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面对敌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能从刘胡兰的故事中学到什么呢?一起来读《刘胡兰的故事》。
原名刘富兰,女,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现改名为刘胡兰村)人,1932年10月8日诞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春天,***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以她的高贵品格、**气节、英雄壮举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她的精神,她的英名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举办的“妇女**训练班”。
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预备*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大批**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这位年仅14岁的女**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女*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的**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刘胡兰以短暂的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道理。
伟大的人物刘胡兰,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中,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天,我终于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给我的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只有十五岁的文静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忠心爱戴,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人的崇高气节。当她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十五岁,是一个花样年华。十五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为她挥笔写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一种赞扬!
与刘胡兰对照一下,我感觉自己十分地渺小。我平时碰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我决心要向刘胡兰姐姐学习,做一个勇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的人,将来为祖国效力!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了硝烟战火,这样的环境是由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英雄经过抛*、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要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磨练自己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使自己向一个正确的目标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刘胡兰的崇高理想,坚定意志,宁死不屈的**气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拓展阅读
1、观看刘胡兰心得体会
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的光辉,印记着红色的史迹。“数九寒天下大雪天气虽冷心里热,我从前线转回来,胜利的消息要传开”一听到这动情的歌,我就会想到坚强不屈的女*刘胡兰就会想起她那英勇故事。
一九四七年三月下白,*带领***转战陕北途中,***处*、*纵队司令员任强时间他汇报了一位,始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问“她是*员吗?”*说:“是个优秀的**员,才15岁。”*深受感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从此、刘胡兰开始步接触**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话得有价值,死得自意义。她积极参为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放哨、送情报。
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二日,刘胡兰被国民*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肋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六位**群众当场铡死。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年,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2、项羽和刘邦的故事
沐猴而冠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秋毫无犯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
江东父老
据《史记·卷七》记载,汉王刘邦,会合韩信与彭越的军队攻打项羽,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一带。有一天夜晚,项羽听到汉军四面楚歌,误认为刘邦已全部占有了楚国,于是就突围到乌江,最后走投无路*而死。*前,项羽滞留乌江河畔,内心非常愧疚,觉得对不起楚国百姓,不愿渡江,对身边的人说:“难得江东父老可怜我,爱戴我,推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
一决雌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节选: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参考资料:/view/117181.htm
3、观看刘胡兰心得体会
走进位于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熠熠生辉。刘胡兰*墓掩映在纪念馆后苍松翠柏间,墓前矗立着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雕像。每年都有大量的**群众前来参观瞻仰。
刘胡兰,女,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候补*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1947年3月下旬,*带领***转战陕北途中,***处*、*纵队司令员*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问:“她是*员吗?”*说:“是个优秀的**员,才15岁。”*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的事迹不断激励着后人。刘胡兰纪念馆原副馆长陈湘平告诉记者,从1957年纪念馆建成以来,共接待国内参观者1300多万人次,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4000余人次。近年来,除了单位组织的团队外,自发来参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在今年清明节期间,纪念馆就接待了散客5万余人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