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的故事》阅读训练附答案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侄女小鹤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把它送到中野的叔母家去。叔母给了我两片鱿鱼干当礼物。等我在吉祥寺站下车时,天色已变暗,雪已积了一尺多深,而雪仍毫不停歇地静静落下。
一直到家里附近的邮筒,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已经不见。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跑跳跳,才把东西弄掉的。我很泄气,本来还打算要把它送给嫂嫂的。
我的嫂嫂今年夏天要生小宝宝喔!听她说肚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常会觉得肚子饿。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可是,鱿鱼干丢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众所周知,我与哥哥嫂嫂一同生活。哥哥是个脾气古怪的小说家,由于年到四十还默默无闻,所以一直都很贫穷。他总会嚷着时运不济,却一点也不帮着做家事,使得嫂嫂连男人粗重的工作都得做,真是非常可怜。
有一天,我义愤填膺地说:“哥哥偶尔也该背着背包去买菜。外面的先生大多都会这样做的喔!”他马上生气地骂道:“混账!我又不是那样低贱的男人。我们一家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那样不知羞耻地出去买东西。那是我最后的骄傲!”
我的父母亲都是东京人。由于父亲长年在东北的山形办事处工作,所以哥哥和我都在山形出生。父亲在山形过世时,母子三人再度回到东京。前些年母亲过世后,现在就变成哥哥、嫂嫂及我的三人家庭。因为我们没有所谓的故乡,所以没办法像其他家庭那样,可以托乡下送来食物。一想到如果将那两片鱿鱼干拿给嫂嫂,她不知道会有多高兴,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叹着气,重新撑起伞,试着仰望阴暗的夜空,此时雪花就像百万只萤火虫般,狂乱地飞舞。好漂亮啊!道路两旁的树木都覆盖着雪,沉重地垂着枝头,树身仿佛在叹息般,偶有微微地抖动。这一切简直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我内心突然有一个奇想,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给嫂嫂。比起鱿鱼干,这说不定是更好的礼物。
哥哥告诉我,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于是,我放弃鱿鱼干,在回家的路上,尽可能地眺望周围美丽的雪景。不只是在眼里,一直到胸口,都藏有纯白的美丽景色。回到家,马上对嫂嫂说:“嫂嫂,快看我的眼睛。我的眼底藏有最漂亮的景色喔!”
“什么?怎么了?”嫂嫂笑着站在我的面前,把手放在我的肩上。
“眼睛到底怎么了?”
“哥哥曾告诉过我。在人的眼睛底下,会残留刚刚所看到的景象。”
“他的话别放在心上,都是骗人的。”
“不过,只有那事是真的喔!我只相信那个。快,快看我的眼睛。我看了很多很多美丽的雪景回来。快,快看我的眼睛,这样一定会生出有着雪般美丽肌肤的小宝宝喔!”
“喂!”就在这时候,哥哥从隔壁房间出来,“与其看顺子那双无神的眼睛,看我的说不定还会有百倍的效果!”
“为什么?为什么?”我突然很憎恶哥哥,好想揍他,“嫂嫂说过看哥哥的眼睛,胸口会不舒服。”
“才没那回事。我的眼睛可是看了二十年美丽的雪景。我在山形一直住到二十岁。顺子还没懂事时就来到东京,根本就不知道山形美丽的雪景,才看了东京这样的小雪景就激动,真是无聊。我的眼睛可是看了百倍、千倍甚至连自己都觉得看腻了美丽雪景,说什么都会比顺子来得更上等。”
我懊恼得想要哭泣。此时,嫂嫂救了我,她微笑着静静地说:“但是,你的眼睛里除了有几百倍、几千倍的美丽风景,同时也有几百倍、几千倍肮脏的东西啊!”
“对啊!对啊!比起优点,缺点也很多呢!所以眼睛才会变得那么昏黄污浊,嘿嘿。”
“胡说八道。”哥哥把脸一板,又钻回隔壁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去。
(节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9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交代“我”的两片鱿鱼干的来历,即叔母给的礼物,换个角度理解,这也是“我”帮侄女小鹤制作裤裙的劳动所得。
B.文中的“偷偷拿给嫂嫂吃”一句说明“我”是背着哥哥做的,这表明在家里“我”和嫂嫂的关系亲密,而和哥哥的关系疏远。
C.哥哥在家里不帮忙做家务不说,连男人粗重的工作也不做,如背包去买菜,这说明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只知道埋头写小说的作家。
D.生活在东京的我们赶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要想摆脱困境的方式就是托乡下捎来食物,可是这种方式在我们家是行不通的。
E.我们一家人对“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表明在现实压力面前,人的心灵是多么容易地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
(2)小说中多次对雪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在塑造“我”这一形象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4)“我”、嫂子、哥哥,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D项“就是”表述*。B项“我”这样做是因为嫂嫂怀宝宝常觉得肚子饿,并不表明和家人关系的远近。C项“好吃懒做”无中生有。
(2)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雪中匆忙赶路,“我”不小心把鱿鱼干弄丢了;为了弥补过失,“我”把美丽的雪景储存到眼睛里。(3分)②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由自责、后悔,到轻松、专注、迫切。(3分)
(3)①正面描写。心理描写:通过对“我”弄丢鱿鱼干后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我”性格中体贴入微的一面。(2分)语言及动作描写:通过嫂子和哥哥二人对“我”所做的这件事的反应,展现了“我”性格中天真单纯的一面。(2分)侧面描写。通过嫂子和哥哥二人对“我”所做的这件事的反应,展现了“我”性格中天真、单纯的一面。(2分)
(4)小说主人公是“我”。
①情节:“我”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式人物。
②主题:在当下社会中,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对美好、纯净生活的礼赞。
③方法:“我”着墨最多,在塑造这一人物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尤其是心理描写,即将“我”弄丢鱿鱼干后的懊悔心理及如何从这种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刻画得十分细腻,感人。
小说主人公是嫂子。
①情节:嫂子是解决“我”和哥哥之前矛盾的关键关键式人物;小说中以我的视角讲述关于嫂子为这个家操劳的故事,虽然小说以我弄丢鱿鱼干并用眼睛储存美丽的雪景为主要情节,但“我”这样做就是想让嫂子开心,因为嫂子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②主题:在当下社会中,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对吃苦耐劳这一传统美德的歌颂。
③方法:对嫂子的着墨虽然相对较少,但在塑造这一人物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尤其是语言描写,如“他的话别放在心上,都是骗人的”一句,就将嫂子对哥哥事业的不理解跃然纸上;此外还有叙述上下了一番功夫,如顺叙、插叙相结合。
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
①情节:小说的“我”用眼睛存储美丽的雪景是哥哥告诉“我”的;“我”是小说中的明线,看似主导情节的发展,实则不然,哥哥才是主导情节走向的关键,他在或正面或反面地影响着“我”的判断,即小说的暗线;在情节发展中,明暗双线产生碰撞,小说的**也就随之到来。
②主题:在当下社会中,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表达理想与现实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现实中的物质匮乏会让活在理想中的小说家何去何从。
③对哥哥的着墨虽然最少,但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但在塑造这一人物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尤其是间接描写,通过“我”对哥哥眼睛的评价——“昏黄污浊”,将哥哥生存的困境交代出来;此外还有叙述上下了一番功夫,如顺叙、插叙相结合。
拓展阅读
1、《思念》作文 《思念》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吴念真
孩子好像很喜欢邻座那个长头发的女孩,常常提起她。每次一讲到她的种种琐事时,你都可以看到他眼睛发亮,开心到藏不住笑容的样子。
他的爸妈都不忍说破,因为他们知道不经意的玩笑都可能给这年纪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羞怒,甚至因而阻断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对异性那么单纯而洁净的思慕。
双方家长在校庆时孩子们的表演场合里见过面,女孩的妈妈说女儿也常常提起男孩的名字,而他们也一样有默契,从不说破。
女孩气管不好,常感冒咳嗽,老师有一天在联络簿上写道:邻座的女生感冒了,只要她一咳嗽,孩子就皱着眉头盯着她看,我问是不是咳嗽的声音让你觉得烦?没想到孩子却说,不是,她咳得好辛苦哦,我好想替她咳!老师最后写道:“我觉得好丢脸,竟然用大人这么自私的想法去污蔑一个孩子那么善良的心意。”
爸妈喜欢听他讲那女孩子的点点滴滴,因为从他的描述里仿佛也看到了孩子们那么自在、无邪的互动。
“我知道为什么她写的字那么小,我写的字那么大,因为她的手好小,小到我可以把它整个包起来哦!”
爸妈于是想着孩子们细嫩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样子,以及他们当时的笑容。
“她的耳朵有长毛耶,亮晶晶的,好好玩!”
爸妈知道,那是下午的阳光照进教室,照在女孩的身上,女孩耳轮上的汗毛逆着光线,于是清晰可见。孩子简单的描述中,其实有无比深情的凝视。
三年级上学期的某一天,女孩的妈妈打电话来,说他们要移民去加拿大。
“我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有遗憾……”女孩的妈妈说,“如果有,我会觉得好罪过……”
没想到孩子的反应倒出乎他们预料的平淡。
有一天下课后,孩子连书包也没放就直接冲进书房,搬下世界旅游的画册便坐在地板上翻阅起来。
爸爸问他说:“你在找什么?”孩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在找加拿大的多伦多有什么,因为XX她们要搬家去那里!”
画册没翻几页,孩子忽然就大笑起来,然后跑去客厅抓起电话打,拨号的时候还是一边忍不住地笑。之后爸爸听见他跟电话那一端的女孩说:“你知道多伦多附近有什么吗?哈哈,有破布耶……真的,书上写的,你听哦……‘你家那块破布是世界最大的破布’,哈哈哈……骗你的啦……它是说尼加拉瓜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啦……哈哈哈……”
孩子要是有遗憾,有不舍,爸妈心里有准备,他们知道唯一能做的事叫“陪伴”。
后来女孩走了,孩子的日子寻常过,和那女孩相关的连接好像只有他书桌上那张女孩的妈妈手写的英文地址。
寒假前一个冬阳温润的黄昏,放学的孩子从巴士下来的神情和姿态都有点奇怪。他满脸通红,眼睛发亮,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好像捏着什么无形的东西,快步地跑向在门口等候的爸爸。
“爸爸,她的头发耶!”孩子一走近便把右手朝爸爸的脸靠近,说,“你看,是XX的头发耶!”
这时爸爸才清楚地看到孩子两指之间捏着的是两三条长长发丝。
“我们大扫除,椅子都要翻上来……我看到木头缝里有头发……”孩子讲得既兴奋又急促,“一定是XX以前夹到的,你说是不是?”
“你……要留下来作纪念吗?”爸爸问。
孩子忽然安静下来,然后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但爸爸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冒出不知忍了多久的眼泪。他用力地抱着爸爸的腰,把脸贴在爸爸*口上,忘情地嚎啕大哭起来,而手指却依然紧捏着那几条正迎着夕阳的余光在微风里轻轻飘动的发丝。
19.请简要概括小男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20.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男孩对女孩的感情?有什么好处?请举例给分析。(4分)
21.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4分)
22.这篇小说在艺术创作上有什么特点?请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和情节设置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六、19.小男孩和父母的关系亲密和谐;喜欢同桌的女孩;细心(发现女孩耳朵长有细毛);善良(想替女孩咳嗽);幽默可爱(给女孩打电话)。(答出四点即可)
20.主要运用侧面描写,(1分)使这种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美好动人。(1分)
举例分析:通过老师在联络簿上的留言;通过男孩与爸妈的谈话;通过爸妈的联想;通过男孩找到女孩头发时的激动。(2分)
21.①运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男孩的激动和矛盾复杂的心情,暗示了他藏在内心对女孩深深的思念。②揭示了小说要表现孩童间朦胧纯真情感的主旨。③情节突转,在平静日子里,男孩突然发现了女孩的头发,从其激动兴奋中看出他对女孩的思念之情。④照应了题目中的“思念”。⑤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一点1分,答出4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2.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答第三人称视角也可。(1分)。从旁观者的角度,全知叙事,作者知道小说中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和细微心理,便于把爸妈的呵护体贴和男孩的天真可爱刻画得活灵活现。(2分)
语言风格:细腻生动,含蓄隽永。(1分)。在描写男孩的语言和动作时,细节生动形象。在表现爸妈的态度时,不直接表现,含蓄又引人深思。比如“孩子要是有遗憾、有不舍,爸妈心里早有准备,他们知道唯一能做的事情叫‘陪伴’”。(2分)
情节安排:全文采取顺序。(1分)。提取了一些很平淡很平常的生活细节,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心动魄,却通过这些细碎的点滴片段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物的真实生动和孩子情感世界的美好。(2分)
2、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阅读训练答案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隐居锦山被烧死。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诗人触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人,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紧承前文,写清明时节的“雷”“雨”:雷声惊天动地,蛰居的动物苏醒过来;雨量充足,郊田原野草木萌发柔嫩葱茏,一派勃勃生机。这是自然界的物态。它给人以希望,它启迪人思考――生的姿态。
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5分)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4.这首诗黄庭坚 清明 诗词欣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
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答对比的酌情给分)
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二: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4、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
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5.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分)
首联,拟人兼对比,写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明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诗人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1分)
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人对卑俗人格的厌恶、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1分)
6.(1)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2分)(2)抒发了对奸邪当道、*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郁勃、愤懑之情。(2分)
3、《奇妙的克隆》语段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一个细*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动物的克隆 B.有性繁殖 C.植物的克隆 D.克隆是什么
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正常的作用是( )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 )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
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
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是( )
A.引用,体现无性繁殖的普遍性,消除读者的困惑。
B.引用,把高深的科学知识直接明白地介绍出来。
C.举例子,体现有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说明顺序。
D.举例子,以常见的无性繁殖现象作为文章的开头,通俗易懂。
5.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其作用是( )
A.使得文章形式多样,富有文采。 B.说明克隆的普遍性。
C.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词意。 D.突出克隆的研究价值。
[参***]
1.D 2.A 3.C 4.D 5.C
4、《红楼梦》阅读训练题带答案
一、多选题
1.《红楼梦》的异名下列哪两个不是?( )( )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太虚幻境》 D.《金玉良缘》 E.《金陵十二钗 》
2.找出分析有误的两项:( )( )
A.贾府中的奴仆颇具叛逆性格的两个人是晴雯和小红 。
B.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平儿。
C.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D.《红楼梦》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写的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的人物。
E.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赖大家的。
3.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两项是:( )( )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官僚和*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C.《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E.《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如同是咏柳絮,林黛玉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薛宝钗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
4.有关探春*,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B.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例证。
C.探春是*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家庭的衰亡是必然的,她无法挽救。
D.探春打了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却得到了凤姐的微妙的赞许,可见,“反抄”不过是凤姐事先设计好的把戏而已。
E.理家的这段经历,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虚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
1.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2.《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3.简述黛玉的两次葬花的起因。
4.简述宝玉*始末。
5.简述“宝玉*”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6.“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7.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8.简述《红楼梦》中某一个人物出场的情景。
9.简述《红楼梦》中一个关于林黛玉的故事。
10.选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作简要的人物介绍。
11.在抄检大观园事件中,园中主人主要写了谁?丫鬟又主要写了谁?作者重点设计了哪些人的反应?这样设计有何作用?
12、《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______;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____________。 (王熙凤、林黛玉)
13、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__________,涉及到她的情节有____________。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________。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__________。 (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袭人、刘姥姥)
14、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________、懦弱的_______、_精明的______、孤僻的_______,取“___________”之意。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15、《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________,冷二郎是__________。 (尤三姐、柳湘莲)
16、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和薛宝钗)
(2)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
5、居里夫人的故事阅读答案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上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
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台。这位老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 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 划去括号中不适当的词语。(4分)
2. 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 )内写上序号。(6分)
(1)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解释。
①“簇拥”的意思是( ) 。
A.聚成一团 B.许多人紧紧地围着 C.许多人围着
②“盛誉”的意思是( )。
A.很高的荣誉 B.称赞 C.赞美、夸奖
(2)“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 )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热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侯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热泪.
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热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4分)
(1)
(2)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 震动 希望 愿望 传播
2、 (1)①B ②A (2)B
3、(1)居里夫人帮助她的法语老师完成重游出生地的愿望。
(2)在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典礼上,居里夫人把鲜花献给她小时候的老师。
4、居里夫人虽然有很高的名望,但她在获得荣誉的时候,仍不忘传授她知识的老师,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她是一个尊敬老师的科学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