福语大全
  8. 关于写春景的诗句
  9. 冬天优美句子大全
  10. 家庭教育的正能量语录
  11. 201年教师节祝福语送朋友
  12. 201年新春鸡年拜年贺词精选
  13. 春节印象作文范文
  14. 敬老院的演讲稿范文
  15. 青春励志个性签名较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