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大全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民间大多称为苏东坡。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年代: 宋 作者: 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年代: 宋 作者: 苏东坡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5.《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拓展阅读
1、苏东坡中秋节的诗《西江月》
1、⑹贱:质量低劣。
2、⑼?:同“盏”,酒杯。
3、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4、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5、特点
6、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7、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9、“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10、诗词联想
11、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12、译文
13、⑶新凉:一作“秋凉”。
14、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5、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
2、关于描写《甘肃省·炳灵寺石窟》古诗词赏析大全
炳灵寺,旧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炳灵为藏语 “千佛” 或 “十万佛”之意。寺在甘肃永靖县西约50公里,黄河北岸积石山中,有石窟造像于黄河两侧南北峭壁上,长2公里,上下4层,高低错落,幢盖纵横,濒临黄河,气势庄严。现存有自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窟龛183个,大小石雕像694座,壁画900平方米,另有石塔1座,泥塔4座。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称:“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现169窟据认为即唐述窟,内有精美的西秦造像与壁画,是我国石窟中历史最早的艺术珍品。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后,寺及石窟与库水相平,但窟前有防水大坝,坝前波光潋滟,坝后岩窟崔巍,乘游艇从刘家峡水库大坝西行,可直达窟前,风光殊为奇绝。
冰灵寺上山如削,柏树龙蟠点翠微。
况有冰桥最奇绝,银虹一道似天梯。
[作者] 解缙
[注释] ●冰灵寺:即炳灵寺石窟。●龙蟠:形容古柏高大,枝干弯曲,犹如巨龙蟠在山岩。●翠微: 青翠的山峰。
山峰滔浪浪滔沙,两岸青山隔水涯。
第一名桥留不住,吾侪□□卧芦花。
[诗名] 无题诗
[作者] 佚名,炳灵寺石窟隔河对岸有一石滩,滩上石如屋大。一巨石上刻“龙窝”及“万笏朝天”字样,并刻此诗,无题,也无署名。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后,因水位提高,石滩已淹没,刻石也没入水中。诗见于冯国瑞 《炳灵寺石窟勘察记》。
[注释] ●第一名桥:炳灵寺下的黄河上原有一桥,名曰 “天下第一桥”。唐、宋时尚存,毁于西夏。后又建成浮桥。刘家峡水库蓄水后,浮桥也被淹没。
尝拟谢灵运,惜为气力殊。
降心随小路,骇浪虑轻桴。
过眼峰堪画,插天阁欲扶。
淟然闻土谷,罗拜礼金瞿。
[诗名] 游灵岩寺记(原是一篇游记,诗缀其末,因以文题为诗题。)
[作者] 王荷泽,字予望,晚年称了望。明代甘肃陇西 (今陇西县) 人。
[注释] ●谢灵运: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气力殊:体力大不如谢老之意。●降心:本降心相从之意,此处为不得已、只好之意。●骇浪句:看到黄河的惊涛骇浪,担心小木筏的安危。●过眼句:是说望中的峰峦叠障,足以入画。●淟然: 污浊貌。●土谷: 疑指唐述谷。●罗拜: 四面下拜。●金瞿佛像。
3、关于描写《江西省·白鹿洞书院》古诗词赏析大全
白鹿书院,全称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此地背山临溪,四山环合,环境幽胜。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早年隐居驯养白鹿于此,后称之白鹿洞。南唐于此设庐山国子监,宋初扩为书院,始称白鹿洞书院。它与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重整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宋陆九渊、王宋仁也曾在此讲过学。原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有文会堂,御书阁、先贤祠等360余间。四周有源泉亭、独对亭。书院前有枕流桥,以及众多石刻摩崖。白鹿洞书院古为文人汇集之所,今为游人必览之胜地。
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
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
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
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
[诗名]
[作者] 袁枚
[注释] ●少室山人:即李渤,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早年刻志于学,隐居嵩山最高峰少室山(今在河南登封县北),号少室山人;后累官谏议大夫、江州刺史、给事中、桂管观察使、太子宾客。●紫阳:即朱熹。他早年居福建崇安时,厅堂题额“紫阳书堂”,故世称紫阳。●华盖:帝王的车盖。此句原注云:“路旁古松枝叶蔽芾,号华盖松。”●五老:指五老峰。●白鹿仙踪:据传李渤居庐山时驯养一白鹿颇有灵性,能远道购物不误;他常遣鹿为己服务。●青衿:书生衣着。●精舍:旧称学舍、讲学之所。●稷(ji季)下: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市。战国时齐宣王祖辈三代在此建置学宫,广招天下数千文士讲学,是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淹中: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淹中为春秋鲁国文化中心,古文《仪礼》(即《士礼》)出于此地。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诗名] (全诗17句)
[作者] 紫霞真人,一说系明嘉靖时状元罗洪先,因厌宦途之浑浊而学道,寄情山水,云游四方。
[注释] ●去天不盈尺:离天空不满一尺,极言五老峰之高。
五老峰前晓自来,玉泉亭上共衔杯。
苍松翠壁烟霞地,复睹延平后学开。
[诗名]
[作者] 李梦阳
[注释] ●延平:宋代朱熹是婺源人,曾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婺源属福建延平府,故此处以地名借指朱熹。
忆昔彭蠡舟,五老湖中见。
今日始登临,振衣蹑层褵。
五老笑相迎,依然旧时面。
讶我髩苍浪,童心犹未变。
岁月几蹉跎,浮生如过传。
努力须及时,肯为泉岩眷?
感叹欲踌躇,夕舂归路功。
寄语洞中人,此志早当辨。
4、苏东坡中秋节的诗《西江月》
1、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2、⑺妨:遮蔽。
3、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4、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5、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7、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8、朝代:宋代
9、诗句赏析
10、注释
11、原文:
12、赏析
13、“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