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豪放飘逸
李白的诗歌,才气横溢,纯任自然,不拘束于格律和规则,但是凭借他的天才和创作热情,即使是信手拈来的作品,也能合乎规范,语言清晰流畅,音韵和谐自然。李白长于歌行和乐府,擅做绝句,律诗较少。
李白的诗歌中,富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爱国主义激情。例如在《梁甫吟》一诗中他通过对姜子牙的赞颂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参政态度:“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钩,风期暗与文王亲。”《上李邕》诗中,则表现了他的远大抱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古风》第三首诗中他热烈赞扬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李白诗集中这一类表现*抱负的诗篇是很多的,如写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的诗篇,无不气势磅礴、热情奔放。
李白热爱祖国的河山,他用如椽的彩笔描绘了中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如写黄河的雄伟气势: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一生漫游南北各地,他留下的写景诗歌是很多的,打开他的诗集,这一类诗歌几乎篇篇似锦,字字如珠,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无一不是从积极方面热情歌颂,很少消极悲观情绪,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小诗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是他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于船上写的。诗中描绘了三峡两岸的秀丽迷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无限喜悦之情。全诗景真情切,豪爽奔放,表现出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李白还有不少诗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昏庸,蔑视权贵的骄横跋扈,如《古风》第五十一首:“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论贯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作者借古讽今,有力地抨击了统治集团昏暗,奸佞当道,贤才遭弃的社会现实。李白对当时*的黑暗*十分清楚,敢于在诗歌中加以无情揭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远别离》)这种*状况,使得诗人壮志难酬,他曾慨叹过:“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但是,尽管失意的处境使他难以施展抱负,他对*前途却没有失去信心,仍然期望改变现实。
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关心民间疾苦,也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思想内容。他一生*上很不顺心,长期到处漫游,有机会接触普通百姓,并且结交了一些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了解很深,常常在诗中反映出来,如《丁都护歌》中描写了采石搬运工人的劳苦:“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些诗篇,如果不对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有深刻体会,如果不对劳动人民有深厚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李白从20岁起离家出游,先在四川境内,后到全国各地,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游踪一样从未中断,直到逝世前夕还写了最后一首诗《临终歌》。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作品难以计数,但大部分已经遗失,现在见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其诗集最早是由李阳冰编辑整理的《草堂集》十卷。从现有的李白近千首诗歌作品已可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艺术丰碑,其成就是难以估量的。可以预见,随着对李白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将会有新的发现。
(一)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灵活采用古风和乐府歌行体式创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篇。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律诗较少,五、七言律诗一共只有八十多首,大部分是乐府和歌行。这两种体式,字数灵活,格律不严,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诗人深刻的思想、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将进酒》开头就是一个十字长句“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中间杂有三字句、五字句,运用自如。这首诗是借酒浇愁,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之作。诗中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理想的豪情壮志,全诗气势磅礴,雄浑奔放,有如行云流水,倾泻而下,表现了乐观情绪,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又如《蜀道难》,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句式多样,变化灵活,再加上诗人奇特的想象和美妙的诗歌意境,使得这首诗变幻多端,构思新颖,把巴山蜀水的险峻雄奇描述殆尽,组织成一幅完整、明朗的艺术画面。在李白的众多的歌行体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特点,诗的全文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憟深林兮惊层巅。明·寿山石雕·太白醉酒。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鼓瑟兮鸾回车,仙人之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中间掺杂四言、五言、九言句,行文自如,句式灵活。全诗以梦幻为托,表明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对政坛黑暗、权贵当道的憎恶和鄙弃。诗人首先描绘了有如仙境般的天姥山胜景,然后他幻想驾着长风,身披月光,飞越镜湖,来到山中的剡溪。正在他钟情山水,迷恋花木之时,夜幕降临了。一时间熊吼龙吟,山崩地裂,树木怒耸,霹雳轰鸣,美丽的地方立刻变成阴森可怕的世界。这时轰的一声巨响,洞天之门终于向诗人敞开了,他身着霓裳,驾马御风进入仙境......但是,当他从梦中惊醒后,烟霞都化为乌有了,只有身边枕席如旧,他又回到严峻的现实世界。诗人顿悟到,万事有如流水,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可是诗人并没有完全被这种消极情绪所占有,他仍然以傲岸的态度面对人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以幻想代替现实,表现了他对光明世界的无限热情,对黑暗现实的彻底决裂,发出了不取悦于人,不苟合于世的愤怒之声。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奇妙的想象、雄奇的形象,紧紧吸引着读者的感情。写光明令人神往,写黑暗令人畏惧。在诗歌体裁上,作者突破了格律规律的束缚,句式长短不齐,语言明白自如,环环相扣,句句相接,蝉联而下,首尾回应,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分表现了李白诗歌纵横恣肆的风格。
(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创造新奇鲜明的艺术形象。李白是一位有着丰富想象力的诗人,他见闻广,阅历深。在他的笔下,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神话传说、历史珍闻、自然景观、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驰骋想象的媒介。前面列举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一篇表现李白想象力的杰作。李白想象力的发挥,绝不只是在一诗一歌之中,几乎每一首诗中无不运用。这使得他的诗作,无不形象鲜明,韵味深厚。如《古风》共)* 首,几乎篇篇都富有魅力,写游仙,咏史事,赞人物,抒怀抱,无不借助想象刻画形象,虽然题材广泛,时间跨度很大,但作者能做到融会贯通,首尾相连,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又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笔墨“三千尺”状写瀑布之长,借助想象“银河落九天”描绘瀑布凌空而下的气势,把庐山瀑布的壮美雄奇景象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使人在惊异赞叹之时得到美感享受。《北风行》写幽燕地区的苦寒也是发挥想象力的杰作,是诗人运用比喻夸张艺术手法的典范。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道尽了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的北国严冬奇寒状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秋浦歌》第十五首只有四句沉思的人有一个目标,幻想的人却没有。诗,20字,却通过想象极好地运用了浪漫夸张手法: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组诗《秋浦歌》中的一首,约写于安史之乱前夕。当时李白*上失意,正在池州一带漫游。对安禄山的久蓄异志,策划叛乱,李白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有所察觉,他预见到天下将有大乱,人民又要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他为个人的遭际不平,也为国家政局担忧发愁。在《秋浦歌》组诗的第一首中就爽快写出:“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明确表明,他关怀国事,虽有匡时济世之志,却难以施展抱负,哀时伤世之音激切感人。“白发三千丈”一诗正是李白在愁苦的心态下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愁怀的杰作。此诗开头就以惊人的笔墨把白发之长、愁思之深烘托出来。接着,诗人憨态可掬地说出:他不知道明镜里的秋霜就是自己头上的白发。这样的反问,这种痴情,正委婉地反映出一个愁肠百结的人已经到了难以自解的地步。此诗虽短,却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引人思索。
(三)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这是李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和李白在创作上的刻苦努力、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李白很重视前代和当代诗人的长处,对汉魏六朝以来的乐府民歌尤为尊重,吸取其中的营养,锻炼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很多诗篇,因为语言的光彩而令人百读不厌,长久流传。李白的语言风格素来为历代学人所推崇,王安石对此有着很好的概括:“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在李白的诗篇中,许多诗句闪闪发光,引人留意且惊喜。初看起来,有些句子似乎很平常,像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毫不费力,未加推敲,但它的魅力却使你不能忘怀。若深入体会则会感到含义极深,韵味无穷。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五言绝句中的精品,具有含蓄深远、韵味纯美、感情直率、语言流畅的特点。此诗也被收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从其创作构思、语言风格都可看出它受过前朝民歌的影响。南朝乐府《子夜秋歌》里就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诗句。这反映了李白从善如流的学习态度。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是李白的少数七言律诗中的一首。他受崔灏的《黄鹤楼》影响而做。李白在登黄鹤楼时,曾有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从中可见李白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可贵精神。这首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音节流畅,意境深邃,语言极其精美。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吴歌》这两首诗是仿照南朝乐府《子夜歌》而做的。李白继承了前朝民间诗人的语言艺术精华,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塑造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写出了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做于天宝二年。据孟綮《本事诗》记载,当时李白正在唐朝宫廷任翰林供奉。时值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一道赏花,命李龟年领梨园弟子唱曲。玄宗忽然说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李白的这三首诗,属于描写宫廷生活的艳体诗类,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但其艺术手法很高,词采华丽,韵律和谐。在表面的富贵浓艳、雍容典雅的诗句中,隐含讽喻之意。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运用语言的功力极高,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不论何种题材、体裁,他都能信手拈来,蔚然天成。
拓展阅读
1、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导语: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分前后期。前期创作显得蓬勃遒劲,振奋昂扬,笔锋犀利,语言铿锵,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后期是他艺术上的成熟期,他以娴熟的艺术手法,以精工典雅的辞章,悉心的画面布局,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关于山水田园的的描写,显得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新境美,秀美恬淡。
王维能诗会画,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前人所有论及,?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说:“诗歌就象图画”。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当时灿烂文化的熏陶,有极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因此,当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感受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更会用辞设色将之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雨后秋景,清新宜人,给人一种很美的享受。这些画面之所以清新、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得力于他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给人带来美感,首先就是它的形象生动。王维写景诗中数量较多并且最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描写的无论是什么景色,都写得形象鲜明突出,气韵生动,不但将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描写出不平凡的的外貌,而且每一景物仿佛具有灵魂和情感。那么王维的诗如何使画面的形象更生动的呢?
写景细致,充满生气
我国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它之所以出名,首先就在于它的细致,作品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名画中的细致描绘是如此重要。王维用画家的心智和慧眼在诗中描写了许多细致生动地画面,达到了状物传神的效果。
1.精心刻画
王维的许多作品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精心细致的刻画,以达到传神生动的效果。如《纳凉》:“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作者首先描写远处大片的乔木,清澈的河水从乔木林中间缓缓流过。其次描写微微的凉风从乔木林对面的的大河河口吹过。在微风的作用下河中细小的水纹层层流动,慢慢流向远方,最后潜藏在水下的白沙中去了。河中白色的鲟鱼在粼粼微波的河水中仿佛在虚空中游动。在如此如画的景色中主人公仰面躺在盘石上,任凭翻滚的浪涛冲洗着自己的身躯,享受着纳凉的舒服感觉。主人公前面有个老头正在钓鱼,自由自在的鱼儿在连叶间嬉戏游玩,又有几条鱼儿愿意贪恋那诱饵呢?整幅画面从远景到近景,从景物到人物描写的细致生动,感觉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将景物整体外貌,细致变化描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仿佛也能感受优美舒适的风景,感受闲适的美好感觉,由此可见王维作诗之精细、用心。
2.变换位置
王维描写景物细致,他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景物进行刻画,展现这一景物在不同位置的样貌。从而给人一种立体空间感觉。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一个终南山海拔高,延绵遥远的整体印象。“太乙”为终南山主峰,其高何许,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或是大概数据,一个 “近”字,还有“天都”,将终南山的“高峻”勾勒出来了。“到海隅”有又令读者感到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之开阔,意境之宏大。颔联王维通过“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带读者进入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其观景视角又远及近,先白描出终南山的远景,尔后随着游踪的变化,景色也迥异。原先白云缭绕的山峰,此时却没有一点雾霭的踪迹。神秘之境在诗人的“引带”下“真相大白”,畅快之意油然而“升”。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刻诗人着眼于终南山的各个子峰,“变”字道出了终南山的山峦起伏之大,子峰之多。接着王维巧妙的对“众壑”的阴晴对比,间接地把终南山的群峰相隔的距离点出,“殊” 更意味深长的道出了“同山不同天”的奇异。王维从山的高处、低处、远处和近处不同角度描写终南山,句句紧扣,层层深入,展现终南山的样貌,将终南山描写的传神生动。
3.运用动词
王维描写景物时常常运用许多动词,不仅贴切自然而且仿佛给景物吹了灵气,将景物表现的活灵活现。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傍晚的村庄笼罩在柔和的太阳余辉中,安详静谧。夜色降临,归家的牛羊却一点也不着急,慢慢地,慢慢地,仿佛走在没有尽头的小路上。作者运用动词“归”,展现了这样的画面:夕阳西下一群牛羊正欢快地走向回家的路途。柴门外,一位慈祥的乡村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念”字表现了老人对孩子的惦记,贴切地表达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倚”字表现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拄着手杖,这两个动词将老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要的外貌特征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秀”字将谷物吐穗开花形象自然的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诗人用字水平之高。“眠”字生动地表现了蚕蜕皮之前的状态。全诗作者运用了“照”、“归”、“念”、“侯”、“雊”、 “秀”、“眠”、“稀”、“至”、“语”动词,字字真切,词词生动,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对田家生活的赞赏和爱恋。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
本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送别诗。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咏雪友,描写了独特的边塞风光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此诗艺术上显著的特点是想象的奇特,比喻的新颖。全篇主要写“雪”,诗人用春天般的感情描绘和赞美塞外风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八月飞雪是北国特有的风光,一夜之间,奇大的飞雪把世界装点的一片洁白。漫天的飞雪、裹树的银花,雪后的美景美不胜收。在诗人眼里,
枝头的雪花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犹如“一夜春风”吹来,梨花万树在这自然风光上涂染着绮丽的画彩,写出诗人乐观奔放的思想感情。塞北的风雪在这里成了一种观,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从而使全诗显得轻松、健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以“雪”为线索,处处未离开“雪字,“飞雪”、“暮雪”’“雪满”“雪上”是直接写雪;“散入珠帘”、“百丈冰”、“万里凝”“冻不翻”等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雪”。对“雪”的的赞美和描写,表现诗人对塞北生活的眷恋,对友人的惜别羡慕之情,也描写了边塞寒冷荒凉的景象。“雪”的轻盈,暗示出诗人的心情也是愉快的;“暮雪”和“愁云”相连,又显示出作者心情沉重;而“风卷红旗冻不翻”更暗示出诗人的不得舒展的心情,“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依依远望,表露了作者怀念友人的惆怅心情。“雪”成为结构全篇的主线,增加了全诗的抒情性和形象性。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唐代 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呈现极致;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结尾余味无穷,给人以思索想象的余地。
3、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的慨叹。七八句又闪现由彼此遥隔而书札难通引发的哀愁。整首诗结构起伏曲折,心象层层叠出,跌宕而纠结的思绪映照出诗人流动不定而又深邃飘渺的内心,这既使得诗境在种种心绪错结中更显幽微恍惚,又构筑起一种具有浓重感伤意味的情绪氛围。这种利用视觉变化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结构,在七绝《夜雨寄北》中也同样使用得非常巧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句诗先在实境中想象虚境中的虚境,像电影蒙太奇一样重叠,回环往复中有发展变化,极富风调美,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长的感情。
他的结构通常不是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几种相关意象的平面缀联,而常常是以一些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蕴复杂的境界。这样的诗气势缩小了,内涵却扩大了,它要求读者投入更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联想。
第二,李商隐诗歌对六朝诗风有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等。从文学渊源来说,在最能代表李商隐风格的那些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清丽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但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审美情趣的原因,也出于大诗人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他把前人的这些特点融汇造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李商隐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他心中因此而深藏了痛苦,这种痛苦经过千回百转地咀嚼,写成诗歌,便已融入了诗的意象之中,因而显得深远悠长,感人至深,有一种缠绕回荡的韵味,诗的意象具有非常强的象征内蕴。他学得《离**》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手法,将难以明言的事实隐藏起来,而将其悲愤、感慨通过典型物象和不同色泽音调共同构成的意象、氛围、境界显示出来。在李商隐的诗中,意象、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首先,我们看到李商隐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神秘诡谲、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比如《锦瑟》诗中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人们感受到的只是揉杂在一起的惆怅、感伤、失意等丰厚的意蕴和错综纠结于其间的寂寞的情思,只能总体上欣赏,而不能作具体的剖析。这种托意空灵兴寄深微的境界,正是无题诗别具一格的风味所在。此外,感觉凄凉而逗引愁思的月、露、细雨、夕阳等景物也是他所喜欢写的。
4、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
席慕蓉在当代文坛,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女诗人,尤其善于写爱情诗。
画家是席慕蓉的职业,创作诗歌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却不知她最终凭借诗歌开始风靡台湾和大陆。席慕蓉的诗歌带有婉约派的特色,*力极强,其中她的爱情诗广受追捧,她的诗歌融画于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在当代文坛可谓独树一帜。在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脚步急速前进的现代社会,席慕蓉的诗歌是一剂良药,能治愈人们的“心慌症”,让人们学会在美中感悟生活。
一、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诗和画是分不开的。著名的画作中都会题上名家诗词,作诗时也会有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初就是对王维诗词的评价。台湾女作家席慕蓉也是一名画家,她在作诗时就习惯用颜色来传达意念,将具体事物抽象化,轻而易举将读者带入她营造的氛围,在诗歌欣赏中同时体会绘画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席慕蓉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源于她画家的特殊身份。诗歌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参与,由于席慕蓉实现了诗与画在灵感上的互通,在诗歌创作时才出现诗中有画的现象。《山路》就是这样一首诗画相融的诗歌,“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少年的你……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这首诗画面感极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幅由“夏日”“山坡”“新茶”“相思树”“小路”“少年”等多个意象叠加形成的清纯而美丽的图画,在诗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青春时期的懵懂和清纯,不仅勾起读者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憧憬。诗人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感来写诗,诗画结合、虚实相间。
二、深邃幽远的意境
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意境,这是诗歌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没有意境的诗歌只能是平铺直叙,不值得研读。意境是诗人在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达到外界与内心合二为一的境界,用简短或是冗长的话语传达丰富的内容。
席慕蓉诗歌中善于传达深邃幽远的意境,如《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天涯。”渡口、长亭在古诗中从来都是代表送别的地方,提到渡口就使人产生别离的伤感,离别在即,我们只能握手,从此思念生根、年华停顿,在渡口找到花送你,把我的祝福别在你衣襟上,这些表达都在暗示,即时离别,思念也会随着生命的存在得到延续,甚至思念可以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暗示着牵挂永世不休不止。席慕蓉在诗歌中把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诗歌的整个结构都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相协调,深邃悠远的意境传达无遗,读来回味无穷。
三、感伤情调与无悔心情
爱情不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在诗歌等文学创作中也是永恒的主题。席慕蓉善于写爱情诗,而且大多数都带有一种伤感的基调;但是,她又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无悔的主人公,最后,在她的诗歌中我们感觉到哀而不伤。在《信仰》中,她对何为永恒的爱情做了诠释:爱的本质是生命的单纯与温柔,爱情是生命的源泉,爱情是信仰,诗中六个“我相信”就能体现诗人始终相信爱情,即使错过了也始终无悔。现代的理性社会里,人们很少再相信爱情,但是诗人却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依然存在,诗人说永远相信世上有真诚、无怨、美丽的爱情,如果得到了,诗歌可以为她作证;如果得不到,就让它永远存在诗歌里,这就是诗人对真正爱情的一种执着。
席慕蓉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特色*了无数读者,不管是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还是爱情的聚散,她的诗歌中都体现了一种超功利,给我们一种“娓娓道来”的慢节奏感,让生活在如今迷茫、浮躁的社会中的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
5、《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力。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采用了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2、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3、充分发挥了乐府七言歌行体的语言形式特点,造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
4、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被诱惑的力量。
语言特色:《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具体化的语言风格而追求抽象化和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风格的一致性、语言的日常化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的语言艺术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