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古诗翻译赏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01:07

水龙吟古诗翻译赏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译文] 看吴钩心弛疆场披坚执锐,拍击栏干悲愤难抑,登临赏景,愤激慷慨,有谁能理会。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 qìan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这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背景: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翰,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 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与"恨"。"落日楼头"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把吴钩看了"等句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落日残照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黄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句式多变,故文笔也不平直呆板。

拓展阅读

1、李颀从军行》原文 注释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汉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据中华书局本《全唐》,下同)

从军行》描写征戍西域的将士们的生活。李颀有康洽那样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家的朋友,自己又酷爱自然风光,所以对西域生活必有间接乃至直接的体验,才能写出画面感如此强烈的歌,犹如一幅色调单纯而浓烈、境界雄阔而悲壮的油画。

西域是辽阔的,野云万里,大漠雨雪。将士们的生活和这环境一样莽莽苍苍。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时分在交河滩上饮马。夜幕降临,军营中开始巡更,传来敲击铜制刁斗的声音,单调而有几分凄凉,还断断续续传来了琵琶的弹奏,穿插着几声胡雁的哀鸣。以上四联,都是从景象落笔,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其中第三句里的“暗”字为眼: 这一切音响,穿过呼啸着的风沙,都变得异样地暗哑,金属刁斗的声音失去亮度,琵琶幽怨,雁鸣哀切。在这四联所呈现的西域画面中有丰富而粗犷的色彩描写(白日、黄沙、雨雪)和线条描写(野云万里、大漠雨雪),但以声音描写为主。“暗”的渲染,及于色彩和线条,颇具匠心,真实细致地刻画出了西域这一特殊环境的气氛。这四联的句序并非时空顺序,意象是游动的。“黄昏”句后,围绕着“暗”字层层渲染,创造了悲壮意境。接着末二联主要写士卒心态,戍边生活虽然艰苦,但边事未靖,想班师回乡是不被允许的(汉武帝发使遮住玉门关,不准李广利班师回国),也是不应该的(应该舍死追随轻车将军李蔡去战斗),还是努力作战吧! 句意奋起,最后复以“年年”二句哀怨作结,全篇亦悲亦壮,颇多起伏。

从军行》主题虽归结于揭露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归结于反战思想,但整篇境界壮阔。被点明的流泪者只是“胡儿”;“应将性命逐轻车”句,意多慷慨。不乏胜利者或有信心取得胜利者的歌声,仍属盛唐人心目中的“盛唐之音”。初、盛唐人是以壮多于悲为时代风尚的。唐人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其选标准是统治者立场的“歌德派”,对李颀的仕途生涯“只到黄绶”(止于一县尉)表示惋惜,评价其“大道本无我”等句道:“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指的正是积极进取、壮多于悲的人心目中黄钟大吕般的盛唐精神。

2、谭嗣同《潼关》清、近代山 原文 鉴

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山川关隘有情乎?这种情,实际上是人的情感外化,当这种外化的情感和历史地理的沉积相撞击的时候,势必掀起巨大的波澜。谭嗣同是清末维新思潮的闯将,他一经登临潼关这座千雄关,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民族、历史、山川和力的豪兴淋漓的联想。这首纪游抒怀,凭关吊,包含着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恢阔豪迈、慷慨激昂的哲理思考。

的首句就气度不凡地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无比辽远的时空深处,“终”是时间的邈远,“高云”意味着空间的开阔,一笔就写尽了阅历自秦汉以来千风云的、高踞山崖的雄关英姿。随之一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在双重意蕴中展示了历史的错综: 它既描摹了在秋色中驰马登临雄关的风云得意的姿态,又隐括了在这座千雄关之前,金戈铁马交战的声响已被秋风吹散的历史悲凉感。谭氏另一首《出潼关渡河》有句云: “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这座作为秦晋分界、关东关西分野的历史雄关, 足以网罗半壁河山, 牵系着民族分合衰荣的历史命运。 因此, 马蹄声为秋风吹散, 既有苏东坡“大江淘尽千英雄”的历史反省, 又有人在清末国势积弱之秋, 民族之气在秋风中流散所引起的时代忧患和惆怅。

然而,人还在锐意寻找,锐意寻找着民族山川不可泯灭的精魂。“河流大野”之际,似乎可以从容不迫,悬一帆于开阔的江流了。但是人依然不改其豪放不羁的气概,于大野之间犹感身受束缚,向茫茫河呼唤着冲决一切罗网的叛逆精神。人又深知,这种叛逆精神是不会见容于当时当世的,于是他指山为誓,要象奔入潼关的山岭一样,恃险争势,不解平坦为何物。毫无疑问,人是把雄踞千的潼关作为历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凝结点来对待的,他左手操河,右手攀山,“拔起千仞,高唱入云”,呼唤着全民族跨越艰险,冲决罗网,向前奋飞。

中国抒情往往是即景抒情,即景言志,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的。其情其志,却须依凭人*襟。此是光绪八年(1882)人自湘赴兰州省亲时作,抒写的却不是个人身家的而是民族历史的感慨。

3、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宋山 原文 鉴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唐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阑,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屹立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是著名的登临胜地,自唐以来,人们为它写下了许多名篇。其中如孟浩然、杜甫的题咏之作都称绝唱。黄庭坚的这两首则别开生面,传神地写出了一个久谪遇赦的人在风雨中登楼眺湖的所见所感。

第一首写人登楼的感受。黄庭坚在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政敌诬陷,贬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县)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县),到绍圣五年(1098),又被移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东北)。当时的*形势十分险恶,年过半百的人在遭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之后,已经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贬所的居室称为“槁木庵”和“死灰寮”,他对于出峡还乡或回朝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数年之后居然遇赦东归,活着经过了瞿唐、滟澦的天险,并于徽宗崇宁元年(1102)正月到达巴陵(今湖南岳阳市)。二月一日,人冒雨登上岳阳楼,临眺着气象万千的洞庭湖,一种绝处逢生、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这“一笑”,既有庆幸生还的喜悦,又有追怀往事的凄楚,言简意赅,感人至深。而且,未到江南已先一笑,若到了江南故乡,见到了久别的亲朋,又当如何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余地。应该说明的是,“生入” 一句是用《汉书》中所记班超晚年上书请求“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典,但仅用其字面,读来浑然不觉,犹如中着盐。

第二首写人登楼所见。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风雨中的洞庭湖(由于此处湖面狭长,故称之为“川”),湖心君山的群峰宛如神女的十二个发髻。这种比喻,唐人已经用过,例如雍陶《望君山》: “应是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但黄庭坚把神女落实为相传是居住在君山的湘君和湘夫人,这就使此与屈原的美丽篇以及有关的美丽传说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读者联想浮翩。而且,以“十二鬟”比拟在迷濛的雨幕中起伏隐现的君山群峰,也比“一螺青黛”的形象更为生动。若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位于洞庭湖万顷碧波之中的君山是极为秀丽的,刘禹锡《望洞庭》中把它形容为“遥望洞庭山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可是当黄庭坚凭栏远眺时,见到的是风雨满天、湖波汹涌的另一种景象。于是人忽发奇想: 如在此时泛舟湖面,从如山的白浪之间观看苍翠的君山,那该是何等的壮丽啊! 毫无疑问,最后一句是从刘禹锡的句而来的,但是黄庭坚并不是简单地袭用成句,而是推陈出新: 一方面,把平静如镜的“白银盘”改成奔腾起伏的“银山”,使洞庭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它非凡的气势。另一方面,人自己也从远眺画面变成了置身于画面之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活用前人成句而不为所拘的手法,或许就是黄庭坚所提倡的“夺胎换骨”之法吧。

4、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唐山 原文 鉴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边塞的风光是奇丽的,边塞的火山、火山上的火云更是奇丽中的奇丽,这奇丽风光强烈地吸引着由内地而来的文人,以至这么一首为朋友送别的篇,也要先从火山的奇情奇景落笔了。

火山,即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山石为红砂岩构成,色红如火,加上气候干热,故人称火山。见惯江南青山秀人,乍一见到这仿佛燃烧着的火山,自然感到惊愕万分: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人好象是迫不及待地要把火山的情况转告人们,所以一上来就连用了三个“火”字,写火山的位置,火山的气势,火山的特征,先造成一种火气蒸腾、火云炎炎的气氛。接着,人选择火山最富特色的火云去进行大肆渲染: 满山火云凝聚,千里之内仿佛都成了燃烧着的大炉膛,连飞鸟也不敢靠近。这两句将火山的赫赫炎威,写得历历在目。

然而,火山并不永远是这么一副喷火吐气、炙热逼人的严酷面孔。火山风光的奇丽,更在于它的变化之快。你看,黎明之际,那厚重的火云突然被强劲的胡风吹散了,昨日火云压山山欲焚的场面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而刚刚靠近傍晚,火云竟又随着塞雨聚合起来,仿佛重新占据了这块应该属于它的领地。一天之内,瞬息万变,这该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多么诱人的情景。这里,人特地要点出这个“乍”,来描写火云消散之快,特地用一个“浑”说火云又全都聚合回来,这是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人自己对火山、火云奇景的强烈惊喜之情。

读到这里,再看那畏缩在千里之外的“飞鸟”,就不难想见,人是怎样以自己对火山奇景的热爱与神往,标举出一种不同凡俗的个性了。所以,在火山的威严面前,只有人能欣它,理解它,赞美它: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氛氲,浓郁繁盛的样子。这两句以多么热烈、美好的字眼,写出火云气吞一切的气势: 关塞的树木统统掩映在它的浓云之中,交河的城堡也搂在它的怀抱里。

人将火云写得如是热烈、如是磅礴,而收笔却大大出人意料:“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直到这两句,人突然一笔点题,原来,前面将火云写得那么热烈,那么壮丽,目的却在于衬托出送别的冷落和朋友的深情。友人就要经过火山之东,踏上万里迢迢的征途远去了,这一路的千难万险当如何经历? 一路的孤独寂寞又当如何排遣? 人说不出别的更多的话来,所以只是由衷地希望那山上的一片孤云可以伴随着离人,为之在途中作伴,为之在黑夜驱寒。这里,人把一片火云当作友情的化身去陪伴离人,颇耐人寻味。火山,本是鸟儿不敢飞过的可畏之地,现在竟有人要经过这里远征,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正是人在中所要着力歌颂的吗!

这首以对火山、火云的奇丽风光的赞美,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托于言外,在送别中确是别具一格的。

5、吴伟业《夜泊汉口》清、近代山 原文 鉴

秋气入鸣滩,钩帘对影看。

久游乡语失,独客醉歌难。

星淡渔吹火,风高笛倚阑。

江南归自近,尽室寄长安。

这首写汉口夜景,寄托着人因奔波于旅途而思家的悲愁。

首句奇峰突起,先声夺人。“秋气” 不光是点明时令,同时还包含着 “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层意思。“鸣滩”写波涛拍打着江岸,汹涌澎湃,发出轰鸣,而“秋气”“入” 于 “鸣滩”无形中又助长了衰飒之势。次句以平缓的语调补出 一句,点醒题目中 “夜泊”二字,说明这轰鸣的涛声是人钩起窗帘、“对影” 观看汉口夜景时听到的。“对影”即与自己的影子作伴,而“看” (音kān刊)表明人是独守孤窗,既写出旅途的寂寞孤独,又为下联中的“久游”、“独客”张目。“久游”二句,写旅途劳碌孤寂之情。人长久在外游宦,以致 “乡语”已“失”(改变),如今独自夜泊汉口江岸,纵有解愁之酒,却“难”以“醉歌”。人之所以心事重重,都是因为“独客”他乡的缘故。“星淡”二句,写夜泊的所见所闻:天宇星光淡淡,江上渔灯闪闪,不知何人倚阑吹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逸。这二句,遥接“秋气” 二句,人用涛声、星光、渔火、笛曲描绘汉口秋夜的景致,给人以岑寂旷远的艺术感受。结尾二句,抒发旅途上的思家之情。人是江苏太仓人,汉口也属江南之地,所以说来到江南自然离故乡近了,但由于“尽室” (全家人)都“寄”居在“长安”(代指京城),因而离家却更远了。一退一进,起伏跌宕,把久游他乡的“独客”之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 人充分调动听觉与视觉来描绘夜泊汉口时所闻所见之景,而把旅途孤寂之情诉诸岑寂的夜景,给人以意象浑成的感受。

点击查看更多水龙吟古诗翻译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5524.html

热门阅读

  1.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范文
  2. 勿忘国耻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
  3. 百分率数学教学设计
  4. 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5.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励志美文
  6. 消防心得体会作文
  7. 《弟子规》经典读后感00字
  8.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读后感
  9. 八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计划进度表范文
  10. 傻小子耶鲁的故事
  11.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12. 圣诞节祝福语简短
  13. 2019晚上祝福语大全
  14. 报社迎新聚会上即兴发言稿
  15. 古代爱情离别诗句经典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