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邓稼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2 14:56:35

小学邓稼先教学设计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2、学习文章的结构方式和多变的句式特点。

3、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步骤】

这是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这样学:

一、积累阅读

1、读《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他的朋友为何如此深沉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2、积累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材料事迹。

3、关于“两弹一星”:

4、词语积累:邓稼先 元勋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选聘 无垠 殷红殷切 鲜为人知 新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面式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全文用“横式结构板块”拼接的方法,巧立六个主题式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是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邓稼先。

第四板块:让民族自豪、祖国骄傲的邓稼先。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执著追求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邓稼先。

三、线式阅读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⑴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六部分紧密关联。1引子──2、3介绍生平和经历,对比中突出他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4侧面描写贡献大,是对2的扩展──5重点写他非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2的具体化──6总结全文。

⑵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⑶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⑷ 作者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的儿子?”为什么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代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

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联系起来,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显示邓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精神的悲壮色彩。作者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这首歌作背景音乐意在说明邓稼先阿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同时他又赋予这种精神以新的内容,那就是向上、求实、勤奋、创新。这样写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与前文的正面描写互相映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总之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

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请你举例说明。

⑴ “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⑵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四、点式阅读

1、妙点品读:

⑴ 高度凝炼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请你继续举例。

⑵ 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有时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例如:

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作用: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⑶ 灵活多样的表达:议论抒情的句子:

描写的句子:引用诗文的句子: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

五、素材积累阅读

请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找到作文论据的材料,以达到积学以储宝的目的。根据邓稼先的事迹,归纳出不同的观点:

例:1、邓稼先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归纳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这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⑵ 还处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迎来了毅然决然抛弃埃菲尔铁塔的宏伟景观、塞纳河畔的旖旎风光的诱惑的钱三强、何泽慧,这对年轻的科学家夫妇,也迎来了他们满腹的学问和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⑶ 50年代初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裕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新中国,受到亿万人民的热爱。

2、1982年,“我不能走”,归纳出: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这种为祖国国防事业献身的执著追求精神,使邓稼先抛妻别子,隐姓埋名进入茫茫*滩,一呆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写

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请拿起你手中的妙笔,选取其中的一种形式写成150字的片断。

板块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用简明的语言)

板块二:组合要言,写人物事迹(用精炼的语言)

板块三:抒发感受,写人物述评(用生动的语言)

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板块四:动用真情,写好颁奖词(用优美的语言)

例:2004年感动中国给任长霞的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个女英雄(起句议论,给人物高度评价)。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贫,她柔肠百转(概述其事迹)。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运用描写侧面烘托其人格,并隐含深情怀念);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议论抒情揭示其精神实质)。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教师范例

六、板书

杨振宁

1、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贡献之大、鲜为人知

2、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鞠躬尽瘁

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民族自尊

5、我不能走──艰苦奋斗、舍我其谁

6、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高唱赞歌

拓展阅读

1、《数的意义》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归纳能力。

3.在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数的意义和数的数单位。

具准备:米尺、课件。

一、回顾导入

1.读一读信息(课件出示)想一想,这样写符合实际吗?

(1)老师的体重是565千克。

(2)明的身高是145米。

(3)笑笑的数测验成绩是935分。

2.这些数据都少了“一点”,那你知道数由几部分组成吗?比如这里,51.5这个数,里面的51是整数部分,数点右边的这个5就是数部分。那这两个5所在的数位一样吗?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3.那这数部分的5所在的数位是什么呢?这个数位的数单位又是多少?数的意义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指名测量,其他同观看。

2.汇报测量结果。

3.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数。那么,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习。

4.出示米尺图。

上图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写成分数是多少?

5.请同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7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数怎样表示呢?

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数表示,那么,请同们猜一猜,两位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6.出示米尺。

指着板书:有什么新发现?生汇报。

7.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 000份,每一份是多少?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分之几米?写成数呢?

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数表示出来。

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8.我们这节课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后汇报。

结:分母是10、100、1 000……的分数可以用数表示,一位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们想一想,数的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归纳整理。

三、巩固练习

第一层练习:分数数互化。

第二层练习。

1.填空

(1)0.8表示( ),它的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数单位。

(2)1里面有( )个0.1和( )个0.01。

(3)0.52是由(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2.判断:

(1)0.8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 ( )

(2)1毫米写成数是0.01米。 ( )

第三层练习: 猜数游戏。

明和红的数各是多少?

四、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反思:

数的产生和意义”人版课程标准实验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要求生明确数的产生和意义,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数的数单位及相邻两个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数、两位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本节课,者力求在课堂上给生充足的空间,采用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生引入研究性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数意义的中,材中利用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改写,让生理解数的意义。了“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别用分数、数表示吗?者在中直接从米尺入手,从平均分成10份、100份、1 000份入手,让生在改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中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材中由于增加了米后意思上表达的不够清楚。

引导生进行观察归纳一位数的意义时,当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0.1= 0.4=.7=后,让生进行观察,让生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生轻易地完成了对一位数意义的抽象过程。然后两位,三位数的意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类推的过程,生充分经历了一位数的意义习过程后,猜测,两位数、三位数应该表示什么?再应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真正使生卷入了习过程中,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最后,通过师点拨和生观察、讨论,将数单位和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整数数单位的复习进行引申。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反思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预的不够充分:

1.在本课的内容安排上要突出数的意义,尽量做到在三年级内容之上进行提升。归纳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生数语言的表述错误较多,所以我花了一定的时间让生说思考过程,导致时间上较紧迫。

2.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生实际。

“课堂中我们的关注点是什么?”通过本课的,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只要师在课堂上关注生,关注生的,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2、《数的意义》

版四年级下册第32页和第33页

1.理解数的意义,认识数的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借助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图等实物,让生多角度理解数与分数的关系,经历探索数意义的过程,在探索交流中体会数习的乐趣。

3.培养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数习品质。

理解数的意义,知道数的数单位及其进率。

课件、米尺

一、复习导入

(一)交流资料

师:昨天老师让同们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收集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交流。

如:一袋方便面的价钱是1.2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是2.6元……

(二)师出示图片

师:王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看大屏幕。

请你认真读一读,并说一说每张图表示什么含义。

生读数并结合图说数表示的含义。

(三)

看来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数(板书: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猜测,实践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同们带来一个大家伙,(师举起给生们看)什么呀?(生:米尺)它有多长?(1米)可以干什么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上它的功劳是最大的,借助它我们会掌握很多新知识。

请两位同合作测量一下课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长度,谁愿意?

两位生测量,其他生观察,师板*录:桌子长60厘米多,高80厘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生:可以用数。

结:在我们测量和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数来表示。

意图:师选择生熟悉的情境,让生通过动手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直观感知

1.借助课件,引导理解一位数的意义。

师:请同们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生:1分米)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生:十分之一米)像这样的分数也可以用数0.1米表示

师: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数怎么来表示?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汇报。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则是……(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出示。)

师:0.3米里有几个0.1米呢?0.7米里又有几个0.1米呢?1米里面有几个0.1米呢?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师出示米尺具:谁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台前汇报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太棒了!通过观察以上分数和数,发现了什么?

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数表示。

意图:多角度、多形式地强化认识,理解一位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渗透数的数单位和进率。)

2.借助直观迁移,理解两位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32页图片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厘米)1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么4厘米、8厘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数呢?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汇报整理(课件演示)

师追问:那么12厘米、38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数呢?谁来老师手里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并说为什么,那么1米里又有多少个0.01米呢?(100个)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数来表示(师板书)。

3.直观迁移,独立探究,理解三位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33页的图。

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书中练习,然后组交流。

师追问: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其他数吗?(如:0.006,0.015……)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汇报:分母是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三位数表示。

意图:在初步理解一位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组交流等方法理解两位数、三位数的具体意义,突破了难点,使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数的意义,又一次渗透了数单位和相邻两个数单位间的进率。)

4.迁移推理。

师: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数来表示?五位数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数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数表示……

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数来表示(板书)。

意图:生通过迁移应用,已经对数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理下去,有助于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从而感知十进分数与数的关系,归纳出数的意义。)

(三)认识数单位

师:整数有数单位,数也有数单位,你知道数的数单位吗?尝试说一说。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

师课件出示,并要求生齐读(板书上显示)

追问: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

板书:相邻两个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意图:通过前面的习,生对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生试着说一说然后直接出示,提高了生探究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完成书36页1、2、3题,要求: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意图:通过这几道基础练习题,让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数的数单位,为后续的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

1.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生畅所欲言。

2.齐读书33页“你知道吗?”内容,了解数的产生。

意图:通过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理解。通过阅读,让生了解数产生的历史,对生进行了数文化的渗透。)

五、板书

相邻两个数单位的进率是10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37页7、8题

七、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让生亲自经历测量活动,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加强了对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数意义这部分时,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实物具相结合,直观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都可以用数表示,然后抽象概括出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借助迁移类推,合理安排引导和放手的时机,给生创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生自主习的能力。

3、《数的意义》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两位数、三位数等,从而理解数的意义,体会数和分数的联系,会正确读写数。

2、在用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的能力,增强习数的兴趣和信心。

一、回顾导入:

1、师:在三年级时我们一起认识了数,你还记得吗?

(稍作停顿,生回忆数知识)

你对数有了哪些了解?(生独立发言)

(可以是读写方法、意义、一位数、组成部分、使用情况等)

2、师(板书:0.3):会读吗?(生齐读)

你是怎样理解0.3的?

3、揭题:今天起我们将继续数的相关知识。

(出示课题: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二、展开新授:

(1) 课件播放例1:

师:你能读出这三种物品的价格吗?

(个别读,师板书价格及读法)

0.05:请两生个别读再齐读,这个读法与以前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数部分依次直接读出数字就可以了。

(2) 用角或分做单位,说出这些物品的价钱。

生答师追问:

3角为什么可以写成0.3元?

5分为什么写成0.05元呢?

(1元=?分,1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5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4角8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书p25/1(1)课件出示,直接口答。

(2) 齐读0.05、0.48:

0.05、0.48分别是一元的几分之几?

与以前认识的数有什么不同?

揭示两位数、一位数的概念。

(1) 师:用分作单位的数是一元的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数。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到两位数的情景。

(出示一把米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多少?

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可以写成数是?

(2) 播放例2的课件,师稍作讲解。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尺子图。

全班交流书写情况。

29厘米呢?

你想到了多少厘米,写成数是多少米?

(3)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呢?

1毫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数是?

播放课件,稍作讲解。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尺子图。

全班交流书写情况,并齐读这些数,(指导:数部分的零不能省略读)

(4) 师:他们是几位数?

分别表示千分之几?

有没有四位数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他表示多少分之多少?

按照这样的方法还有五位数、六位数位数更多的数。我们以后将到的圆周率还是个无限数呢。

师:齐读黑板上数和对应的分数。

黑板上的这些数是由怎样的分数改写成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数表示。一位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数表示千分之几

生默读理解。

师:两个省略号分别省略的什么?你能补充吗?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课件播放题目)

师指导:第一幅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

第二幅图能?

第三幅图把什么看作整数1了?

平均分成了几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

独立填书。

全班交流,并结合图说说0.7、0.43、0.009分别表示什么?

2、练一练第二题,独立完成在书上。

全班交流。

3、练习五第二题、第三题。

独立练习,口头汇报。

0.300表示什么?

4、练习五第四、五题。

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谁能来归纳一下今天我们的习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邓稼先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97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