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读后感
岁月如歌,凡事如尘,匆匆而逝,恍如梦中……
人生匆匆而过,有喜有悲,苦乐相随。虽不说大风大浪,但经历的事多了,在我们这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似水年华的阶段,对人生的感叹亦算是常有的事。余读晏殊的浣溪沙,不禁感同身受,或不与“大家”同,但只求述*感,排解心绪。若不与赞,只当茶余饭后贻笑大方之味料罢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人最大的理想莫过于追求快乐,没有人愿意去自讨苦吃的。正如晏殊一般闲情雅致,自娱自乐,填一首词,斟一壶酒,快乐何其多!但是在快乐的过程中,若一件熟悉的物,一件相识的事,侵入眼帘,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还能继续怡然自得吗?看到“去年”的相识的“旧亭台”,触景生情,不禁放下觥筹,拉来将要西下的夕阳,问问它到底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来光顾他这惆怅的人。紧接着词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时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叹道:可惜啊,无可奈何花都如同我此刻的心情,已经凋萎,昔日的芙蓉花,今天已成断肠草,你应该再也不会回来了。只看到去年的野燕在空邈的天空中低飞。只剩下我在这遗弃的花园中莞尔不语,独自徘徊……徘徊……
花美如靥,能绽放几时?春绚易魇,却又有几度春秋?曾经绝美的笑言,只化作岩陨坠入了未知的旷野。寥寥一生,独自悲戚。这亘古的咏叹调只为晏殊所奏出凄冽,让我的灵魂也湮没于无尽的黑夜。在此般感伤的夜里,空对银屏,木然的敲出一字一句,季春的云雾遮掩了夜里的最后一丝光亮。周遭的静谧,更映衬了内心的仓皇。
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再转圆,那一段流年,只能放逐在悲欢的尘世间。看着去年的亭台,我只能轻轻问道:“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寂寞沧桑,时光依旧,只是我们却不再是从前。我一直在想,我们,究竟是输给了时间,还是败给了苍天。以往的时光,如今看来却像一根生硬的刺,它硬生生的插在了柔软的心房,让人痛不欲生,却又不忍拔下。
一段时光的仓皇,一指流沙的无道,一番岁月的波折,悲欢离合,就让它永远沉淀。美好的事物自然会凋残,“花落去”已是事物原本的规律。感春惜时,你又何所得?独自徘徊就徘徊,只怪红颜易老,韶华难留。
追求简单,却又有多少尽如人意,伤感与婉约也并非词人之意,心中未曾平息过,“似曾相识的燕”总是无情的打扰,多情的晏殊又怎能不自讨苦吃,放下觥筹?
一只归燕,感伤了一曲浣溪沙,一曲浣溪沙却又惆怅了一个人。我不知道词人是否在感春惜时,但我却知道此人正在惜时感春……
笔于失眠夜,与失眠曲(浣溪沙)共眠。
拓展阅读
1、阿廖沙与90后的童年——《童年》读后感作文1100字初中初二作文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莫名的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这本小说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的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有时甚至会*晕过去;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自己谋生去了.其间,他被一些人欺负,嘲笑,歧视等等。比如,他在船上工作完后看书时被监工发现了,监工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将高尔基毒打一顿;在他没有住处时就只能睡在马路上,这时就会有一些人欺负他,嘲笑他。凛冽的寒风使他直打哆嗦,酷热的烈日使他汗流颊背。这对于一个同龄人来说,想必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得到。然而,幼小的阿廖沙却以他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做到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虽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克服。
作为90后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情不自禁地会想:假如我们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现在,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一个时代中,做着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种爱下长大的90后,都缺乏独立坚强的精神。阿廖沙十一岁已出去打工,去闯世界;而我们则呆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溺爱是一种错爱,用溺爱浇灌的树苗怕风怕雨,轻易就会倒下;用挫折哺育的树苗天不怕地不怕,无坚不摧。我们依赖父母家人,殊不知依靠一个人,只能依靠一时,不能依靠一世呀!人生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慢慢走.人生的坎坷还很多,需要自己一个一个的克服.这样的一生才无愧于心啊! 面对困难时我只要想起阿廖沙童年的悲惨遭遇,那一切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我便有信心去克服,阿廖沙在这样黑暗污浊的环境中都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难道我们不应该比他做得更好吗?90后,让我们争做一名自强不息的少年吧!
2、沈石溪的《导盲犬迪克》读后感
看完《导盲犬迪克》这本书,我十分感动。主人公阿炯因为一场大病,双目失明,从此告别了光明,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
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收养了一条外表丑陋内心忠诚的猎狗,这条猎狗就成了小主人的导盲犬。阿炯给这条导盲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迪克。
从此有了阿炯和迪克浪迹天涯的故事。
迪克追随护送小主人穿越茫茫雪山,去寻找亲身母亲。途中迪克和母豺红娜有了爱情。可红娜视阿炯为异类,不惜冒险想害死阿炯,被迪克发现,为了保护阿炯,迪克咬*红娜。
迪克的忠诚,足以很令人震撼。
到昆明以后,迪克和小主人一起继续流浪街头。
阿炯生病了,迪克就去为他找医生看病,后来又怕付不起医药费,去乞讨,去给别人当拳击目标。迪克的身上总是伤痕累累,它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小主人的医药费。
终于,阿炯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是故事新的开始。阿炯怕迪克被遗弃,居然离开了母亲,继续与迪克一起流浪。
这是人类给予迪克忠诚的最崇高的回报。
3、《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
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
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1.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 (某一季节),作者晏殊是 派的代表词。(2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3.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0字,4分)
《破阵子·春景》阅读答案
1.(2分) 春 婉约派。
2.(3分)(D)
3.(4分)答题要点: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破阵子·春景》赏析
宋词《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为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所作。 此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6023.html