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杜牧
引导语:《早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全诗如下:
金河秋半虏弦开⑴,云外惊飞四散哀⑵。
仙掌月明孤影过⑶,长门灯暗数声来⑷。
须知胡骑纷纷在⑸,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⑹,水多菰米岸莓苔⑺。
【注释】
⑴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扰活动。
⑵云外:一作“云际”。
⑶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⑷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⑸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⑹莫厌:一作“好是”。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⑺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白话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赏析】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拓展阅读
1、杜牧《念昔游》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㧐㧐羽林枪。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念昔游》三首是诗人杜牧对往昔游历情形的回忆。
第一首追忆在江南的游踪。
开首二句诗人先总括叙述了十年来摆脱了种种约束、浪迹飘零的生活,接着诗人着重刻画一个画面,这是他飘零生活中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经常自斟自酌,自得其乐。这一描写,既刻画了诗人洒脱自得的神态,也照应了前句中的“飘然”。诗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看出诗人是多么陶醉其中。古时“献”与“酬”是行饮的酒礼,主人敬宾酌酒为“献”,宾回主人,主人又自饮敬宾酌酒为“酬”,诗人在这两字前各加一“自”字,正是要突出其自得其乐。后两句诗人扣住“游”字来着笔,但并非着重于所游历的山水之景致,而突出了自己寄情山水,到处吟诗作赋那种悠闲自得的神情。“倚遍江南寺寺楼”这一略带夸张的描述,进一步突出其潇洒自得、徜徉徘徊于山水楼台之间的形象。
这首歌在写法上,是以虚总实,以少总多,既写了江南的景致,写了自己的十年洒脱的生活,也流露出了自己内心的苦涩之情。
第二首回忆的是当年在云门寺所遇到的猛雨的情形。云门寺,在会稽若耶溪上。
诗歌开首以平稳的笔触交代了遇雨,点明了地点是在云门寺外,以及所遇之雨是瓢泼的大雨,起笔的平稳为后面句子的逐步拔高作了铺垫。因为诗人是站在寺门之外,故而此时云门寺周围的情形可以一目了然,诗人所见到的情形是“林黑山高”,而雨则是愈下愈大,如泼如注,“雨脚长”则对猛雨作了一个形象的注释,让读者对其有一个鲜明可感的认识。后两句是说自己当年曾当过内供奉,而眼前的雨势凶猛的情景,使他联想到侍卫皇帝的羽林军之剑戟,不仅威严地竦立空中,而其神韵也如剑戟一般森然可怖。所谓郊宫近侍,杜牧曾为内供奉,皇帝郊祭必扈从。“羽林枪”,颜师古《汉书》注: “羽林亦宿卫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 “”为竦立貌。诗歌的第三句为回忆之笔,也是转折之笔,为最后一句的上扬作铺垫,而最后一句显然是点睛之笔,写活了猛雨凶猛的可怖。
第三首是追忆在宣州的游踪。水西寺,即天宫水西寺,是宣州泾县水西山中一座很有名的寺院。
起句看似寻常,实则颇耐寻味,李白向以喜游名山大川而闻名,且多有留下其美丽动人的诗篇,水西寺能留下其诗笔,可见这个寺之不同一般。李白所题诗名为《游水西简郑明府》,其中有诗句云: “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口潇洒,幽客时憩泊。”李白的诗歌对寺及周围的林泉优美之佳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因此,首句之叙写就有如引入佳境之路径。第二句诗人极为精炼而传神地概括了他自己眼中水西寺的情景,“古木”,指寺周围古木森森,这表明该寺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了。水西寺原名崇庆寺,建于南齐永明年间。“回岩”,说的是寺的建筑结构是横跨两山之间,依山跨岩,造型奇伟,风姿独特,不仅如此,山风徐来,穿阁而过,令人神清气爽,为之叹一声:快哉此风。这一句把寺周围有形的,无形的,凝固的,或是流动的景致都收于笔下,让人为之神往。“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诗人深深陶醉于水西寺的美景佳境,他还要借助美酒来助兴,诗人借着酒兴在此地游历了三天,大有留连忘返、徘徊不回的态势。到底还有什么景致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最后一句道出了谜底:红花、白花竞相开放,远山近寺,美景迭现,细雨迷蒙,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沁人的芳香,使人如饮醇醪,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图景。一个半醉半醒的诗人徜徉于如此的美景之中,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图。真可谓是诗人何其有幸,得此美景;山水也何其有幸,遇此知音。
2、杜牧古诗大全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原文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文赏析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写作背景
3、古代诗句带花名杜牧杜甫
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三)兰花
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病起
【唐】贾岛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四)梅花
江梅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五)菊花
晚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二.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带有花名的诗句
五.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六.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七.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
其他答复三: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他答复四: 饮酒二十首(其中两首)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