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2)
凤歌笑孔丘。(3)
手持绿玉杖,(4)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5)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6)
屏风九叠云锦张。(7)
影落明湖青黛光,(8)
金阙前开二峰长,(9)
银河倒挂三石梁。(10)
香炉瀑布遥相望,(11)
回崖沓嶂凌苍苍。(12)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13)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14)
黄云万里动风色,(15)
白波九道流雪山。(16)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17)
谢公行处苍苔没。(18)
早服还丹无世情,(19)
琴心三叠道初成。(20)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21)
先期汗漫九垓上,(22)
愿接卢敖游太清。(23)
【注解】:
(1)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卢侍御虚舟: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因不满楚昭王的*,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3)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以免惹祸。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4)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5)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6)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7)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8)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青黛(dài代):青黑色。
(9)金阙(què确):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10)银河:指瀑布。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11)香炉:南香炉峰。瀑布:黄岩瀑布。
(12)回崖沓(tà踏)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凌:高出。苍苍:青色的天空。
(13)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整句诗的意思: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14)大江:长江。
(15)黄云:昏暗的云色。
(16)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书多说长江至九江附近分为九道。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雪山:白色的浪花。
(17)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平滑如镜,可见人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
(18)谢公:谢灵运。
(19)服:服食。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
(20)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21)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22)先期:预先约好。汗漫:仙人名,一云造物者。九垓(gaī该):九天之外。
(23)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纵身跳入云中。太清:太空。
【韵译】: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高唱凤歌讥笑孔丘。
手执*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
庐山高耸,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绮丽俊秀。
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流。
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
苍翠的山色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
登上庐山纵览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
万里黄云起伏,两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
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
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已被青苔掩藏。
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经初成。
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讲解】:
这是一首纪游抒怀诗。通过对自我形象的描绘和庐山景物的生动刻画,表现了诗人晚年流放归来、*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
全诗共二十九句,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刻画出一个**不羁、好游山寻仙的自我形象。前两句以高唱“凤歌”讥笑过孔子的楚狂自比,自剖心迹,其中包含着对*前途的失望及从政招祸的愤懑不平。诗人对被唐玄宗尊为文宣王的孔子直呼其名,显示出疏狂傲岸的性格。“手持绿玉杖”四句,以充满神话传说色彩的笔触表述他的行程及来游庐山的原因。诗人手持仙人所用的镶有绿玉的手杖,在晨曦中飘然离开黄鹤楼,来到庐山。因为平生好寻仙访道,游历名山大川,路途遥远也不以为苦。这既是诗人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也流露出他的潇洒自然的人生态度和高蹈遗世的隐逸情怀。
“庐山秀出南斗傍”以下十三句为第二部分,以浓墨重彩具体描绘庐山和长江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庐山”三句,写出了对庐山雄奇瑰丽景色的鸟瞰式的观感。庐山高峻挺拔,直插云霄,山峰矗立有如屏风重叠,秀丽的山色象展开的锦绣云霞。遍山苍翠的树木,蓊郁的山影倒映在清澈明净的鄱阳湖中,湖光山影相互映照,将庐山衬托得分外明媚秀丽。“金阙”四句,采取仰视的观察角度,对庐山胜景作进一步描绘。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叠泉瀑布三折而下,如银河挂于石梁,与香炉峰瀑布遥谣相对。那里峰峦重叠,山势高险得仿佛要刺破青天。诗人以跳脱之笔,将庐山的三处胜景绾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翠影”二句写登临绝顶所见。旭日初升,海天红霞与苍翠的山色相辉映,山势高峻,甚至连鸟也飞不上来,放眼东望,寥廓无际。诗人从多个角度,以错综之笔层层写来,将庐山雄伟秀丽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登高”四句,写远眺所见的长江的雄伟气势。诗人登上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浩浩汤汤的长江奔涌东流,一去不返。万里长空漂浮着浓密的黄云,天色瞬息万变,茫茫九派,江水汹涌奔腾,巨浪有如雪山一般。诗人以饱满的激情,酣畅的笔墨,将长江景致写得气势雄伟,气象万千。诗人笔下的奇伟庐山,吐纳风云,汇泻川流;诗人笔下的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象征着诗人满腔的激情和郁勃不平之气。在生动传神的刻画中,蕴含着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感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好为庐山谣”至结尾为第三部分,抒写因庐山美景而引发的出世隐逸情怀,是对全诗思想主旨的总结和深化。“好为庐山谣”四句,由游山的清兴转入人世沧桑的慨叹。诗人的兴致因庐山而感发,不能不借诗抒怀。他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郁闷的心情为之清爽,想寻找谢灵运当年游山的足迹,可惜已经被青苔覆没。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人感怀于已逝的先贤,蒙生超脱尘世的强烈渴望,以求在仙境里得到灵魂的解脱。“早服还丹”两句,叙述自己修炼的境界。诗人早已经吞服了成仙的丹药,不再有尘俗杂念,初步达到了平静和谐的内心境界。结尾四句,由仙人的朝觐天帝再申自己的出世之想,以卢敖借指卢虚舟,点题中的“寄卢侍御虚舟”,收束全篇。诗人远远望见仙人驾着彩云,手拿莲花正要去天宫朝觐天帝,而自己也已经预先与造物之神约会于九天之外,并邀请卢虚舟共游仙境。诗人仿佛要跟随着仙人飞升而去,即将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全诗至此便戛然而止,想象奇妙,馀韵悠然。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富抑扬顿挫之美。诗人以瑰丽的辞藻、飞腾的想象和饱满的激情,将祖国壮丽山河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飞扬,有着极强的艺术*力。在思想上,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内心是非常矛盾复杂的。他将山中的生活看作是逍遥快乐的仙境,抒发寻仙访道的强烈愿望,其实是在宣泄着从政招祸的愤懑,是对无力改变的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
【评析】: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拓展阅读
1、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虽然朗朗上口但值得细品
作为一个诗人,李白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尤其是李白的名诗,其知名度和普及度更高,甚至连小娃娃都可以脱口而出。
李白之所以能写、会写,是因为除了才华横溢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就是想象力。想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诗歌要独树一帜,必须有意想不到的想象力。
当然,说到想象力,浪漫主义诗人是不可或缺的。毕竟,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核心特征就是想象力。说到浪漫主义诗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李白的每一首诗几乎都有想象。
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充满想象力的诗,也是李白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杰作之一。顾名思义这本质上是一首关于风景的诗,主要是关于江西庐山瀑布的风景。
在我们眼里,可能只是被庐山瀑布的场景震撼了,会多拍几张照片,那诗人李白是如何借助想象来描述它的呢?
首先,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了庐山香炉峰的形状。《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庐山的西北,有峰尖圆,烟云聚散,就像博山的香炉。然而,在诗人李白的眼中,高耸的香炉峰,在阳光的透射下,一朵紫色的烟云在冉冉升起,在青山的蓝天上依稀可辨。相信通过李白这样美丽的渲染,即使我们从未去过那里,也会有着强烈的向往。
在这首诗的第二句中,“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开始关注这首诗的核心——庐山瀑布。意思是,庐山瀑布看起来像挂在山川之间的距离。“挂”字描述的是庐山瀑布的与众不同,从远处看庐山瀑布的静态形象。随着李白视线出现了充满想象力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庐山瀑布宛如三千尺流下的水流直冲而下,又似是银河从九天之上的悬崖上落下。
没有李白宏伟的想象,庐山瀑布的光芒会非常暗淡。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产生的。李白看到了藏在云雾中的香炉峰,看到了从云雾中直冲而下的瀑布,才会有“疑银河落九天”这样新奇而真实的想象。
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虽然从小就很熟悉,但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窥探几分。
2、李白的钱哪来的?到处游山玩水没想到是个“吃软饭”的诗人?
从李白留下的诗中不难看出,虽然李白一生**不羁,几乎不参加工作,但李白很少缺钱,总是吃得好,喝得好。那么,作为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人,李白的钱哪来的,李白怎么会不缺钱呢?
李白出生于701年,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到了15岁,已经会写诗和诗词,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此外,李白还喜欢道教,并且修得一身好剑术,所以他算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
年轻时,李白对*生涯不感兴趣,他虽然见多识广,但并不想走科举之路。从他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看出,他对*并无好感。
于是,在公元718年,他隐居在四川大匡山读书,然后开始周游四川,然后出了省,在此期间结识了孟浩然等人,并写下了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直到公元735年,李白才开始在仕途上努力,这时李白34岁了,花了17年时间旅行,几乎不工作,那李白的钱哪来的?
首先要看的是李白家族史,李白在世时,他经常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家庭背景,因此,关于李白的身世仍有很多争议。然而,目前最公认的事情是,李白是李唐宗室的人,他是李建成的玄孙。
公元626年玄武门事件后,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李建成一脉也遭到诛连,李白只好隐藏身世。毕竟,当时的皇帝是李隆基,是李世民一脉的,所以最好还是避开一点。
但俗话说,瘦骆驼比马大。尽管如此,李白的家庭比大多数人的要好得多,所以能够支持他的旅行生活。此外,公元727年,李白因其才华受到宰相许圉师的赏识,迎娶许圉师孙女许氏,并受许家礼待,许家是名门望族,自然不能亏待李白。因此,李白凭借许圉师的赏识四处奔波,颇有点“吃软饭”的感觉。
此外,李白的第二任妻子,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两个妻子都是贵族出身,有权有钱。作为郎君的李白,根本不用担心食物和衣服。
此外,李白的才华得到了无数人的赏识,包括唐玄宗。公元742年,李白成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专门供奉翰林一职,每天,只要他陪唐玄宗聊天和写诗,他的口袋里就会有很多钱。
李白的钱哪来的,由于李白长期以来一直闻名于世,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和名人的欢迎。他只刷脸就能在各个地方过得很好,虽然像是“招摇撞骗”,但也是靠他的才华换来的。
3、李白《别匡山》赏析
【作品简介】《别匡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 “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表露出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这首《别匡山》,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此诗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县志录自匡山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石原在匡山大明寺遗址,今已移至江油县李白纪念馆。大明寺,兴建于唐初,葺修于北宋。匡山在旧彰明县北,今江油县西,李白故里青莲乡在匡山之南五十余里。这是青年时期的李白读书的地方。
李白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元之治”前期。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国家欣欣向荣,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因此,李白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要把他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也就是说,他希望当一个伟大的*家。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屡遭失败,但他的雄心总不销歇。正是在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过程中,李白写下了许多充满豪情逸兴的和悲歌慷慨的诗篇,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我介绍早年事迹时,写道:“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别匡山》就是李白二十四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作,也就是他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决心离开他亲爱的故乡时的抒情言志之作。
“晓峰如画参差碧”,这是写匡山的远景。在晨光中的匡山,高高低低的峰峦,呈现出碧绿的颜色,好象画图一般。
“藤影摇风拂槛垂”,这是写匡山的近景。藤萝的影子在微风中摇曳,时时拂着大明寺的栏杆垂下来。
“野径来多将犬伴”,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匡山上的行踪。他常常带着家犬作伴,沿着小路爬上山来。
“人间归晚带樵随”,这是写山头所见。他常常看见打柴的人背着柴草在暮色中下山回家。
“看云客倚啼猿树”,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大明寺中的佳趣。他常常靠着寺前的大树,观看天上的云霞。那树上不时有猿猴叫唤,声音好象小孩啼哭。
“洗钵僧临失鹤池”,这是写寺中所见。和尚们常常在寺后的池中洗他们吃饭用的钵盂。那池上曾有白鹤飞来,后来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以上都是写匡山的景色,这景色是多么的清幽!同时从景色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匡山的感情,他对匡山是多么喜爱!
诗的最后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意思是说,匡山虽美,我却无心留恋它,因为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了。
全诗八句,虽然前六句都是写匡山景色,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前六句实际上是后两句的铺衬。正是由于前六句的铺衬,使得后两句特别有力,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从而使整个诗不同凡响。
李白一生都酷爱大自然,同时一生又都充满了*热情。《别匡山》一诗很好地表现了李白这科性格。因此这首诗不仅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可供欣赏,而且对帮助我们认识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也大有裨益。
4、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歌鉴赏
破额山前碧玉流,**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这首颇负盛名的小诗,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
作者称曹侍御为“**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人”吗?把“潇湘”和“**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蘋花”,显然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象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人”之情,但也包含“**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该有多好!然而却办不到啊!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赠,也没有自由啊!
这首诗语言简炼,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沈德潜说:“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5、《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李白
其一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
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
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
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
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
颍水有清源。
君思颍水绿,
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
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
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
相与济苍生。
李白诗鉴赏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并不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一展宏图的抱负遭到打击,打算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再往前走,就是折柳分别的灞桥。酒店里胡姬举杯在手殷勤招呼,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限。在朋友临上马之际,诗人含蓄地倾*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看起来是写眼前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打击;鸟雀喧嚣,奸佞之臣猖狂得志;风吹、日没,则是*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包含着深广的忧愤。“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而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
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有对*污浊的失望,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避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委婉地表达了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第二首起句:“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这一句形象地传达出归隐的愿望。“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显得如此爽快洒脱。“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借以抒怀,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因此他说不洗心而徒事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不论是进是退,或隐或显,唯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谢安正是这样的人。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论这首诗说:“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即以立意为胜;“著笔平”,即无句可摘。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铺饰,直抒胸臆,实为汉魏风骨的继承。全篇浑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其人*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寓丰富的思想感情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读之意味无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