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56:51

《三字经》的教案

《三字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三字经》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只有知道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今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拓展阅读

1、二年级下册《个儿子》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6个生,探究汉部件表音和表意的规律。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胳”“膊”“拎”“桶”4个,探究汉部件细小的变化规律,从而感受汉的形体美。

2.在文本语境中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并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3.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

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写好4个

2.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

学难点】

1.在识、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

2.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突破随文识以“一”带“串”的局限性,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在识能力上有所提升。在随文识中找到读词、认的规律和特例,提升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识、写的效率,增强识、写的兴趣。

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了解学情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23课《个儿子》。(生齐读课题)

二、规律识,高效识记

1.在自主学习中读准

师:请大家把课文读通,注意读准音,等会儿接受挑战。

2.在检测反馈中探寻规律

(1)探寻部件的读音规律。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出示词语“水桶”“拎着”“沉甸甸”)谁来读?

预设:“拎”正音

出示“令”,与“拎”读音作比较。

师:回忆一下,我们认识的中还有哪些也带有这个“令”?(生答,师板书。)

师:像这样念后鼻音的远远不止这些。(出示典中所有读“ling”的

师:读一读这些,你有什么发现呢?(生读,师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师:看来带这个部件的有着念后鼻音的规律。而今天学习的“拎”却是一个特殊,它念前鼻音。请大家齐读3遍。

师:在探寻规律中我们发现了记忆特殊的好方法。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探索声旁表音的规律中发现记忆方法。通过学生认读、师抽查等方式,了解学生认读生的难点。本环节师让学生发现音认读的矛盾,通过借助工具书验证,并得出方法。在把握这一类读音的规律中,落实高效的识学习方法。只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带动学生亲历学习探索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2)探寻词语的轻声规律。

师:哪位同学读读这组词语?(出示:“聪明”“嗓子”“晃荡”“胳膊”)

师:仔细听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把这些词语读好,特别要注意轻声的读法。咱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词语都读得这么好了,放到课文里就不要忘了它的正确读音。大家齐读课文第7、8自然段。

(3)探寻形旁的表意规律。

师:妈妈拎着水桶,胳膊都痛了,快帮妈妈捏捏胳膊吧!胳膊在哪里呢?(生指自己的胳膊)

预设:生错误地认为肩膀也属于胳膊,师出示人体结构图,引导学生找对胳膊的位置。

师:继续看看身体部位的名称,发现这些词有什么规律?(生找到形规律:表示身体各部位名称的带有肉月旁。)

师:表示身体部位的大多是肉月旁,但也有特殊例外。识多有趣啊,只要我们寻找规律,记记个例,就能轻松学会。

【设计意图:在导的困惑处继续探索形规律。大多数学生只能模糊理解“胳膊”的意思,当学生理解产生歧义时,师顺着学生思维引导。由图画直观展示胳膊的位置,一目了然。随后,由“胳膊”形旁表意的规律发现“肉月旁”的秘密,但也有特殊,如“手指”的“指”,顺势强化了“找规律,记特殊”的记忆方式。为了避免二年级学生的识能力在平面上滑行,在语境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实现得“”、得“法”、提“思”多重学价值。】

、寓于乐,游戏放松

(师播放《健康歌》)

师:老师邀请大家来放松一下吧。咦,音乐怎么停了?哦,原来是要来一个全身总动员呢!

(师宣布游戏规则:不许说话。听音乐,用动作回答问题。这个念平舌音还是翘舌音,伸伸胳膊表示念平舌音,拍拍胸表示念翘舌音。)

师:各就各位,音乐一响就答题。

师:恭喜你们,都答对了,跟着音乐继续动起来。

【设计意图:课堂要求孩子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亲力感知,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效果。课中休息,师创设音乐突然停止来激趣,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身体的律动游戏兼顾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寓于乐,劳逸结合。】

四、集中再现,巩固生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现在把它送进儿歌里,你还会读吗?同桌一起练习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看,生原来都藏在这里呢!

【设计意图:言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习”文本表达,“迁”生活表达,从“感知”到“学懂”,从“懂得”到“会用”,不断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言语机智。】

五、观察比较,规范写

1.对比两个结构不规范的“胳”,探寻写好“胳”的奥妙。师生共同圈一圈不规范的。一起提醒它“收收脚”“变苗条”。

2.学“膊”。观察发现:除了注意“收收脚”“变苗条”外,还要特别记住小钩变没了。

师:这些细微变化都是写时部件互相谦让的结果,也是写时要掌握的规律。(板书:胳膊)

3.自主学习“拎”“桶”的书写。

(反馈,评价。)

4.追问:“桶”为什么“钩”没有变没呢?

(出示生:“桶”“勇”“膊”。生观察、发现并交流。)

师:小朋友在写的时候可要仔细观察细微的变化,部件放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许还会有不同。找到写的规律就能把汉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再次强调了写时找规律的思维方式。课堂上落实10分钟的写是识学中的重要环节。此环节的设计力求发挥生的范例功能:以简单为例——“胳”的书写;以复杂为练——“膊”的书写;规律揭示——以“一”带“串”的变化,使学生的写能力得到了发展。由扶到放,实现了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过程。】

六、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师生交流)

后所思】

一、体现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本课学,从读准音到写好形,多处凸显探究式学习。当学生读错“拎着”的“拎”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错误的原因,并通过“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特殊音。在学习“胳膊”一词,发现“肉月旁”表意的规律后,我并没有止步,而是带领学生发现特殊例“指”不是“肉月旁”,再次印证规律中有特殊的现象。在学写时,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汉部件的细小变化,并在对比、分析中得出写正确的方法,懂得写要用心观察的道理。纵观这节课,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识、认、写上,而是在整理、分析中掌握新了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得“法”、提“思”。

二、体现课堂学习结果系统化的原则

、写学时力求使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得法。本节课特别注重识方法的学习。本节课写了4个生,其中2个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思想。我以简单“胳”为例,用儿童化的语言总结出汉相互谦让的规律——“收收脚”“变苗条”。然后引导学生学着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形难“膊”,在“圈不同”的练习中,再次发现汉谦让的规律。学到此,我并没有止步,继续引导学生用新获得的方法进行比照,得出更加准确的变化规律。整个写环节,学生在观察形、临写生的过程中习得合体书写的部分规律,并在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时及时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检验,学既生动又让学生得法。

2、生物必修第一章

__高二__年级_____生物____学科学设计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体内含有的以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1/3)*等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中;大量*细胞直接生活在中。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内,

组织液分布于之间,*分布于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中的是*细胞等;

组织液血浆

*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无机物:包括水和(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

2.有机物:

(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

3.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4.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排出体外。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CO2

细胞内液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浅黄色的液体是,它来源于。

A、组织液B、血浆C、*D、血清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C.*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C.血浆、组织液和*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9.一个人出现水肿,其可能的原因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B皮下组织积存过多C血糖含量过少D血浆蛋白质含量过少()10.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1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A.组织液增多,*增加B.组织液减少,*增加C.组织液增加,*减少D.组织液减少,*减少

()12.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A、NaCl——HClB、NaHCO3——H2CO3C、NaOH——HClD、NaHCO3——NaCl

1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是。(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过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

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2?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的稳定有重要

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14.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E。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过、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过、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过、系统。

3、《位数加减位数的估算》的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中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为自主探究做好知识准备。

本节课以小游戏“找邻居”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近似数的内容,通过灵活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估算做好铺垫。

2.帮助学生理解估算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的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同时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选择估大或估小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前准备

师准备 PPT课件、数卡片

学生准备 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互动游戏,导入新课

1.出示学情检测卡。

(1)口算并交流口算方法。

(2)游戏:找邻居,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与刚才的游戏有关,看看谁能利用游戏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开始做“找邻居”的游戏,让学生练习找与某个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为学习新知识进行预热,为接下来学习估算打好基础。

⊙阅读理解,搜集信息

课件出示材15页例4情境图。

1.学生观察分析,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指名回答)

数学信息:(1)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2)一到年级来了223人;(3)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要解决的问题: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引导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呢?

(同桌或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再与影院的'座位数相比较,比441大就坐不下,反之就坐得下)

3.尝试列式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223+239,并质疑这样的加法计算还没有学过,无法计算出结果)

⊙分析题意,估算解答

1.揭示课题:要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其实不必算出准确数,只要算出223+239大约得多少就可以了,这种算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估算。

2.引导学生讨论估算方法,然后汇报。

方法一 因为2*于200,239也大于200,所以223+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方法二 223>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3+239一定大于450,450大于441,坐不下。

⊙回顾反思,理解估算方法

1.针对以上两种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合理,为什么?讨论后汇报。

结论一 把223和239都看成200,两个数都估小了,而且与原来的数不够接近,造成估算出的结果与准确数相差太远,无法说明问题,所以第一种方法不合理。

结论二 把223和239都看成与之接近的几百几十数,那么估算出的结果与准确数也比较接近,就能判断这些学生能否坐得下了,所以第二种方法合理。

2.小结估算方法: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在估算位数加减法时,为了结果更接近准确数,要把位数看成与之最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相加或相减。

设计意图:师对学生的估算方法给予肯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通过比较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出合理的估算方法。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反复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了解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用估算解决问题: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1)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2)估算出结果,并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点击查看更多《三字经》的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951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