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拓展阅读
1、有关李白的优秀观后感作文心得精选
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上了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品那一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曾经也思考过,为什么李白的诗会如此让人沉醉入迷,他的诗既不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也不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可是,那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水终是落在了我们心间;那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光终是照在了我们身上;那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声终是响在了我们的耳畔……如此一笔,看似不留痕迹,实则带走了我们的心。
品那一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李清照的“唯恐双锡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出了满满愁丝;读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出了淡淡怀恋。唯有读李白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私人是谁,我说是李白。当时只傻傻的把他写的诗很多,流传至今的也有1000余首当做理由。也仅仅是这么个简单的理由,我才更愿意去了解,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诗。因为了解,才更愿意去细细品读,在午后的阳光下用心去感受。也曾经,为背诵不下那一篇篇长篇阔论而苦恼,但很快就被对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所替代。他的诗,如酒,悠久醇香、回味无穷;如歌,缠绵交错、余音绕梁;如画,亦真亦假,流连其中;如舞、如鼓、如天边一抹红霞……
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2、有关李白的优秀观后感作文心得精选
他桀骜不拘,他**自如,他不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他也曾满怀壮志,力求在*上有所作为,“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留名”,他在事业顶峰,曾有贵妃捧墨,力士脱靴之待遇,但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终究让他与世俗格格不入,而被众人排挤,从高处跌入谷底,他就是李白,一位浪漫主义的诗歌大家。
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也为他提供了写作大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李白不适合那个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等的豪放之情是旧时*王朝的所认可的,也许李白能在充满活力的盛唐崭露头角,但盛世转衰,*制度的丑陋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李白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颠簸流离,最后抱憾病逝。李白注定不是周转于*的世俗之人,他是诗仙,是游离于整个时代甚至是超凡脱俗的佼佼者。
世人不懂李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李白才能在仕途不顺时尽情在自然美景中游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夸张手法更彰显李白写诗时思绪的开阔,用词的奔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显示出了李白超凡的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通过诗句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等,李白的诗中酒是个永恒的话题,李白爱喝酒也爱写酒,他曾经自诩为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和诗歌一样对于李白来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可以使李白暂时忘却坎坷的仕途,暂时不去管人间琐事,而能翱翔在他自己建立的梦想世界当中,符合他追求浪漫主义的一生。
李白的个性在他的作品中展露无遗,他热爱祖国山河,踏足五洲;他重视友情,赠友怀友之诗无数;他思绪活跃,想象丰富,梦幻神游。他写下了多少千古流传的名篇让无数后人吟诵,他用诗歌描述了自己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用诗歌谱写了一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当我们现代人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同时,也为他乐观的人生观,豪放不拘的性格所折服。反观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虽说我们一向自诩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得像李白那么潇洒自如,爱憎分明呢,李白是位大家,飘逸的诗篇,洒脱的人格。
3、有关李白的优秀观后感作文心得精选
思念,仿佛是在这个早春的黎明附着在心上的一层霜,有一点寒意,却不至于将人冻伤。甚至有可能在晨曦中,迎来一丝温暖的光芒。——《闲敲棋子落灯花》吴雨亭
李白的思乡诗在前期还只是思,但在后期的诗作上却多了一丝悲情在里面,我以为李白在初离家时,心怀远志,因此心中的悲情被高远的理想之情所掩盖了,因此不觉得离家有伤怀之感,但在外久了,有了思归之情之后就不同了,离家久了之后所引发的思归之情有多种情况,如思念渐渐老去的父母,思念许久未见面的亲人,以及在外经历苦难与在家安逸日子的对比等等,这时的思乡之情,怎能不带有悲情色彩呢?
思乡之情的表达方式最普遍的就是通过明月传情思啦,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而李白的思乡之作,除了借助月亮,还借助家乡的地名、家乡可看到的山川草木、花草虫鱼,还有传信的动物等等,例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故园情。又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带上诗人特有的思乡情怀的‘传情物’,使得私人的思乡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
难道李白想归家却不能归吗?并不是的,家并非不能归,而是报负未成,不甘心就这么回去。现在离家展怀者不也是这样吗?谁都想衣锦还乡,可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有千千万万,又有几个是能功成身就,光荣返乡的呢?志向越远大,责任就越重,压力也就越大,而这压力并非他人施予,而是自己垒上的重量,这是人生的历练,想成长,谁都少不了这一步。
热爱自然之人,看到的自然万物都与他一样是有灵性的生命体,因为充满生机的人,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朝气赋予每一种事物,这样,他看到的自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二者相互影响,才会在时光流逝中保持永不消逝的激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啊李白,你的梦想真是远大,可惜这一辈子你也只能是个诗人,做不成一个*家。
4、关于“文章选材”与“背景事实的融合”作文教学
同学们,写任何题材的文章,都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写作的背景、事实。二是与背景、事实相关连并且最能说明与表达背景、事实材料的选择。
关于文章的选材,在前边已经简单地说过了,这里再次把选择材料怎样与写作背景事实融合为一体的问题来和同学们分析一下。
下面以一篇新闻报导为例来具体分析:
《中美两国和平友好合作有利世界和平》是一条外事活动消息。这条消息的特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背景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结合得非常恰当。全文共分十六个自然段,其中半数以上的段落中有背景材料的使用。在其写作手法上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成显著的对比。它的背景材料用量确实很大,但可以看出这些背景材料并非多余,如果去掉它们,新闻事实将会成为不可理解的许多疑团。
本文与“渡江”一文的写作,都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都有一个很突出的背景印象。“渡江”是我军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为前提背景的,而本文是以禁锢,敌对了近半个世纪的中美关系为前提背景,故而在报导中就势必会出现“细微”、“概括”两种章法。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纵的方面来看,它是历史的,它有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横的方面看,它是现实的,它是和周围的事物紧密联系的。为了深化主题,阐明事物的意义,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或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与联系,在写作中就需要穿插历史背景与环境背景材料,因此,对于这方面的材料组织,选择,筛取是十分重要的,多了画蛇添足,少了不足以阐明问题。
背景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写作过程中,总是要把两者融合在一起的,使背景材料化作新闻的本身。
本文的背景材料选择是从历史的发展及实际角度上选取的,从第一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往来,和高级人物的友好接触等大量的历史事实中选取而来,对本文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引用了邓颖超养的一盆美国朋友送的玫瑰花为背景材料,然后以花来比喻友谊:“这种玫瑰花有一个特点,初开时是淡黄色,开到后来,就变成了粉红色的了。这象征着我们的友谊。开始时是淡淡的,到后来就会加深了。”这样就把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展望紧紧联结在一起了。把背景和新闻融在一起,叙述十分自然贴切,也增加了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厚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