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
(三)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五)精要讲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
(八)当堂检测: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
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二首《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教案
导入: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心急,使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我们也假如一下,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你会怎么安排生命中的每一天呢?……我们看邵燕祥是怎么说的。
齐读:
作者简介:
自读:想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画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难理解的词语。(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表达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个读,众评
研读第一节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什么意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初中十年浩劫结束、拨乱反正之处。“朝阳”是未来从今天开始的意象,“长长的身影”是提示历史的黑暗刚刚过去,心得时代刚刚开始,“回头挥手”的情绪是潇洒的。这三个意象构成了统一的有机形象,背景是在黑暗和光明之交踏上新的征途,愉快的告别黑暗的记忆。这个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还是”这个词语能否去掉?作用是什么?(诗人过去是这样的,现在仍然坚持以往的做法。
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你能找到几个,这些词语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诗人表明自己态度:坚持以往的做法。)
研读2--5节,讨论“风雨长途”“不知疲倦地奔走”“甜酒和苦酒”“割破喉管”“该欢呼的欢呼,该诅咒的诅咒!”“阳光下毕竟是白昼”的含义。
第五节中“他们”指谁?
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如何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小结:生活不可能重新开头,但作者在假如中表达了不后悔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选择,更表明今后诗人扔进一如既往的坚持原来的做法。比较异同。
似:A标题B诉说对象都是第二人称,亲切、劝慰。C生活态度积极乐观。D关于得与失,过去与未来辩证的人生哲理。异:A写法。前者直接抒情,后者借助一系列的意象抒情。B题目.前者重在现在和过去,谈正确对待生活带给你的不幸;后者重在面向未来,不后悔过去的正确选择
拓展阅读
1、西师版一年级上册《太阳》语文教案
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
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
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
哦,美丽的世界,是太阳照出来的。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偏旁“白”(白字旁)。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优美的语言,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书写4个生字。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导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日”字。小朋友,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谁会读?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画出生字,把难读的多读几遍,向同桌提个醒。
3、同桌考读。
4、教师用卡片采用不同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你能为“平”“鸡”“美”找几个好朋友吗?
汉字“是”在课文里带了一串它的好朋友和大家见面,你能读好它们吗?
出示: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
太阳是被雄鸡叫出来的;
太阳是被鸟声闹出来的。
5、出示方格里的生字。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
相机出示课后第二题让学生比较。同时老师示范写“鸟、的”。学生书空。
三、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读、和好朋友一块儿读、和同桌比赛读……
2、这课出现了一个新的标点符号,找出来。认识“;”。现在数一数,这课共有几句话?
3、请大家出主意,我们可以怎样来读好这篇课文?
4、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太阳可以从哪些地方升起来?(感受太阳升起带来的快乐。)
指导读好课文1~4分句。小朋友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跳、冒、闹”。
5、太阳还能从哪些地方升起来?学着儿歌的样子讲一讲。
6、出示最后一句,学生练读。(学到这儿,你想对太阳说点什么?)
7、看谁最先能把儿歌背下来。
四、老师指导,学写生字
1、出示四个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它们在四线格的位置,你觉得写这四个字应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师**指导。
虽然,我执教的网络环境下的《太阳》一课效果甚好,但是,这其中,也有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反思一:在网络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毋容置疑,通过网络环境下《太阳》一课的学习,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收获一定比传统课堂来得多,来得广,但未必见得专、深。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本身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学科价值的成分在一堂课中该占多少,才算恰到好处,这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达到最优化的整合,是需要不懈探讨、不懈实践的一大问题。
反思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不熟练也不可避免地给网络课的教学带来了限制。
反思三:要将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建立系统的丰富的资料库极为重要。
反思四:什么样的课适合上网络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教学有着它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课都有必要借助网络来上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应用得恰到好处,而非多多益善,不能刻意去上网络课。
2、2017年九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三单元优秀作文范文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风光怡人。趁着暑假之际,我们一家前往北京、山西、山东等地方观光旅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迷人的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的胶洲湾畔,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它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辉映出青岛美丽的身姿,具有典型欧式风光的建筑,形成了中西合璧,欧亚风情的特色。赤礁、细浪、彩帆、金色沙滩构成青岛美丽的风景线。历史、*、民俗和节日庆典赋予青岛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首先来到素有“海山名山第一”之称的崂山,它位于黄海之滨。主峰海拔1133米。我们乘坐缆车到达明霞洞。此洞十分奇特。站在洞前的崖石平台上 ,眺望远处,白云缭绕,如波涛翻滚。听导游介绍说,古代道教师傅张廉夫在这个洞修练了整整21年。最后一年,这个洞会发出了灿烂的光芒。可见,修炼者的心诚功深。我们又来到崂山规模最大的道场——太清宫。宫里有上百年树龄的银杏、松柏等树木。宫舍150余间,分别为三个独立主院。院子的屋顶蓝瓦金檐,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四周的墙壁镶嵌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无穷的智慧。
我们下了山,来到了青岛市著名的景点——八大关前。它位于青岛市南区,以古代八条重要关隘的马路得名。八大关建筑于20世纪初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造,以后美、俄、日以及中国建筑师陆续设计建造,至20世纪40年代完成了此宏伟的工程。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这300余栋集20多个不同建筑风格的各阁别墅建筑群。它体现了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有平面对称、轴线突出的德式,尖塔坡顶的哥特式,装饰粗放的西班牙式等。建筑群依山傍海,与周围自然 环境融为一体。走在八大关的小路上,我细细品味这古朴典雅的西洋建筑。犹如置身于异国领域,别有一番风味。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还游览了栈桥、石老人和五四广场等景点。在五四广场,那五彩缤纷的风筝令我大开眼界,我的心也随着风筝的飞翔而沸腾。
我爱青岛,那幽雅别致的建筑,碧波荡漾的大海,绵长的金色沙滩,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树木,平坦洁净的柏油马路,使我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丽,青岛人民的勤劳智慧。啊,美丽的青岛!我祝福您的明天更美好。
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我叫神舟号》教案及教学设计
本课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二两个自然段通过嫦娥姐姐与“神舟号”飞船的对话,说明这艘飞船是中国制造的,正在进行飞行试验。第三自然段讲嫦娥姐姐要“神舟号”带她回家。课文插图描绘了嫦娥姐姐与“神舟号”飞船的对话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7个字是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飞”字的第一笔、“你”字第四笔和“么”字第二笔是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笔画“横折斜钩”、“横钩”和“撇折”。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学会9个生字及9个生字的书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指导看图说话
1、(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主?太空中有些什么呢?
2、在嫦娥姐姐身边有一颗人造卫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
3、你怎么知道这颗人造卫星是从中国来的呢?
二、揭题,学题
学生读题,正音
三、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听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照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4、检查提问:“我叫神舟号”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呢?飞船弟弟有什么本领呢?
四、认读生字词
天
飞
在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找朋友
3、在书上描红
4、练写
一、检查复习
认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指名读
(2)分句理解,指导朗读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齐读第一句。
学习第二句。
指名朗读嫦娥姐姐的话。
“你”指的是谁?
嫦娥喜欢飞船弟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嫦娥姐姐问了飞船弟弟哪两个问题?
(引读两个疑问句)再指名读第二句。(揭示:嫦娥姐姐问话时的语气十分亲切)
过渡:飞船弟弟是怎么回答的呢?
学习第2自然段。
师生回答。
师:*,你从哪里来?
出示: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这里的“我”指谁呢?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继续回答。
师: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生:科学家派我来作飞行试验。
出示:科学家派我来作飞行试验。(指名读)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飞船是由谁造的?它有什么特殊本领?
结合板书:飞船弟弟中国来作飞行试验
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嫦娥姐姐高兴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她为什么高兴呢?(指名学生说)
(3)齐读第三自然段
朗读全文。
1、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学习生字。
问你来新笔画
1、认读
2、找朋友
3、交流记忆方法
4、描红
5、书写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三人一组,自由练习,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指定两三个小组分角色朗读。
嫦娥姐姐:亲切高兴
飞船弟弟:肯定自豪
二、练习背诵
1、自由尝试背诵
2、指名背诵
三、启发想象
嫦娥姐姐跟着飞船弟弟回到了家乡,她看到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用“高兴”说话。
出示:(谁)高兴问:什么事让你高兴呢?
六、学习生字
以
前
的
1、认读
2、找朋友
3、交流记忆的方法
4、看笔顺图,描红
教具使用:1、自制投影片。
2、自制生字卡片
3、小黑板。
4、卡片。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1、(屏显插图)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长生不老,奔上了月宫,成为天上的仙女。她上天后,一直在思念着家乡。在1999年11月21日夜晚,她在太空中遇到了一艘飞船。想知道他们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
2、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指导。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生字词读音。
(卡片出示)
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
4、文共几个自然段?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指导句间停顿。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天飞在你来
2、学习新笔画:横折斜钩、横钩
3、自学生字。
看笔顺图,记忆字形、笔顺,并分别给它们找个朋友。
交流。
4、指导写字。
①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写。
②学生描红,教师行间**指导。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出示:天飞在你来
2、认读。
3、给“天”“飞”找朋友。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多媒体演示无人飞船在太空中散步的情景。
“太空”即很高的天空。
飞船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⑶嫦娥姐姐对飞船说了什么?
出示:*,你从哪里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①“*”指谁?“你”指谁?
②嫦娥姐姐问了飞船哪两个问题?她为什么要这样问?
简介:无人宇宙飞船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能到离地球很远的宇宙中搞科学研究,只需科学家在地面控制就行了,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才发射升空,嫦娥以前当然不会见到了。
③谁来学嫦娥姐姐问一句?(亲切、惊讶、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飞船弟弟是怎么回答的?
⑶启发看图想象,理解“思考”。
出示: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科学家派我来作飞行试验。
①讨论:从飞船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交流。
这是*爷爷命名的,即神奇的飞船的意思。
B:家乡――中国。
C:任务――科学家派来作飞行试验的。
③谁来学飞船弟弟,回答嫦娥姐姐的话?(自豪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嫦娥姐姐听了飞船弟弟的话以后有什么反应呢?
⑴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嫦娥姐姐怎么说的?
⑶出示:*,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带上,我真想回家看看。
①嫦娥姐姐为什么要回家看看?
②是啊,嫦娥姐姐离家这么多年了,现在“神舟号”可自由来回,她当然想回家看看。
③谁来学嫦娥姐姐说一说?
嫦娥姐姐跟随飞船弟弟回到了家乡,我们准备怎么样接待她呢?
三、总结课文
祖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先进的飞船还等待着你们这一代去创造发明。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字卡:问以前的
2、自学生字
看笔顺图,记忆字形、笔顺,并给他们找朋友。
3、指导写字。
①教师范写。
②学生描红。
4、四年级上册语文新编名师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研究少年*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_导入,抓主线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
(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
2、组内交流
(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
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展开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谈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这样的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1)修改句子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
(2)比较句子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②微观的中国人读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都不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感情朗读,读出愤怒与无奈。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当*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想象该如何去读!
2、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资料补充,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出示资料:1885年,上海的黄浦公园在租界内建成后,便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是对一个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华不振的有力证明。
4、正是目睹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你们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