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古诗大全
谷雨时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唐寅《牡丹图》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许浑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曹邺《老圃堂(一作薛能诗)》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王贞白 《白牡丹》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孟浩然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清 乾隆《采茶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宋 林和靖 《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诗词赏析
清 郑板桥《七言诗》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谷雨节气的农谚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
麦不封垄,松耪不停。
风生火龙(红蜘蛛)雾生疸(锈病)。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连续阴雨不停,小麦易生锈病。
锄麦地皮干,麦子不上疸。
条锈成条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紫斑。
谷雨种棉家家忙。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拓展阅读
1、《欧丽娟品读古诗词》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是"诗"的国度,和西方文学的叙事方式不一样,中国文学是以抒情为主,以言志为发展方向。
诗歌有着其独有的婉转格律、特定的形式,它是建立在文学的艺术形式里,经过了用字遣词的打磨、感受思虑的沉淀,以精致细腻的文字组织,让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心灵更优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刻。
就如欧丽娟所说的"我们读书不是要验证自己脑中已有的观念,读书是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人生可能性。"
从《诗经》、《楚辞》、《汉赋》,再到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经过漫长时代的洗练,因为不一样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生平遭遇,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上都大有不同。
读一首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之后,让自己的情思应和诗人,完成自己的情感宣导。
很多人会认为,读诗是一种消遣。其实不然,你看有多少发达国家*和国民是如此重视古典文学,赏析古典文学,不仅是对本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对社会的风气影响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熟一首诗、读透一首诗,让诗歌与自己产生共鸣,让诗书的力量成为自己的深度和情韵,从而转化成一种优雅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2、《欧丽娟品读古诗词》的读后感大全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上下两卷共分成六章,其中包括神话、诗经、楚辞、汉代诗歌、六朝文学、隋唐诗歌以及宋诗。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神的诞生,看到了诗经中《周南·桃夭》中最美好的婚姻,还有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孤独的坚强;王维本不是一个世俗中人,他默默在《桃源行》中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杜甫居然能欧从一片宁静的景观里,从各式各样的小果子中,体悟到所有生命背后的力量,并写下了他人生诗集中的第一长篇《北征》。
身为女性,欧丽娟还从《暮秋独游曲江》中发现了李商隐是如何从情痴一步步彻底陷溺、迷醉,走到绝望深渊的地步;原来作为最早女性主义者的朱淑真的诗作表达的是前卫的一面。
不仅这些,欧丽娟还帮我们从诗歌中厘清了一些文学史上的误解:除了"窈窕淑女",我们还能如何称颂美人?诗歌为什么要从神话说起?杨贵妃到底在哪里终老......
可以说,《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是具有厚重现代意义的一套书,其作者用她温暖的人文情怀和严格的考据,让诗词消弭了时空的阻隔,直抵人心。
有一段时间对诗歌一类的的书比较感兴趣 ,在豆瓣上查了几本现代作者赏析、理解古诗词类的书。翻了许多这类书的豆瓣评论,发现即使是很好的书,在大多数好评里总是夹在着一些差评,差评的理由也差不多“干货内容很少”“里面大多是作者的私人感受、个人理解”……
3、《欧丽娟品读古诗词》的读后感大全
那么诗对我们现代人又什么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么为什么要读诗,读诗时我们能得到什么。
正如知乎的那个问答,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书去读诗歌,是为了当我们去西北看到壮阔的景色也能说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非“牛x”。
这个新媒体的时代,每天摄入信息最多的无非就是微博、微信,读了太多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后,表达的能力好像都变弱了。这一现象,去搜一下自己微博转发语和聊天记录里有多少“哈哈哈哈哈哈”就知道了。
在各平台的评论区还有个万用语,大意是热评就在眼前,我却想不来有趣的话让大家来点赞。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和一种抖机灵,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回复、评论些什么,更别提什么有趣的言语了,只能干巴巴的表白,或是输入几个表情来表达心情。
读诗我们能读到什么?在读《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时,在前言中也解释了这个问题。
第一点,久读诗书,会对人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灵被诗歌浸润后,自然而然地会对外表有些影响。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荀子说“玉石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这或许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气质”、“美人在骨不在皮”等等。
读诗能减轻或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这么说当然是有些夸张,大意是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读诗可以让我们心胸豁达,在诗中看多了众多诗人的生死别离,我们的那点挫折也不算什么了,从而更有力量去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诗人能看到、听到、感受到一般人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的内容。透过诗,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个更加诗意的世界。“山青花欲燃”比如在青山的映衬下,红色的花像是要燃起来一样。“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水学水声”讲的是银河中传来蒲浦的水声。诗人能听见天上的云飘过的声音,花开的声音。
总结说来,我总结的话,读诗是在读古人、诗人的感受、经历,读过之后,会跟读的人产生反应。如果有相同的经历,那便产生共鸣,有的时候能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想通一些事情,或者仅仅让你回忆起意见本来已经遗忘的人、事、风景。如果有这种共鸣,也真是太幸福了。
就算没有共鸣,也没有关系,我们暂且记下这首诗,将来或许在某一瞬间突然领悟,在那一刻,古代诗人的灵魂与我们相遇。
就算的就算,即使在未来我们也没有相同的经历,在闲暇之余,读一读诗中古人的故事、情感不也很快乐吗?
书刚读了前几章忍不住写点什么,读完之后再补一篇全书书评吧(先立flag)
4、《欧丽娟品读古诗词》的读后感大全
未读有套书是“how to”系列,已经出了几本,分别是《如何听爵士》《如何看电影》《如何畅享啤酒》,而今年出的同系列的这本书却叫《别去读诗》。
别去读诗8.1[美] 斯蒂芬妮·伯特 著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社翻了一下豆瓣,发现官方账号在书评中对这个书名有一个解释:
为什么叫《别去读诗》?斯蒂芬妮 · 伯特说别去读的“诗”,是那种单一的、没有灵魂的、千人一面的诗,“诗”这一个词掩盖了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让诗成了一个令人畏惧的单一概念,堵住了每个人通往诗歌的道路。诗歌就像你听的音乐一样,是一种工具,音乐用声音创造事物,诗歌用词语创造事物。所以我们要去读不同的作品、不同的类型,走进不同的诗人的内心世界,获得不同的体会。
交流时,听到一些人说不喜欢这个名字,他们认为应该老老实实的按照英文原名翻译,也能与前几本书对应,取个类似《如何读诗》《如何欣赏诗歌》之类的名字。
我反倒更爱《别去读诗》的名字,如果老老实实的叫《如何读诗》就太过教科书了,即使书中的内容确实是教人如何欣赏诗歌的,我也喜欢它叫《别去读诗》。
个人认为,这个书名中透露出一种自由感,仿佛在讲着,诗的话,不用按部就班老老实实按照说明书去读,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想读就不读。我这本书的内容,你也不必全部接受,你看心情就好。
当然,我还没来得及读这本《别去读诗》,以上内容全是我根据书名产生的想象。自以为是的想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