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亡舌存哲理故事
相传老子的恩师叫常楸。
有一年,常楸老了快病*,老子赶去探望。老子扶着常楸的手问:“先生怕快要归天了,有没有遗教可以告诉学生呢?”
常楸缓缓回答:“你就是不问,我也要告诉你的。”他歇了口气问:“经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过故乡而下车,不就是说不要忘记故旧吗?”
常楸微笑着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乔木要小步而行,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过乔木小步而行,不就是说要敬老尊贤吗?”
“对呀,”常楸又微笑着点点头。想了一会儿,常楸张开嘴问老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
“在啊。”老子回答道:“您为什么这样问?”
常楸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又继续问道:“那你看我的牙齿还在不?”
“一颗也没有了。”
常楸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老子想了想,答道:“知道了,舌头还能存在,不就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所以全掉了,不就是因为它太刚强了吗?”
常楸摸着老子的手背,感慨地说:“对啊,天下的事情,处世待人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
拓展阅读
1、哲理故事:真相往往败给故事
多年对舆论的观察产生一个心得:同一事实可以讲出无穷多版本的故事。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哲理故事:真相往往败给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多年对舆论的观察产生一个心得:同一事实可以讲出无穷多版本的故事。
比方说,有一个女性打破各种*伦理的枷锁,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被*礼教残酷地杀害。这是一个正面的故事吧?另外一个故事是,有一个淫妇勾结奸夫,残害自己的亲夫,最后被小叔子给弄死。这是一个负面的故事吧?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这么一个人,但却是两套表述系统。
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有一次在餐馆吃饭,我只点了两个菜,结果服务员“噌噌噌”给上了三个菜。我说:“这个菜我没点啊。”服务员一看单子说:“你是没点。”小姑娘接着说:“这菜挺好的,是我们店当家的拿手菜,你就吃了吧。”我说:“凭什么啊?你别看我胖,我是实心胖子,里面空间不大的,你退了吧。”
我刚开始还好好说,但怎么说人家都不退,非得逼我把这菜给吃了。最后我实在烦了,一拍桌子,说:“你把你们经理叫来!”话音刚落,人家姑娘“哇”地就哭了,说:“如果你不要这菜,我就得赔,你说你们吃这菜,一个都几十块,我哪儿赔得起啊!”您说我怎么办啊?赶紧给姑娘递餐巾纸说:“算我什么都没说,你赶紧走,别哭了,我吃。”
同一个事实:我点了两个菜,她给我上了三个。一旦进入故事里,事实就不那么好说了。它可以变成一个强势的商家不讲理,欺负弱势的消费者,逼我吃我没点的菜。可小姑娘一哭之后,这个故事又可以变成一个上得起馆子的`城里老爷们儿,欺负刚到城里来打工的一个农村姑娘。所以,我不敢理直气壮,只有忍气吞声。
很多社会事件都是这样,基于同一个事实,可以讲出很多个版本的故事。常说真理越辩越明,短时间内我觉得这个效应是有。但是,很多重要的事件和舆论战,大家不是越辩越明,而是各自讲各自的故事,看谁的故事有吸引力、传播力、感召力,最后都是故事战。
2、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哲理故事
走在时间的隧道上,常常感觉自己走得太久太孤独,因为这一路没有永远的旅伴,他们要么在半途掉队了,要么在半途出现,然后最终都没有一起走过来。于是便特别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包括快乐与不快乐的。
小时候,常常一个人出外面去玩,有时候甚至玩到忘记了回家的路。那个时候脑子里一无所有,什么都不用去想,也不用去想什么,如今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无忧无虑。记得有一次,在我玩得尽兴的时候,一位大姐姐走到我的身边和我玩,她还教我一手画圆的同时另一手画方,当我拿起笔时,便毫不犹豫地画了起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比想象中的容易和简单,那位大姐姐高兴地摸着我的头,并且对我赞叹不已,,最后还送我回家。这是外人对我的第一次夸奖,从此那位大姐姐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便挥之不去,她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问号。
慢慢地,开始长大了。那位大姐姐也如在人间蒸发般消失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生活中也接触了许多人、许多事,每天要做很多事情,要想很多东西,于是开始烦恼了。当拿起笔想再一次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时候,居然画不出来了。太多的杂念,太多的多愁善感,太多的忧虑,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法已经使我每天不断地在变形,我已经不再心如止水了。于是又开始怀念小时候。人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喜欢活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其实,画圆不就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归宿吗?从一个点出发,然后最终又在同一个点结束。而画方不就象我们人生的经历一般吗?有直路,也有弯路。
在听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演讲时,他的话让我感到震撼。他说,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无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从无到有,然后从小到大,最后就是从有到无。也就是一个企业从社会经营起,最后要回报社会这样一个过程和结果。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无。从开始到最后,最终都要变成个“无”字。
有人说,如果你每天活在逝去的昨天回忆之中,活在明天的累赘之中,每天把自己关在一个牢笼之中,这是我们一些人的悲剧。你看,昨天已经消逝在青春的脸上,今天却还要重演着昨天的悲剧。如果你是这样的,说明你已经开始衰老。
有人说,生活其实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牢笼之中,每天都在享受着慢慢死去的过程。也有人说,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的丰富,我们时刻都在享受着多姿多彩、幸福的瞬间。这就是不同的人生,不同人的心态,于是便有不同的生活。
我们一些人常常每天都说:“生活好累。”其实,生活本身没有什么错,错的是我们对待生活的心态,我们的心常常背负着一些不必要的累赘,甚至自己给自己压力或夸大压力。如果我们试着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你就会发现每一天的精彩。
也有人说:“青春好烦。”其实,青春是多么美妙和珍贵,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就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样珍贵。我常常听见青春之水在我耳边不断流走的声音。
其实,我们今天应该活在追求梦想和不断奋斗中,明天活在回忆中。人要往后看,总结经验和教训,但同时也要往前看,展望未来。
如果要活得开心,让我们的青春、生命焕发容光,不妨每天都试着一手画圆,一手画方。抛掉一切干扰,做回真正的自己,做自己的*。
我想,当我老去的时候,我还会从容地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3、博士分羊哲理故事
东汉时,京城太学府聚集了一批博学之士,个个精通儒家道义,被封为博士。
有一年年底,皇帝下诏赐给每位博士一只活羊。可当一大群羊被赶进府时,众博士犯起了难,这些大小、肥瘦不一的羊,该怎样分配才公平呢?
没人能做主,只好开会商议。有人提议把羊宰杀后分肉,肥瘦搭配,每人一份就公平了;有人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不如众人抓阄,分到什么羊全凭运气;可有人又觉得抓阄显得不够大度,有辱身份……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半天,也没商量出个办法。这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博士甄宇站出来说:“还是每人各牵一只吧,我先来。”说完,他就向羊群走去。
众人看着甄宇,心里嘀咕:这家伙定会挑只最大最肥的羊,这样下去,最后牵羊的人就吃亏了。
可出乎意料的是,甄宇在羊群中瞅了半天,最后牵着一只又瘦又小的羊走了。见此情形,一些不计较的人也像甄宇一样,牵只小羊就走了。剩下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计较,谦让一番后,也都随便牵一只羊回家了。就这样,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此事很快流传开来,人们都夸甄宇是谦恭有礼的典范,还管他叫“瘦羊博士”。
甄宇听说后,笑着说:“原来赢得他人的敬重如此简单。”
有时候,看似复杂的事情,只要多替对方着想,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就容易解决了。
4、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哲理故事
在强权与*面前,没有人不畏惧它,所以出现“众人之唯唯”也就在所难免。
然,一个人到底是要人“唯唯”之畏,还是要人“谔谔”之敬呢?
不少人错误地以为别人马首是瞻的原因是自己英明,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怕他、惧他,以此凸显自己。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鬼,它极尽所能,目的就是想让别人怕他。故事是这样记录的:老仆刘琪的妻弟独居一室,床在北窗下。夜半时觉得有只手在他身上抚摸,怀疑是小偷,惊醒细看,只见那胳膊是从南窗探进来的,几乎有一丈多长。他素来有胆量,便抓住它不放。忽然又有只胳膊破窗而入,打他的脸颊,痛不可忍。他回手抵挡时,被抓住的那只手已经掣了回去。他听到有人在窗外大声说:“如今你怕鬼了吧?”他这才记起昨晚在树下纳凉时,对同伴自称不怕鬼。
纪晓岚认为让别人怕自己不是本事,不值得去炫耀,所以,他在故事的背后发表了一段议论:“鬼何必要让人害怕它们呢?能叫人害怕,鬼又有什么荣耀呢?因为一句话的缘故,就去寻衅求胜,这鬼可谓太多事了。裘文达公说:‘让人怕我,不如让人敬我。尊敬发自人的本心,是不可强求的。’可惜那鬼没能听到这些话。”
“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还真值得每一个人反思。唐太宗李世民,贵为九五之尊,他驾驭下属的能力非常出*,他就是“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的楷模。唐太宗十分欣赏徐世?薜木?虏鸥桑?智张逅?闹页稀U旯凼?迥辏?焓?尥蝗簧砘急┎。?焦僬锒虾*?鲆┓剿狄?昧?牖抑瘟啤K?搅?爰词腔噬系暮?搿L铺?谔?岛螅?砩霞粝伦约旱暮?耄?靡焦倌萌ノ?焓?藓鸵?0凑沾?车男⒌拦郏?硖宸⒎羰苤?改福?鞘乔嵋撞荒芩鹕说模??慰鎏熳游?*痈钚肓萍哺?乔八?从械摹N圆≡诖驳男焓?尴氩坏教熳诱庋?鞒枳约海?屑さ锰槔峤涣鳌P焓?薏∮?螅?铣?蚧噬峡耐沸欢鳎?笨牡猛飞舷恃??顺隼础H欢?铺?诶钍烂穸赃敌坏男焓?匏担骸拔艺馐俏??铱悸牵?槐芈榉衬闵钚弧!贝撕螅?焓?拊椒⒙裘??钍烂裥ЯΓ?ǹ止几毫耸ザ鳌?
汉代的“飞将*李广”,他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爱兵如子。行*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正是因为李广使士兵敬他,才出现了“龙城飞将在,胡马不敢度*山”的安定局面。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赞扬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之谓也。余睹李将*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在《伊索寓言》里也有个故事,是说太阳和北风想比试一下谁的威力大,他们商定,谁能剥去行人的衣服,谁就能获得象征胜利的棕榈枝。先由北风来显身手,他开始猛烈地吹气,行人就把衣服裹紧,他就吹得更猛烈,行人觉得太冷,就又添加了厚而长的衣服,裹得更紧。最后北风终于泄气了,只得让太阳来一试。太阳先温和地晒了一会儿,行人便把添加的衣服脱去了,接着太阳光越来越强烈,行人觉得热不可当,就脱去衣服,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洗澡去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使人怕,怕生恨;
只可惜,很多人却痴迷于让人怕,比如教师教育学生,比如上司管理下属。
如何为人?我以为,裘文达公的“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当为处世之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