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李商隐锦瑟赏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终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笔者认为,此诗之所以脍炙千古,一是它抒发了作者爱情、理想破灭后的极度哀伤,一是它潜蕴着哀伤之后的禅学顿悟。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的他有着“欲回天地”的*雄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只可惜时运不济,他始为“牛*”令狐楚父子奖拔,后为接近“李*”的王茂元之女婿,处于“牛李*争”的夹缝中二十年,仕途坎坷,横遭谗毁,如萍飘梗泛,升沉无定。正如崔珏《哭李商隐》所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无故地成为*争的牺牲品。
在个人生活方面,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因此,在他的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为排遣愁绪,原本对佛老倾情的李商隐与佛教的缘分更深。所谓“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这种感情基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作内容更多取向内心体验,逐渐形成一种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风。《锦瑟》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绘有锦缎般美丽花纹的瑟,据说原先有五十根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声调悲凉。诗的开头作者不写他物,以“锦瑟”开题,以“无端”发问,而后以“思”引出对“华年”的叹息,看似刻意为之,实是自然而成。瑟的锦缎花纹,不就是自己的花样年华?瑟的悲凉声调,不就是自己的痛苦一生?华年已逝,如锦瑟有五十弦没有理由、无须解释,即使解释也无从说起,而锦瑟的一弦一柱弹出的一音一节,却不能不勾起作者对华年往事的追忆。叹年华盛景已逝,寓心中难言之悲,音繁绪乱,怅惘难奈,发为首句,感人至深。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四句各用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比喻人才被埋没。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佛经云:“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云“求不得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深谙无常之理的诗人清楚地知道,锦瑟华年的一切,终将离己而去,替代它们的将是凄迷欲断的蝶梦,椎心泣血的鹃啼,寂寥映月的珠泪,随风而逝的玉烟……果然,人生无常,疾如川驶。刹那间理想破灭、刹那间追求落空、刹那间欢爱如烟,刹那间青丝成雪。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即使是当时已惘然无尽,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让诗人陷入“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的深深的思索与迷惑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感情体验,感悟到了色相俱空、有求皆苦、无常幻灭、求不得苦的佛教真谛。只是,诗人毕竟是血肉之躯,他明知追求幻灭,色相皆空,却仍然跳不出世俗的牢笼,仍然对理想、青春、爱情执着沉迷、热情讴歌、无比眷恋,走向了与佛学离情去欲、心不住境的相反的途径。也难怪在诗的结尾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拓展阅读
1、李商隐的锦瑟 解析李商隐《锦瑟》
【**--教案】
李商隐《锦瑟》主要写的是什么呢?该如何进行解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李商隐十岁丧父,幼年生活凄苦。他一生坎坷,四十岁丧妻,四十七岁病逝。李商隐在唐诗当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然而,李商隐却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在北宋初年时,还曾掀起了一股学习李商隐诗的**。正如王安石所言:要学杜甫,应当从李商隐入门。
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属于晚唐诗中的朦胧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自古以来,诠释《锦瑟》者不下百家,《中山诗话》称“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也有现代学者明确地指出此诗是李商隐为追忆他所爱的宫嫔而作,宫嫔赠他乐器锦瑟,他则报以玉盘等等;诗人苏东坡还曾这样解读此诗:“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①苏东坡在解读《锦瑟》时,将“锦瑟”理解为实物,他按照锦瑟这种乐器所弹出的音调来理解这首诗,可谓是独具匠心;清代学者汪师韩则认为李商隐其实是以古代的瑟来暗喻自己,托物抒怀。古代的瑟有五十弦,而今天的瑟却只有二十五弦,说明古代的瑟已经不流行了,正如自己一样虽有文章才学却不得意,不得志。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读,竟然如此众说纷纭,不免让人惊叹这首诗的魅力。正所谓如“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述的每个观点都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如果读者们要想确切考证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写作事实,又几乎是无法做到的。正如梁启超先生在谈到读《锦瑟》诗的感受时说道:“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其实,对于读者而言,能够弄清楚诗中的相关史实固然是一件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知人论世。但是,如果实在难以考证诗中的史实,也不能因此就陷入无休无止的考证之中,不顾对诗歌本身的赏析。我们读诗时,更应注重对诗中的意象和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本义。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本指装饰华美的瑟,而对“五十弦”的注解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有说诗人作此诗时已年近五十,有说瑟本二十五弦,五十弦为古制。瑟究竟原有多少根弦,到了李商隐时代又有多少根弦,此时的李商隐究竟年华是多少等等,这些其实都不必去考证。在这里作者运用起兴的手法,其实并没有多少特殊的用意。而这一句诗表达的重点应该在“无端”二字上。“无端”本指没有尽头,此处的“无端”指“无缘无故”、“没来由”。作者用“无端”二字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既说不清也道不明,而全诗也笼罩在这种难以言说的情怀之中。“一弦一柱”说得很明白,眼前的一弦一柱皆能引起作者对青春年华的深切思念,可见这思念之情的程度之深。这一句的关键词是“思华年”三字,“思华年”即点出此诗的主旨思想。“华年”即青春年华,“思年华”即指思念当年美好的青春岁月,回想当年的人事物,既有美好温情,更有无限伤痛,让诗人难以释怀,思念万分。琴瑟本就是很美的乐器,装饰华丽的琴瑟就更加美了。由锦瑟弹奏出的曲调也必然是美的,美好、动听的乐曲令诗人李商隐想起了美好的“华年”,不应该是更加的美了吗?然后诗人在这里却被勾起了相反的情绪,正是因为那美好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因为也就无限哀怨了。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②庄子的典故是用来表达事物相互关系的相对性,“庄生”是诗人的自谓。李商隐此处借用这一典故是用来表达他对人生的一种感受,思想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许多美好绮丽的理想,后来却都在冷酷的现实生活当中被逐一幻灭,幻化为一个个泡影,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真假难辨的意境。其实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人生体会,过往的美好人事物,仿佛如梦境一般,转眼便消逝了,让人无法辨别出真假来。“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典故讲的是蜀国国君杜宇远离国家,因思念故土,伤痛不已,死后便化为了杜鹃鸟,经常啼鸣,口角流血不止。从这一典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限的伤痛之感,即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痛之情,明明真切可感宛若在眼前,却已物是人非。诗的内容也暗示了此诗与女性有关,与爱情有关,而且与悲剧的结局有关。然而在唐诗当中,当描写自然景观的时候,“春心”才与“春天”有关,而在描写人的心情时,“春心”则特指“男女之情”。如李白的《江夏行》中的一句诗“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吕谓老《薄幸》中的一句“记年时、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皆是与恋情有关的。而此诗中所要表现的春心,究竟是哪一个女子,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难以考证,也不必去考证。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全诗当中最难理解也是最精彩的诗句。沧海即深蓝色的海,海与天地相接,放眼望去天地一片青蓝色。而“珠有泪”,不得不提我国古代月亮与海里的蚌珠互为感应的美丽传说。古人认为,月满珠则圆,月亏珠则缺。“沧海明珠”的传说,最早见于《汉书》,“武帝时,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已下。”③后来人们把人才的不得用世,比作“沧海遗珠”。我们不用考证这些典故的用意,单就这句诗将“蚌蛤尾珠,与月盛虚”、“沧海遗珠”和“绞人泣泪成珠”等典故合用,便已经体现出此诗的艺术独创之处。而这也恰恰能促使读者产生相关的艺术想象,揉合出一种传奇色彩和悲剧气氛极浓的艺术境界,营造出一种凄清、凄美的感觉。“蓝田日暖玉生烟”句,从字面上来看,此句诗是在写日照玉器
2、高中优秀语文作文赏析
由新世纪青年一代来传承
有一种美,飘逸在蓝天上,深埋在故垒下,具有一种吸灵引魂动魄的魅力,它就是华夏民族传承不息的韧性文明。文明的美在于源远流长,它发轫于黄河,流荡于长江,浩浩汤汤奔腾不止;文明的美在于内涵蕴藉,它育于修养集于素质现于言行举止;文明的美在于能量无穷,它能提升人格,消解矛盾,填平嫌隙,增进感情,和谐四方,让人类如沫春风,安享太平。
透过历史的岚帐,隐约中祖先用石斧开辟出的图腾依旧清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璀璨的文明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孔融让梨的礼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贴;*“敬老尊贤”的谦和可亲。言为心声,行为内现,圣贤伟人的德行,无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一颗刻坚韧的心传承着东方的精髓,修身养性共建和谐,让“文明”经久不衰。
传承文明,人人有责。
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曾言:“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盘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可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每个答案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大意是说崇尚礼仪非常重要。
宋代学者杨时、游酢二人求学时曾经有程门立雪的典故,留下尊师敬长重道之感人佳话;中国民主**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礼貌,被尊称为“文明礼仪的楷模”。
个人的美好形象,是靠平日里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而一个国家美好形象的建立,需要每一个公民在公共场所遵守规矩、彬彬有礼。
梁文道先生曾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丧失道德、气节成为思维定式,丢弃传统文化成为国民现象,违背礼节破坏规矩成为言语行动方式,人类势必会朝着市侩庸俗发展,而与文明背道而驰。如此,国危矣!
我们是礼仪之都文明之邦。新世纪新时期的新青年们有责任有义务力挽狂澜,拯救日渐滑坡的社会风气,唤醒道德意识,让文明韧性发展。
爱护环境,你丢我捡;遵守秩序,你挤我让;待人谦让,你好我学。将尊师敬长、尊老爱幼,遵规守纪、爱国爱家、真诚友善等文明、礼仪、素质、教养等常识牢记于心,并认真践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文明成为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人人信仰推崇,奉为圭臬典范,成不二法则。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她发抖。”而我们的领导人向世人宣告:“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头文明的、可亲的狮子。”一个民族,百种文化叶;中华屹立,万朵文明花。让韧性的文明,在新世纪再创辉煌。
3、高中优秀语文作文赏析
文明的韧性
我从远古走来,着褐黄作我衣冠。
远去的牧歌声里,满载着诗和酒的旅程。一次出生,应感谢那个孕育了文字的仓颉。从此鸿蒙初辟以来口耳相传的故事有了现实存在的可能。渐渐地刻刀变成了笔与墨,竹简让位于蔡侯的千古发明。
名为贞观开元的时代,汉代以降的文人诗酒相伴,魏晋的风雅融合了胡风风采千般,文坛的剑锋沾染了文人的豪气,入喉的酒让人醉酣,自此一道白虹贯日,中有李杜白刘诗词的万丈光焰;四方的夷民纷至沓来,遣唐的使者络绎不绝,经卷文书伴随着丝绸刀剑向外发散,沿途播撒的文明种子终成圣殿。
后来啊,又是一次四分五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迷局乱战。刀剑铁戟粉碎了笔墨纸砚,骄兵悍将肆意屠戮着饱学鸿儒,暗无天日的黑夜直至黄桥那一支回师开封的赵字旌幡。青史里乾德元年那场酒宴,终结了帝国内部的兵连祸结,边疆的烽烟却燃得更加频繁。以抑武为代价而兴起的我在从开封到杭州的三百年间臻于极盛,却在崖山之后迅速魂灭身残。
当曾经不可一世的*之鞭化为捕鱼洱海的一抹苍凉,东南那诛元的玉刃入主应天,曾作为锦绣挥舞令朝越伏首的理学,在一朝又一朝病态的压制扭曲下却最终扼住了我的咽喉。从此燕赵的慷慨变徵终成绝响,吴楚的放诞纤丽再也描摹不出山川的锦绣苍莽。接着,九州的天地旋转,华夏的天地不在属于正朔的炎黄。纸上,断章捉句深文周纳,宏文顿成残章;刀下,师友亲朋肆意株连,血色覆压斜阳;修订与毁灭,变相的焚藏,天下识士噤口难言,战战兢兢自称着奴才。于是,“九州的文风渐渐刻板,西出阳关的文人越来越少”,一道无形的堤坝隔绝了自由的空气,囚禁文字于所谓的盛世殿堂;文人沦为御用的侍从,清流渐成封闭的死塘。
当炮舰轰开了紧闭的大门,那封闭了数百年的一池死水才渐渐泛起波澜。新流旧水相遇相搅,尽管那陈腐含不甘退却的朽叶污水搅起一个个漩涡将一个个仁人志士吞没,然而旧潭周边的堤堰却是在一点点垮塌。
封闭了太久的木乃伊在接触了新鲜的空气后,迅速腐烂,崩离。
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滔天洪水席卷而来,摧毁了一切积弊的同时也动摇了千年传承的根基。眼前的疮疤渐渐愈合,心头的鲜血却在不经意间不停的滴。凡带有西文的泥沙俱下大行其道。“孔家店”被强拆,连带历经千年建成的文化圣殿转瞬间只剩断壁残圮,精华与糟粕同在泥瓦中延口残息,打碎的瓦釜瞧着同被毁弃的黄钟暗自欢喜。
庆幸的是,历经千年在这个古老民族内心形成的共同的基因并未被摧毁。丁丑年间那一声炮响后,这基因统一了军阀,整合了阶级,并成为长城上的烽火燃料,熊熊燃烧,让不可一世的所谓皇军日益陷入到这片的土地上的*大海中,并在英美丢盔卸甲之时兀立不倒,直到乙酉年那所谓长久的武运彻底失败。
可是数十年后,一切又变了。近代闭关的教训让这个国度一步步有限制地敞开国门。虽说是大工业新技术为先驱为主体,思想的藩篱还在。但随之而来的附着物却在不经意间摧蚀着人心,进而一代人的迷茫化成居心叵测者口中无可救药的河殇,黄土地与蔚蓝色的海洋自此不可调和,连带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被否定,曾有过的辉煌被否定,一切被否定。
接着混乱之余经济的大潮冲刷一切,像是曾经的“钢元帅”,由一马当先发展为一骑绝尘。后者最终导致过这个国度的大崩溃,前者?
总体还是对的嘛。几十年跑完了别人用百年才跑完的路,奇迹般从一个落后之邦变成东方的巨人。却在同时,也用不可抵挡的力量摧毁了千百年来兵燹战火都未能消灭的古迹,清扫了可能成为所谓现代化的一切阻碍。削秃高山榨干河湖,竭泽而渔尚且不论;巨铲铲平一个个村落,平地而起一片片高楼,砸碎一个个牌坊,树立一块块冰冷的标语牌。
尽管楼下除了钢铁水泥,并无精神的根基。
标语牌上的文字,大多也只是存在于标语牌上。
我想过死亡,我接触过死亡,我接触过太多的死亡。这五千年来,自己也很多次离死亡好像只有一步之遥。两千年前四百六十个儒者的哀嚎还未绝于耳,我却奇迹般在那场大火中涅盘重生;七百年前崖山的海底多了十余万自愿玉碎的爱国者,我竟然还是从散曲杂剧中艰难地保存下来了这个民族的符号;最让我害怕的是那一场以正义以救亡之名的新文化之洪,师出有名的它才真正让我胆战心惊。像是罪恶假自由之名以行,害怕精华伴糟粕被一并除去。
历经千难万险,我还是活了下来。
尽管体无完肤。
然而我还是恐惧。
因为今天多数看到我的目光总是让我如芒在背,观赏者眼中投射出的是金子的颜色――不止一次的盛情邀请让我兴奋不已,结果到了最后才发现却只是借我的名头把戏台来搭,真正粉墨登场高歌万丈的,还是红到发紫的经济。
半夜,有的,在舞台上歌到喑哑;有的,在漩涡里苦苦挣扎。
城市的夜实在是太过逼人,人工的白昼连一方黑暗都不肯舍得给予我来掩盖泪花。
回望那血泪的曾经,乱世中我的式微还可有安慰自己的理由,毕竟崖山边,有过十几万人不甘在马鞭下苟活而以我为旗*;那一场冲击根基的洪流,亦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寻求解药,就算抛弃了我也只是算矫枉过正。那流的血,权且作为我为这个民族找到真正道路而应做的牺牲。
然而若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被遗忘,却实在是我的耻辱。
同样,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当忘了自己的符号,纵然是上得了的峰台,这个四不像的民族还有多少未来?
呜呼哀哉。
4、高中优秀语文作文赏析
文明韧性的光辉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玩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或许与“韧”字相关的,都是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无论与外人或是于自己——才能实现,做到尽善尽美。
而韧性,在我看来,有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指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艺瑰宝,最值得为人道也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元朝骑兵已经问鼎中原,对汉文化进行“蚕食”时,那些汉文化的扞卫者们,是忍耐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坚持,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被侵蚀、被毁灭;我更是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之时,即便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但仍可以重新起立,复兴中国的精神与毅力所动容。很多西方人曾用“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批驳,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的指引,就是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值得这份殊荣。
几千载漫漫风雨征程,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无数外力以及内我的挑战与威胁中,保持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韧性的光辉。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于世界所展现的坚韧,于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在民族发展中最本质的精神基石。若勇敢被定义为抵御外部困难时的不放弃与勇于面对,那韧性较之更为伟大的是对个人所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这可能再外在看来是一种对过去的放弃与抛弃,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社会更加积极正向的发展,这份心,就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变革家,都是在向已现颓势却深入人心的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宣战,与他们相对抗的,不仅仅是利益的相关者,更是如大山般沉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重大*,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_,但最本质的精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目的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如同*的“*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作,市场化无疑于社会主义而言是不可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国经济的腾飞,他和他们所有人,愿意承受这份风险。他们相信,这是巨大而改变,但一定不会带来毁灭。而我们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更美好的家园——唯有这份韧性,才能如此处变不惊,我们的国家才会走向复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