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51:54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3.在今后的阅读中加强训练,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例话,了解为什么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怎样才能做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

(书报杂志多,需要懂得的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多,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得到急需的知识、信息,就必须学会用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

要做到阅读有一定速度且读后有新收获,一要看得快,由一字一句地读,变为一句、一行地读,一目几行地读;二要想得快,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及时归纳、概括文字说的是什么。)

二、回忆本组课文的教学,谈自己用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的做法、收获和体会。

三、读自读课本中的《成岗和**报》,教师统计一下每个同学用了几分钟,并交流一下读后的收获。

四、谈谈今后自己怎样加强这方面的阅读训练。

拓展阅读

1、“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零的乘法”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的重点是让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生主动参与,借助统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养了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习数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生继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归生活实践,让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生联系生活实际,以致用。

不足之处:

2、“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零的乘法”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个重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生探索当个因数不变时,另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育。

在第次的试中,由于选择的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第二次试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使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偏大,部分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真正理解,掌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认识了。

在让生自主探索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生根据预先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些程序化。如果能让生现场根据自己想的,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说服力,生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这类生刚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生。

3、“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零的乘法”

今天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

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题的积比比,你什么发现?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题的积比比,你什么发现?生在课始交流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个因数不变,另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个因数不变,另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生还是习惯于直接算积却不用所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

我也反思我的中是否导致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师只注重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了“知觉”了。

4、“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零的乘法”

北师大版小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条件。

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生在习该段内容时,会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生来说相当的难生不够自信,没勇气参与,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老师以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1、知识与技能:使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价值观:提高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的探究兴趣,引导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导入

1、师:同们,最近几天咱们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给你3根小棒你就能围成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摆、围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起看看“活动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求”。

生自活动求,师:清楚活动求了吗?开始吧!。

生动手摆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是3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生:不。)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关?(生:小棒的长。)

2、进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算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生算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算,比比。

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生汇报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什么关系?

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算,看是不是任意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习的最终目的是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些习题,敢不敢试试?

1、淘气从家到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

2、完成“练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4

五、全课小结

点击查看更多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27035.html

热门阅读

  1. 9月10日祝老师教师节祝福语2016
  2. 酒店房间租赁协议书
  3. 大学毕业生自荐信的范文
  4. 我爱童话故事手抄报
  5. 关于羊年小年的微信祝福语大全
  6. 河南焦作云台山优秀导游词范文
  7. 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勤工助学总结大会发言稿范文
  8. 国庆节短信祝福精选
  9. 时而时而时而的造句
  10. 2016年搞笑的教师节贺卡祝福语
  11. 关于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2. 关于合伙开店协议的范文
  13. 爸爸的习惯的征文
  14. 小说摆渡人经典语录
  15. 对同学说离开的经典语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