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20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1

今天闲了点,工作和生活都在随意中,随便翻书,读了几遍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触。

文中有一句话:“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对学习的痴迷,对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我们呢?有些同学不比学习,只比吃,比穿,看谁打扮的“靓”打扮的“帅”,存在明显的攀比心理。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过,衣着只是一个外表,而内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们喜欢美丽,没有错,但不要过分追求美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内心上给自己增加美丽,有知识的人是美丽的。我们应当学习作者,学习他那以学为乐的精神。记住,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同学们,看看《送东阳马生序》,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好学的心,让我们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来,为了明天而努力奋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2

我读了一篇《送东洋马生序》的,这次给我了很多回忆,很多想法。

读了这篇后,我回想了自己是否像他一样能刻苦读书吗?能像他一样挨饿挨冻吗?还能像他一样求师艰难吗?所有的答案只是一样的,一个字,是“不”字,我很像文中第二段的“诸生”那样的人。

又回想一下,我爸爸呢?我妈妈呢?对,没错!他们曾经介绍过,他们年轻时,家庭经济非常贫困,连一只布鞋、草鞋都买不起,学校远,只能赤脚走去,应有多么痛楚!但他们不放弃,他们认真学习,结果有一个这么好的家庭,他们还能把我养得白白胖胖。

读了这篇后,我心里只有惭愧,我有这么好的头脑,我读了九年,唉!一点没有进步,真遗憾!我现在已是高中了,我能否在三年内努力改变吗?那就看我的信念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3

古人学习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否一帆风顺?这个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为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所写的一篇赠序。文中写了作者得书之难,从师之艰和求学之苦。令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

结合现在我们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师,也不用想尽一切办法去得书。我们现在的条件优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想看书直接去书店买,到上学的年龄是会直接去学校报名,有老师来指导你。可我们却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文中写道:“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我们不用抄书,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可是,有些同学却从未好好多过,他们与宋濂相比,多了一份优越,少了一颗好学的心。

拓展阅读

1、《 》原文译文赏析

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走之(跑)

B、援疑质理(援助)

C、同舍皆被绮绣(通“披”,穿)

D、右备容臭(香气)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俯身倾耳以请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谏之路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B、未尝稍降辞色(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

C、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着汤药喂我)

D、烨然若神人(浑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4、选出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勒奋学习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点记叙作者克服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事情。

C、第二段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苦,其中“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写出了作者家境的贫寒和借书路途的遥远与险恶。

D、“略无慕艳意”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学习活中怡然自乐、对同舍的豪华活毫不艳羡的心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是作者给同乡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参***:

1、B

2、C

3、A

4、D

5、C

2、《 》原文译文赏析

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问题。(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了 不 敢 销 逾 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3、【甲】文段在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参***:

9、录毕/走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1、(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2、(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3、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3、《 》原文译文赏析

第一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赠是指临别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无从致书以观(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4)弗之怠( )

(5)走之( )

(6)不敢稍逾约( )

(7)既加冠( )

(8)无硕师名人与游( )

(9)尝趋百里外( )

(10)门人弟子填其室( )

(11)未尝稍将辞色( )

(12)援疑质理( )

(13)或遇其叱咄( )

(14)俟其欣悦( )

(15)负箧曳屣( )

(16)持汤沃灌( )

(17)以衾拥覆( )

(18)寓逆旅主人( )

(19)腰白玉之环( )

(20)烨然若神人( )

(21)緼袍敝衣( )

(22)略无慕艳意( )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太学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成人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同舍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书的故事,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勉励,推崇,赞许

2.(1)爱好,喜爱(2)取得,买到(3)借(4)懈怠,放松(5)跑(6)超过(7)指成人(8)才学渊博的老师(9)快步走(10)充满(11)语言和脸色(12)提出;询问(13)训斥,呵责(14)等到(15)书箱;鞋(16)热水(17)被子(18)旅社(19)挂在腰间(20)光彩照耀(21)旧絮;破(22)羡慕;欣赏

3.(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1)余幼时即嗜学(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活。或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目的是劝勉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书,以期有所成就。

8.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才功成名就的。

12.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活之苦,与同舍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叩问之难;旅途之艰;活之苦。

14.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6.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与同舍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8.启示: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书勤。

4、《问题学诊疗手册》

这几天了王晓春的《问题学诊疗手册》,书中对问题的种类,教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语言幽默,浅显易懂。

在“问题教育在教师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王老师说:据他多年的观察,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

他提到了四个倒挂。一是教师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二是教师的经历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脱离教学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常常并非用在真正提高备课水平和讲课艺术上,而是用在了教学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业、分数排队等等。第三个倒挂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问题身上了。第四个倒挂是老师面对问题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钉子也不琢磨是怎么回事,只会继续和学较劲,给家长打电话,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观这四个倒挂,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真正用在问题教育上的时间应该反而更少。每天和问题对着干的老师,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精力倒挂的。王老师说,问题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教育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该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花费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问题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点: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王老师说,问题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来行动的方向。

他的建议和主张是:教师遇到问题出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

当我们冷静的把问题当作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反和厌恶立刻就会减轻,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甚至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科学家都是这样的。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时常常都是考虑怎么办,而不是先问为什么,不去研究这种现象。所以常常是义愤填膺,用管理主义的怎么办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路就不对头了,因此也常常出现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凭着自己的觉去处理,也不能急于去下结论。凡事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加思考,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此书不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点击查看更多《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298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