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云儿:从读寓言到写寓言
引导语:从读寓言到写寓言,大家是否尝试过呢?我们通过下文来看看是如何实现从读寓言到写寓言的?
上学的时候,课本里有《画蛇添足》、《曹冲称象》、《掩耳盗铃》、《滥竽充数》、《苛政猛于虎》等等寓言。那时候,人小识字不多,很爱读这样的小故事,不知不觉,我也喜欢上寓言。十几岁的时候,正是文化**开 始,文学书基本被查封了,学校天天读《愚公移山》,寓言书就少读了。长大懂事了,我觉得寓言挺开窍长智的,也常看看寓言书。按理说,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时 间,喜欢写作的我,应该受寓言的影响会写点什么,但是,我从不写寓言。为什么呢?这要从小时候说起。
那是八十年代初,虽说文化**已结束了,可是,**里依然像“文革”没结束,一直没转过弯来。一年365天除了春节放几天假,其他时间都要工作;白天干8小时,晚饭后还要去上班。我的孩子是在那个时候出生的,每天晚上,我都要抱着孩子去工作。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让我经常联想到邻居叔叔阿姨在“运动”中身不由己的感觉。
进*后,我先在团*和*史征集办公室做,后去了组织部搞落实政策工作。在落实政策办公室即将撤消的时候,我负责组织全县各局落实政策文书与人事档案的 清理和鉴别工作。当我把上万册档案看完后,心里格外地酸痛,格外地沉重:1)运动委屈许多人才啊!在他们最能干的时候,他们的时间和能力都被荒废了。如果 不出这么大的误差,祖国有多少优秀人才,社会建设的步伐会快得多啊!2)我敬服他们看待事物的远见,敬佩他们的笔功,他们是时代的英才!可是,好些人被双 开,被坐牢。3)几十年前积聚的问号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运动”时期,**基本瘫痪,那些舞文弄墨敢说敢做的叔叔阿姨被人认为与**唱“对台戏”而被处理了。一些优秀人才被某些打着运动旗号的当权者和心怀鬼胎的人嫉妒、怀恨与报复!经过残酷的“**”洗礼后,这些人即便被“解放”出来也已鬓发霜白,笔锋不再犀利,凡事怕若“麻烦”,对*只敢敬而远之,不太敢涉政笔耕。那时候的寓言被人看作是危险品,似一把招祸的锋刀利剑。看到这些悲剧,加上自己的工作特忙,所以,我对寓言的兴趣也就淡薄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1991年,因为要照顾*的父母,我们一家从湖南调回了广州,住在繁华的五羊新城。那时候,孩子上小学常要接送,我常看到学校附近有 许多孩子围着地摊看书。一次,我也想帮孩子买点书,于是,走过去凑凑热闹。我随便拿了一本看,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书封面倒很漂亮,有漫画的、 有卡通的、多数是彩色美术封面,很吸引小朋友!可是,书里是谈情说爱的,甚至插图都是**的细致动作!忽然,我想起前不久儿子放学回来向我晃了晃手里的 书,说:“妈妈,同学借书给我了。”我拿过书看了看,是一本名叫《航空之恋》的小说,“你还小,不可以看这样的书。”我和儿子说。
“我还没看,是班长借给我的。”儿子回答。
“没看就好,没看就好,”我一边说一边找了个大信封把书封起来,然后说,“告诉你的同学,说妈妈让她自己来拿书。”
过后,我好纳闷,那么小的女孩怎么看起爱情书来呢?现在我明白了,学校门口都有色情书卖,小朋友能不早熟吗?忽然,我的心里冒出了一份责任!一个念头:文 化市场太乱了,我是做过团*工作的人,有责任关心孩子的成长啊!从那时起,我比较多地写诗歌、散文、论文、故事等,但还是不接触寓言。怎么后来又把淡化 的情趣拾起来,居然写起寓言呢?可以说是火烧眉毛,不急也急,社会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我的家庭生活,于是,我写寓言帮助自己面对现实。
回到广州的第三年,我们家搬到先生单位的宿舍居住。
有一天,邻居夫妇吵架,吵得很凶,还拼命砸东西,看那样子都不想过日子了。只听见女方哭着大声说:“离婚!”我奇怪地问邻居阿姨:“这里常这样吗?”阿姨说:“大院里打麻将的人多了,几百几百的赌,夫妻常为打麻将吵架,我听惯了。有人报过警,过后还是不当回事。”原来小区的人打麻将是那么烂瘾,难怪每天晚饭后,我老听到楼上楼下传来“炒田螺”声,呵呵,那是麻将开台啊!
本来,休息时间打打麻将也是娱乐生活的一种乐趣,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国企单位好些职工不但喜欢节假日打通宵,平时也爱玩到三更半夜。第二天无精打采地工作,胆大的人还迟到、早退、上溜班、睡大觉。有的人下班不回家,几个麻友邀下饭馆,赢者“埋单
”;吃完了就在饭馆租台“连续作战”到“东方红,太阳升”。有的人仗着手上有几个臭钱上夜店风流,到宾馆**,和“野鸡”鬼混,后来“野鸡”追到单位闹事。有的领导麻瘾来了,爱和下级打“麻将”,下级怕得罪他,只好装输让他赢,打麻将成了他和下级“联络感情”捞“外快”的地方。我还听说,有的人打通宵暴病归西了。在我们大院里,麻将扰民,邻居抱怨;好些家庭闹得“鱼死网破”,“四分五裂”的。此时,我先生也泡进去了,从此家也不得安宁。
看到这玩物丧志的场面,我很伤心,也很痛苦。尽管单位对一些人作过处分,我和好些人一样曾多次找过相关部门和领导,但不但不解决问题,甚至更严重了。我纳闷,这是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终于明白,原来一些领导和**也在其中。别对那些“上级”寄予希望了,动笔吧!于是,有了我的第一篇寓言《我的喜怒悲忧》,后来改名为《麻将的喜怒悲忧》。
2000年,我在报纸上看到广东省*厅《赌之害》600字征文评奖活动的通知,我投了稿——《我的喜怒悲忧》, 后来接到省*厅办公室的电话,说如果同意真名投稿可进入等级奖,我没同意,只得了优秀奖;2002年12月,文章被世界中文作家协会〈环球中文〉采用。 2003年,我上网找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无意中发现这一文被四国文字的麻将联谊会在线俱乐部等十几家网站转载,并被一些个人盗用;再后来,先生单位刊物采用,并赶在春节前登出来,以教育职工过文明节日;好些看文章的人和我说写得好,代表了他们的心声。那时候,我真的惊喜,不是因为写作,而是因为文章起作用了。
从那时起,我一连写了好些寓言,其中《谈理想》在中国寓言网发表,被《2006年中国寓言精选》和《通宝信息》《南粤培训》选用;不久,阿里巴巴网、中国义乌外贸论坛、中国义乌小商品网、深圳市思考者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通》等近10家网站盗用;我找了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论理,他们答应给稿费,而后拖了两年不了了之。
虽然我对这事有看法,但见自己的东西受“器重”,有读者了,更增强写寓言的信心了。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寓言的变化,寓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开放时代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寓言,于是,我更加喜爱寓言的创作。
最后,衷心祝愿中国寓言在与时俱进中开出无限的智慧花!
拓展阅读
1、庾天锡《雁儿落过得胜令·从他绿鬓斑》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赏析
从他绿鬓斑,欹枕白石烂。回头红日晚,满目青山矸①。翠立数峰寒,碧锁暮云间。
媚景春前赏,晴岚雨后看。开颜,玉盏金波满。狼山,人生相会难。
【注】①矸(gàn):石白净貌。
1.请结合全诗分析“开颜”的原因。(5分)
2.“开篇“从他绿鬓斑,欹枕白石烂”两句历来被认为描绘了诗人“超逸绝尘”的情致,请简要赏析。(6分)
参***
1.【答案】“开颜”的原因有二:一是春天山林胜景美不胜收。红日西沉,青山明净,翠峰矗立,暮云袅绕,春前景象明媚,雨后山岚绚丽,青山秀色,光景常新,无不令人欣然。二是与友人相见的喜悦。友人难得入狼山相会,此时擎起玉杯,斟满美酒,与友人开怀畅饮,怎能不开颜而笑?【评分细则】5分,答出第1点原因给1分,分析原因的具体内容2分;答出第2点原因给1分,分析原因的具体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对诗歌情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2.【答案】开篇两句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隐者形象。他以山中洁白的石头为枕,斜倚高卧,显现出其志趣的高洁,并且要一直枕到石头朽烂,一任黑发变成斑白,足见其志向的坚定。颇有超逸绝尘之致。
【评分细则】6分。总体分析评述2分,对第一句分析恰当2分,对第二句分析恰当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雁儿落过得胜令·从他绿鬓斑》是元曲作家庾天锡所写的一首小令。开首四句写隐居生活的高洁、超逸,后下四句从隐居生活转而写隐居环境,描绘了一幅山林隐居图。
首句“从他绿鬓斑”可见隐逸的长久,下句“欹枕白石烂”可见其志趣的高洁。短短两句,一个超世绝尘的隐者风姿,便出现在眼前。主人公高卧在光洁的白石之上,一觉醒来,“回头红日晚,满目青山矸”,回头一望,只见红日西沉,满天都是霞光,在夕阳返照之中,满目青山,格外明净。这里的“青石矸”,和上文的“白石烂”源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宁戚饭牛车下”裴驷《集解》引春秋人宁戚歌云:“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作者引此二句,就是为了表示自己高洁的志趣与超逸的襟怀。这四句“绿鬓斑”与“红日晚”相对,“白石烂”与“青山矸”相映,表现了虽日月升移,时光流转,人的绿鬓成斑,但青山不老,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意趣。
接下四句是从隐居生活转而写隐居环境,山林胜景。“翠立数峰寒,碧锁暮云间”,数座山峰挺立虽尚带寒意,在暮云萦绕之间,山色却显得青翠可爱,充满勃勃生机。这两句虽是写景,同时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群峰挺立喻其高洁,苍翠碧绿显示了主人公生机盎然,永远年轻的精神,以“翠”、“碧”二字冠于句首。正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山色的强烈感受。下两句“媚景春前赏,晴岚雨后看”,春天之前虽尚有寒意,却可以欣赏到山间明媚的景致。雨过天晴,阳光辉映着山林问的云气,更是别一番景象。上两句写山景,这两句写林景,山林景物,尽收眼底。而且还写了朝暮晴晦的不同变化。欣赏这样的美景当然是令人欢愉的了。
“开颜”不仅总结上句对山林胜景的感受,同时也引领下文的人间情事。“玉盏金波满。狼山,人生相会难。”原来令人喜笑颜开不仅因为有山林胜景可赏,还有难得的好友相会,开怀畅饮。
2、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有很多寓言故事构成的,书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看似很通俗,但却都躲藏着一个深刻的事理,这个事理就是我们要进修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惹人深思的好书。
书中,我最喜好的一个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解柱折颈而死。因耜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则寓言幸辣的嘲讽了那一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像如许的寓言还有掩耳盗铃,拔苗滋长等。掩耳盗铃比方掩耳盗铃,拔苗滋长比方欲速则不达,这些寓言虽然都只是人们编造出来的,但却又让人感觉非常实在,从中的事理十分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核心思惟其实就是儒家教思惟,忠义仁孝小弟*,教育我们有个好的质量,读完了这一本书后,更今我感应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湛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地点。
寓言,就是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寄意写成一个个故事,让人么去读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收集了很多寓言,让大师只需读一本书,就能够大白很多事理。
整本书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要连合友好,互帮合作。如《守规律的海鸟》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一种海鸟,这种海鸟很傻,还很笨拙,但他们注重一群一群勾当,很守规律,一路飞,一路睡,就连吃工具也一路吃,从不抢先,所以,没人敢危险它们,可见,连合友好何等主要啊。
此外,这本书还用《画蛇添足》告诉我们:不要把事干过甚。用《亡羊补牢》让我们大白,做错了事,与其悔怨,不如加以更正,做得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故事,很多寓言,这都是前人聪慧结晶,让我们去好好读一读吧!
3、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罗曼·罗兰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中国古代寓言》是一本富含哲理又通俗易懂的书,我看过之后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天来给大家说说我看过之后的感受。
《中国古代寓言》里面有许多有趣精彩的寓言故事,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两则寓言故事,我来跟大家讲—讲吧!第一则寓言故事是《纪昌学射》,里面的主人公有纪昌、甘蝇、飞卫。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古时候有个人叫纪昌,非常喜欢射箭,希望拜名师学艺。当时,有个善于射箭的人叫甘蝇,甘蝇有个徒弟叫飞卫,他的射箭本领超过了师傅甘蝇,纪昌听说了飞卫的本领,去向飞卫请教射箭,飞卫让他先练眼功。一是练眼睛牢牢地守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二是练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这听起来多么匪夷所思啊!可是纪昌日复一日地苦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弓箭手。当我读到“纪昌回到家中,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把眼睛盯在织布机的脚踏板下,两年以后,即使锥子刺进他的眼眶,也不会是他眨眼。”这段话时,我认为纪昌的学习态度是多么认真和虚心啊!也让我明白了学习一门技艺必须先练好基功,只有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掌握技艺的精髓。
第二则寓言故事是《王戎识李》,里面的主人公有王戎的小伙伴们。全文主要内容是古时候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从小聪明伶俐、智慧过人。一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你们觉得不奇怪吗?这棵李子树就长在路边,一个个都熟透了。可是来来往往的人,却没有几个去摘。依我看,这李子定是苦的。”小伙伴们听了将信将疑。他们拿起刚摘下的李子尝了尝,立刻*出来,叫道:“这李子果真又苦又涩。”这件事之后,小伙伴们都十分佩服王戎,遇到事情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我看后如梦初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千万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只有仔细观察,多动脑筋思考,然后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读了《中国古代寓言》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相信以后在人生中也可以用这些道理使我迈向成功的道路。
4、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亡羊补牢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小寓言,但读了以后,我却明白了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忽视。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以前有一个放羊的人,他家的羊圈破了,狼从那儿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快点把羊圈修好,主人却不以为然。第二天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主人后悔了,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读了这则寓言,我想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犯了错误不能不以为然,要及时改正。有的错误,我们不去改正,认为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这些小错误出现在大问题上,那么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森林里就会发生火灾,这会使我们国家遭到巨大的损失。学习上也是一样,在做练习的时候,如果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到单元测试时,这样类似的题目就会白白丢很多分。所以我们练习时应该特别用心。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学习工作中出了差错,应该设法尽快补救,否则你可能会终生后悔莫及。
5、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
星期三的晚上,我洗完澡后,在床上拿起《中国古代寓言》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其中《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古时侯,齐宣王爱好音乐,特别是竽,他每次都会让手下三百多人一起来演奏。南郭先生发现了齐宣王的癖好,觉得自己虽然不会,但是混在这三百多人里,齐宣王肯定不会发现,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弄虚作假。后来,齐湣王担任齐王,他让三百个人一个一个给他演奏音乐,南郭先生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的好朋友皇甫峻熙,他和我说他上学时老师让背古诗,同学们都是一起背的,他经常没有认真背,总是蒙骗过关的。可是,有一次,他们班换了语文老师,这个老师和以前的老师与众不同,背古诗时是一个一个抽查的,不会背的需要留堂。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这样滥竽充数骗老师了。
这则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弄虚作假的人,手段再高明,也无法蒙骗一世,早晚会露出破绽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