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拓展阅读
1、《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2、《陋室铭》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余龙翔
参与备课成员:余龙翔、刘志成、夏敏先、黄丽芳、刘舵
课题:《短文两篇》之一——《陋室铭》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难点辨析
《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间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
3、检查字音
4、了解学习目标学生
自由发言、
观看
PPT课件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完成导学案第1题⑴⑵小题,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预习不仔细或记忆不好的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5分钟
培养自学习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出示课件6—10
1、画出朗读节奏,标出韵脚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读课文,其他人点评。
学生练习
学生诵读
学生点评
学生通过练习、朗读、点评,完成朗读训练,并在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10分钟
培养朗读能力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出示课件11—211、学生分小组交流互译课文
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3、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15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22—33
1、交流讨论。
2、背诵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思考题。
2、分小组竞赛抢答思考题。
3、学生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旨。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10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出示课件22—33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
1、学生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激励自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指导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4分
钟自我激励
课堂小结出示
课件35梳理脉络归纳总结学生观看
PPT课件明确
文章主旨1
分钟领悟主旨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课后第二题第1小题、第3小题①、
3、课后第三题总结文言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3、《陋室铭》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