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献珍的感人长征故事:难忘生死长征路
参加妇女独立营
杨献珍兄妹两人,在穷苦人家长大,没有上过私塾。一家人全靠父亲祖传的打铁手艺为生,日子过得很窘迫。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领导率领下,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一带的大巴山区,并随之建立了川陕苏区。
“穷人债难还,卖女当丫环;丫环多磨难,血汗都流干;红军来了砸枷锁,丫环走出鬼门关。”这是我们从杨献珍口中得知的《丫环走出鬼门关》歌词。红军到来之前,川陕边的广大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红军到来之后,把解放妇女、发展妇女组织作为重要内容。川陕*和红军在通江、巴中先后3次召开妇女*,红军各级宣传部门还运用唱歌、演戏等形式,揭露旧社会对妇女的迫害。
随着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一些劳动妇女也纷纷走出家门,报名参加红军,杨献珍就是其中一员,当年只有16岁。老人还记得参军当时的情景,一贫如洗的父亲把家里养的一只鸡送到连队,并看望了杨献珍,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见上家人一面。
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从川陕**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县隆重组建成立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下辖4个连。由于杨献珍工作积极,思想进步,被挑选出来参加妇女独立营。
妇女独立营成立后就开始练兵,跑步爬山,射击投弹。训练中,一些缠过脚的女战士鲜血把鞋子都浸湿了,还坚持不掉队。“那时候也不知道苦,也不怕苦。”老人回忆说,经过必要的战时训练后,独立营除结合当地民俗从事宣传鼓动工作外,还配合红军主力直接参战。战斗中,她们主要是运送看护伤员,生产军需产品。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打胜仗,红军队伍不断扩大。1934年3月,妇女独立营扩编为妇女独立1团,辖3个营近1200人。同年,又扩编建立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2团,一直到1935年2月长征前夕,根据当时部队行军作战需要,合编为妇女独立师,当时有1万多人。
杨献珍一生曾参加、支援过无数次战斗,全身多处受伤。然而,令杨献珍老人终身难忘的,还是她参加红军长征途中遭遇的一个个生死时刻。
1935年3月,杨献珍随部队长征。8月的一天,军队在行军途中休息烧水时,炊烟让敌人发现了目标,敌机突然在红军上空低空盘旋,来回投弹轰炸。第一轮炸弹投下来,当场炸死炊事班8人。第二轮炸弹离她仅3米多远,好在没有爆炸。当第三轮投弹时,不知咋的,一位姐妹突然站起身来,情急之下,杨献珍猛扑过去将其压倒在身下,后来,她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她醒来时,战友们告诉她,她已整整昏迷了一天。原来她在救那名战友时,弹片把她的右腿给炸伤了,身上也多处负伤。受伤后,她在简陋的医院里疗养了近半个月。
长征途中,雪山陡峭寒冷空气稀薄,草地一望无际,让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在翻越夹金山时,为鼓舞士气,杨献珍和女子宣传队员们一起,站在十字路口、半山腰上打快板、唱军歌,为指战员呐喊助威,加油鼓劲。站在风口上的杨献珍,脸被吹变形了,嘴唇也裂开了口子。姐妹们劝她休息一下,她摆摆手,依然不停地为大家打气。
杨献珍所在的妇女独立师曾两越雪山三过草地,最后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在强敌围攻并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大部分**壮烈牺牲,长眠于祁连山下。想起当年并肩作战的姐妹,杨献珍流下思念的泪水。她说:“我是幸运的,我们独立师一万多妇女姐妹最后活着的没几个;我是幸福的,*和*没有忘记我们……”
[人物档案]
杨献珍,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妇女独立营并随红军长征,1937年在陕甘宁边区*后方残废院担任护士,同期与安徽颍上籍红军高大新结婚。1938年4月,夫妻俩办理了退伍手续,后回颍上安家落户至今,她也是阜阳目前唯一健在的老红军。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杨献珍老人,听她讲述长征的故事。
从繁华喧闹的城市经过绿阴小道和风景秀丽的八里河,初秋时节,我们来到颍上县半岗镇,见到了今年89岁高龄的女红军杨献珍老人。老人身体依然健朗,只是年事已高,又在行军途中负过伤,因此腿脚有些不便,听力也不是很好。在她四世同堂家里的正堂内,挂着由*颁发的“红军战士光荣”匾牌,格外引人注目。坐在老人的面前,我们倾听她讲述有关长征的那段血与火的故事。
“长征·历史壮举——纪念长征胜利出发80周年”
红军长征是中国***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部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光辉史诗,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
长征精神是我*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完整全面纪念这段光辉的历史,弘扬优良传统,使长征精神、长征文化能够更加广泛地被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了解和传承,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共青团*网络影视中心共同策划推出的“战史奇迹--纪念长征胜利出发80周年”大型长征精神宣传纪念专题网站正式上线,“纪念长征胜利出发80周年”书法美术作品网上征集及大型展览活动同期启动。
该专题网站通过“长征概况、重要会议、主要战役、民族英魂、图说长征、多媒体馆、独家解读”八大板块14个子栏目,搜集、以130多万字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300多张珍贵图片,全面反映红军长征的历史过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专题网站运用文字解读、图表新闻、连环画、视频MV以及动漫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青少年对历史的渴望,搭建青少年了解长征历史、传播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专业平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凝聚意志和力量。网友可通过网站了解参赛方式,参与比赛。
拓展阅读
1、最新人生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及感悟 人生励志小故事
前几天,一个朋友开着新买的车,带着妻儿去看电影。把车泊在影城门口后,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进了放映厅。
当他们看完电影走出影城门口时。笑容迅速冻结在脸上,爱车四周密密麻麻停满了别人的爱车,根本无法开出。一家三口在乍暖还寒的春风里无奈地等了一会儿后,孩子困得睡着了,俩人又抱着孩子折回影城售票大厅避风。
漫长的一个多小时之后,才有一个车主从附近的饭店走出来。把车开走。
第二天,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准备把车卖了。我说再卖就是二手车的价格了,得多亏啊!
他说,不卖才亏,买车本来是想方便出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是用来添堵的,不光停车难,在路上走的时间没有堵的时间长,小城本来不大,不如电动车方便,自行车环保。
那一刻。朋友的这个决定,给了我不小的震撼,得与失之间,很多时候,失才是得。
2、最新人生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及感悟 人生励志小故事
绘画中,黑白鲜明,或色彩纷呈,无论怎样,都是为了主题或者主体凸显。我们惊叹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惊叹之余,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任何的一幅画,无论怎样纷繁,都有留白之处。即使像长轴的《清明上河图》,任其复沓多变,人物,景物,场景,多得是无以复加,也少不了很多的留白之处。
书法也讲究留白。不管书法家怎样笔走龙蛇,或者是工整划一,为避单调,总要在书法条幅上,适当漏出一些空白,有的用以签章题名,或干脆作为衬托主题的空白。
留白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技巧。留白的多与少,疏与密,大多根据背景与主体的配搭而定。一帧画,一幅字,除了主题呈现美质外,留白也是美的一种。留白,实质是空缺,“缺席”。可称作是一种缺失的美。正因为这种缺失,更能起到烘云托月的陪衬,突出主题的效果。
留白走进了艺术,留白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许多人说话委婉,为人谦逊,处事低调,人称“谦谦君子”。一事当前,为自己打算,也替别人着想。办事力求周全,以情感人,讲求和谐,有时宁可损了自己的利益,也要照顾大众需求和呼声。这种大将风范,低调风格,也是处事为人的留白。
3、最新人生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及感悟 人生励志小故事
有一天,释迦牟尼静坐默思,探索生命的奥义。
他心有所悟。便问身边的弟子:“人生几何?”一弟子出口便答:“几十年吧。”
释迦牟尼摇了摇头。
另一弟子思考片刻,轻声答道:“真正称得上人生的只有几年吧。”
释迦牟尼又摇了摇头。
二位弟子疑惑了,便问:“依您之见呢?”
释迦牟尼沉沉答道:“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佛祖的彻悟,在常人之上。
人之一生,犹如一呼一吸,生和死,只是瞬间的转化。了悟这点。方能做到努力把握每一刻、每一秒。须务。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
人在每呼吸一瞬间,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时时更新自我,不眷恋旧我。不追悔往昔。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吐故纳新,让生命之树常青。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