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21:56:38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拓展阅读

1、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的意思及全

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出自的《赠钱征君少阳》

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赠钱征君少阳

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在另一首《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中说他是“眉如松雪齐四皓”,对他很推重。

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份。“三月”暮,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三、四二句抒发了由暮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而感慨之余又怎么办呢?于是引出下面两句。“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意由古“昼短苦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歌最后出现**蓄势,这说明作者写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像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款款写来,以暮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这首五律,不拘格律,颔联不对,首联却对仗。是不愿让自己豪放不羁的情思为严密的格律所束缚。正如清代赵翼所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仗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话》)此任情而写,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没有浅露平直的弊病,可以说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兼有古和律两方面的长处,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好

2、古立冬 描写立冬的古

1.立冬有什么风俗: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

2.立冬有什么风俗:喝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3.立冬有什么风俗:**

满族有**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4.立冬有什么风俗: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

5.立冬有什么风俗: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建议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6.立冬有什么风俗: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3、送杨子岑参翻译《送杨子》阅读翻译与

斗酒渭边,垆头耐醉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注释】

1.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渭:即秦都咸阳故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送别。

3.垆头:酒坊,酒家。

4.醑(xǔ):美酒。

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写作背景】

所作词之一。本一说作者为人岑参。这是一首送别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这是一首送别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首联“斗酒渭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对朋友的不舍,也是个性的写照。

酒是文的一大母题,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的象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题的《金陵酒肆留别》,“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颔联对仗工整,使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愁杀行客儿”。送别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的点题之句,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在文中同样很常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郎西”。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

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的共鸣。我想,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吧!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五千年的积淀,一言概括则为“雅”。无论是送别,还是思念,古人都将自己的浓情蜜意寄于文中。古典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别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

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没有“劳劳亭、长亭”这些专门为送别而建造的场所,离别之情已显弥足珍贵,不用鸿雁传书,也没有古人的离愁别恨。现在的我们也许只有从古词中才能感受到离别的伤感了吧!

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4、徐志摩《半深巷琵琶》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象一阵凄风,象一阵惨雨,象一阵落花,

在这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微,

和着这深,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

①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0日《晨报副刊·镌》第8期,署名志摩。

徐志摩的歌常有一起句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本第一句以“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造成触目惊心的效果,立刻将琵琶声和抒情主人公同时凸现出来。“又”说明这不是第一回,增强了这种“惊醒”的效果。这深里的琵琶声表达的是“凄风”、“惨雨”、“落花”般的“悲思”。它出现的时间是“深深时”、“睡昏昏时”,空间是“荒街”、“柳梢”、“残月”。在这荒凉沉寂的时空之间骤然响起的凄苦之声,风格哀婉精美,它奠定了全抒写爱情悲剧的基调。“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这样紧促的询问传达出人心灵深处翻涌的波澜。琵琶声在构思上既是比,又是兴。它直接引发了人心中久郁的痛苦,为后半部分抒发人的内心感慨作了必要的准备。全一到九行都是铺垫,从第十行开始由对琵琶声的描写形容转入内心悲思的抒发,是全的重心所在,也是琵琶声抒情意蕴的直接升华。

的后半部,人内心感慨的抒发,是通过“他”的形象及与“他”有关的一系列意象来表达。他共出现三次,第一、二次紧紧粘连:“啊,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头戴一顶开花帽,/身上带着铁链条,/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这两个“他”既可指抒情主人公心中“破碎的希望”,是无形无影情感的形象化表现,是一种比喻;又可指怀着这“破碎的希望”的抒情主人公自身,是一个人。“他”由“半轮”“残月”的比喻导引入,其抒情意蕴又通过肖像和行动的详细描写来表达。囚徒般落魄的面貌、绝不妥协的挣扎跳动以及跃出常态的疯笑构成一个多层面的悲剧形象,充分体现出人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受尽磨难、深感绝望又仍要苦苦挣扎的痛苦心情。这种疯狂而惨痛形象的出现,使本在审美风格上突破并发展了传统琵琶声哀而不伤、精美怨婉的基调。全在这里形成一个情感**。伴随第三个“他”而出现的人物有“你”和“她”。徐志摩是个“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个性主义者,句中的“她”既指与人深深相恋而又不可望及的女子,又指与爱人相关的幸福、理想等人生希望,既是实指又是象征。自由的爱情总难为现实所容,“吹糊你的灯”也就熄灭了希望之光、生命之火。爱人甜美的亲吻却隔着标志生死界限的坟墓,“坟墓”与“亲吻”这情感色彩强烈反差的事物构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将爱情、希望与其追寻者统一于寂灭,写尽了人对爱的热切渴望,更写尽了人受尽磨难之后的凄苦、绝望。这里,“他”和“你”实际上是同一的,抒情主人公分身为一个旁观的“他”对一个当局的“你”发出如此残酷而又绝望的告示,表现出人对命运的深深无奈。的末尾部分以“灯”、“坟墓”、“她”、“亲吻”构成凄艳诡秘的氛围。这种气氛,我们常可从歌中感受到。

人在深一阵悲凄的琵琶声中,把落魄困扰又“发疯似地”“跳”着、“笑”着的“他”置于有“柳梢”、“残月”的“荒街”,继而又示之以“吹糊”的“灯”和“在坟墓的那一边”“等你去亲吻”的“她”,造成一种凄迷顽艳的独特意境。其丰富的内涵使得全既疑炼精致又丰润舒阔,充分传达出人不惜一切、热烈追求爱情又倍受苦难的惨痛心情。

极富音乐美是本突出的艺术特色。各行根据情感的变化精心调配音韵节奏。“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的急切寻问和“象一阵凄风,/象一阵惨雨,/象一阵落花”的比喻排比,句型短小,音调急促清脆,如一批雨珠紧落玉盘,与作者初琵琶、骤生感触的情境正相谐和。而后的“深深”、“睡昏昏”以eng、un沉稳浑然的音调叠韵,为琵琶声设置了一个深厚、昏沉、寂静的背景,如一个宽厚的灰色帷幕,与前台跳跃的音调共成一个立体的世界。接着,“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微”,这稍长的句式,因多个入声字连用,其声虽又如一阵急雨,但已不再有珠圆玉润的亮色,显得阴暗惨促,正合作者深受触动、万绪将起的紊乱心境。临末,“疯了似的跳,疲了似的笑”,以入声“jào”押韵,音调促仄尖刺,正与中作疯狂挣扎的绝望形象一致。最后三声“等你去亲吻”的复沓,如声嘶力竭的哭喊,一声高过一声,撕人肺腑。全长短行有规律地间隔着,长句每行六个节拍,短句每行三个或四个拍,整齐且富有变化。短句行押韵,并多次换韵。全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悦耳,宛若一支琵琶曲,悲切而并不沉寂,与本既凄迷又顽艳的抒情风格相一致,达到了心曲与琴曲的统一,也使歌获得了形式上的美感。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28524.html

热门阅读

  1. 201春分快乐祝福语
  2. 公路桥梁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论文
  3. 一个富二代的选择美文摘抄
  4. 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美文
  5. 201年鸡年祝福语
  6. 201年给学生的寒假问候语
  7.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小学生500字作文
  8. 桥长中学环保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9. 《看电视》教学设计范文
  10. 儿童三字经故事
  11. 三字经 小故事
  12.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450字
  13. 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
  14. 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范文
  15. 《忆白石老人》的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