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春天的诗词鉴赏
春天来了,小树发出了新芽。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赞美春天的诗词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浑然天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拓展阅读
1、优美诗歌鉴赏你属于天空
身体属于大地
大地迟早会将它收回
天空迟早会将它召回
那是暂时的
那是永恒的
七月的
七月的
一日是母亲的生日
七月的
七月的
往事深厚浓重
七月的
光辉催人动容
七月的
感受是那份殊荣
/
七月的
山荼花更加火红
七月的
景色更加葱容
七月的
雨后会见到彩虹
七月的
脚步坚定从容
七月的
时光再现峥嵘
/
七月的
激情澎湃汹涌
七月的
真情流露感动
七月的
情感充满笑容
七月的
前景更加恢宏
七月的
人间情谊更浓
/
2015,7,2海光
QQ:2956697887
相关专题:七月
因为懂得所以懂得
大地想念
便有了绵绵细雨
便有了朵朵白云
小溪眷恋
便有了涓涓细流
无声无息
静默相知
因为懂得所以懂得
最深
不过如此
远远的欣赏,你的美丽一定有人懂
世间原本有许多美丽的东西,只宜远远的欣赏,而不宜去获取的。幼稚贪婪愚钝之下,不懂此中微妙。经历过许多的沧桑风雨,看过了许多悲欢爱恨的故事,终于明白。
古人曾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观和近取,却原来有很大的不同。
人总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身边总会有几道美丽的风景。对美丽的向往本身也是美丽的,可是对美丽的获取欲望却往往堕入贪婪。
对美丽的欣赏是一种高雅,而对美丽的贪求却可能是一种亵渎和伤害。也许,世间的美丽如天上的繁星,可是属于自己的只有一颗;生活中的美景若沧海烟波,能深藏于心的只有一个小湾。
许多时候许多美好的事物,能得到的是秋之一叶,是值得珍重的缘分,而更多的是不属于自己的,不该获取,只应远远的欣赏,为之祝福为之陶醉!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淡然,是一种超越了贪婪和得失的透彻;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洒脱,是对属于自己的美丽的一份珍重,对不属于自己和将离开的美丽的一个微笑,一声祝福,挥挥手不带走一丝云彩;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宽厚和善良,是在心里祈祷一切美丽长存,好人一生平安,不会对遥远的葡萄说酸,也不会为别人的欢笑而嫉妒;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修养和风度,不会贪婪的想把一切美丽占为己有,也不会因为不属于自己而暗淡了对美丽的尊重;远远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是一种高雅人格的韵味,是一种对美丽的真爱,对美丽的理解和懂!…
远远的欣赏,是快乐和幸福的,但多存在于坦荡的心灵中。
远远的欣赏,往往是默默无声的,也不企求结果的。当风雨来临,给美丽以呵护,当美丽欢笑时,远远的微笑着欣赏。无贪婪之心,是心的善良;懂得欣赏,是人的修养;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只能欣赏的,那是头脑的明智;能以无私的宽厚的心对待美丽的得失,那是灵魂的彻悟和超脱。
远远的欣赏,更是一种人生的意境,是一管短笛共流水,惯看春风秋月,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远远的欣赏,你的美丽一定有人懂。
只愿做属于你一个人的女子
不知从何时起,心里有了你的影子。不知从何时起,愿望听到你的声音,愿望得到你的消息。经常夜晚辗转反侧魂牵梦萦,才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喜爱的人。牵挂着。深爱着。只是我们之间,有太多无法完成的希望和无法触及的距离,所以我只能叹息着,无奈着,把感情湮没在无尽的黑夜里。既然无法交集,就让那些不安的悸动尘封在心底成为青葱岁月里永远的.秘密。
可是,,这是不是就是命运?我始终无法掩埋心中的那份深情。亲爱的,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为什么要容忍我的坏性格?为什么把我的任性和自私都会看成可爱的天性?为什么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是不厌其烦地哄我开心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如此爱你?为什么?为什么我会无法抗拒你的柔情?
我原天真的以为只要我付出百分之百的真心,我定能跨过那条鸿沟走进你的心里,可是我是不是太自信呢?你却一次又一次的躲避,而我的心也一次又一次地跌进谷底。你始终离开了,留下为了你奋不顾身的我和一颗千沧百孔的心。
我习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无力地敲打键盘续写心中的伤心,看着那些苍白的话语和自己笔下那些血淋淋的角色,我的心痛到无法呼吸。有人说我虚伪,有人说我矫情,只是又有谁真的明白我的心?
亲爱的,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盯着手机发呆,想你;反复地看着聊天记载,想你;听着熟识的歌,想你;心里,头脑里密密麻麻的全都是你。
可是我只能永远地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寂寞地想念,越想念就越寂寞,陷入了逝世循环。
我也奉告自己要忘怀,我也奉告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看着熟识的地方回忆在头脑里盘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才发现,爱上你也许只用了几分钟,我却却需要用一辈子的光阴去遗忘。
我静默着,仰望天空的明朗。不让,那份突如其来的痛楚
我静默着,仰望天空的明朗。不让,那份突如其来的痛楚流出。定格,那枚青涩的果。在枝头,永不陨落。闭上眼,还是有一滴晶莹溢出。有些东西,我们真的无力挽留。
纵情声色的四月
四月将尽,轻佻的风,欲抚弄
海棠的娇艳,却被横生的枝节划伤了
手。透着血色的黄昏,追不上
鸟鸣,归巢的脚步
贴着地面行走的残红
嘴角还有一丝,来不及抹去的
暧昧。失色的光阴,咀嚼
一场突如其来的雪
从前尘的梦里偷来的晶莹
染不透今生的长街。纷纷出逃的
柳絮,坠落的轮回。依旧无法企及
横空出世的笛,架不住
蠢蠢欲动的春。清冽悠远的
意境,令四月
纵情声色
卢克勤 QQ:981179357
2、赞美春天的古诗5首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是白居易未满16岁时在考场上所作, 当时有要求题目前面两个字需用“赋得”二字。 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2、《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
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著名之作。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短短的二十个字,流传广泛,人人皆知。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春日》,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著作。诗意是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游春观感,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3、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诗词翻译及鉴赏
《南征·春岸桃花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前言】
《南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颔联写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面对美景而只能潸然泪下;颈联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尾联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知音难寻而始终相信会有知音真的理解自己。这首诗描写轻松欢快、而抒情深刻悲痛,富有艺术*力。
【注释】
⑴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又名‘“桃花汛”。《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⑵云帆:白帆。
⑶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⑷适远:到远方去。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⑸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君,指唐代宗。
⑹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力。
4、赞美秋天美好诗词
秋天来了,花园里,许多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还在竟相开放。它们五彩缤纷,有紫红的淡*雪白的青绿的在秋风里频频点头。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观沧海》
魏晋·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6、《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7、《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9、《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1、《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2、《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7、《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5、最美的爱给最爱的你――情诗四首赏析诗词鉴赏范文
(前注:蓝笔是劳燕的评述,绿笔是附录原诗)
一
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令人潸然泪下。有一种比生与死更遥远的距离,不是时光隧道上的古今穿越,也不是空间上的囊括宇宙,那是一种最遥远又最接近,最易通畅又最难难逾越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
生与死,是一种永远无法相融合的距离。
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只是一厢情愿,是单恋者的心与所爱的人的心遥远相距;
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难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
心里爱着,面表却偏偏只能或装着若无其事、不在心上,使心思矛盾而痛苦,是有违真心的距离;
还有更遥远的距离,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淡漠、轻薄、藐视,是在爱的心路上掘出一条鸿沟,把爱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距离可以产生美,但如果是爱情造成的距离――就会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它只有痛苦。
泰戈尔这首诗,以爱为主线,字里行间,流露着痛苦。倾吐着无奈、叹息,令人动容。
全诗简短,句式整齐富音律,在“不是……而是……”的对比排列句式中,反复吟叹,将心中的怅然深情倾吐,把读者带到了那种因为爱情,而难言的痛、苦、忧、思的“最遥远的距离”中,这是一种悲哀。
诗人把自己的情怀*给了每一位读者。
诗人最后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
为了爱,心,不要冷漠,心与心,要O距离,就要能够感受、感觉、珍视别人赋予你的爱。
为了爱,不要让心与心之间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亲爱的,如今,你就在我身边,我们却不能在阳光下相爱。
二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在诗歌中,抒情的主人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热烈、诚挚、坚贞的爱情,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浓郁的感情色彩诗句中,融和了清晰的理性思考,蕴含着精湛的思想哲理内涵,读来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传统爱情观念做作了否定:以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迎(“险峰”)这两种爱情观,作了含蓄的讽刺与否定。作者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呼唤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
第二部分,直抒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理想。强调爱必须要独立,有同等的地位和人格。理想的爱,应当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理想的爱,应该保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理想的爱,应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理想的爱情观,就是现代爱情。
全诗以象征手法构造了橡树、木棉形象,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使作品的主题思想突破了爱情的框架,引申出人与人之间广义的爱心与爱情的理性思考。
《致橡树》是新诗,但其句式吸收了古诗中汉语的韵律美,注重句尾韵脚,句式整齐、有韵律,字、音、义上有照应,行句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音韵美,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美,表现了诗人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的风格。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三
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质朴无华的情感,世事变换无常,只有爱情始终不变,爱情如天上恒星,历尽沧桑,亘古不变。
这就是《见与不见》。从诗中,我们可以遥想美丽的雪域高原,多情的诗人相思踏雪而夜行会情人,是缘还是劫?
当破晓时分,我们读着一个男人在雪野里留下的清晰的夜奔足迹――这足迹,急促而有力地连接着布达拉宫蜿蜒向高原人居小巷的深处……给人满满的疑惑、惊愕,新鲜、激动,诗人在坦然地以爱情的名义歌唱时,写下了对*的背叛!
其实,爱情可以和任何一种*对话,因为它同样需要*那样圣洁的内心和狂热的情感支撑,需要苦苦的修行、勇敢的牺牲作代价,它是人人向往却永难抵达的彼岸,它像*一样宁静又忧伤。爱情是圣洁的,永恒的。
现实社会中,爱情能达到这种至真至纯的境界吗?爱情能够无论人事、世俗变迁此情不移吗?
无论你见与不见、念或不念、爱或不爱、跟或不跟,爱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那是因为,爱已经溶入到每一绺香雾、每一声梵唱、每一次转动的经轮、每一滴朝拜的热泪!
读这种至真至纯的情与诗,可以击中读者的心坎,于是我们心中涌起感动,更有一份冲动。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这首诗是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献给意中人――爱尔兰著名的女演员茅德的。
既然是写给爱人的诗,就要表达真情实感,就应当叙述生活、人生和爱情,否则不会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不能让人心生共鸣。《当你老了》便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但是这首诗,没有简单描写,并非一目了然,可以完全理解。在字里行间那悲戚、委婉的诗句,是婉转地道出诗人多情而隐秘的诗人的内心。它表达的情感真实动人,使人感觉诗人似乎有某种遗憾和不幸的痛。
爱情往往是深刻的。爱情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深沉而甜蜜的幸福,伴随着这幸福而来的常常是刻骨铭心的巨大的痛苦和酸楚。一往情深的痴恋,收归入心,往往是碎了的果实。
诗人在诗中抱怨,他的一腔柔情“真像是奉献给了帽商橱窗里的模特儿”,我们不难想见他心中的悲伤甚至哀怨。然而诗人仍然一往情深地痴恋着,那个伤了他的心的人。就像《荆棘鸟》中的那只荆棘鸟,唯有荆棘穿透它的血管和心脏时,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诗人正是用那颗被爱情扎伤的心,为我们献上了一曲深情的歌。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只有那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望中去爱一个人。”
诗人的爱情,就是那么无望,所以那么忧伤,那么绝望,但是爱,可以在无望和绝望中爆发出感情的风雨雷电,可以美丽,可以绚烂,可以壮烈。
《当你老了》
爱尔兰叶芝
(傅浩译)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