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夜宿山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9 10:39:57

李白《夜宿山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的意思: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

这首诗是李白在旅途中投宿山寺、登上寺楼后所作。

李白终其一生都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创作中好以游仙、梦境或幻境,来补充或组织画面。在虚拟的描写中,更加恣肆*地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当澎湃的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这位浪漫诗人常常会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以气驭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

《夜宿山寺》就是这样一首既反映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又反映了崇尚庄老、超越现实,在回归田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的盛唐时代品格。

诗人极尽夸张和想象,层层递进,状写寺楼之高,表现出了诗人与天地、自然亲近的超越意识。

首句“危楼高百尺”,以一个百字形容寺楼之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手可摘星辰。登上顶楼,一伸手,似乎就可以摘到星星了。

三四句则将想象推向极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站在楼上竟然不敢大声说话了,唯恐因此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原来,我们与超凡的自然可以如此接近!

本诗句句夸张,却令人感同身受。不能不佩服李太白澎湃的诗情和奇幻的想象。这种事情与想象,体现着中国古代哲人对自然——亦即对人生自由的回归,对逍遥自放的人生境界的审美追寻。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理想的人格要实现“逍遥游”就是要回复自然、抛弃人为,与那万古长存、生生不息的日月星辰、江河大地相感应,自我融入到无穷的造化之中,天人、物我 都进入了至一的神圣境界。

《夜宿山寺》创造了这种善与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生于中亚碎叶,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是屈原之后的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奇特、雄奇奔放、清新俊逸。被后人称作 “诗仙”。

李白五岁随父亲由中亚碎叶城迁居四川江油,25岁仗剑去国,62岁病逝于安徽当涂,终生没有回故乡。李白的故乡四川江油市青莲镇,位于四川西北 距青莲镇 15公里处有太白祠,始建于宋,几度兴废,清代重修。北去不足两里是李白故宅陇西院。此地也有李白衣冠冢。万里长江至少有两处诗仙衣冠冢,另一处在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

拓展阅读

1、楚国苍古幽州日寒的

楚国的苍古朴而沉郁,幽州日理应温暖,却给人一种苦寒的感觉。这不但是写天气,主要是写安史之乱后的荒凉,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苍古”是即目,“日寒”是遥想,含蕴丰富,寄慨深长。形象鲜明,语言精炼,饱含感情,概括性强,极富*力,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出自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逢君穆陵路⑵,匹马向桑乾⑶。

城池百战后⑹,耆旧几家残⑺。

处处蓬蒿遍⑻,归人掩泪看⑼。

注释:

⑴穆陵关:古关隘名,又名木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渔阳:唐代郡名,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当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⑵穆陵:指穆陵关。

⑶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唐《战城南》:“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⑷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青。唐杜甫《九成宫》:“苍入百里,崖断如杵臼。”

⑸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⑹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

⑺耆(qí)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唐杜甫《忆昔》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⑻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诎于蓬蒿之杪。”

⑼归人:归来的人。晋陶潜《和刘柴桑》:“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参考文: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的青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当作于此时。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的*,国力衰弱,藩镇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人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今湖北麻城北面的穆陵关,路遇一位急切北返渔阳(治今天津蓟县)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将满腹忧虑倾诉于这位归乡客。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是唐代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律。此以作者向北归渔阳的行客告知北方实情,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们带来的苦难,寄寓着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语言朴实,情感沉郁,尤其是颔联“楚国苍古,幽州日寒”二句,文字精练,状景鲜明,空间阔远,深邃,为历代广为传诵的佳句。

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古”是即目,“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会不尽之效。接着,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话,寄托着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古,幽州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是篇的关键和警策,是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2、下征虏亭》注释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①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郊。

②广陵:郡名,在今江苏扬州市一带。

③绣颊(jiá):涂过丹脂的女子面颊。这里借喻岸上花的娇艳。

④江火:江船上的灯火。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坐船从广陵顺水而下,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就到征虏亭了。上的野花像女子涂了丹脂一样娇艳,江船上的灯火像飞动的萤火虫一样隐隐约约闪烁。

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在金陵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

下征虏亭》是一首五言绝句。这两句是说,征虏亭畔的丛丛鲜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依依送别;那江上的渔火和倒映江中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语言如话,境如画,简洁明快,近乎速写。

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创作的一首短人运用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在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到广陵一带的江中景。体现了人对祖国河的热爱。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临江,风景佳丽。于上元二年(761)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

的语言如话,境如画。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居易有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人依依送别。

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象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岸上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景图。人热爱祖国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炼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中的船、亭、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3、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出自陆龟蒙《别离》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注释:

杖剑:同“仗剑”,持剑。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螫(shì):*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志:立志,志向。

参考文: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作者简介: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

一:

这首,叙离别而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以议论为,由于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二:

古代的离别,大多写离愁别恨,临歧伤感,而这首,却独具匠心,撇开歧路沾巾的柔情,通篇以议论为主,写的气势充沛,感情浓烈。叙离别而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首联,起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的老套。“丈夫”在古代常指热血男儿。别离、离别总是那么令人感伤,可是作者上来就写即使男儿有泪,有伤心的时候,也不该在离别时抛洒,即男儿有泪不轻弹。人此处用别出心裁,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

颔联接应首联的“丈夫”起笔,接着描绘“大丈夫'的形象。“杖剑”一词显示出大丈夫威武潇洒的姿态。“尊酒”则是说明临行前为好友酬饮,就像是好男儿手持大碗喝酒,干杯祝福,似豪侠一样玉树临风,胸怀开阔,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生命。作者在这里用一成语,体现的是壮士为了伟大事业的胜利和崇高理想的实现奋不顾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想。其中“一”字和“即”字,既体现出动作之迅速,也显现出壮士在万分危机的时刻,敢于斩钉截铁地作出英明的抉择,牺牲小的利益来顾大局。

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以议论为,由于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

4、孟浩然《渡湘水》

客行贪利涉,

露气闻芳杜,

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

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

涔阳何处边?

这首,大约作于开元十五年( 727)之前,游湘桂的路上。人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本叙述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人的淡雅、闲适以对渔村生活的赞

“客行贪利涉,里渡湘川”.人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里乘船渡湘水了。

人用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利涉”,语出《易经》:“利涉大川。”)同时也点明了题目。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因为是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人的急切心情。因为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行舟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

“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人因联想此而发问。

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夜宿山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3535.html

热门阅读

  1. 长春版《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2.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3. 个人财务工作总结模板
  4. 给同事的结婚祝福语
  5. 苏教版《月光启蒙》教学反思范文
  6. 2016重阳节短信祝福语
  7. 除夕快乐祝福语
  8. 圣诞贺卡的英文祝福语
  9. 机车司机在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
  10. 优雅是一种心态美文
  11. 爱就在身边优秀的演讲稿
  12. 古人励志警句摘抄
  13. 201春分快乐祝福语
  14. 公路桥梁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论文
  15. 一个富二代的选择美文摘抄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